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二仙

更新时间:2023-03-11 14:22:42 阅读: 评论:0

工作合同-如何促进血液循环

和合二仙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理财三)

明清瓷器上的⼈物纹饰(图⽂并茂)

青花象纹笔筒

明崇祯年间1634-1643年,⾼19.5厘⽶⼝径19厘⽶⾜径18厘⽶,巴特勒家族藏。

笔筒的绘画具有典型的转变⾼峰期风格:

以⼀簇簇V型符号表⽰草地,多层次的⼭⽯,也有常见芭蕉和松树。

具备这些特征并带有纪年的器物,制作于1634-1643年间。

笔筒器⾝所绘为⼤象洗浴的仪式称为“扫象”,

流⾏于明代晚期,象征净化⼼灵之意。

苏武李陵故事

明崇祯年间1635-1640年,⾼30厘⽶⾜径12.5厘⽶,巴特勒家族藏。

器腹绘汉李陵和苏武会⾯的场景。

李陵是汉代⼀名年轻有为的将军,在征讨匈奴的战役中因寡不敌众被俘。

武帝将其全家抄斩。

李陵因⽽不愿返汉。

后武帝遣苏武出使匈奴,却为单于所拘。单于以李陵作说客劝降苏武,⼗⼋年后⽅获释。

画⾯所表现正是苏武和李陵第⼆次会⾯的场景,

李陵对苏武的忠贞不渝表⽰敬意,并对⾃⼰的所作所为有亏于⼼。

明末遭受满⼈的侵袭,盖罐的故事反映了对明廷忠⼼不⼆的政治意愿。

布袋和尚故事

明崇祯1628-1644年,⾼20.8厘⽶⼝径17.3厘⽶⾜径11.3厘⽶,上海博物馆藏。

器外青花画⾯应为布袋和尚,周围有六童⼦。

或拉念珠,或爬上他肩头挠⽿,或拉他⾐服。

另外⼀只鞋被穿⾛了,禅杖也被抗⾛了。

⾯对这帮淘⽓的⼩顽童,和尚不⽓不恼,依然乐呵呵。

这是布袋和尚的本⾊和可爱之处。

据⽂献记载,布袋和尚为五代梁时明州奉化(今属浙江)⼈,名契此,号长汀⼦。

传说常以仗挑⼀布袋⼊市,见物即乞,出语⽆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端坐岳林寺磐⽯,

说偈⽈:弥勒真弥勒,分⽂千百亿。时时⽰时⼈,时⼈⾃不识。遂⼊灭。后现于他州亦负布袋⽽⾏。

长期以来,有关布袋的绘画作品时有发现,明末和以后清代景德镇瓷器上,这样的题材屡见。

⽵林七贤故事

明崇祯1628-1644年,⾼21.1厘⽶⼝径18厘⽶⾜径17.2厘⽶,上海博物馆藏。

伯夷叔齐故事

青花伯夷叔齐故事图笔筒

明崇祯1628-1644年,⾼21.9厘⽶⼝径18.4厘⽶底径16.8厘⽶,上海博物馆藏。

直⾝,平底青花⼭⽔⼈物展现了⼭⽔掩映下的城墙外,

两名平民打扮的⼈物,正向由武⼠和侍⼥簇拥的帝王装束的骑马者拱⼿致意。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伯夷,叔齐不⾷周粟的故事。

