牡丹亭主人公

更新时间:2023-03-11 22:23:20 阅读: 评论:0

如何发红包-兔子的生活习性

牡丹亭主人公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因果联想)

牡丹亭文本分析

一、体裁:

《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与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洪升

《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剧。剧本形式的文本在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汤显祖时期已

经是明代后期了,而且是明代的传奇兴盛繁荣时期,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大量戏剧作品

涌现,而汤显祖地《牡丹亭》更是明代后期戏剧发展阶段的划时代作品。

二、题材:

《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是明代戏剧的多数作品的题材,这个

题材并不算新颖,或者更有旧瓶换新酒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却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要看这出戏叙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

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

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

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

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

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

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才得

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汤显祖利用了几层线索去描述这个爱情故事,让这个故事不仅仅只有爱情这

个层面,我们可以拨开云雾看到隐藏在爱情背后的几种题材。

1.梦境论:爱情发生总是需要契机与缘分的,而汤显祖的爱情充满了奇幻气息,故事的

所有渊源都是由于一场超现实的梦境,杜丽娘无意识的梦却恰巧预兆了将来的爱人,成就一

种真实。梦境成真或许是受到庄周的梦蝶的影响,这种题材穿越千年,让这个剧本眼前一亮,

所有姻缘都归于梦境,正如庄子那般梦非梦,蝶非蝶,我非我,看似虚假的真实却对于杜丽

娘来说又是最真实不过的。汤显祖对梦境的情有独钟也让《牡丹亭》延续这种题材,而杜丽

娘的这番惊梦为整个戏剧铺垫了神秘色彩。

2.天命论:《牡丹亭》缘因梦起,而这个梦中的年轻书生在三年后也确是出现了,而杜

丽娘命不该绝,故事就是如此鬼使神差地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尽管一波三折,但是犹如命

中注定,他们两个人最终克服了众多磨难走到一起,成全了那个梦境。整个故事情节兜兜转

转,而一切都早在梦中预设好了,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天命的信仰,也是传统文化中对天意、

宿命的敬畏,即使是最后有皇命难违的情节,也是冥冥中表现出整个中国上至皇室,下至庶

民都对天的绝对崇拜。

3.死而复生论:这个题材在这个剧本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杜丽娘早在三年前郁郁而终,

但因为柳书生的出现让她的魂魄得已苏醒,最终被爱感化恢复人身。这让整部剧本更添神秘

气息,延续了一直以来中国传说中对生死的描述,死而复生的题材并不常见,但是汤显祖在

此用得非常美好,杜丽娘本是为爱情死,亦可以为爱情生,生与死都无法隔绝杜小姐跟柳书

生之间命中注定的爱情,这是汤显祖戏剧的理想主义的完美展现。

4.人欲论:汤显祖创作的剧本大多数受到明末涌现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熏陶,他用大量

的篇幅描摹了明代两位年轻人为爱情冲破束缚的故事,不论是生死、父母之命、天理皇权,

最终都为他们让了步,虽说这是宿命论的一个表现,但是除此之外还表现了汤显祖对人欲的

绝对坚持,支持封建社会的年轻人敢于追求婚姻自由,他把人欲的题材放进这部作品中丰富

了整部剧的社会历史意义,让它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场景描写:

《牡丹亭》用了大量文字去描绘了大好春光,其中是饱含了作者的许多寓意,春天既是万物

复苏的季节,当然也是爱情萌发的季节,杜丽娘作为待字闺中的小姐,被束缚在深家大院之

中,春景当中,那些万物生长,肆意开放的各种景象都会给她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因

此那些春光的描写情景交融地表现出女主人复杂的内心,一颗不愿被封建思想束缚,渴望自

由爱情的心,强烈地向往着春光。这些景色描写让看官们大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而且从

字面表达来看,这些字词都是清新脱俗,充满青春气息。

1.原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亭》《皂罗袍·原

来姹紫嫣红开遍》)

译文: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

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

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

赏析:

这段唱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

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它紧紧贴合主人公

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

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

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

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

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

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

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

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

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读者不难从中窥探主人

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

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

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

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在昆曲演员们

慢回首低沉吟的缠绵哀婉咏叹下,杜丽娘的内心情怀被反复地抒发。

2.原文: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牡丹亭·惊梦》)

译文:晴空里袅袅飘动的游丝,被微风吹进了寂静无人的庭院,春光荡漾,如同千万根轻柔

的细线。

赏析:这两句可用于描写风和日丽、令人感到温暖恬适的融融春色。用摇漾的线来比喻荡漾

的春光,变无形为有形,显得生动确切,而又十分新颖。这里是著名的游园惊梦的场景,在

如此美好和谐的春光中,也一如年轻女子的大好时光,撩动心弦而不自知的温柔,将女子的

心境寄托在园中那些无限春景,看来真是让人如痴如醉,想入非非。

3.【好姊姊】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

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赏析:这一段依旧描写春光,更有渐入佳境的意味。杜鹃啼叫,牡丹归春,各种夺人眼球的

景色让故事的发生环境更加生动,富有意境与情趣,更是无时无刻不提醒着观众这些都深刻

反映着主人公内心的向往追求,春光无限好,我心亦娇,一切的美好事物即使是梦境,都在

美好的光景中产生,此情此景,让人看了感慨主人公的细腻心思,也陶醉其中。

四、人物刻画:

1.杜丽娘: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

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作

者自己对杜丽娘的评价,一个爱得深沉的女子,为了爱情不求生不求死,为了自由冲破规矩

教条,这是令人怜的女子,穿越了三年的时空里,她一直对梦境的书生念念不忘,即使是漂

游的鬼魂,其实也是对自己内心那份对人欲的向往,也是这种追求能够让她得已重生,真正

得到心中所爱。剧本里穷极了所有最动人哀婉的语言来刻画这个由人到鬼,由鬼到人的官宦

小姐。

杜丽娘说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惊梦》),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

