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赏析_《七律,长征》赏析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豪纵的语势,概括地写出红军在长征中的英
勇无畏、乐观豪迈、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等闲是寻常、平常之意,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
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怕、
等闲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
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
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
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
联展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从红
军的视觉写出,将五岭、乌蒙这两大高峻、广袤的山脉化小,一如粼粼细浪,一如滚动泥丸,
正因其小,则反衬出红军形象的高大与万难不惧的精神。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
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
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
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小则愈显红军之不怕。重在小
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
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反衬。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动静结合,
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
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
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
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
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
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
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
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
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之后的欢乐心情。是对首
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
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
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
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
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主义的宏伟乐章,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
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0:0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5003951365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律长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律长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