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叠加

更新时间:2023-03-11 21:14:31 阅读: 评论:0

生气的说说-来约我吧

波的叠加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一花一木)

第六节波的干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波的干涉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波的干涉现象及其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波的叠加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长绳、发波水槽(电动双振子)、音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CAI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研究的波的衍射现象,是从波源发出的一列波的传播特性。在实

际情况中,常可看到几列波同时在介质中传播。那么,两列或几列波在介质中相

遇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新课教学

1、波的叠加

教师: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将两块石子投到水面上的两个不同地方,会

激起两列圆形水波。它们相遇时会互相穿过,各自保持圆形波继续前进,与一列

水波单独传播时的情形完全一样,这两列水波互不干扰。

观察其他波动现象,同样可以发现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几列波相遇时,每一

列波都能保持自身的频率、波长、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这叫做波的

独立传播原理。

两个或几个运动着的物体相遇时,发生碰撞,结果它们原来的运动状态一定

会发生改变。只有波相遇时会互相穿过,相遇后跟没有遇到其他波一样,能保持

本身特性继续传播。

两列波相遇时是怎样互相穿过的呢?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下述实验。

【演示】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分别产生两个凸起状态

1和2在绳上相向传播。

观察现象:两列波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形和传播情况跟相遇前一样。

[课件演示:波的干涉,演示波的叠加场景。]

对现象的解释:在介质中选一点P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

动传播到P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P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

传播到了P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P点向上振动;这时,P点的振动

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P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

源1的振动传播到P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P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

的振动传播到了P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P点向下振动;这时,P

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P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

析,说明什么是振动被加强。

波源1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

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

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

提问: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

提问: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

条件?

学生思考并回答: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相同。

教师总结:两列波相遇时,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两列

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两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结论: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一时刻某一质点的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单

独传播到该点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这一原理对于一切

波都是适用的。

2、波的干涉

教师:一般地说,振动频率、振动方向都不相同的几列波在介质中叠加时,

情形是很复杂的。我们只讨论一种最简单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情形,就是两个振动

方向、振动频率都相同的波源所发出的波的叠加。

【演示】在发波水槽实验装置中,振动着的金属薄片AB,使两个小球S

1

S

2

同步地上下振动,由于小球S

1

、S

2

与槽中的水面保持接触,构成两个波源,水

面就产生两列振动方向相同、频率也相同的波,这样的两列波相遇时产生的现象

如课本图12.6-2所示。课本图12.6-2所示是从发波水槽上方拍摄的照片,从

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振动着的水面上,出现了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区域相

互间隔分布的情况。

[课件演示:水波的干涉,观察实物图和立体图。]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用波的叠加原理来解释。

课本图12.6-3所示的是产生上述现象

的示意图。S

1

和S

2

表示两列波的波源,它们所

产生的波分别用两组同心圆表示,实线圆弧表

示波峰中央,虚线圆弧表示波谷中央。某一时

刻,如果介质中某点正处在这两列波的波峰中

央相遇处(课本图12.6-3所示中的M点),

则该点(M点)的位移是正向最大值,等于两

列波的振幅之和。经过半个周期,两列波各前进了半个波长的距离,M点就处在

这两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该点(M点)的位移就是负向最大值。再经过半个

周期,M点又处在两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这样,M点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的

振幅之和,所以M点的振动总是最强的。这些振动最强的点都分布在课本图12.6

-3中画出的粗实线上。某一时刻,介质中另一点如果正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

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课本图12.6-3中的N点),该点位移等于两列

波的振幅之差。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就处在一列波的波谷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峰

中央相遇处,再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又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

中央相遇处。这样,该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所以该点的振动

总是最弱的。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等,这一点的振幅就等于零。这就是为什么在

某些区域水面呈现平静的原因。这些振动最弱的点都分布在课本图12.6-3中画

出的粗虚线上。可以看出,振动最强的区域和振动最弱的区域是相互间隔开的。

[课件演示:水波的干涉,观察示意图。]

总结: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

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

涉(inerference)。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

只有两个频率相同的波源发出的波,叠加时才会获得稳定的干涉图样,这样

的波源叫做相干波源,它们发出的波叫做相干波。

不仅水波,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现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演示】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转动音叉。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可以听到声音忽强忽弱。

解释:这是声波的干涉现象。音叉的两股振动频率相同,这样,两列频率相

同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有的区域振动加强,有的区域振动减弱,于是听到声音

忽强忽弱的现象。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波的叠加和波的干涉。

两列波相遇时,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两列波引起的振

动,质点的位移等于两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动始

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形

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

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是波的特有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波发生

衍射不需要条件,但发生明显的衍射则需要条件。

(四)布置作业

完成“问题与练习”中的题目。

高中物理考试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

在考场上,时间就是我们致胜的法宝,与其犹犹豫豫不知如何落笔,倒不

如多学习答题技巧。那么,高中物理考试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有哪些呢?下面和

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物理考试答题技巧

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2)相信第一判断:只有当你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

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

及偏下的同学尤为重要。

切记:每年高考选择题错误率高的不是难题,而是开头三个简单题。不要再最简

单的地方,轻敌栽坑!

