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
小学生如何学习文言文?
按《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
需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只要会朗读和背诵,重点词句由学
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缘于此标准要求,小学生
学好文言文做如下建议:
一、兴趣培养
想学好文言文,我认为从以下方面做起,从激发兴趣入手;以学习古诗词方
法为基础;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
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
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
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
(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等启蒙读物与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自己
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从“三字经”“弟子规”开始,从小接触、学习,激发兴趣
《三字经》是古代蒙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它对
于传统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我们可以给小孩讲有关《三字经》
的故事,听《三字经》儿歌,有条件的话多看《三字经》的动画视频。它儿童的
最好启蒙教材,以三字为一句,二句押韵。语言平易浅近,无艰深、古奥、勉强
拼凑之弊,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其容则广博丰富,堪称“传统文化小百科”。
讲做人“人之初,性本善”,为学“人不学,不知义”等等,不要求他们理解多
.
2/17
少,只要求像顺口溜记下来,小孩子熟读背诵《三字经》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语
感,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刺激他们大脑的活跃性,开发智力,同时更可以
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增加识字量,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力和激发他们的古
文化学习兴趣,从小就受到古文化的熏。
同时接触《弟子规》,弟子规是一部关于礼节的启蒙经书,是依据至圣先师
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它是古代中国用以规学童们日常言行的经典书籍,“百善孝
为先”“诚信”“仁爱”。孩子爱看动画片如《熊出没》、《喜洋洋与灰太狼》等,
我们更应该让他们看《中华弟子规》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不仅有助孩子的语言发
展,还能让孩子明辨是非,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约束行为规。
因此,从小接触“三字经”“弟子规”,学习““三字经”“弟子规”是相当有
必要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古文化学习兴趣。可采取编演课本剧、讲故事等方式
激发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兴趣:
1、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
剧让学生来演。初次接触文言文《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
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
让学生去做。首先要理解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
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
看、评课本剧,可以散发无穷的魅力。
2、讲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匡衡凿壁借光、权喻吕蒙读书、祖
逖闻鸡起舞、班超投笔从戎等故事,以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容,淡
.
3/17
化课本教学的容枯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了解更多的文言文知识,为以
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背诵过的东西是
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这个很多人都有体会。利用小学时段的美好时光记忆一些属
于我们民族文化精华的东西,打下一辈子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
二、听好读懂文言文
听好文言文
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
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
首先要听好文言文,听好即是听示,这包括听录音示、教师朗读示等。标准规的
朗读不仅可以达到正音、断句的目的,而且也是初步了解课文语言、感情的过程。
因为作为示性朗读特别是一些播音艺术家的朗读,都是字斟句酌,深入领会文章
主旨进行的二度创作。这正如现在小孩会说电视广告词一样,听高质量的示朗读
甚至可能让我们在还没听讲前背诵过文言文最起码一些经典句子会记住。听讲
解,就是听老师上课讲解。老师的讲解会让我们更快速更准确的理解,文字的思
想容和艺术特点,理解了、喜欢了、好爱了,当然这个时候学习就变成了快乐的
事。
读懂文言文
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首先要把全文读熟
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
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
.
4/17
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
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
的语气。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
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
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容。
以学好古诗词为基础,注重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学好古诗词为学好文言文奠定基础,小学学习的古诗词通俗的,篇幅短小的,
借助图画、注释、工具书,容易理解容,语言上朗朗上口,易于诵记。而文言文
篇幅相对长,不易理解,需要一定古文做基础,才能走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难的
误区。我认为关键引导,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是学好
文言文的关键。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读注。文言文言简意赅,利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通过了
解诗人,解诗题的方法。借助注解,认真阅读课后浅显而详尽的注解,自己解决
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理、解铺平道路。
2、自读自悟,展开想象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教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勤
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全
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工具书,
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句或义项过多的词,教
师可以列举出来,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
.
5/17
中掌握并积累了学习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明诗意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积累语言材料,培
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见。”每教一篇文言文,我们都可以把教师泛读或听
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语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那么如何判断一篇文言文中哪个字是通假字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通假字形成以与分类来看,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
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
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
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翼在《陔余丛考》一
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
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
的通假字了。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
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
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
6/17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
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
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
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
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
“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
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
字来表达意思。
小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知识要点汇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
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
.
7/17
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与,普遍。《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古今异义类型
词义扩大指今义的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
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
“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
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
“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与品德。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
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原是父亲兄弟等亲属,
现在指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
词义缩小指今义的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
.
8/17
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指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
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
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
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
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
“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
词。
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
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
词;“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词义弱化,如,“恨”,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当今表示的程度不
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
.
9/17
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愈《与凤翔邢尚
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
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
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
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雄《法言·问神》:“虞夏
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
“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
帝不以臣卑鄙”。
古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
为偏僻性乖。”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
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
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
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
10/17
名称说法改变,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
如“”古义:道歉(也有罪,告诫的解释)。
改音变意,如“臭”古义:臭味。例:朱门酒肉臭。
如“臭”古义:香味。例:左佩刀,右备容臭(xiu四声)。
今意只保留第一种读音和意向。
小学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知识要点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
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
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出师
表》)
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
.
11/17
从。(《刿论战》)
8、开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圣听(《出
师表》)
9、涕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
师表》)
10、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
不能察,必以情。(《刿论战》)
1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孟子>二章》)
13、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
14、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
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与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
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刿论战》)
[之的用法]
.
12/17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
“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
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
13/17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
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四、小学阶段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
.
14/17
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
换、调、变。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
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
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
量达到。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
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
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
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
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与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
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
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
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
“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
.
15/17
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
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
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
风平浪静”。我们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
言文翻译四重奏”:
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
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
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
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
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
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
临时含义。
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
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
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
16/17
有价值参考文章与
文言文断句口诀
wx.7399./jiaoyu/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link?url=Mjq9wbxCCv7qYiwJ7oyiS_NjfGzg-IHlDHgOsiQWj
EZGJv8fGNBh_LunD1-S6N6FoCtgOWfpthFB-qr_04KyYw46_gRRTXs0Ci2w
S0PmLyO
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
./link?url=CNkhQcvSx93KcEWWecYudXVyjXAQ2BH8fq6qEY
BE6f2tVcVPUTpo_Q3NkqTnZc38qlZBWhaGrkpncMnu2ApkyhwgtSYOTUl
ee58-vyHykk_
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初探
.520xy8./jiaoshi/201203/
.
17/17
文言文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误区与策略
.xiexingcun./Article/HTML/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diyifanwen./jiaoan/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htm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个策略
.jxteacher./zhongyumei/column65592/150258e3-b81e-40d6-94b5-0b06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8:32: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94754239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字经动画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字经动画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