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文学水浒传的简介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
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
故事。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水浒传的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北宋末年,爆发了宋江等人的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失败以后,他
们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带有明显的反抗意识和传奇色彩。宋、元
之际,这些故事开始引起一些文人的兴趣和注意。南宋罗烨的《醉翁
谈录》中有《青面兽》、《武行者》、《花和尚》等名目。宋末龚开作《宋
江三十六人赞》,完整地记录了宋江起义队伍中36个首领的姓名和
绰号。水浒故事成为艺人们讲述、演唱的重要题材。宋、元讲史话本
《梁山泊聚义本末》(保存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是今天所能见到的、
《水浒传》成书前最完整的水浒故事。这篇话本的内容和结构,已经
初具《水浒传》的轮廓。元代的杂剧中也有很多的水浒戏。这些水浒
戏说梁山泊“义气仁风播四海”,认为“梁山泊多忠义”,歌颂梁山好
汉“为民除害”、“拔刀相助”。水浒故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热闹,
人物日趋生动,情节也愈来愈曲折和合理。元末明初之际,作家在前
人的基础上,进行艰苦的再创造,写成《水浒传》一书。关于《水浒
传》的写定者,有三种说法:施耐庵作,罗贯中作,施、罗合作。一
般的说法是施耐庵作。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经历了相似的成书过程。可是,将《水
2
浒传》和《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的历史真实性是十分稀薄的。
它的虚构成分所占的比例,较之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要大得多。所
谓108将,绝大多数是虚构,史书上也没有提到宋江起义和梁山泊
有什么关系。《水浒传》的故事绝大部分来自民间传说。
水浒传逼上梁山的主题《水浒传》通过众多好汉上梁山的形形色
色的故事,揭示出“官逼民反”这样一个伟大的主题。无赖高俅只是
因为气毬踢得好,竟做到太尉。他挟嫌报复禁军教头王进。他的义子
高衙内看上了林冲的妻子,就设计陷害林冲,害得林冲家破人亡。地
头蛇郑屠骗娶卖唱的女子,后来又将这女子抛弃,还要追讨典身钱。
恶霸西门庆勾搭卖炊饼的武大的妻子潘金莲,将武大毒死,却能逍遥
法外。地主毛太公讹赖猎户打死的一只老虎,反将猎户解珍、解宝投
进监狱。腐败的吏治不但把平民、而且把统治集团中的某些成员也逼
上了造反的道路。《水浒传》令人信服地描述了身份、教养、经历各
不相同的人物如何通过千差万别的道路汇进了同一条造反的洪流。关
于梁山起义的性质,有人说是农民起义,有人说是无业游民的武装斗
争。这一问题的讨论目前还没有充分地展开和深入,还没有公认的结
论。
水浒传人物A林冲
梁山好汉之中,林冲性格的转变写得最为出色。林冲本是80万
禁军的教头。一身武艺、受人敬重。妻子温柔美丽、家庭和睦、生活
优裕安宁。谁知大祸从天而降。他陪妻子进庙烧香,中途出去看鲁智
深练武的时候,高衙内却在庙里调戏他的妻子。作者有意选择这一时
3
刻来刻划英雄的怯懦。“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
先自手软了。”妻子受人调戏这样的奇耻大辱,林冲这样一条好汉却
轻轻放过,不了了之。这是什么原因呢?林冲对鲁智深的一番话,解
释得清清楚楚:“原本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
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
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这就一下子写到了林冲的灵魂深处,他要保住现有的地位,不愿意就
此和统治者决裂。林冲一忍再忍、委曲求全。甚至在吃了冤枉官司、
刺配沧州以后,他仍然忍气吞声,盼望有朝一日“挣扎得回来”。可
是,高俅一伙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们并没有因为林冲的忍让而变
得善良起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步步紧逼,最后火烧草料场,非
置林冲于死地不可。林冲在庙门里听见了庙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一
番得意的对话,明白了他们全部的阴谋诡计,这才彻底抛弃对统治者
的幻想,他那郁积于胸的反抗精神像火山一样地爆发出来。林冲经过
艰苦的思想斗争,克服了思想性格上的弱点以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由一个“温良恭俭让”的禁军教头一变而为一个叱咤风云的义军骨干。
林冲的故事直接通向《水浒传》的主题。林冲的形象具有很大的代表
性。像林冲这样一个尊重封建秩序、恪守封建法律、不敢越雷池一步
的人,这样一个安分守己、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的人,最后也不得不
走向造反者的队伍,这就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黑
暗。
B鲁智深
4
鲁智深是林冲的好朋友,最后也上了梁山,可鲁智深的道路又不
同于林冲。鲁智深是一个行伍出身的下级军官。鲁莽而勇猛,见义勇
为,好打不平。他嫉恶如仇,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为地方除了一害。
他把小霸王周通狠狠地教训了一通,保护了刘太公的女儿。他大闹野
猪林,为的是冤屈的朋友林冲。若不是林冲的拦阻,那野猪林就是董
超、薛霸的葬身之地。他“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一直护送林
冲到了沧州。鲁智深无家无业、无亲无故,没有一点牵挂,很少顾及
自己的利害得失。难怪清人金圣叹在《水浒传》的回评中感叹说:“写
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
为人出力。”他胸怀磊落,心直口快,对生活中的不平之事特别敏感。