实验题的做题技巧

(1)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

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

作图题:

①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

②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

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

③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

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

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切记: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的读数历来都是考察的重点。

切记:选择题有8-10分是送你的,但你可能拿不到(单位、有效数字、小数点

后保留几位、坐标原点等)。

(2)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

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规实验题时,这种题目考

得比较细,要在细、实、全上下足功夫。

(3)设计型实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要求同学们能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

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在设计电学实验时,要把安全性【所谓的安

全不是对人来说,而是对仪器来说的】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小实验的

误差【误差从偶然和系统两个方面考虑,系统免不了,偶然可减小】,避免出现

大量程测量小数值的情况。

计算题的答题技巧

(1)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每一道计算题,首先要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审题

是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搜索、提取、加工的过程。在审题中,要特别重视题中的

关键词和数据,如静止、匀速、最大速度、一定、可能、刚好等。一个较为复

杂的运动过程要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否则,一旦做题方向偏了,只能是白忙

一场。

(2)敢于做题,贴近规律。解题就是建立起与未知数数量相等的方程个数,怎

样建立方程呢?方程蕴含在物理过程中以及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存在于状态

或状态变化之中;隐藏在约束关系之中。应由题目中的物理现象及过程所对应的

或贴近的物理规律,建立主体关系式。

(3)敢于解题,深于研究。遇到设问多、信息多、过程复杂的题目,在审题过

程中,若明确了某一阶段的情景,并列出了方程。要敢于先把结果解出来,这对

完全理顺题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情况下第二阶段的情景要由第一阶段的

结果来判定,所以第一阶段的结果成为打通障碍的重要武器。

(4)答题要规范,得分有技巧

①简洁文字说明与方程式相结合

②尽量用常规方法,使用通用符号

③分步列式,不要用综合或连等式

④对复杂的数值计算题,最后结果要先解出符号表达,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高中物理考试注意事项

高三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办?看《高考蝶变》掌握逆袭方法。淘宝搜索《高考蝶变》

购买!

1.计算大题绝对不能空着

即便你做不上来,也要写该部分对应课本中的基本物理公式。需要注意的是,必

须带入题中的符号。比如说题目中电荷量是e,你在答题纸上写q往往就不会给

分了。阅卷中我们老师们都严格遵守采点给分原则,也就是说,你写对了几个物

理公式(与答案一样),即便没有计算,我们也给对应的分值。这是阅卷的规则,

谁都不能改变。

2.重视画图

解题过程中要受力分析、研究运动轨迹的,一定要画图,养成画图的好习惯。图

像画出来虽然有时候是没分的,借助于图像来分析题意很方便。另外,物理题的

答案并不是标准的,有的时候你写的与答案不一样,老师们怎么理解呢?看图是

一个捷径。答题纸上的内容是给老师看的(是你和阅卷老师的对话),不要给老

师们的阅卷制造困难,图一定要画。

见到很多学生不画图,也没有个依据,就直接来个物理公式。我的第一感觉就是,

莫非是抄别人的?相信判你卷子的老师也是一样的。

3.物理试卷中几乎没有多选题四个选项都是对的

物理多选题,基本上是不会有四个选项全对的,除非是非常老旧的题(90年代

的高考题)。如果你物理成绩很差,我建议你把多选题都当成单选来做,这样更

有利于得分,特别是多选题的最后一道题。

4.不会的暂时跳过,合理分配考试时间

同学们在考场上要注意解题时间的分配,没有思路的题先跳过去。建议多选题的

最后一道先跳过,实验题的最后一个空,解答题的最后一问更是要留到最后再做。

原因不解释了,大家都知道,不过王尚老师想说的是,真正的在考场上认真去执

行的同学还是少数。

小编推荐:高考物理答题技巧

5.看不懂题意的,联系课本考点

物理题联系实际的很多,比如天体联系宇航的,磁场联系粒子加速度器的,等等。

这些应用问题很难理解,一个诀窍就是联系课本的考点。高中物理题万

变不离其宗,考点还是源于课本。在考场上监考的时候王尚老师就发现很多同学

在那里天马行空般的思考,完全脱离了课本,这样怎么能做出来呢?

6.联系课堂上老师讲过的典型题

和上面的建议类似,遇到难题,无从下手,就回忆下课堂上老师讲过的一些典型

题,总是有类似的地方的。物理题本身就是有规律的,很多思考方法和切入点都

是类似的。另外,笔者提醒同学们可以到物理自诊断学习系统中去看我们总结的

解题思路,帮助你梳理考点,搞明白定理定律、物理公式的使用。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21:14: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40471249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波的叠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波的叠加.pdf

上一篇:呆若木鸡意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波的叠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