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义诗

更新时间:2023-03-11 07:09:30 阅读: 评论:0

酸菜怎么腌制-维稳工作方案

就义诗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关于梦想的演讲稿)

《就义诗》

诗言志,本文所选诗《就义诗》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就义诗》

语言朴素,铿锵有力,字里行间道出了作者对死亡的大义凛然,以及对的企盼和对革命

事业的坚定信心。热血男儿、革命志士,充溢着一种为理想和信念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吉鸿昌,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诗意,体会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革命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品味诗意,体会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感悟革命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吉鸿昌说“我是中国人”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

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剌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招待中国人,对

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

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到:“你觉得当中

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

了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1932年,吉鸿昌回到祖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后来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挥笔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2.出示目标:(PPT出示)

3.作者简介

吉鸿昌(1895-1934)河南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旅、师长。

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人称“吉大胆”。1930年9月接受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

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不愿替蒋打内战,态度消极。1931

年8月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出国“考察”。遂环游欧美,发表抗日演说,寻求国际声援。

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北

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将日军驱出察境。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

津继续进行抗日活动。同年11月9日被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刺伤被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

英勇就义。

二、赏析诗歌,体会主旨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1.你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和这首诗歌相类似的?诗歌共同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就义诗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些诗都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时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

气节,和誓死为正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2.下面是几则经典遗言,请认真解读,然后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宋代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革命领袖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

宋代爱国名士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革命烈士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探究结果:

为了国家利益乐于牺牲;

生命的价值在爱国牺牲中得到了延伸。

3.赏析:“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虽寥寥几笔,却将他临难时的愤懑之情直泻而出。1933年5月,吉鸿昌联合冯玉祥等

组织抗日同盟军,同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同盟军军纪严明,同仇敌忾,收复了许多失地,

深受全国人民的拥护。大敌当前,外侮在即,然而蒋介石政府却不顾全国人民的意志,公然

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屈膝退让,对内疯狂屠杀抗日爱国志士。在生死的

关头,吉鸿昌已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同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自觉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出了

一个革命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赏析:“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国破”是因其壮志未酬身先卒之憾恨而让他刻骨难忘。东北沦陷,生灵涂炭,而日寇

的野心也肆意膨胀,华北危急,平津告难,在此国之将亡之际,腐败的国民党政府依然推行

其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吉鸿昌早已抱定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毅然决心。如果不能死

在抗日前线上,那么留此头颅又有何意。其悲壮之势,豪迈之情,直逼云霄。

5、小结诗歌,体会主旨。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精神呢?

诗歌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袒露了作者不甘受奴役,不愿当亡国

奴的民族气节,为没有能够死在抗日的战场而深感遗憾和对民族前途的无比担忧以及将个人

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一)阅读下列诗,完成文后练习:

就义诗

杨超

漫天风雪漫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愁。

【注释】杨超(1904-1927):江西德安人。1925年在北京大学加入共产党,1927年不幸被

捕,在南昌市得胜门外下沙窝牺牲。

1.第一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悲壮寥廓。为悲壮和从容就义做铺垫和渲染)

3.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更加强烈坚定的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的革命精神。)

4.三四两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理想?

(写作者死后还要继续革命,消灭敌人。表达了革命到底的决心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二)小练笔:

清明是个缅怀、悼念先烈的日子。转眼又是清明,在学了革命烈士诗三首后,我们对他

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不禁想对他们说……

写不少于300字的感言。

略。

◆教学反思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7:0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897701363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就义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就义诗.pdf

上一篇:摩羯座的男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就义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