拱⼿者为伯夷和叔齐,帝王装束者为周武王。

青花丙吉问⽜故事缸

明崇祯168-1644年,⾼16.6厘⽶⼝径:21.1厘⽶⾜径:10.7厘⽶,上海博物馆藏。

外壁绘青花⼭⽔⼈物图。

在湖光⼭⾊的景致映衬下,⼀名农夫⼿牵⼀头⽔⽜,

⾯对⼀位朝廷官员,官员⾝后有执旗幡和扇,牵马,

捧物的三名侍从,此图为丙吉问⽜的故事。

⽂王求贤故事

五彩⽂王求贤故事图盖罐

明崇祯年间1640-1643年,⾼:19厘⽶⼝径:17厘⽶,巴特勒家族收藏。

器⾝绘画采⽤红、绿、黄、紫、松⽯绿以及⿊⾊多种彩料,表现周⽂王访求姜太公的故事。

罐盖绘⼋婴游戏图。

其中⼀个在放风筝。盖与器⾝多处以淡松⽯绿⾊敷彩,使此罐更显珍贵。

⼆仙故事图碟

明崇祯年间:1640-1643年,⾼:5厘⽶⼝径:21厘⽶⾜径:8.5厘⽶,巴特勒家族收藏。

碟胎体厚重,弧壁。

⼝沿涂有⼀周酱釉。圈⾜⽆釉粘砂,底施釉。

碟内以红彩,两种不同⾊调的绿彩,以及⿊彩描绘了⼋仙中的铁拐李和蓝彩和。

背景为⼭⽔图,⼆仙⾐服飘扬,⼀⼩⿁从李铁拐的葫芦⾥冒出来。

⼆仙所⾛的地⾯淡施红彩,使画⾯显得⾮常写实。

此外,画中可见多层次的岩⽯和V字形草地。具有明显转变⾼峰期的特征。

五彩海⽔龙纹盘

明崇祯七年(甲戊)1634年,⾼:5.6厘⽶⼝径:26.3厘⽶⾜径:16.2厘⽶,上海博物馆藏。

敞⼝,深圈⾜。

⾜外端内敛。

器内画五彩⽂饰两组内⼼为云龙纹,内壁⼀圈饰海⽔,有对称礁⽯松树四处。

外壁绘赶珠龙两条。

五彩⽤彩浓重,⼿感⼗分明显。

底⼼釉下有青花双圈款,内书“甲戊春孟赵府造⽤”。

明太祖朱元璋在⽴国之后,曾分封了许多⼦孙为王。

此盘应为末代赵王朱慈瀚定烧作品。

在明代许多王府⽤祭器都是由朝廷提供。

如宣德时期,皇家曾为赵王府定造磁州窑瓷器。

在崇祯7年五彩海⽔龙纹盘上,再次出现与赵王府有关的瓷器内容,这在瓷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事情。

因为许多王府⽤瓷都没有年款。

严格地说,此盘具有明代官窑风格。

五彩彩料与明代晚期万历时期的官窑五彩器⼗分相似,绘画风格也⼗分接近。

只是制作⽔平稍显粗糙。

龙纹也显得苍⽼,似乎预⽰着明朝的衰弱。

青花钱塘梦故事盘

明崇祯1628-1644年,⾼:6.5厘⽶⼝径:33.3厘⽶底径:19.2厘⽶,上海博物馆藏。

盘所描绘的是苏⼩⼩和司马才仲的离奇爱情故事。

司马仲才为北宋时期⽂⼈,曾在苏东坡的举荐下,于秦观幕为官。

年轻时在洛阳曾经梦见⼀美⼈擎帏⽽歌,问其名⽈:西陵苏⼩⼩也。

问歌何曲?⽈:《黄⾦缕》。

苏⼩⼩是南齐时期钱塘的名妓,貌绝青楼,才空⼠类,当时莫不艳称。

后红颜薄命早卒,被葬于西泠之畔。

但以后⼈们却常见苏⼩⼩出现在西湖边。

若⼲年后,司马仲才前往杭州西湖苏⼩⼩墓前拜谒。

当天夜晚,梦见苏⼩⼩,并与之相爱。

三年之后,司马仲才死于杭州并葬于苏⼩⼩墓侧。

这是⼀个超越了时空,地域的爱情故事,两者时间上相隔百年,

在⼈⿁之间产⽣了凄美委婉的爱情,惊天地⽽泣⿁神。

蟾宫折桂

蟾宫折桂寓意登科及第,此两对拍品画⾯构图相似,

蟾宫之中,嫦娥及侍⼥正将⼿中桂枝给予青云直上的三名书⽣。

相传⽉中有蟾,故名“蟾宫”。

《淮南⼦》中记载“羿妻姮娥之奔⽉,托⾝于⽉,是为蟾蜍,⽽为⽉精”。

“折桂”最早⽤来形容出众的⼈才,

《晋书·郤诜传》中记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卿⾃以为如何?’

