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可及性

更新时间:2023-03-11 20:13:43 阅读: 评论:0

法人证明书-国家规定的产假

可及性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歌唱母亲的歌)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年5月第l0卷第5期

・专题研究・

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定义与内涵界定研究——可及性

汪雨潭 匡 莉 赵婧革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广州510080

【摘要】可及性是基础保健五大核心特征功能之一,与首诊功能紧密联系,与综合性互相促进,影响连续

性、协调性功能的实现。本文首先回顾普适的可及性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基础保健可及性的概念内涵和主

要特点,进而辨析基础保健可及性与其他基础保健核心特征功能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依据可控性、穷尽性和互斥

性三大原则,得出基础保健可及性定义与核心要素,为全科医疗特征功能测量评价工具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基础保健;全科医疗;可及性;概念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7.05.002

Study on defining and conceptualizing of general practice:The accessibility of primary care

ⅣG Yu-tan,KUANG Li,ZHAO ng—g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Sun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Cuangdong 510080,China

【Abstract】Accessibility is one of the core attributes of primary care,whic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first-con—

tact,positively interacts with comprehensiveness,and is very influential to continuity and coordination.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definition and concept of accessibility and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

tents of primary care accessibility,then simplifies the overlapping between accessibility and other core attributes of

primary care,and finally provides the definition of primary care accessibility and its core elements to lay the founda—

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tools for the core attributes of general practice.

【Key words】Primary care;General practice;Accessibility;Conceptualization

1普适的可及性定义与内涵要素

1.1从服务利用影响因素与服务利用角度理解的可

及性

Saultz提出,可及性是病人获得所需要健康服务

的能力。_lj因此,对可及性内涵的界定,常常从卫生

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角度展开。_2 这些因素既包括

人群的特征,如年龄、性别、收人、医疗保险状况等,

也包括卫生服务体系的特征,如医疗机构地理位置、

机构类型、服务提供方式等。这类观点的本质是认

为只要建设了良好的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体系,可

及性自然就会实现。

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发现,上述两大类因素虽

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或人群可以利用的卫生服

务,但即使这些服务利用的阻碍因素都不存在,病人

也不一定会利用服务,因为病人的健康信念、宗教信

仰、语言等社会、心理、文化因素也影响着病人的行

为,影响着服务利用的可能性。[3-5]

Donabedian提出“可及性的证据就是使用了服

务”。_6 他认为,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测量并不能完

全预测可及性,其反映的只是病人获取健康服务的

可能性,服务利用才是反映可及性的最佳指标。美

国医学研究所个体卫生服务可及性监测委员会将可

及性定义为“个体及时使用卫生服务以实现最佳健

康结果”。 ’

由于服务利用指标只能提供总体的、终点的可

及性评价,无法识别促进或阻碍可及性实现的因素,

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系统角度的可及性应当包括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673311)

作者简介:汪雨潭,女(1993年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保健。E—mail:wangyt25@mail2.sysu.edu.VII

通讯作者:匡莉。E-mail:kuangli@mail.sysu.edu.CI1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May 2017,Vo1.10 No.5

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和服务利用两个方面。 国内研

究者也大多是从影响因素和服务利用这两个角度开

展可及性实证研究的。例如,谢小平等借助计量经

济模型估算了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前后甘肃省基本医

疗服务利用率的变化,以反映基本医疗保险对于可

及性的作用。l9 李建新等则以患者生重病时是否接

受治疗作为可及性测量指标。Ll叫任明辉等通过居民

收入、医疗机构地理距离、医疗服务价格、医疗保险

等因素来评估医疗服务可及性。Ll¨

1.2从供需双方适配度的角度理解的可及性

Penchansky和Thomas将可及性定义为卫生保健

体系与病人需求之间的“适配度”(degree of fit) 12],

并归纳了可及性的五个维度:(1)可得性(availability)

指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类型和数量与病人需要的

服务类型与数量之间的关系。(2)可及性(accessibili.

ty)指医疗服务机构的地理区位与病人区位之间的关

系,以交通方式、路程时间、距离或交通成本来衡量。

(3)便利性(accommodation)指医疗服务的提供与组

织方式(包括预约系统、开诊时间、非预约服务、电话

服务)与病人对其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病人感

知的服务提供方式适宜性。(4)可负担性(afford.

