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三种特征
君子的三种特征
君子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儒学概念。《论语》中这个概念出现
了一百多次,对君子的风范和特征有过各种阐释描述。不少
圣贤大儒谈到君子的三种特征。君子有哪三种特征或者说品
格和风范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因人而异。本文从儒家经典
中选出“君子三X”的句型简介之。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
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篇第三十章)
君子之道三,也就是三达德。《中庸》说:“智仁勇三者,天
下之达德也。”仁者不忧,根本原因是知命。孔子说:“乐天
知命,故无忧。”(《系辞》)天命之性即天性,本具常乐我净
四德。尽心知性知天,自然无忧无虑而乐在其中。仁德至大,
涵盖智勇,仁者必有智勇。
(二)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
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篇第八章)
道体流行,是谓天命,人之良知,作为本性,即天之所命,
天命之性。《为政篇》说“五十而知天命”,《尧曰篇》说:“不
知命无以为君子”。畏天命与知天命相辅相成,知天命必然
畏天命,畏天命自然知天命。大人是圣人有位者,是良知政
治的实践者。《易经》中合而言之,圣人与大人无异;分言
则作易为圣,实践易德为大人。
孔子将“三畏”视为君子美德,并将之作为划分君子与小人
的重要分界线。
(三)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
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
在得。”(季氏篇第七章)
未定,未成熟,未宁定。警戒色欲、斗争欲和物欲是一辈子
的事,只不过轻年、壮年和老年,侧重点有所不同。好色好
斗好得,都是习性的作用,是人之一生最容易犯的三种毛病,
《淮南子诠言篇》说:“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
老则好利。”好利就是贪得。
这也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之一。君子能够在这三件事上
自警自戒。戒色戒斗戒得,既是养身,也是修德。君子有志
气,可以控制和导良血气。
东海也有君子三戒:戒妄言、妄动和妄想。
(四)君子三知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
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这可以说是君子三知。知言,是正确理解他人话语和思想的
能力,这是基本的知人之明;知礼,知道礼的形式和精神,
方能立足社会和安身立命。知命是上知天命,上达天道。一
切下学,学而时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上达,知命者自然知
言知礼,并且一切无惑。
(五)君子三恕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
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
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荀
子法行篇》)
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种推己及人之心:有了君主不能侍奉,
有了臣子却要指使他们,这不符合恕道;有了父母不能报答
养育之恩,有了子女却要求他们孝顺,这不符合恕道;有了
哥哥不能敬重,有了弟弟却要求他们听话,这不符合恕道。
读书人明白了这三种推已及人之心,身心就可以端正了。”
(六)君子三思孔子说:“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
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
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荀子法行篇》)
君子有三种考虑,不可以不考虑。小时候不学习,长大了就
没有才能;老了不教人,死后就没有人怀念;富有时不施舍,
贫穷了就没有人相助。因此君子小时候考虑到长大以后的
事,就会学习;老了考虑到死后的景况,就会从事教育;富
有时考虑到贫穷的处境,就会施舍。
(七)君子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
英才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记得当年读到孟子“君子有三乐”那段话,觉得孟子有些傻
乎乎。父母打骂,兄弟争斗,好苦也;为人师表,好烦也;
仰首看天低头看地,有啥好愧怍又有啥子可乐的?后来又觉
得孟子太容易满足了,快乐的标准太低了。随着年龄不断增
长,越来越感觉孟子的英明伟大。生平于“得天下英才而教
育之”之乐,求之不得。
儒家三乐的内容,因人而异,随文而异。《韩诗外传》记载
曾子说:“君子有三乐,钟罄琴瑟不在其中”。曾子的三乐是:
“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谏,
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
三乐也”。
三乐,也指三种爱好。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
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
乐宴乐,损矣。”(季氏篇第五章)
君子三忧
孔子说:“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
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韩诗外传第十八章》)
《礼记·杂记》说:“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
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与《韩诗外
传》卷七还记载了孔子说的“明王三惧”。孔子曰:“明王有
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
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韩诗外传》卷七)明王,君子
而得王位者。
(九)君子三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
三省,是儒家的三大自我道德要求。一为人谋事要忠心,忠
是尽心竭诚和立心中正之意;二要对朋友有诚信。诚信,首
先是不欺于己,言行一致,同发自心,同归于仁;三要践行
儒家经传。儒家最忌道德空谈,强调践履功夫。
儒家最重自省。这个“省”兼内外而言,要内不欺心,心无
私隐;外不谬事,言有准实。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
己”云(《孟子·离娄篇上》)这都是自省的表现。
孟子有“三反”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
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
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反思亦反省义。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论语子张篇》)
俨然,矜持庄严貌。厉,严正。温,和润。《诗经·卫风·淇
奥》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谦谦君子,温
润如玉。”玉的最大特征是温润,所以说君子如玉。《集注》
说:“俨然者,貌之庄。温者,色之和。厉者,辞之确。”
一般人俨然则不温,温则不厉,君子兼备,并行不悖,所以
为贵。君子不同的态度表现,都本之于道德。别说三变,百
变不离其宗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
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
则有司存。”(《论语泰伯篇》)
人与人交往,先见容貌,次观颜色,再交言语,儒家对这三
方面都有一定的礼仪要求。《礼记表记篇》说:“子曰:君子
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
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三不失”值得深长思。动容貌则不失足,正颜色则不失色,
出辞气则不失口。失口即失言,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是失言;
非礼之言,无理之语,没有依据的虚话,没有意义的闲话,
不能实践的空话,说出来,都是失言。失言多了,言不足信,
就难以取信于人,难以获得信任和尊重。