诜对⽈:‘⾂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犹桂林之⼀枝,昆⼭之⽚⽟。’”

⾄唐代由于科举盛⾏,⼜因相传蟾宫中有桂树,逐渐将“蟾宫折桂”⼀词⽤来⽐喻登科及第。

清康熙青花蟾宫折桂图罐⼀对

清顺治青花五彩蟾宫折桂图将军罐⼀对

和合⼆仙

和合⼆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主婚姻和谐的神仙,

常以蓬头笑⾯形象出现,⼿持荷花和圆盒,寓意和合美满,因寓意美好,深受喜爱。

本品以通景绘和合⼆仙⽴于巨⼤摇钱树之下,具有和谐美满、财源⼴进的双重寓意。

关于和合⼆仙的传说有不同版本:

⼀说唐代⾼僧寒⼭和拾得,⼆⼈情同⼿⾜,⾄雍正时封寒⼭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仙由此扬名;

⼀说唐代僧⼈“万回”,⼀⽇往返万⾥带回远⽅兄长的家书,亦称“和合”。

清雍正青花加彩和合⼆仙摇钱树图观⾳瓶

桃花源记

本品画⾯中,⼀男⼦居于左侧,⾝旁有船桨。

与之对⽴四⼈,其中⼀⾼⼠呈迎接姿态,⽼妪侧坐,⾝后⼥⼦正在与⼩童玩耍,⼀派安宁和乐景象。

四⼈⾝后洞⽯旁更有⼀株桃花,为确定故事主题提供重要线索,即为《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为东晋陶渊明代表作,

为《桃花源诗》序⾔,借武陵渔⼈(本品画⾯中男⼦即为武陵渔⼈,

⾝侧船桨为⾝份标识)⾏踪,引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将现实与理想联系起来。

画⾯中⾼⼠或为作者陶渊明,⾝后⽼⼩共享天伦,

体现出桃花源中和谐美满的⽣活状态,表达出《桃花源记》中对于美好⽣活的追求。

清雍正粉彩⼈物纹盘⼝琵琶尊

⿇姑献寿

本品以洒蓝地描⾦技法绘制⿇姑献寿图,⾦彩保存较好,颇为难得。

⿇姑献寿是⾮常常见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其寓意美好,故⽽备受喜爱。

葛洪《神仙传·⿇姑传》中有关于⿇姑的记载,

⿇姑应东汉时仙⼈⽅平之召唤,降于蔡经家,⾃称见过东海三次桑⽥变化,故⽽由此以⿇姑⽐喻⾼寿。

另外,还有西王母寿⾠时其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故有⿇姑献寿之谓。

清光绪洒蓝釉描⾦⿇姑献寿图观⾳瓶

羲之爱鹅

本品以淡描之法绘⾼⼠端坐,相向⼀童⼦捧鹅前⾏,

画⾯简洁明快,寥寥数笔便描绘出⼀幅羲之爱鹅图。

众所周知,书圣王羲之尤爱鹅,

据说其精研书法体势,得益于鹅之体势。

⽽其爱鹅之事⼴为流传,是因为他曾给⼀位⼭阴道⼠书《黄庭经》后“笼鹅⽽归”。

⽽“羲之爱鹅”属于“四爱”之⼀,

关于“四爱”之说有多种不同说法,主流者有两种,

其⼀为“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黄庭坚爱兰”;

其⼆为“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苏东坡爱砚、⽶芾爱⽯”。

清康熙青花淡描羲之爱鹅图⾼⾜杯

伯夷叔齐

本品画⾯中⼼⼆⼈着长袍,跪地拱⼿致意,应为伯夷与叔齐,

相对⼀年轻者骑于⾼头⼤马上,意⽓风发,是为周武王,

旁⼀⽼者亦骑于马上,伸⼿点指,似与武王交谈,是为姜⼦⽛。

明崇祯青花伯夷叔齐⼈物故事图⼤笔筒

伯夷叔齐叩谏周武王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孤⽵君之⼆⼦也。⽗欲⽴叔齐。及⽗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逃之。国⼈⽴其中⼦。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盍往归焉。

及⾄西伯卒,武王载⽊主,号为⽂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谏⽈‘⽗死不葬,爰及⼲⼽,可谓孝乎?

以⾂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此义⼈也。’扶⽽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伯夷、叔齐耻之,义不⾷周粟,隐于⾸阳⼭,采薇⽽⾷之。及饿且死,作歌……”

后⼈多颂扬伯夷、叔齐为忠烈之⼠。

伯夷叔齐的故事也是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这与《封神演义》在此时之流传甚⼴也不⽆关系。

同时伯夷叔齐这种具有“殉节”精神的故事,在明末清初这个改朝换代的时期流⾏,也颇为值得玩味。

清籁阁藏《封神演义》中便有⼀幅伯夷叔齐叩谏周武王的版画,可引⽽对读。

清籁阁藏《封神演义》伯夷叔齐图

饮中⼋仙

饮中⼋仙指唐代嗜酒好仙的⼋位⽂豪,

即贺知章、汝阳王、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张旭和焦遂,杜甫为⼋⼈作《饮中⼋仙歌》,⼴为流传。

