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愚溪诗序》原文及原文及翻译
【作品介绍】
《愚溪诗序》通篇就是写了一个“愚”字。全文共六段,第一段
和第二段是写溪以及溪附近的丘、泉、沟、池、堂、亭、岛等,被命
名为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的原因。第
三段是写以愚名溪的理由。第四段是写愚的种类和性质。第五段是写
愚者的乐趣。最后一段是归结作《八愚诗》的缘由。
【原文】
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1],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2]。或曰:“冉氏尝居
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
愚公谷[3],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4],
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
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
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
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
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5]。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
2
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6],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
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7],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
愚[8]”,睿而为愚者也[9]。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10],
而违于理,悖于事[11],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
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12],清莹秀澈,锵鸣金石[13],
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
漱涤万物[14],牢笼百态[15],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
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16],混希夷[17],寂寥而莫
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注释】
[1]灌水:湘江支流,在今广西东北部,今称灌江。阳:水的
北面。[2]潇水:在今湖南省道县北,因源出潇山,故称潇水。[3]
愚公谷: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北。刘向《说苑·政理》曾记载此谷名称
的由来:“齐桓公出猎,入山谷中,见一老翁,问曰:‘是为何谷?’
对曰:‘愚公之谷。’桓公问其故,曰:‘以臣名之。’”[4]龂(yí
n银)龂然:争辩的样子。[5]乐(yào要):喜爱,爱好。此句语
出《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6]坻(chí池):水中
的高地或小洲。[7]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武”是谥号。
此句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
3
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谓宁武子乃佯愚,并非真愚。
[8]颜子:颜回,字子洲,孔子学生。此句语出《论语·为政》:“子
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2以发,回也不
愚。’”意谓颜回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看法,好象很愚笨。但考察
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不但懂得孔子的话,而且还有所发挥,可见他
不愚。[9]睿(ruì瑞):通达,明智。[10]有道:指政治清明的
时代。[11]悖(bèi贝):违背,逆而不顺。[12]鉴:照。[13]
锵(qiāng枪)鸣金石:水声象金石一样铿锵作响。锵,金石撞
击声。金石,用金属、石头制成的钟、磬一类乐器。[14]漱涤:洗
涤。[15]牢笼:包罗,概括。[16]鸿蒙: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一
种混沌状态,也指自然界之气。[17]希夷:指虚寂飘渺、无法感知
的一?志界。《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水,向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
冉的人在这里住过,所以这条溪水被称为冉溪。”也有人说:“这溪里
的水可以用来染色,根据这种性能,所以称它为染溪。”我因为愚昧
而犯了罪,被贬谪到潇水边。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溪边往里走了二
三里路,发现了一个景色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了家。古代有个愚
公谷,现在我住在这条溪水旁,而溪水的名字没有定下来,当地的居
民还在争论不休,不能不换个名称,所以替它改名叫愚溪。
我在愚溪上游,买了个小丘,称为愚丘。从愚丘往东北方向走六
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把它买了下来,称为愚泉。这愚泉有六个泉
4
眼,都出自山下平地,泉水是往上涌出来的。六股泉水合流后,弯弯
曲曲向南流去,我称它为愚沟。于是堆土彻石,堵住愚沟的狭窄部位,
形成了一个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它的南面是愚亭。愚池的中央
是愚岛,岛上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石头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的
奇景,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辱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喜欢的。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
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许多小洲和石
头,大船无法驶入。它幽深浅狭,蛟龙不愿住在里面,因为不能在浅
水中兴云化雨,所以它对世人没有带来好处。而这些却正好与我相似,
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混乱时就装愚”,那是聪明人故意装作愚昧;颜
回“整天听孔子讲学,从来不提相反的见解,象个愚蠢的人”,那是
智力很高而在表面上显得愚昧。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现在我身逢
政治清明的时世,却违反常理,做了蠢事,所以凡是愚蠢的人,也没
有一个象我这样愚蠢的了。这样,那天下就没有谁能和我争这条溪水,
我就可以单独占有并给它取这个名字了。
这条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带来什么利益,它能映照万物;它又清
秀明澈,水声铿锵,象金石作响,能使愚笨的人喜逐颜开,眷恋爱慕,
高兴得不愿离去。我虽然不合于世俗,也颇能用写文章来安慰自己;
我描写的各种事物象用水洗涤过一样,鲜明生动,又能概括各种形态,
无论什么形状都逃不过我的笔端。我用愚昧的诗歌唱愚溪,便觉得茫
茫然与愚溪不相背离,昏昏然与愚溪找到了同样的归宿,超越天地人