鲁智深的叛逆意识十分强烈。对于朝廷,他没有一点好感。对于法律,
他不存半点幻想。他打死了郑屠,不像武松那样去县里自首,而是扬
长而去,一走了事。他遇到林冲时,已经沦为一无所有的流浪汉。他
对林冲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
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鲁智深也有粗中有细的时候,眼看郑
屠就要咽气,他寻思:“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
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于是他“拔步
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鲁智深的上山不是现实压迫
他的结果,而是他积极反抗现实的结果。
C武松
武松的豪爽勇猛,与鲁智深相似;可武松的精细之处,又非鲁智
5
深可及。武松的思想气质也与军官出身的鲁智深不同。武松是在市民
中长大的,他的身上带着更加浓郁的市井气息。武松自小闯荡江湖,
见多识广,眼疾手快。是个孤胆英雄。十字坡的蒙汗药,被他冷眼睃
破。快活林的蒋门神,让他打得落花流水。飞云浦上,他把两个公差,
外加蒋门神的两个徒弟,统统送上西天。人家要算他,反被他算了。
武松有心计,行事仔细。凡大事,前前后后算计好了,就果断地去做。
知县收了西门庆的贿赂,替西门庆说话,武松告状没有告准。可武松
没有当场发作,他心里自有主意。武松悄悄地买好纸张笔墨,以及祭
奠的一应用品,密锣紧鼓地进行准备。一切就绪以后,他把左邻右舍
请来,前后大门由土兵把守,不准自由出入。接着是向大家说明主意,
审问潘金莲和王婆,得到了潘金莲谋杀亲夫的口供,记录下来,杀了
潘金莲。然后又去找西门庆算账,将西门庆杀死。回来用仇人的头祭
奠哥哥的亡灵。最后去县里自首。一切都按武松的预计有条不紊地实
现了。
武松的个人意识十分强烈。时时处处觉得自己是个英雄。店小二
好心劝他少喝两碗,劝他留宿,避开老虎出没活动的时间,他却以为
人家是别有用心。上冈以后,看到庙门上贴的印信榜文,他才知道真
的有虎。这时候他想回去,又怕店家耻笑。于是,他抱着侥幸之心硬
着头皮上冈。老虎突然来了,他十分吃惊,从青石上一下子翻下来。
一根棒使劲地扫过去,竟会打在枯树上,断成两截。可见武松当时也
有点慌张。但武松毕竟是英雄,他终于镇静下来,一顿拳脚,生生地
把一只吊睛白额的大老虎打死了。打虎的这一段英雄业绩,武松是经
6
常挂在嘴边的。施恩怕他喝酒喝多了打不过蒋门神,武松却大笑道:
“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
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
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冈上如何打得这只大虫?那时节我须烂醉了,好
下手,又有力,又有势。”武松把蒋门神打得“脸青嘴肿”,还一边教
训他:“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冈上那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我兀
自打死了。”武松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便是“武松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
武松当了囚徒,差拨没有得到武松的“人情”,便来教训武松,谁知
武松当面顶撞他:“你倒来发话,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半文也没。
我精拳头有一双相送!金银有些,留了自买酒吃,看你怎地奈何我?没
地里倒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管营要打他的杀威棒,他说:“都不
要你众人闹动,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拕。我若是躲闪一棒的,不是好
汉,从先打过的都不算,重新再打起。我若叫一声,也不是好男子”,
“要打便打毒些,不要人情棒儿,打我不快活”。全是硬汉子的口气,
平生不受一点窝囊气。他杀了张都监一家,杀了同时在场的张团练、
蒋门神。偏要从死尸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了血,在白粉壁上写下八
个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武松的个人恩怨观念极重。知县抬举
他做了个都头,让他把自己搜刮来的金银押去东京送礼,“谋个升转”。
武松一口答应:“小人得蒙恩相抬举,安敢推故?”施恩事事照应武松,
免了武松的杀威棒,好酒好菜照顾他,他就替施恩去打蒋门神,夺回
快活林的买卖。张都监收他为“心腹”,给他赏赐,提拔他,还要把
养娘玉兰嫁给他,帮助他成家立业。武松感激涕零,完全丧失了警惕。
7
他跪下称谢:“小人是个牢城营内囚徒,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
鞭随蹬,伏侍恩相。”后来发觉是上当,这才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
楼,落草当了“强盗”。武松原先承认封建的法律和秩序。杀了潘金
莲和西门庆,他就去县里自首。他知道,为兄长复仇,杀“淫夫淫妇”,
会得到法律的宽容和同情。可是,后来他杀了都监、团练,杀了都监
的家小,杀了公差,他就索性一走了事了。这时候他已经没有退路。
作者浓墨重彩写了这么一位出身市井的英雄。写得性格饱满、真实可
信。武松成为民间十分喜爱和敬仰的英雄。
D杨志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年轻时,“曾应过武
举,做到殿司制使官”。只为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便将些
金银财物,“买上告下”,图谋差使。谁知高太尉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21:3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418021374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水浒传》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水浒传》简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