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精神

更新时间:2023-03-11 20:32:45 阅读: 评论:0

崖柏手串-温柔的歌曲

人文主义精神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大水法遗址)

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

摘要: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

了人本主义精神,讲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视礼乐教化。以独特的“以人

为本”,“天人合一”与人文思维体现中国千百年来的灿烂的东方文化。

关键字:中国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人文思维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

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

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

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

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使人不受神、物的支配,凸显人的自我价值;二是强调礼乐教化,讲究

人文教育,反对武力和权力的压制。“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天人合一”的

思想则体现了它的精髓。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人文思维。

现就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人文思维三方面来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一、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有民本主义。“民本”实际上是相对于“君本”而提出的,而最早阐述这一观点的,

正是儒家经典和儒家的创始人。如《尚书》上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明确道出了人民

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稳定。再如《尚书》中还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一

句,就是警告地上的君王要充分尊重民意,如孟子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其意

思是说,民心所向,连上天都不能违背,作为上天儿子的地上的君王,自然要以民心所向作为执政

合法性的依据了。

“执政为民”是中国民本主义思想的核心,儒家的创始人之一孟子对这核心思想的发展做出

了贡献。孟子认为,君王不能只追求个人的享受,不能“独乐”,而应该“与民同乐”。那些终日

只知自己享受、不顾民之疾苦的达官贵人们,在孟子看来只是“禽兽”。儒家认为,君王的权力虽

然是天授的,但是,连天都要听民的,君王的权力也是人民给的,君王也好,社稷也好,都必须为

人民服务。因此,孟子明确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是继孔子和孟子后的先秦第三大儒,他曾用舟水的关系比喻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君王

好比一只船,老百姓就是能承载船的江海之水。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这个比喻很精辟也很深刻。

唐朝开国初期,魏征就用这个比喻警告唐太宗李世民要以隋亡为鉴。唐太宗牢记住了魏征的这句话,

他在《论政体》一文中写道:“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君王的要爱护百姓,

给他们实惠,使他们不至于过不上安定的生活而滋扰政事。为政者应该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

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这样,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

后君王也就会安于政位了。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又称“天人和谐”“天人相应”或“天人统一”,其内涵基本上一致。“天

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和发展,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人和自然

相通相应、息息相关的统一体。由此,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中,“天”的含义既具有双重性,又有同一性;有时“天”

指天帝、老天爷,有时“天”指大自然,而有时二者兼具。这可能与中国上古人类的泛神(即自然

世界万事万物皆有神)信仰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大自然看作是“天”的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并非是偶然的。虽然中

国有发源于本土的道教,虽然道教也崇拜“天帝”及其统辖的仙官神将,但其更推崇道家的自己的

教主——老子。这其中多少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有关。

老子曾指出是“道”创造了宇宙万物。他所说的“道”是指事物运动的规律或是有规律的运动。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创造了宇宙本体(“道生一”),

这个本体一分为二,成为阴与阳的对立统一(“一生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事物(“二

生三”),这种新的事物便呈现出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三生万物”)。在他的学说中没有给“上

帝”留位置,而一切都是事物运动——“道”的结果。

不过,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许多统治者都曾用“神道设教”,宣扬“上帝”和“天命”

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把“天”解释为“上帝”的这种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还是比较常见的,而

且这种观念往往还和“天”就是大自然的观念杂糅在一起。

中国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活动,

都与“顺应天时”密切相关。这正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的突出表现。而且“天人合一”

的思想对社会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远在我国周代,按照《周礼》的规定,当时周代设定的官制为“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

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在古人思想中,“六官”的职能与天地四时是相

适应的;同时,“六官”对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后世各朝设置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

刑部、工部,即“六部”衙门,都与《周礼》“六官”的影响有关。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政治

机制设置上的表现。

此外,历朝历代的采取的许多行政措施也带有明显的“顺应天时”的特点。如“赏以春夏,刑

以秋冬”,“春日劝农,秋日点兵”等。

三、人文思维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文化的这种人文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强调个性的

思维。因为它是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随机的、综合的。中国的人文思维,是从人出发的,或

者是从人事出发的,是动态的。历史是从来不会重复的,只可能有相似之处。它一直是在变动之中

向前推进的,绝对无法把它隔绝开来,不可能像在实验室里那样有一个固定的工作环境,你很难防

止偶然的因素参与进来。所以在动态中我们不可能把它孤立起来,必须要放在整体的环境中加以考

察。

人文的思维方式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这个随机性非常重要。随机性,即随意性,就是说它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可能现在是这个

样子,突然就会变成另一种样子。因此我们就要马上改变自己应对的方式。

但是近百年来,我们受到科学思维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我们逐渐忘了用人文的思维方式来处

理人文的问题。虽然我们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研究一些人文学科,比如说文学、历史、哲学、语

言等学科,获得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比较清晰的研究成果,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因为我

们把这些原来是整体性的东西割裂了,本来我们应该全面地去看它的,结果只能局限在某一个角度

去看它了,得到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准确了。

另外,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切都像理论推论那么清晰的,会有很多模糊的、不确定

的、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的东西。所以就出现了模糊逻辑,而且混沌的概念也被吸收进科学的思维

方式中。我们知道科学的思维方式追求的是一种普遍适用性,只有普遍有效才是科学。人文的考察、

人文的思维方法,会更多地注意个体、个性化的东西。用一个比喻来讲,就是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

锁,不是说要发明一把万能钥匙,什么锁都能开。实际上现在这两种思维的方式正在不断地接近。

我想这个是我们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时,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一种文化的思维

方法,可以说决定了这种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文化的核心,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义精神,讲究“重天道”和

“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视礼乐教化。现代社会最缺乏的就是人文精神,人们所感受到的最

大的精神痛苦就是身不由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被大量外在的东西所支配。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

精神文明、强调德行的理念整好契合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有很大的补益作用。

参考文献:《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著南海出版公司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安徽日报》《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以人为本”》作者:夏胜为

《文化论》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著人民出版社

《谈中国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作者:山如秀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新华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20:32: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37965248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文主义精神.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文主义精神.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