5
间,进入了虚寂静谧的境界,在寂静无声之中,忘却了自己。于是写
了《八愚诗》,刻在溪旁的石头上。(胡士明)
【解析】
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
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发泄。因此,这时他笔下的山水,
都饱含作者深沉的酸甜苦辣。他在一首诗中说:“投迹山水地,放情
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本文就是一篇深得骚人
之旨的好文章。
第一段
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灌水之阳”,“东流入于潇水”,介绍两
种不同的命名──有的给这条溪冠以姓氏称为“冉溪”,有的根据溪水
可以染色称为“染溪”,叙出改名的原因有三:一是作者“以愚触罪”,
贬谪到此;二是古代就有“愚公谷”之说;三是当地居民为溪水的命
名争辩不休,“故更之为愚溪”。而这条溪水,又是那么幽深浅狭,对
人并没有什么益处,所以称它为“愚溪”。
第二段
由“愚溪”带出“愚丘”“愚泉”,从“愚泉”生出“愚沟”“愚
池”,而“东为愚堂”“南为愚亭”“中为愚岛”,又就“愚池”着眼写
出。叙出“八愚”,紧扣诗题。
第三段
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正说,接着笔锋一转,极状溪
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不可以灌溉”,“大
6
舟不可入”,“不能兴云雨”。愤慨于自己才能的被压抑,如同愚溪的
虽有“山水之奇”而“无以利世”。
第四段
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而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自
己的“愚”,最后又归结到溪水的命名上。正话反说,词兼褒贬,自
有一番深意。前四段,可以说,既嘲尽愚溪,又自嘲不已。
第五段
用“溪虽莫利于世……”几句,与第三段“无利于世”抑扬对照,
代溪解嘲;以“予虽不合于俗……”诸语,与第四段“违于理,悖于
事”抑扬对照,自我解嘲。名为“愚”,实则不愚。遂将溪之愚、己
之愚写作一团,达到了“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神俱忘的化
境。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
他把愚溪的纯洁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学才能联系起来,把
对愚溪不能有益于世的惋惜心情和对自己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情绪
融合在一起。他深深感到,能够赏识这地处荒山野地的寂寞美丽溪水
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这怀才不遇、被贬谪到这荒远地区的柳宗
元的,也正是这溪水。看来愚溪碰到了最合适的主人,而柳宗元在这
里也找到了最合适的住所了。然而,这些话的字里行间,蕴蓄着多少
愤懑不平的声音!
写作特色
1、托物兴辞,寓意深远
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
7
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正如《古文观止》评此文:“通篇
就一‘愚’字点次成文,借愚溪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己之行
事亦宛然。前后关合照应,异趣沓来,描写最为出色。”仅就第二段
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其他各段,也都以“愚”
字统贯。这样,文章就具有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
紧凑。作者在对于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
自己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
野,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不正是同作者一样的
遭遇吗?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
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
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
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
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2、写景善于布局
本文在记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
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读者仿佛跟着作者自潇水入
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又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泉,随泉
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入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
望池中秀丽的小岛。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
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
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晰,
叙事井然。
8
【讲解】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序。
《八愚诗》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以后,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
愤懑不平而写的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八愚诗》已经亡佚。
一般说来,序有两种,一种是书序,一种是别序。书序一般用来
陈述著作者的旨趣,多放在篇首。别序一般用来为朋友赠别。《愚溪
诗序》是书序,是柳宗元陈述他写作《八愚诗》的旨趣的。
愚溪本来叫冉溪。为什么叫冉溪呢?有人说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
以姓得名,所以叫冉溪;又有人说溪水能染色,所以叫染溪。总之,
不论叫它冉溪还是叫它染溪,都是有缘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给溪
水改名呢?据说“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意思是说,
当地人对于究竟是冉溪,还是染溪,争论不休,所以不能不改。但是,
为什么要改叫愚溪呢?因为“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
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故更之为愚溪”。
“予以愚触罪”,意思是我因糊涂触犯了刑律得了罪。“谪潇水
上”,意思是被贬在潇水这个地方。“得其尤绝者家焉”,意思是寻得
一处风景极佳的地方安了家。这里的“家”字是动词,安家、住下的
意思。“愚公谷”,在现在山东临淄西。“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故更之为愚溪”,意思是说,现在我住在这溪边,不知道起一个什
么名字好,鉴于古代有愚公谷,所以便改溪名为愚溪。
其实,愚公并不愚,他所以自称为愚公,不过是对黑暗政治的抗
9
议。同样,改溪名为愚溪,也是对黑暗政治的抗议。不仅于此,“予
以愚触罪”,就更是对黑暗政治的抗议了。“以愚触罪”,这本身就是
一种讽刺!言外之意就是说,聪明人是不会去干那种所谓的犯罪的傻
事的。触罪之后,不仅要连累到妻子儿女,而且连自己居住的地方,
都要受到连累,这是一种多大的不公平!这还不是对黑暗政治的抗议
吗?