ability)指服务提供者的服务价格对病人收入、支付

能力的要求以及与医疗保险之间的关系。(5)可接

受性(acceptability)指病人对医生与机构的期望与实

际接受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医生和机构对病人的期

望,通常指病人对医生年龄、性别、医院软性环境、宗

教属|陛等特征的期望。以供需双方适配度为着眼点

的可及性强调了服务提供应该以病人需求为导向,

体现出政策制定者、服务管理者只有关注并满足病

人的健康需要,才可能全面提升服务可及性的理念。

Peters等人在Penchansky和Thomas的基础上,

构建了卫生服务可及性测量框架,明确区分了可及

性影响因素和可及性,强调从供、需两方测量。¨ 影

响可及性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和宏观环境、个人与家

庭特征、贫困与脆弱性。可及性则包含四个维度:地

理可及性、可得性、经济可及性与可接受性。Peters

的可及性四维度与Penchansky和Thomas五维度大

致相同,只是前者可得性维度的内涵包括了后者可

得性与可调节性两个维度。不难看出,Peters是根据

影响因素的外生性与内生性来区别可及性影响因素

与可及性的,非卫生体系内部因素如政策、宏观环

境、贫困等被视为可及性影响因素,而可及性则是卫

生体系供需双方在内生因素方面的匹配关系。

此外,Peters还进一步将质量纳入可及性内涵,

强化了质量在可及性中的地位。他认为质量是可及

性的中心,在评价可及性时不能仅考虑数量,更应该

考虑质量。例如,对于病人来说,可得性既需要考虑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可及,也应该考虑这些医疗机

构所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是均质的。质量可及性概

念的实质提出了公平的可及性不仅要达成医疗服务

利用数量公平,更要关注医疗服务质量在不同地区、

不同人群间的同质化。

从供方和需方两个角度评价公平性,国内学者

在实证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李佳等从参

保人主观感受的角度测度新农合制度对就医可及性的

改善程度,用农民的主观感受“看病难”度量供方可及

性,用主观感受“看病贵”度量需方可及性。Ll 朱莉华

等将可及性划分为需方可及性和供方可及性,前者包

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以及

到达医疗机构的单程交通时间,后者包括医疗机构

类型、交通方式、候诊时间、医生类别等。_l

1.3从卫生体系整体角度形成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可

及性概念

从本质上来说,上述的两大类可及性概念均围

绕影响服务利用的因素和服务利用展开,只不过

Penchansky、Peters等人在传统的供方角度之上加人

了需方因素,实际上并未跳脱出可及性的横向测量

范畴。Anderson的卫生服务利用模型则进一步纳入

了健康结局作为终点指标,为人们从纵向上系统理

解可及性概念提供了逻辑框架。 模型包括四大方

面:环境因素(卫生服务体系,外在环境)、人群特征

(倾向性特征一指人口学特征、社会结构和健康信

念;促成资源和需要一包括个人、家庭以及社区三个

方面,如收入、医疗保险等)、健康行为(个体健康行

为和卫生服务利用)和结果(包含服务满意度和健康

状况)。[1 环境因素和人群特征影响人们的健康行

为,而健康行为最终导致人们的健康结果。

Anderson辨析了服务利用影响因素、服务利用

以及健康结局与可及性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模型

三大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构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可

及性概念,并引入公平、效率的概念丰富了可及性的

内涵。对促成资源的评估,由于反映的是病人利用

服务的可能性而非事实上的利用,因此被称为潜在

的可及性(potential access)。对服务利用的评估,则

被称为实现的可及性(realized access);如影响服务

利用的是难以更改的客观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等人

口学特征,则为公平的可及性(equitable access),如

影响服务利用的是可改变因素如社会结构、健康信

念或促成资源等,则为不公平的可及性(inequitable

access);能够带来健康状况改善和满意度提高的卫

生服务利用被称为有效可及性(effective access),而

健康状况改善程度或满意度提高程度与已利用的卫

生服务数量之比则为效率可及性(efficient access)。

Anderson认为,与倾向性特征相比,促成资源更容易

通过外在力量发生改变,也正是政策大有可为之处,

因此通常是可及性测量的重点。

Andersen卫生服务利用模型在国内被广为接受,

许多研究者将这一模型应用于可及性测量之

中。_4, 例如,高建民等通过测量医保覆盖率和医

疗机构的地理距离评估了潜在可及性,通过两周门诊

率、年住院率等指标评估了实现可及性,通过比较居民

自评健康状况与实现可及性评价了有效可及性。

国内学者对可及性概念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

视,一致认为,可及性评价是理解、制定和评价卫生

政策的研究工具,并将可及性研究主要归之于宏观

的卫生政策研究范畴。【19-21]