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联系起来看,所谓“由人恋”,意为对美好的事物想

爱就爱;“随人愿”,意为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死相随;“无人怨”,意为即使死了也无怨

言。《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思想与行动同步,正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杜丽娘形象塑

造中最有光彩之处。

《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性格发展和心理活动,层次鲜明,细致熨贴。游园以前,她感到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游园时,她的心情由“闷”而“寻”,因为感受到大好春光而

要追求爱;惊梦时,由“寻”而“欢”,终于找到情人;梦后,“欢”而“空”,因为所爱的

人无处寻觅而感到空虚寂寞。从《寻梦》出到《回生》出,杜丽娘的心理也写得相当细致,

且有跌宕起伏。不过,在还魂以后,她的性格特点几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亲反对,面对

封建礼教观念的阻力,她不敢反抗,性格显得苍白无力。

2.陈最良:

陈最良也是《牡丹亭》中刻画得较有特色的人物。作为一个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学究,

他是杜丽娘的对立面。陈最良形象的突出特征是死守儒家经典教条,僵死地,固执地拘泥于儒

家训教的言行,让我们看了感到滑稽可笑,这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精神受到严重摧残的畸形者

形象。作品通过这一形象进而批判了这一制度。

陈最良“两年失馆,衣食单薄”,因此一些人叫他“陈绝粮”,可见他的贫穷状况。当听

说杜宝要聘他为教书先生时,他还谦虚地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以至府门学子也拿他逗

趣“人这饭,有得你吃哩”。当杜丽娘要为他的夫人“绣对鞋儿上寿,请个样儿”时,他随口就

道:“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履罢了。”当她看到杜丽娘有病时,还说:“古人云

‘业精于勤荒于嬉’。”他为杜丽娘诊断,药方也全依《毛诗》开配。当他看到杜丽娘的棺木

被劫时,立刻想起圣人的教诲:“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被李全

俘获,李全让他讲些兵法,他语无伦次地说:“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不对,说道:‘吾未见好

德,如好色者也。’”将《论语子罕》中的话混到了《卫灵公》篇中,获得的却只是空洞的教

条。

他的一切言谈举止,已经自觉的纳入了封建礼教的规范之中,同时他也变得迂腐不堪了。

我们仔细地去分析便可发现作者的讽刺艺术也是在陈最良身上体现出来的,作者虽说通过一

些夸张手法对其进行讽刺,但这种讽刺是含有同情的泪水的。实际上,作者批判讽刺的不是陈

最良本人,而是造成这一性格的科举制度,陈最良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是受统治者驱使的弱

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处于封建底层知识分子的种种对立而又统一的性格特征。

五、语言特点:

明后期出现了沈汤之争,在戏剧表达的方式上两家产生了很大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

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汤显祖作为临川派的代表人物,论曲强调“曲

意”,主张兼顾“意趣神色”,讲究文采,崇尚“丽词俊音”要求格律服从内容、文辞偏重

于剧作的文学性。

而《牡丹亭》的语言特色则以惊梦为典型例子:

1.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作品通过景物描写、动作描写、梦境描写、直抒胸臆等多种方式写

出了杜丽娘青春的苦闷、情思的荡漾以及她的向往和追求、抗议和斗争。把她微妙复杂的内

心世界描绘得既委婉曲折,又真实生动,既刻镂入微,又层次分明。

2.真幻交织的艺术构思。这出戏构思新奇,匠心独运。之前的所有笔墨都是为它而巧作安排

之后的情节又都是围绕它而展开。无此一出便无《牡丹亭》。“游园”部分运用了现实主义

的笔法具有写实性,“惊梦”部分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充满理想性。

3.富丽工巧的语言风格。这出戏充分展现了作者文辞的华美,用笔尖新工巧,曲辞绚烂多彩

而且意境邈绵深远,富于诗情画意,可谓曲曲美玉,字字珠玑。实为全剧神髓,曲中绝唱,一

洗剧坛上尚文采则流于雕琢堆砌,尚本色则流于稚率生硬的弊病。

六、后世沿用:

《牡丹亭》的创作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剧本它虽然多以戏剧的形式出现,但是由于

它的辞藻清新优美,意蕴深长,对爱情的刻画犹为细腻,所以在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会

看到《牡丹亭》的影子。

1.《红楼梦》:作者并不回避自己的写作曾受到《牡丹亭》的影响。第二十三回标题大书特

书:“《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而且描写的极细致,写出了林黛玉聆

听《牡丹亭》曲文达致共鸣的全过程。背景是众姊妹和宝玉已奉元春之命,搬入大观园,都

是年轻女孩儿,就一个男性贾宝玉。大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结果静中生动、宝玉忽

然有一天不自在起来。于是便读起了《西厢记》。黛玉看到也读,而且读得“余香满口”,两

个人“连饭也不想吃了”。正在这时袭人来找,说老太太唤宝玉有事。林黛玉一个人闷闷地

回潇湘馆,路过梨香院,恰好里面正在排练《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

断井颓垣”两句曲文传入黛玉耳朵,她感到“感慨缠绵”。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

事谁家院”,她由不得“点头自叹”。又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黛玉“不

觉心动神摇”。再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她已经“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一蹲身坐在

一块山子石上,反复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这时黛玉又联想起唐人诗

句:“水流花谢两无情。”以及刚刚读到的《西厢记》里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最后

她“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就是三宣牙牌令那会,黛玉也曾引用“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句话!

2.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这篇小说借用《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形式,表达了另一种

怀旧主题,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22:23: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446001375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牡丹亭主人公.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牡丹亭主人公.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