(十二)君子三修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
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易经系辞下》)
这里的君子指有位者。君子若不能修此三者,民众就不支持
不响应。立足未稳,自身安全尚无保障,贸然行动,难以得
到民众支持;心气未平静,自己都没有把握,贸然发言,难
以得到民众响应;与民众还没有交往,没有建立基本信任,
贸然号召,难以得到民众拥护。得不到民众支持拥护,难免
发生危险受到伤害。
(十三)君子三避
孔子曰:“不戒责成,害也;慢令致期,暴也;不教而诛,
贼也。君子为政,避此三者。”(《韩诗外传》)
不戒责成,不事先告诫却突然要求成功;慢令致期,命令迟
晚不加监督,却限期完成;事先不教化,犯了错就杀。《论
语》有类似记载。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
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十四)君子三言
曾子说:“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疏而外亲,二
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曾子·子思子》)
君子有三句话可以贯穿起来佩戴在身上:第一句话是不要对
内疏远而对外亲近;第二句话是不要自身不善而埋怨他人,
第三句话是不要等到祸患到了而后呼天。
曾子又说:“吾闻夫子之三言,未之能行也。夫子见人之一
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夫子见人有善若己有之,
是夫子之不争也;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是夫子之能
劳也。夫子之能劳也,夫子之不争也,夫子之易事也,吾学
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说苑·杂言》)
(十五)君子三立
三立,又称为三不朽,出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
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
朽。”
三立都是自立立人、成己成人的方式,圣贤君子必有所立,
有条件则立德立功,无条件则立言。立言的功德也很大,前
提是言论必须实事求是、如实如理、正确无误。君子无妄言
无戏言。一切不合事实不合正理的思想言论都是妄言戏论,
轻则有罪过,重则是罪恶,世法或不惩罚,恶果仍须自尝。
(十六)君子三存
“传曰:衣服容貌者,所以说目也;应对言语者,所以说耳
也;好恶去就者,所以说心也。故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则
民之目悦矣;言语逊,应对给,则民之耳悦矣;就仁去不仁,
则民之心悦矣。三者存乎身,虽不在位,谓之素行。”(《韩
诗外传》)
(十七)君子三惜
夏寅说:“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可惜,此日闲过可惜,此
身一败可惜。”(《明史》)
(十八)君子三不
虚誉,指不真实的声誉;妄福,指非分之福或不正当的享受;
死义,为正义、道义而死。这三者分别事关精神价值、肉身
享乐和道义责任。
(十九)君子三不忘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
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经系辞下》)
今有倾危,是因为往昔安乐于位,没有畏慎;今日灭亡,是
因为往昔保有其存,没有忧惧;今有祸乱,是因为往昔有其
治理,没有忧虑。所以君子今虽平安,不忘倾危之事;今虽
国存,不忘灭亡之事;今虽政治,不忘祸乱之事。
(二十)君子三不失
孔子说:“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
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
有择言在躬。”(《礼记表记篇》)
孔子说:“君子在人前要举止得体,仪表庄重,言语谨慎。
所以君子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发言
足以使人信服。《尚书·甫刑》说:外表恭敬,内心戒惧,
不要让人在自己身上找到毛病而评头品足。”
(二一)君子三不苟
荀子说:“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
其当之为贵。”(《荀子不苟篇》,《韩诗外传》同)
君子在行为、言论时和对待名声都要有慎重的态度,不可随
便苟且。当,意谓恰当,正当,合乎礼义。荀子接着举了三
个例说明:申徒狄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为之难者;惠施、邓
析辩说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
卵有毛,是言说之难持者;盗跖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
不息,然而君子不贵之,就是因为他们的言行所得的名声都
不合礼义。
(二二)君子三不敢
曾子说:“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
者不审,不敢言大。”(《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孔子家语》中孔子有类似的话:“置本不固,无务农桑;
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
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
(《孔子家语·六本》)
有三鉴
《申鉴》说:“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
惟训,人惟贤,镜惟明。”(《群书治要》卷四十六)
君子用三种事物来自我明鉴:明鉴于前事,明鉴于他人,明
鉴于铜镜。以前事为明鉴,吸取教训;以他人为明鉴,求得
贤德;以铜镜为明鉴,看清自我。
(二四)君子《申鉴》说:“君子所恶乎异者三:好生事也,
好生奇也,好变常也。好生事则多端而动众,好生奇则离道
而惑俗,好变常则轻法而乱度。(《群书治要》)
君子所厌恶的异常行为有三种:喜欢生事、喜欢制造奇言怪
论、喜欢改变常规。喜欢生事,就会制造事端而兴师动众;
喜欢制造奇言怪论,就会离经叛道而惑乱风俗;喜欢改变常
规,就会轻视法令而扰乱制度。
(二五)荀子说:“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
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
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
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诗》
云: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此之谓也。”(《荀子-非十二子》)
士君子所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是:君子能做到值得尊重,但
不能使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做到值得信任,但不能使人一定
相信自己;能做到值得任用,但不能使人一定任用自己。所
以君子耻于不能修身,而不以被人污辱为耻;耻于不诚信,
而不以不被信任为耻;耻于无能,不以不被任用为耻。因此
君子不被荣誉所诱惑,不被诽谤所恐吓,遵循道义而行,严
肃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所倾侧,这叫做真正的君子。
《诗》云:温柔谦恭的人们,以道德为根本。说的就是这种
人啊。
(二六)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
斗利,毋与天地斗巧。注:士、圣人、孝子、贤者广义上都
是君子,故可以纳入君子范畴。
(二七)“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
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
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孝经·纪孝行》)
侍奉父母者,作为领导,不能骄傲,应该庄敬以临下;作为
下属不能挠乱,当恭谨以奉上;在众人之中不能争竞,当和
顺以从众。余东海
首发于中国文化基金会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3:44: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13497243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君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君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