瓷器中常以饮中⼋仙为题材,将不同⼈物特点跃然器上,别有风趣。

明崇祯青花饮中⼋仙图围棋罐

本品所描绘场景为⼆⼈对饮,⼀⼈举杯进饮,⽽对坐之⼈早已不胜酒⼒,昏睡过去。

画⾯所呈现的是酒仙的豪放姿态,

对照《饮中⼋仙歌》中,或为描述李适之⼀段“左相⽇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兰秋狝

通过本品画⾯中的⼤帐、旌旗、侍卫和马上男⼦⼿上的猎鹰,可以判断此图为围猎场景。

画⾯中⼈物均着清装,由此可进⼀步判断应为⽊兰秋狝的场景。

⽊兰秋狝,是清代皇室权贵秋季围猎的盛事,⽊兰为满语,意为猎⿅。

古时四季围猎均有不同称谓,春⽇称搜、夏⽇称苗、秋⽇称狝、冬⽇称狩。

⽽猎⿅⼀般在每年的七、⼋⽉间进⾏,故称“秋狝”。

为了举⾏“⽊兰秋狝”,清政府还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兰

围场。

清雍正粉彩⽊兰秋狝图⼤盘

⽵林七贤

⽵林七贤

⽵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阮籍、嵇康、⼭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七⼈常集于⽵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林七贤。”

这七⼈因⽣活上不拘礼法,追求清静⽆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宗师。

⽵林七贤也是康熙时期较为常见的瓷器装饰纹饰。

清康熙青花⽵林七贤图盘⼀对

耕织图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

采⽤绘图的形式详细记录耕作与蚕织过程的系列图谱,

最早由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此后受到历代皇帝的推崇。

清康熙帝南巡时见到《耕织图》后,感慨于耕织劳作之苦,

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基础上,重绘《御制耕织全图》,并亲撰序⽂,

于每图上亲笔题写七⾔诗,⾸开清代皇帝亲颁《耕织图》的先河。

康熙《御制耕织全图》共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

本品所绘择茧图为织图第⼗⼀图,焦秉贞所绘之图与器上所绘⼗分相似,可资⽐较。

清康熙青花耕织图之择茧图⼤碗

《御制耕织全图》·织图·择茧图

西厢记

众所周知,《西厢记》是⼀部受众很⼴的戏曲,

全名《崔莺莺待⽉西厢记》,元⼈王实甫撰,

也是明清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且每⼀折均深⼊⼈⼼,

所表现的故事情节清晰明了。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故事图长颈瓶

“墙⾓听吟”

“墙⾓听吟”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物故事图盘

《绣像西厢时艺》墙⾓听吟图

“长亭送别”

这⼀折讲述张⽣为了使得⽼夫⼈同意其与莺莺成婚,进京赶考前,莺莺于长亭为其送别的场景。

⼆⼈依依惜别,⼜有对吟

“弃掷今何在,当时且⾃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

“⼈⽣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者,谁怜长叹⼈。”

所吟诗句与⼆⼈⽉下传情之诗句颇有前后呼应之意,情浓意重。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物故事图折沿⼤盘

《绣像西厢时艺》长亭送别图

⽟簪记

本品描绘画⾯为⼀男⼀⼥,⼆⼈⽉下佳期,画⾯简洁,

背题诗⽈:“松舍青灯闪闪,云堂钟⿎沉沉。

黄昏独⾃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

⼀念静中思动,遍⾝欲⽕难禁。

强将津唾凡⼼,⽆奈凡⼼转盛。”

清顺治青花⽟簪记⼈物诗⽂笔筒

《⽟簪记》为明代戏曲作家、藏书家⾼濂所作,被誉为传统⼗⼤喜剧之⼀,脱胎于关汉卿《萱草堂⽟簪记》。

故事描述了开封府丞之⼥陈娇莲为避靖康之乱,于⾦陵城外⼥贞观皈依为尼,法名妙常。

书⽣潘必正落第后不愿还乡,因其姑母为⼥贞观主,故寄寓观中。

⼆⼈在相处中冲破礼教和佛法,终结连理的故事。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说,

是中国古典四⼤名著之⼀,也是我国最为⽿熟能详的古典⽂学作品。

作者罗贯中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百余年为时间背景,

以描写了魏、蜀、吴三个势⼒之间的政治和军事⽃争,

塑造了⼀批叱咤风云的英雄⼈物,上演了⼀幕幕⽓势磅礴的战争场⾯,

同时也反映了各类社会⽃争与⽭盾的转化,概括了这⼀时代的历史巨变。

明崇祯青花三国演义之凤仪亭⼈物故事图筒瓶

“⼆乔并读”

