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分析方法
武金霞 赵晓瑜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保定071002)
摘 要: 综述了糖蛋白研究的重要意义、糖肽键的主要类型、糖链的主要类型、糖蛋白结构研究的一般策略
及结构分析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糖蛋白 糖链 结构分析
StructureFunctionandAnalysisMethodsofGlycoprotein
WuJinxia ZhaoXiaoyu
(CollegeofLifeScienceHebeiUniversity,Baoding071002)
Abstract: Inthispaper,theimportanceofglycoproteinrearch,thetypesofglyco-peptidebonds,thetypesof
oligosaccharideschain,thegeneralmethodsofglycoproteinstructurerearch,andtheprogressofanalysismethodsin
thisfiledweresummarized.
Keywords: Glycoprotein Oligosaccharide Structureanalysis
1 糖蛋白的重要作用
糖蛋白(glycoprotein)是指由比较短,往往带分
支的寡糖与多肽链某些特殊部位的羟基或酰氨基共
价连接而成的一类结合蛋白质。细胞中的糖蛋白有
可溶性的,也有与膜结合的不溶形式,生物体内大多
数蛋白质是糖蛋白[1]。糖蛋白中蛋白质是生理功
能的主要承担者,糖链对蛋白质的功能起修饰作用,
即糖链影响蛋白质的整体构象,影响蛋白质的折叠、
溶解度、半衰期、抗原性及生物活性等,糖链与蛋白
质的相互作用介导细胞的专一性识别和调控各种生
命过程如:受精、发生、发育、分化、神经系统、免疫系
统恒态的维持等,在炎症及自身免疫疾病、老化、癌
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病原体感染等过程中起重要
作用
[2,3] 。
糖链的合成并不是依据模板的复制过程,而是
包含了糖基的供体、糖基的受体、糖基转移酶及糖苷
酶等因素在内的复杂过程,除受酶基因表达的调控
外,还受酶活性的影响,即便在同种分子的同一糖基
化位点上,糖链的结构也有差异,即糖链有微不均一
性,这种不均一性反映了组织、细胞类型、发育和分
化阶段的不同,因此对糖链的结构及生物学作用只
能逐个的分别研究(cabyca)。糖链结构测定
和化学合成也远比核酸和蛋白质要困难,各国科学
家都在致力于糖链结构分析和合成方法学上的突
破,为糖链的功能分析提供技术支持。继功能基因
组学(functionalgenomics)和蛋白质组学(pro-
teomics)研究之后,糖组学(glycomics)正在成为全面
揭示生命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内容。
2 糖肽键类型
在糖蛋白的高级结构中,肽链折叠卷曲成特定
的空间结构,肽链上只有某些特殊的氨基酸序列位
点才能与糖链结合,糖链作为侧链和亲水基团暴露
在空间结构外面。
糖肽键是糖链和肽链的连接键,是指糖基异头
碳原子上的羟基与肽链氨基酸残基上的酰胺基或羟
基脱水形成的糖苷键。可分为N-糖苷键和O-糖苷
键两大类。参与糖肽键的氨基酸残基主要有:天冬
酰胺(Asn)、丝氨酸(Ser)、苏氨酸(Thr)、羟赖氨酸
(Hyl)和羟脯氨酸(Hyp)。它们可以与N-乙酰葡萄
糖胺、N-乙酰半乳糖胺、木糖、半乳糖及阿拉伯糖形
基金项目:河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及河北省生物工程重点学科
作者简介:武金霞,女(1966-),河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向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技术与方法·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4年第1期
成5种主要的糖肽键,分别是:β-N-乙酰葡萄糖胺-天
冬酰胺(GlcNAc-Asn)、α-N-乙酰半乳糖胺-丝氨酸/
苏氨酸(GalNAc-Ser/Thr)、β-木糖-丝氨酸(Xyl-Ser)、
β-半乳糖-羟赖氨酸(Gal-Hyl)、α-L-阿拉伯糖-羟脯氨
酸(Ara-Hyp)。此外,还发现罕见的以N-末端氨基
酸残基为连接点的糖肽键,存在于小鼠血红蛋白
A1c中。
2.1 N-糖苷键[4]
2.1.1 组成
N-糖苷键以β-N-乙酰萄葡糖胺-天冬酰胺为连
接点。在糖蛋白中仅有N-乙酰-β-D-葡萄糖胺残基
与天冬酰胺相连,生成的键是4-N-(2-乙酰氨基-2-脱
氧-β-D-吡喃葡萄糖基)-L-天冬酰胺。