2基础保健可及性的定义与内涵要素

上文讨论的可及性是普遍意义上的可及性,并

非就某一类卫生服务而言,因此,基础保健可及性概

念与内涵无法直接套用,需要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对

其外延进行限定。

2.1基础保健可及性内涵与特征

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将

基础保健可及性(Accessible)解释为“病人因为健康

问题寻求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难易程度(如通过电话

或前往诊所),包括一系列为创造良好的求医环境而

做出的努力,如消除地理距离、行政壁垒、经济状况、

文化习俗和语言障碍等”。_2 ]Starfield认为基础保健

应首要关注首诊可及性(first.contact accessibility),

并将其定义为影响首诊服务实现的卫生系统或机构

的结构性因素。E23]Hagge ̄y等提出了首诊可及性和

可及的便利性(accessibility.accommodation)。 首诊

可及性指病人个人在与其疾病紧急程度相称的时间

内,从选定的医生处获得所需服务的容易程度(例

如,病人当患有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病征时,可以得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年5月第10卷第5期

到医生及时陕速响应,如果病症不会危及生命,则可

能需要适当的等候。即病人获得服务的容易程度不

是一个刻板的尺度,而是与病人病情危急程度相对

应的一个弹性尺度)。可及的便利性指能够适应于

大部分病人求医问诊的卫生服务资源组织方式,例

如电话服务、灵活的预约系统、开诊时间等。

2.2各类特征功能测量量表所体现的订及性内涵

要素

Safran等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基础保健定义研

制了PCAS(Primary Care Assessment Survey)。该量

表可及性维度测量了基础保健服务经济可及性和组

织可及性。经济可及性评估了医生诊金和药价水

平。而组织可及性则评估了预约排队时间、候诊时

间、开诊时间、电话服务、诊所地理位置等情况,显

然,此处的测量对象应该是基础保健体系。[251 Mead

等开发的GPAQ(General Practice Assessment Ques—

tionnaire)量表中,可及性维度重点考察居民就诊的便

利性,测量了全科医生或诊所电话服务、预约服务、预

约排队时间、候诊时间、开诊时间等方面。_26_另一被广

泛应用的基础保健测量工具PCAT(Primary Care As.

sessment Too1)则基于Starfield提出的基础保健核心功

能定义所研制,该量表测量的首诊可及性包括了电话

服务、夜诊服务以及病人看病的等待时间等方面。

3普适的可及性定义与基础保健可及性定义

的联系与区别

普适的可及性定义与内涵的发展,经历了从局

部到系统、从单维到多维的过程,最终演变成了一个

涵盖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多维度概念。从可及性

实现过程的纵向轴看,它包括影响服务利用的因素、

服务利用、服务利用结果三个环节,是典型的系统一结

构~过程一结果框架,构成了理解、分析、测量可及性

测量的完整框架。从可及性内涵构成要素的横向轴

看,它包括了地理、经济、便利、文化弹性等多个维度。

基础保健可及性属于普适可及性的一部分,但

与普适性定义内涵力求全面不同,基础保健可及性

定义着眼于突出基础保健的特点,体现以病人为中

心的照护特征,在本质上更加注重供需双方的匹配

度。在纵向维度上,普适的可及性主要包括影响服

务利用的因素(系统因素、机构因素、居民个人行为

等)、服务利用和健康结果三大方面。就服务利用的

影响因素而言,基础保健可及性主要关注组织结构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May 2017.Vo1.10 No.5

或服务组织方式这一中观层面,较少关注卫生服务

体系和社会环境等宏观层面。就服务利用而言,普

适的可及性仅仅涉及到抽象和纯粹的服务利用数

量,而基础保健可及性的服务利用,则关注病人服务

利用过程中的便利性、舒适性和可亲近性。在横向

维度上,基础保健的可及性维度更加聚焦于便利性、

文化弹性等方面,Kringos有关基础保健核心功能研

究的系统综述结果表示,涉及可及性的文献中超过

半数关注了可及性便利性,如预约服务、家庭访视、

非工作时间服务等。_2

4.1可及性与首诊

基础保健的可及性与首诊关系紧密。首诊是基

础保健至关重要的功能。首诊并非基础保健所独

有,在没有建立守门人制度的国家,专科医疗也提供

首诊服务。然而,与专科相比,基础保健以人的健康

问题为导向(illness-orientation)而不是以疾病为导向

(disease-focus),能够解决居民80%的健康问题,对

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科医生会对其进行识别和评

估,为病人提供转诊服务,及时有效地满足病人的专

科服务需求。也因此,很多学者研究基础保健可及

性时特别强调首诊可及。 3I 24]

