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原文和译文
《阿房宫赋》原文和译文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文章通过
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
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
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阿房宫赋》原文
和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房宫赋》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
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
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
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
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
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
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
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
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
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
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
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
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译文: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
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
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
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
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
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
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
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
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没有
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
出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
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
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六
国的宫妃,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
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
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
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
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
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
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
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
临。有的宫女没能见到皇帝,竟整整三十六年。燕国、赵国收藏的金
玉,韩国、魏国营谋的珍宝,齐国。楚国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
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
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
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
来,也并不觉得可惜。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
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
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
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
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
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
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
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
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
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
土。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
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
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
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
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
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
人啊。
《阿房宫赋》赏析:
《阿房宫赋》被选入《古文观止》卷七,编选者指出这篇作品
“为隋广(隋炀帝)、叔宝(陈后主)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很
有见地;但由于对杜牧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态度缺乏了解,还未能准确
地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此赋运用典型化的艺
术手法,在不长的篇幅中,将宫殿建筑之恢弘壮观,后宫之充盈娇美,
宝藏之珍贵丰奢,表现得层次分明而具体形象,由此得出秦始皇之所
以统治不能久远,即在于暴民取材、不施仁爱的结论,为当时最高统
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警示。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
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起势雄健,涵盖无穷,
看似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
“六王毕”“四海一”,一亡一兴的`原因和关键这些问题都在后文解
答。例如在中间写道:“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
世几年,掠其人,倚叠如山……”则六王之骄奢淫逸,不惜民力,已于
言外见意。到了篇末,更明确地作了结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
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首句
那个“毕”字下得好。“六王”之“毕”,其原因既在自身,那么,
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扬,而扬秦又
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秦统一四海之后,如果吸取“六王”的教训,
“复爱六国之人”,就不会那么迅速地被“族灭”。谁知秦王一旦变
成秦始皇,立刻志得意满,走上腐化的道路。“蜀山兀,阿房出”,
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
“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自不待言。而从“兀”到“出”的过
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第一,举蜀山以概秦陇之
山。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凭借人力运送巨大
的木料异常艰难。而一定要取材蜀山,见得秦陇一带的树木已经砍伐
一空,还不敷用。秦陇之山尽秃而殃及蜀山,直到蜀山不剩一木而阿
房始“出”,则阿房宫多么宏大,秦始皇多么骄奢已不难想见。第二,
举木料已概其他建筑材料。所需的木料既如此众多,则其他的建筑材
料需要多少,也不难想见。第三,举砍伐、运送木料以概其他工程。
而从木材及其他一切建筑材料的砍伐、加工、运送直到合拢来建成
“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都是役使人民进行的,这中间榨取了多
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也是可以想见的。“六王”
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
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的。
廖莹中《江行杂录》上说:“杜牧之《阿房宫赋》云:‘六王毕,
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陆参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
列。秦民竭,秦君灭。’参辈行在牧之前,则《阿房宫赋》又祖《长
城》句法矣。”《长城赋》(见《全唐文》卷六一九)以四个三字句
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
迅快无比。《阿房宫赋》正与此相似,说它“祖《长城》句法”,是
很有见地的。但作赋以四个三字句开头,并非始于陆参,而是创于晋
人郭璞。郭璞《井赋》云:“益作井,龙登天,凿后土,洞黄泉。”
此后,南朝谢惠连《雪赋》以“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
发唱,无疑受了郭璞的启发,却青出于蓝。《长城赋》学习《井赋》
《雪赋》的句法,又比前者更胜。《阿房宫赋》则在取法前人的基础
上有更多的创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说明文艺创作既贵在创造,
又需要借鉴前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
的规模。上句言其广,下句言其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五
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等
句,既简练,又形象。特别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