2.1.2 糖苷键附近的氨基酸顺序
N-糖苷键不仅与氨基酸种类有关,而且与氨基
酸顺序有关。带糖链的天冬酰胺残基附近往往含有
一个苏氨酸或丝氨酸残基,即它具有顺序子结构,称
为天冬酰胺顺序子:天冬酰胺-X-苏氨酸(Asn-X-
Thr)或天冬酰胺-X-丝氨酸(Asn-X-Ser),其中X可
代表除脯氨酸以外的任何一种氨基酸残基。表明糖
蛋白中能与天冬酰胺残基相连的寡糖链数目是有限
的,并非所有天冬酰胺顺序中的天冬酰胺都发生糖
基化,如鸡卵清蛋白。天冬酰胺顺序子不仅与糖基
化有关,可能对糖链的组成与长短也有控制作用,如
顺序子中的X为极性氨基酸时,常生成复杂型寡糖
链;X为非极性氨基酸时常形成单纯型寡糖链。
2.2 O-糖苷键[5]
主要有4种类型:
(1)以α-N-乙酰半乳糖胺-丝氨酸/苏氨酸残基
为起点,此糖肽键是3-O-(2-乙酰胺-2-脱氧-α-D-吡喃
半乳糖基)-L-丝氨酸或(苏氨酸)。是粘液糖蛋白的
特征键,在某些非粘液型糖蛋白中也有发现。
(2)以木糖-丝氨酸残基为连接点,大多数以木
糖残基与肽链上丝氨酸残基结合,形成O-糖苷键而
连接起来。
(3)以半乳糖-羟赖氨酸残基为连接点,此糖肽
键称为5-O-β-吡喃半乳糖基-5羟基-L-赖氨酸。是胶
原和一些胶原样多聚物的特征结构。在发生糖基化
的羟赖氨酸(Hyl)之后,紧接着往往是一个甘氨酸
(Gly)。
(4)以阿拉伯糖-羟脯氨酸残基为连接点,此糖
肽键称为4-O-β-D-吡喃阿拉伯糖基-4-羟-反式-L-脯
氨酸,目前仅在高等植物中发现,主要存在于绿色植
物和绿藻细胞壁的糖蛋白中。
3 糖链结构
糖蛋白的糖链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糖基数一般1
~15个左右。不同的糖蛋白分子中,其糖链数目不
等,多肽链上糖链的分布亦不均匀,如膜糖蛋白的糖
链全部分布在暴露于膜外侧的肽链上,而不存在于
膜的内部。理论上讲,糖蛋白上的糖链有无数种结
构模式,但生物体内可能有某种限制因素,使实际存
在的糖链类型大减。迄今发现,许多不同种类的糖
蛋白含有共同的核心结构。
3.1 N-连接的糖链[4]
N-糖链通常包含一个五糖核心结构,称为三甘
露五糖核心结构,该核心由内侧的两个GlcNAc和外
侧的三个甘露糖(Man)构成,其中两个α-Man,分别
以α1※3和α1※6与内侧的β-Man相连,各种生物
体内N-连接的糖蛋白糖链中均含有此结构。根据
五糖核心结构连接其它糖的情况,N-糖链分为以下
几类:
(1)高甘露糖型 寡糖链只含有甘露糖和N-乙
酰氨基葡萄糖,而且只有甘露糖连接在五糖核心区
上,如卵白蛋白。
(2)复杂型 寡糖链除含有甘露糖和N-乙酰氨
基葡萄糖外,在甘露糖上还连接有半乳糖、岩藻糖和
唾液酸等。α1※3Man的C
2
和C
4
位,以及α1※6Man
的C
2
和C
6
位上连接外侧糖连,即天线,可分为二天
线型(C2C2)、三天线型(C2,4C6)和四天线型
(C
2
,
4
C
2
,
6
)。只有极少数是单天线型的,五天线型仅
发现于鸟类卵清中。
(3)杂合型 又称混合型,既有高甘露糖链,又
有N-乙酰氨基半乳糖链,连接于五糖核心的两个α-
Man上,如卵清蛋白。
(4)核心岩藻糖型 五糖核心的最内侧GlcNAc
上以α1※6连接岩藻糖(Fuc)。
(5)平分型β-Man上连接一个GlcNAc。
3.2 O-连接的糖链[4]
O-连接的糖链存在多种形式,如GalNAc-Ser/
Thr,GlcNAc-Ser/Thr,Gal-Ser,Ara-Ser/Thr,Man-
32
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4年第1期
Ser/Thr等。这类糖类结构共同点,是由一种或少数
几种单糖与某些含羟基氨基酸连接,不存在共有的
核心结构,但在O-GalNAc连接的糖链中已发现有4
类核心结构。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粘蛋白、血浆蛋
白和膜蛋白。
4 糖链分析策略
4.1 糖蛋白及糖链结构的定性鉴定
样品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用Shiff试剂、甲
苯胺蓝、硫酸-百里苯酚等染色可以定性鉴定糖蛋
白[6~8],也可以电泳后进行Western印迹,将蛋白条
带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再以糖蛋白测定试剂盒,
进行糖蛋白定性试验[9]。
凝集素是一类能识别、结合特异单糖或糖链结
构的糖蛋白,糖结合专一性不同的凝集素,可以区别
糖残基的连接方式、分支和修饰情况,因此凝集素不
仅能用于寡糖和糖复合物的分离纯化,还能用于糖
链结构分析。常用凝集素亲和层析、亲和沉淀、亲和
电泳、酶联免疫(ELISA)、印迹等方法鉴定分离糖
链、糖肽及鉴定糖链结构[10]。
4.2 糖蛋白及糖肽的制备
糖蛋白的分离制备常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凝胶