基础保健的可及性与首诊是两个平行的概念。

Starfield在论及首诊时,将其分为首诊利用和首诊可

及两个部分 ,首诊可及性指影响首诊服务利用的

结构性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医疗保险、开诊时间、电

话服务等。将可及性作为影响首诊服务利用的结构

性因素呈现出来并纳入首诊维度,若从结构一过

程一结果框架考虑,也是一种合理的设置,可凸显出

基础保健的首诊功能。这虽不失为一种考量,却未

免厚此薄彼。因为基础保健的可及性不仅对首诊功

能的发挥举足轻重,亦影响连续性功能 、协调性功

能的实现。 9J显然,令可及性附属于首诊维度,意味

着忽视了可及性与其他核心特征功能的互动。为

此,大部分的基础保健定义都将可及性视为与其他

核心功能并列的独立维度。[30-33]从基础保健的首诊

角度看,首诊的要义是当产生新的健康需求时个体

首先到基础保健部门就诊。L3¨这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基础保健机构多大程度上被赋予了首诊功能,病人

利用基础保健作为首诊的程度。研究首诊功能的内

涵,如果紧扣这两点展开,不延伸拓展至影响首诊功

能实现的可及性因素(如地理位置、医疗保险、服务

10

价格、服务时间等),则首诊功能与可及性就能清晰

地划分各自疆域了。

4.2可及性与连续性

可及性影响了连续性的实现。基础保健连续性

功能的核心在于病人与某个特定的基础保健医生

(usual source of care,此处指病人常看的家庭医生、

负责病人健康的责任医生)之间长期稳定的医患关

系以及由此衍生的相互信任合作关系。_3 要实现特

定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连续性就必须保证医生的

可及性。例如,在PCAS中,电话服务可及性测量就

区分了医生所在诊所电话的可及性与特定医生本人

电话的可及性;与之类似,GPAQ测量预约排队时间

也用了两个条目,分别是,“多久能看到医生”和“多

久能看到你的医生”。可见,可及性是实现连续性的

重要因素,当研究关注于测量连续性时,将可及性作

为影响连续性的因素纳入连续性维度,也是合乎逻

辑的。但当研究着眼于基础保健的各个核心特征功

能时,可及性就应当与连续性明确划分开来,即基础

保健连续性测量应紧紧围绕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

展开,不扩展至连续性关系的影响因素。

4.3可及性与综合性

可及性与综合性互相促进。基础保健综合性要

求基础保健医生全面负责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需

求,采用全方位的服务方式,为每位患者提供融医疗、

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保证患者

在全科医疗服务场所能获得绝大部分服务。_3 遍观研

究基础保健核心功能的主要文献,综合性的定义都十

分明晰,在核心内涵上并未与可及性发生冲突。然而

具体到概念下的要素时,不难发现综合性与可及性在

服务方式维度上存在一定的重叠。综合性要求全方

位的服务方式,这自然包括将诊所服务延伸至家庭,

提供家访或家庭病床服务,将面对面的问诊拓展为

电话咨询、网络问答等,而对于可及性来说,在不同

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为病人提供基础保健服务使

得服务更加可及也是其重要内涵。

上述综合性定义是一个普遍而泛化的定义,它

将服务方式看作是促进和提高患者接受综合多样化

服务程度的一种手段。对此,本研究认为,将服务方

式维度划分到可及性功能之下更为妥当,因为从本

质上来说,综合性的内涵强调的是服务内容,而家

访、电话咨询这类服务并未涉及服务内容,只是改变

了服务方式。

4.4可及性与协调性

可及性影响了协调性的实现。协调性指衔接、

整合病人服务路径断裂的能力,包括信息协调、责任

协调、预约转诊等要素。_29 基础保健协调性有两个层

次,即基础保健内部的服务协调和基础保健与外部

服务的协调,后者包括与专科服务的协调以及与病

人健康相关的其他社会服务的协调。要保证病人能

够及时获得协调性服务,良好的可及性必不可少。

例如,基础保健协调性服务质量评估问卷(Care Coor.