霁何虹”更其传神。不说长桥如龙,复道如虹,而说“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不仅笔势跌宕,而且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对那些建筑
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以上写阿房宫的宏伟瑰丽,已寓贬义;但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因为完成如此宏丽的建筑,固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如果在完成之
后用来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那还是应该赞许的。所以,作者在写了
阿房宫的宏伟瑰丽之后,立刻将笔锋伸向更重要的地方。“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
齐。”这几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歌喉吐暖,舞袖生风,
以致改变了气候)。接下去,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
六国的“妃嫔,王子皇孙”;既回应“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
前途。
从“明星荧荧”到“三十六年”一段上承“为秦宫人”,这是脍
炙人口的一段。不直说美人众多,却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
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其手法已很高明。
但还不止于此。通过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既写了美人,又写了阿房
宫。下临渭水,高插青霄的楼阁,像蜂房似的布满空际的窗户,以及
当窗晓妆的美人,都历历如见。而写美人,又正是为了写秦始皇。所
以,接着便写“宫车”之过。
这一段也是前有所承的。陆参《长城赋》云:“边云夜明,列云
铧也;白日昼黑,扬尘沙也;筑之登登,约之阁阁,远而听也,如长
空散雹;蛰蛰而征,沓沓而营,远而望也,如大江流萍;其号呼也,
怒风訇;其鞭朴也,血流纵横。”《阿房宫赋》的开头既然取法于
《长城赋》,那么中间的这一段,造句、构思都有一致之处,可能也
受了《长城赋》的启发。当然,如果从句式的相似方面着眼,它受
《华山赋》的影响更其明显,洪迈《容斋五笔》卷七指出:“唐人作
赋,多以造语为奇。杜牧《阿房宫赋》云:‘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其比兴引喻,
如是其侈?然杨敬之《华山赋》又在其前,叙述犹壮,曰:‘见若咫
尺,田千亩矣;见若环堵,城千雉矣;见若杯水,池百里矣;见若蚁
垤,台九层矣;醯鸡往来,周东西矣;蠛蠓纷纷,秦速亡矣;蜂窠联
联,起阿房矣;俄而复然,立建章矣;小星奕奕,焚咸阳矣;累累茧
栗,祖龙藏矣。’……则《阿房宫赋》实模仿杨作也。”杨敬之《华山
赋》(见《唐文粹》卷六)一脱稿,即传诵士林,轰动一时,韩愈、
李德裕、杜佑都十分赞赏。上引数句,杜佑时常吟诵(见《容斋五笔》
卷七《唐赋造语相似》条)。杜佑是杜牧的祖父,则杜牧熟习这篇作
品是毫无疑问的。但杜牧的“明星荧荧”等句,绝不能说是“模仿杨
作”,而是从杨作中吸取了有益的东西加以变化,用以表现新的主题,
具有推陈出新的作用。
从“燕赵之收藏”到“亦不甚惜”,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
进而写珍宝之富。通过这一系列叙写,形象地点出阿房宫的用途,从
而对秦始皇进行了鞭挞。从开头直到这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
叙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没有抽象地发议论,而议论已寓
于其中。
于是,作者水到渠成进一步完成他的主题:写阿房宫的毁灭,也
就是写秦统治者的毁灭及其毁灭之故,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敲响警钟。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这是说“人同此心”,但
继之而来的“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
沙?”却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以下数句尤其精
彩:“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
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
土!”这是紧承“嗟乎”以下各句而来的。“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两句,“秦”“人”并提。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后用“使”字领起,
摆出一系列罪证。秦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证是不胜枚举的。文
学创作的特点在于通过个别表现一般,因而在一篇作品中也用不着从
各方面罗列罪证。作者写的是《阿房宫赋》,即从阿房宫着笔,就前
半篇的叙写作出了逻辑的推演。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句,形
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个方面
及其相互关系。一句句喷薄而出、层层推进,到了“使天下之人,不
敢言而敢怒”,已将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全盘托出。再用“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从反面一逼,便逼出“戍卒叫,函谷举”的局面,农民起
义的熊熊烈火终于埋葬了统治者。而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也随之化
为灰烬。
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
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
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就章法说,以秦为主,以六国为宾;就思想意义
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
嫔”;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
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
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
么,当时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写到
这里,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接下去,还不肯正面说破,却以
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
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既
指出六国与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爱其人”,就不会亡。这才
将笔锋转向“后人”──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
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行文至此,
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成功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意图。结句更有言尽意
不尽的特点。
结尾的一段议论也是有所借鉴的。《汉书》卷七十五载京房对汉
元帝说:“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周幽王、周厉王)而非笑之,
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
悟乎?……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通鉴·唐纪·贞观十一年》所载马周的议论也与此相类似:“盖幽、厉
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
也。”
不难看出,杜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议论,是和京房、马周
的议论一脉相承的。后人只“笑”前人、“哀”前人,却不肯引以为
鉴,硬是要蹈前人的覆辙,就只能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复“笑”
后人,这的确是可悲的。
明朝人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引了《古赋辨体》里对《阿房
宫赋》的几句评语,然后说:“吁!先正有云:‘文章先体制而后文
辞。’学赋者其致思焉!”把文章体裁看得比内容还重要,这显然是
荒谬的。何况说《阿房宫赋》“太半是论体”,也不完全符合事实。
作者先以约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简练地叙述,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
的兴建、规模和用途,形象鲜明而含意深广。“嗟乎”以下,当然发
了议论。但是第一,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
农夫……”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
等的数量与阿房宫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已见于言外。第二,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开
头的各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成的复杂情感。这种把议
论、写景(广义的景)、抒情结合起来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在杜牧的
诗歌创作中。比如为人传诵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
唱后庭花”之类,都是这样。不能笼统地否定文学创作中的一切议论
的做法。相反地,这篇文章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概括叙写与
细致描摹有机结合,骈散相间,错落有致,以气贯通,情理融会,既
富于形象性,又有极大的气势,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
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
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
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
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
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8:28: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944851364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媵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媵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