过滤、凝集素亲和层析等方法;糖肽的制备首先要用
蛋白酶切断蛋白主链,糖蛋白的酶解,酶的用量比纯
蛋白的酶解要多几倍,时间也更长。糖肽片段的分
离一般采用各种层析方法。
4.3 从糖肽片段上切下糖链
4.3.1 酶法[11]
常用的酶有glycopeptidaA、N-peptideglycosi-
daF、内切β-N-乙酰半乳糖胺酶、内切β-N-乙酰葡
萄糖胺酶、内切α-N-乙酰半乳糖胺酶、内切β-半乳糖
苷酶。酶切法具有高效、专一、条件温和等特点,但
酶价格昂贵,如果所用的酶是糖蛋白,那么酶本身造
成的糖链污染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4.3.2 化学法[5]
β-消除反应广泛应用于含N-乙酰半乳糖-丝氨
酸/苏氨酸(Gal-NAcSer/Thr)连接的糖蛋白或糖肽;
肼解法用于含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Asn)连
接的糖蛋白或糖肽。为了避免肼对糖链的水解及脱
乙酰作用,肼解后需对糖链进行还原及乙酰化;三氟
乙酸酸解法主要用于Glc-NAcAsn连接的糖肽或糖
蛋白。较温和的三氟乙酸水解条件可避免还原端与
次末端的己糖胺残基受到破坏。
4.4 寡糖链的分离纯化
常采用纸层析、薄板层析、SephadexG-25、
SephadexG-50层析分离蛋白与寡糖链,但葡聚糖凝
胶上脱落的可溶性葡聚糖片段会造成污染,因此用
聚丙烯酰胺凝胶Bio-Gel分离。所有未知糖链的纯
化,均需要HPLC来完成,固定化凝集素可以用来纯
化具有特异结构的寡糖。
4.5 糖链的结构分析
要阐明一种寡糖链结构,必须了解以下内容:分
子量、单糖残基组成、单糖残基间的顺序、环状结构
的类型、糖苷键的构型、α-,β-异头异构体、羟基被取
代情况等。
糖的组分复杂,结构相似,没有显色基团,如果
不经衍生难以进行光谱、色谱分析,因此糖链结构分
析难度较大。传统的方法有凝胶过滤法、蒸气压法
(测定分子量);部分酸水解、完全酸水解、纸色谱、气
相色谱法(测定单糖残基组成);选择性酸水解、糖苷
酶顺序水解、凝集素亲和层析(单糖残基间的顺序);
红外光谱(环状结构的类型);单糖与氨基酸组成分
析、稀碱水解、肼解反应(糖苷键的构型);糖苷酶水
解、核磁共振、红外光谱(α-,β-异头异构体);甲基化
反应-气相色谱、过碘酸氧化(羟基被取代情况)。
前几十年质谱就应用于糖类化合物的分
析[12,13],应用GC-MS可了解单糖组成及大致的分
枝情况[14]。快原子轰击电离质谱(FAB-MS)和液态
二次离子质谱(LSI-MS)[15,16]可以测定nmol样品/
μl基质的寡糖,并可获到分子量信息和结构信息。
将分离技术与质谱法相结合是分离科学方法中的一
项突破性进展,LC-MS可以同时检测糖肽的位置并
且提供结构信息。毛细管电泳(CE)与质谱的联用技
术[17],在一次分析中可同时得到迁移时间、分子量
和碎片信息,是LC-MS的补充。大气压电喷雾
(ESI)质谱系统的建立,即使只有pmol量级且未经
衍生的大分子寡糖样品,也可以使用ESI分
析[18,19]。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
MS)[20~22]
可以精确地测定ng量级的葡聚糖(糊
精),相对分子质量达7000u.,能快速(数分钟1个
样品)、准确(可达几千分之几)、高灵敏度(nmol量
332004年第1期 武金霞等:糖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分析方法
级)测定大分子多糖相对分子质量,该技术的灵敏度
由于引进Q-TOF(QuadTimeFlight)而大幅度提高,
可分析飞摩尔(10~15mole)级的样品以提供糖蛋白
糖基化位点和糖链序列信息,这些技术与外切糖苷
酶、荧光标记衍生物、HPLC/CE和NMR技术的联
合使用,可测定出糖链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5 糖链在糖蛋白中的作用
获得糖链的精确结构信息是研究糖基化对蛋白
质功能影响的基础。克隆蛋白质基因,采用定点突
变技术使蛋白质的糖基化位点发生改变,再将突变
基因转化具有糖基化修饰的受体菌,或者将完整的
蛋白质基因转化糖基化修饰缺陷型的受体菌,比较
分析表达产物与天然产物的生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
的变化;选择不同酶切位点的糖苷酶水解糖链,也可
以分析失去糖链的蛋白部分的性质变化。
6 糖生物学研究的限制因素及趋势
目前糖生物学研究中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
糖链结构分析和合成方法的建立。在糖链的分析上
需要建立高分辨率、快速的序列测定方法和构象研
究的方法、模型;在合成上需要建立高效的合成方
法。但糖链的结构分析和合成很难象核酸和蛋白质
那样完全靠化学方法解决,因此化学法和酶法相结
合是发展趋势。在功能研究方面,主要是研究糖链