更有甚者,连“愚溪之上”的小丘,丘东北六十步的泉,泉合流
屈曲而南的沟,负土累石塞其隘的池,池东的堂,堂南的亭,池中的
岛……虽然“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也一概以愚字命名,称
之为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岛。这是为什么?都是“以
予故,咸以愚辱焉”。这更是一种不公平,自然也是对黑暗政治的抗
议!
“合流屈曲而南”,意思是泉水汇合到一起曲曲折折向南流。“嘉
木异石错置”,意思是好的林木、奇异的石头交错陈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和愚本来是联系不到一起的,“今是
溪独见辱于愚”,这难道是可以允许的吗?道理据说是有的,“盖其流
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
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其流甚下”,指溪的水位太低。峻急,指水势湍急;坻石,指
滩石。幽邃浅狭,指溪谷幽深,溪流浅窄;蛟龙不屑,就是蛟龙不屑
于居住。蛟龙,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民间相传它能兴风作雨发洪水。
“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这几句话的意
10
思是,溪没有可利于人世的地方,只是和我相类似,因而虽然用愚的
称号来屈辱它,那也是可以的。然而把愚和我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
是一种愤激不平之情,从而说溪“适类于予”,使用愚的称号来屈辱
溪,自然也是一种愤激不平之情了。
溪水无辜,而所以要用愚的称号来屈辱它,完全是因为“予家是
溪”。而“我”又“以愚触罪”。那么,“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愚人
呢?由此便转入写愚的种类和性质。
有三种愚人,一种像宁武子那样,“邦无道则愚”;一种像颜回那
样,“终日不违如愚”。宁武子是“智而为愚者也”,颜回是“睿而为
愚者也”。所以他们“皆不得为真愚”──他们都不是真的愚笨。宁武
子,春秋时卫国人,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论语·公冶长》说:
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清明时,他就显得很聪明;当国家昏暗时,他就
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到,他的那种傻劲,别人就做不到
了。颜回,字子渊,是孔子的忠实门徒。《论语·为政》记载孔子说:
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出不同的意见,好像很愚笨。可是我
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对我传授的东西能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并
不愚笨。像宁武子和颜回,当然都不愚笨。其实何只是不愚笨,应该
说他们都是聪明人。“智”,智慧;“睿”,通达。“智”和“睿”,都有
聪明的意思。“智而为愚者也”,意思是聪明而装糊涂;“睿而为愚者
也”,意思是明白而装傻。因此,宁武子和颜回,都不是真的愚笨。
而“我”的愚就完全不同了:“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
为愚者,莫我若也。”这才是真正的愚人呢!
11
“有道”,指天子圣明;“遭有道”,就是遇到了圣明的天子;“违
于理”,就是违犯了道理;“悖于事”,就是行事谬误。这都是就永贞
革新这件事说的。
公元805年,就是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王叔文、柳宗元
等人入主朝政,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
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
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
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
柳宗元就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所谓“遭有道”,就是指遇到
了宪宗这样的天子。像宪宗这样的天子难道是圣明的吗?很显然,说
这样的天子是圣明的,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而,所谓的“违于理”
“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
而名焉。”这样,世上就没有能和我争这条溪水,只有我才占有它,
并给它命名为愚溪。这就更是愤激不平之词了!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朝廷规定他终生不得量移。这就是说,柳
宗元只能老死在贬所。这对柳宗元来说,自然是最沉重的一种打击。
在这沉重的打击面前,柳宗元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情,无法发泄,
便只有寄情于山水,以超脱于尘世来自我麻醉,这就是所以要写第五
段文章的原因。
“善鉴万类”,就是能够鉴照万物;“清莹秀澈”,就是清洁光亮,
秀丽澄澈;“锵鸣金石”,是水声铿锵鸣响,有金石般的声音;“漱涤
万物”,就是洗涤世间万物;“牢笼百态”,就是包罗各种形态;“鸿蒙”,
12
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超鸿蒙”,等于说出世;“希夷”,指空虚
寂静,不能感知的状态;“混希夷”,就是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寂
寥”,就是寂寞;“莫我知”,就是没有谁了解我。
这段话所抒发的仍然是一种愤激不平之情。
这段开头第一句说“溪虽莫利于世”,情调有点低沉。但是,紧
接着笔锋一转,感情的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溪水能鉴照万物,清洁
光亮,秀丽澄澈,铿锵鸣响,有金石般的声音。这是一个多么恬静、
闲适、幽美、和谐的世界啊!把这么一个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政
治对比一下,哪一个龌龊,哪一个光明,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样一
个世界难道只能使愚昧的人心喜目笑、眷恋向往,高兴得不愿离去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聪明的人所留恋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世界
呢?真是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20:24: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374891374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愚溪.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愚溪.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