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一剪梅歌词李清照
李清照
这首《一剪梅
》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
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剪梅歌词李清照,欢
迎阅读。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翻译】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
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
作两处的闲愁。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
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赏析】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
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词的上片“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
时令,环境。“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同时以点带面,我们可以想
象,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
渲染了环境气氛。荷花凋谢,更让人感受到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瞬间把人带入
一幅萧条的画面。可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一个少妇孤独,落寞,在面对眼
前种种时孤寂,伤感之情更加浓重。此时,暑退秋来,竹席浸凉,不止是说天气
变凉,其实,也含有丈夫离家日久的慨叹。“人去席冷”,她独守空房的冷清与
孤寂。短短几个字,词人李清照的心情已跃然纸上。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与孤寂,词人换上秋装,独
2/7
自荡舟水上。一个“独”字用得好,一个人的世界,牵挂的是远方。在孤寂中所
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怎能排遣她此刻的心情,过去和夫君双双
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划舟,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又怎样排遣
忧愁呢?这是一种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
划船该多好啊!双双划舟,共赏美景,一起唱和诗词
,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可是眼前只有词人孤零零的一人。
“云中谁寄锦书来……月满西楼。”时间在流逝,因思念太深,因惦念游子
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
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
绪平添一层。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思念之情萦绕于词人心头。
词的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与
“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启下,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
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引出“相思愁”。移情于物,借景抒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
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
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足见二
人两心相印。
总之,这首词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以抒情为主,整首词写出
了他们分别的相思之情,坦率大方,不轻佻,不艳丽,具体而真实。词中我们既
能看到一个少妇真挚的剖白内心的纯真,又能感受到那种无计排遣的爱情。那种
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愧是
“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一剪梅与声声慢的对比】
细细品读这两首词,我觉得抒情主人公应该就是作者本人,作者在这两首词
中表现的情感直接从词本身来体现。我认为只要抓住以下信息就可把握词人的情
感。
《一剪梅》:秋(玉簟秋)、独(独上兰舟)、雁(雁字回时)、月(满)、
花(红藕香残)、愁(闲愁)
《声声慢》:雁(过)、黄花(秋、憔悴堆积)、窗儿(独守)、梧桐细雨、
愁
对比上面的信息,这两首词有相同之处,如
“秋”“花”“独”“雁”“愁”,也有不同的地方,如《一剪梅》中有“月”,
《声声慢》中有“梧桐细雨”。那么我们现在就将这些信息对比来品味他们的内
在意蕴以及词人的情感。
首先,从不同的信息来鉴赏。《一剪梅》中有“月”,且又是“月满”,月
3/7
满本该人团圆,然而却是“两处”相隔,徒增思念与幽怨;《声声慢》中无月,
更烦人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空心,便可感受词人亦
是空心,了无着落;而词人苦坐感受细雨空滴,这“细雨”分明就是“苦雨”!
点点滴滴,拖泥带水,一种凄苦之况便郁然而生。并且,从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
的运用来看,“梧桐”加“细雨”本就是凄凉意境的最好表现。
其次,我们来分析相同的信息,把握相同之下的不同内涵。
秋:《一剪梅》中,“秋”由“红藕香残玉簟秋”点出,《声声慢》未直接
点出“秋”,却可从“满地黄花堆积”一语断出(“黄花”即菊花)。不过前者
之秋,只是凉秋(“红藕香残”、“轻解罗裳”),后者之秋,却是冷秋(“冷
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凉与秋冷,心凉与心冷,略一品尝,便知况味
全异。
独:《一剪梅》中的“独上兰舟”,其实是有着“双上兰舟”的假想的,是
对共处时双双泛舟湖上的怀想,是一种温暖感的“唤回”,或者说仍有着“闲情
逸致”的。当然,到得湖中,照见的是只身孤影,自然更增孤单了;而《声声慢》
中,是独“守着窗儿”,全无闲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时间(“独自怎生得黑”)
而透露了一种“苦味”。
雁:《一剪梅》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
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无回信就又是失落:
“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
度与《声声慢》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
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
“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
花:《一剪梅》中,花已过盛期,正自飘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
之意,含怨夫婿不归之情;而《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正是盛时,本该
去赏去摘,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时的词人更显得没有生活的
意趣了。
再比如愁。《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
愁”自是相思之情,有北宋词人贺方回《青玉案》为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
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说的就是词人热切盼望见到曾经从家门口经
过的“凌波”仙子的相思之情。但何谓“闲”愁?此处当然不是“闲来无事”之
愁,因为它溢满了词人的心怀,无时不在;但此愁若与人言,恐就真有“闲来无
事”之嘲了,所以我以为这“闲愁”正是以他人之口吻言己相思之愁,有羞与人
言之意。《声声慢》中却以似轻实重的一句将“闲愁”荡涤干净:“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了”应该加大动态性,强调读出,以突出“了结”之
意,而不宜与“得”连在一起,正如李后主言“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般,透露词
人见所不欲见,感所不欲感的凄苦心绪。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心绪从《一剪梅》到《声声慢》,其实是由“幽怨”到
“凄苦”的流变。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而凄苦,则人事无处寻觅了,是
4/7
真正的“物是人非”了,因此可以说在这两首词中,词人从相思无限到了相思无
地。
5/7
6/7
7/7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5:1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188611370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藕香残玉簟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藕香残玉簟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