合成代谢途径和糖链在细胞内、细胞间的功能,其前
沿领域为糖基化、细胞粘附分子(即识别糖链信息分
子的蛋白质)与糖链的相互作用及糖在微生物感染
中的作用3个领域。
参考文献
1 iology,1993,3(20):97~130.
2 PerezS,MouhousR,NifantE,iology,1996,6:537~
542.
3 WangX,SunP,AlqamariA,em,2001,276:8436~
8444.
4 吴东儒,糖类的生物化学.北京:高教出版社,1987,747.
5 张维杰,复合多糖生化研究技术.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160.
6 HartmutG,em,1971,246(20):6339~6340.
7 DevenyiT,GergelyJ.实用蛋白质化学技术.上海:上海科技出版
社,1982,52.
8 ochem,1979,99:474~476.
9 孙秀琴,中村健,伊滕洋一,石原和彦,等.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
志,2001,14(4):285~287.
10 孙建中,王克夷.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4,21(2):104~
109.
11 FukudaM,l,1989,197(19):
12 MechrefY,v,2002,102:321~37.
13 DellA,e,2001,291:2351~2356.
14 ydrRes,1985,140~141.
15 ,1981,293:270.
16 AberthW,StrubKM,BburlingameAL,em,
1982,54:20~29.
17 OlivaresJA,NhungT,Nguyen,em,1987,59:12
~30.
18 DuffinKL,WelplyJK,HuangE,em,1993,65:
2791.
19 LiT,OhashiY,MatsuzakiY,ectrom,1993,28:
211.
20 MechrefY,em,1998,70:455~463.
21 ColangeloJ,em,1999,71:1479~1482.
22 GeyerH,SchmittS,WuhrerM,em,1999,71:
476~482.
(上接第38页)
8 StillIH,VinceP,cs,1999,58(2):165~
170.
9 HerC,Doggett,cs,1998,52(1):50~61.
10 刘春宇,张春玲,夏家辉.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8,25
(5):434~439.
11 彭永德,宋怀东,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4):292~
295.
12 ModrekB,ReschA,GrassoC,cAcidsRes,2001,
29(13):2850~2859.
13 Picoult-NewbergL,Res,1999,9:167~174.
14 H,1996,14(8):261~272.
15 VelculescuVE,e,1995,270:484~487.
16 HwangDM,DempyAA,WangRX,ation,1997,
96(12):4146~4203.
17 LanfranchiG,MuraroT,CaldaraF,Res,1996,6
(1):35~42.
18 MaoM,FuG,WuJS,tlAcadSciUSA,1998,95
(14):8175~8180.
19 胡仁明,彭永德,等.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1):10
~14.
20 宋怀东,胡仁明,等.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5):292
~296.
21 GreenP,LipmanD,HittierL,e,1996,259
(5102):1711~1716.
22 e,1996,286:453~456.
34
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4年第1期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6:31: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2351382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糖蛋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糖蛋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