dination Quality Measure for Primary Care,CCQM—PC)

特别关注了时间可及与医生可及。_3 其中,时间可及

测量了病人在营业时间和非营业时间通过电话、邮

件获得咨询服务的及时性,因为对于需要协调性服

务的病人来说,若不能快速获得反馈,很可能会耽误

诊断、治疗的时间。而医生可及测量了病人能够咨

询到熟悉医生的可能性,同样,对于需要协调性服务

的病人来说,熟悉的医生能够更好的识别他们的协

调性需求,因此医生可及相当重要。

由此可见,良好的可及性是协调性的促进因素,

却并非协调性本身的内涵要素。因此,在研究基础

保健核心特征功能时,可及性与协调性完全可以明

确划分开来。

5基础保健五大功能平行概念下的可及性定

义与内涵要素

前文梳理了基础保健可及性的定义与内涵要

素,这些定义既有从机构和医生层面出发的,也有从

人群和系统层面提出的;且并未完全厘清可及性与

其他基础保健核心功能的边界与重叠,一些定义中

可及性与其他基础保健核心功能居于上下位关系。

本研究以基础保健机构和全科医生所提供的基础保

健可及性为研究对象,将五大核心功能视为平行概

念,根据可控性、互斥性和穷尽性三个原则,认为基

础保健可及性是指:病人从基础保健机构和医生处

获得服务的容易程度。

从可及性内涵构成要素的横向轴看,可及性内

涵主要指基础保健通过弹性方式实现病人个体接近

服务的便利性、舒适性和可亲近性,因为这些方面与

基础保健机构的组织管理和医护人员行为密切相

关,是可控性因素;地理可及性和经济可及性是本研

究评价对象(基础保健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可控制

因素,不包括在可及性内涵中。

基础保健可及性内涵包括三个要素:(1)时间可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年5月第lO卷第5期

及,指基础保健机构在服务时间方面满足病人需要

的程度。例如,基础保健机构和医生除了提供8小

时开诊时间,还可以在传统的营业时间以外向病人

提供服务(例如夜诊等);病人不适时预约医生看病

的等待时间;病人就诊的等待时间等;(2)接近方式

可及,指基础保健机构和医生在病人接近医生或医

生团队的方式和途径方面满足病人需要的程度。例

如,除了病人到基础保健机构接受面对面就诊的方

式外,还可以利用其它便捷的方式(如电话、邮件、移

动医疗等非面对面的途径)接近服务提供者;(3)地

点可及,指基础保健机构和医生在服务地点方面满

足病人需要的程度。例如,在机构诊所之外的地方

提供服务(如家庭、居委会等)。

6结论

本文梳理了普适的可及性定义的三个角度,并

将其归纳为横向和纵向两大维度。基础保健可及性

是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重要部分,其关注的内涵要素

侧重于便利性、文化弹性等,目的在于使病人获得更

加便利的、舒适的和可亲近的基础保健服务。从基

础保健机构和全科医生层面考察可及性,基础保健

可及性可被定义为“病人从基础保健机构和医生处

获得服务的容易程度”,并根据文献研究识别出基础

保健可及性的三个要素:时间可及、接近方式可及和

地点可及。然而,这些内涵要素是否贴近国内基础

保健可及性服务、是否存在疏漏尚需验证,本研究的

下一步将通过质性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本土化基

础保健可及性的定义与内涵要素。

参考文献

[1]John W S,梁万年,李航.可及性照顾(一)[J].中国全

科医学,2002(5):340-342.

[2]Aday LA,Andersen R.Aframeworkforthe study ofaccess

to medical care[J].Health Serv Res,1974,9(3):

208.220.

[3]Andersen R M.A behaviroal model of families’S use of

health services[J].Research Service,1968(25).

[4]罗艾.青海藏区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研究[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14.

[5]Ed Wards W,Berlin M.Questionnaires and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for the household survey and the survey of American

Indians and Alaska Natives[M].Washington D C:Depart—

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and Health

】1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May 2017,Vo1.10 No.5

Care Technology Assessment,1989.

[6]Donabedian A.Models for organizing the delivery of personal

health services and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hem[J].Milbank

Mem Fund Quart,1972,50(4):103-154.

[7]Institute of Medicine.Access to health care in America.

[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edemy Press,1993.

[8]Culyer A J.Access,utilisation and equity:a further com-

ment[J].Jou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92,11(2):207-

210.