本品画⾯中描绘两名妙龄少⼥,共坐同榻,共读⼀书,是为颇为常见的瓷器装饰题材——⼆乔并读。

⼆乔指东汉末年乔⽞的两个⼥⼉⼤乔和⼩乔,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载“时得乔公两⼥,皆国⾊也。策⾃纳⼤乔,瑜纳⼩乔。”

⼤⼩⼆乔常以并读形象出现,历代也有不少诗篇赞颂江东⼆乔,

如明⼈⾼启有《过⼆乔宅》中提到“⼆乔虽嫁犹知节,⽇共诗书⾃怡悦。”

便是描述⼆乔并读的场景。

清雍正粉彩⼆乔并读⼈物故事图盘⼝瓶

“三英战吕布”

本品所描绘画⾯中吕布在前,策马飞奔,⼿持⽅天画戟,且⾛且战,

⾝后刘关张三⼈各持兵器,驱马追赶,

是为⼴为流传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情节。

三英战吕布的情节出⾃《三国演义》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曹操联⼗⼋路诸侯讨伐董卓,

上将吕布⼀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战的故事。

明崇祯青花三国演义之三英战吕布⼈物故事图花觚

除了上述外,还有⼀些作品题材未能辨识,

现也⼀⼀奉上,供⼤家⼀同研究探讨。

青花⼈物故事笔筒

明崇祯1628-1644年,⾼19.9厘⽶⾜径:18.5厘⽶,上海博物馆藏,各位研究研究是什么故事吧。

青花⼈物故事笔筒

明崇祯1628-1644年,⾼17.2厘⽶,⼝径:10.4厘⽶⾜径:10.1厘⽶,上海博物馆藏。

笔筒细长,直⾝,平底。底微内凹。底部露胎。有放射状跳⼑痕。

内外器⽩中闪青的釉⾊,器外上下花朵纹,⽔波纹暗花边饰,

均显⽰出明确的崇祯产品特征,各位研究研究是什么故事吧。

画⾯绘亭台楼阁,三男⼦于⾼楼上向下望,

楼下多位⼥⼦策马扬鞭,娇柔与英武之⽓并存,颇具特⾊。

清晚期粉彩⼈物纹瓶

画⾯以五彩绘制,内室⼆⼈掩⾯⽽泣,

其中⼀⼈正欲⾃缢,外厅则有⼀和尚模样者意欲拦阻。

画⾯内容颇为少见,应为某长篇故事⼀折。

清光绪五彩⼈物纹罐

画⾯以河岸为场景,三位⾼⼠⽴于岸边,⼏位随侍正⼿持长钩,

营救⼀落⽔之⼈,

河⾥⼀仕⼥怀抱婴⼉作于⽊盆之中,⼏只喜鹊正奋⼒抓住盆边使其不沉。

画⾯⼈物众多,内容颇为奇特复杂。

清中期五彩⼈物纹⼤盘

作品⼀侧录唐代诗⼈常建《题破⼭寺后禅院》⼀⾸:

“清晨⼊古寺,初⽇照⾼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深。

⼭光悦鸟性,潭影空⼈⼼。

⼭光悦鸟性,潭影空⼈⼼。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

“同治甲戌(1874年)季冬下浣劳欣碧珊”款、钤印“碧珊”。

画⾯内容分为两部分,⼀侧绘⼀⾼⼠端坐于车上,前有⼈拱⼿作揖;

另⼀侧⼀将军骑于马上,前有数⼈屈膝跪拜。

整个画⾯绘制颇为细腻,⼈物数量众多,且⽣动形象,

但故事内容似乎与诗⽂并⽆关联,颇为值得研究。

清同治⼗三年(1874年)碧珊绘粉彩⼈物纹铺⾸尊

综合⾃⽹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

您的转载和分享是对我们最⼤的⿎励!

为什么常谈书法影响绘画,⽽不⼤说绘画影响书法?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4:2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157611369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和合二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和合二仙.pdf

上一篇:堡垒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和合二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