[9]谢小平,王从从,魏强,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居民

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利用的影响:基于甘肃的个案研

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3):23-25.

[1O]李建新,夏翠翠.我国城乡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可及性

差异研究——基于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

调查数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9):

39.44.

[11]任明辉,郭岩.中国西部农村卫生服务可及性综合评

价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8(4):21—22.

[12]Penchansky R,Thomas J W.The concept of access:deft—

nition and relationship to consumer satisfaction[J].Med

Care,1981,19(2):127—140.

[13]Peters D H,Garg A,Bloom G,et a1.Poverty and access

to health c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Ann N Y Acad

Sci,2008,1136(1):161—171.

[14]李佳,赵建国.新农合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了

吗?——基于农民主观感受的测度[J].数学的实践与

认识,2015(23):71—80.

[15]朱莉华,曹乾,王健.居民健康与卫生保健及医疗服务

的可及性关系——基于CHNS 2006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205—207.

[16]Andersen R M.Revisiting the behavioral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does it matter?[J].J Health Soc Behav,

1995,36(1):1-10.

[17]高建民,嵇丽红,闫菊娥,等.三种医疗保障制度下居

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2):

19.21.

[18]高建民,周忠良,闫菊娥,等.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卫生服务可及性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

(7):5-8.

[19]王伟,任苒.卫生服务可及性概念与研究进展[J].中

国卫生经济,2011(3):47—49.

[20]陈英耀,王立基,王华.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价[J].中

国卫生资源,2000(6):279 282.

[21]黄继峥,李克,陈梅兰.卫生服务可及性研究的理论与

实践[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5):60 62.

[22]Defining primary care._An Interim Repo ̄[M].Washin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4.

】2

[23]Starfield B.Primary care:Balancing health needs,serv—

ices,and technolo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4]Haggerty J,Burge F,Levesque J F,et a1.Operational def-

initions of attributes of primary health care:consensus a-

mong Canadian expeas[J].Ann Fam Med。2007,5(4):

336.344.

[25]Safran D G,Kosinski M,Tarlov A R,et a1.The Primary

Care Assessment Survey:tests of data quality and measure—

ment performance[J].Med Care,1998,36(5):

728.739.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Roland M,Robe,s M,Rhenius V,et a1.GPAQ—R:devel-

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 version of the gen-

eral practice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for use for revalida-

tion by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 UK[J].BMC Fam

Pract,2013,14:160.

Kringos D S,Boerma W G,Hutchinson A,et a1.The

breadth of primary care: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its

core dimensions[J].BMC Health Serv Res,2010,

10:65.

Waibel S,Henao D,Aller M B,et a1.What do we know

about patients’perceptions of continuity of care?A meta・

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studies[J].Int J Qual Health

Care,2012,24(1):39-48.

RockviUe.Care Coordination Measures Atlas[R].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2014.

Iom.Institute of Medicine(US).The future of primary

care[M].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6.

Van Lerberghe W.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8:primary

health care:now more than ever[R].World Health Organ・

ization.2o08.

WHO.Primary health care.Geneva『R1.1978.

Levesque J F,Haggerty J L,Burge F,et a1.Canadian

Experts’Views on the Importance of Attributes within Profes—

sional and 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Healtheare Models

[J].Heahhc Policy,2011,7(Spec Issue):21—30.

John W S,梁万年,李航.连续性照顾(二)[J].中国

全科医学,2002(8):592—594.

匡莉,“Li,梅洁.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高绩效作

用机制及其政策涵义[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

(1):2-10.

[36]Rockville.The Care Coordination Quality Measure for Pri-

mary Care(CCQM・PC)[R].The Agency for Healtheare

Research and Quality,2016.

[收稿日期:2017-02-28修回日期:2017-04-27]

(编辑薛云)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20:1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368231373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可及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可及性.pdf

上一篇:南北宗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可及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剖腹产宝宝-炒螺肉2023年3月2日发(作者:道德日记)1在已经过去的20XX年,xx区人民医院在区委区府及区卫生局正确领导下,领导班子带领全院职工团结奋进,开拓进取,认真贯彻国家卫生方针政策,严格遵循医院公益性质,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医院专科建设为抓手,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催生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 14℃关于酒的诗句
  • 8℃早安短信
  • 8℃筹划婚礼
  • 6℃纸尺寸
  • 6℃校园二三事
  • 6℃单细胞蛋白
  • 6℃寄语学生
  • 6℃relationship翻译
  • 6℃农贸市场招商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