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心得体会600字(通用6篇)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1
得益于路老师的推荐,今天有幸聆听了杨正伟老师关于家校
共育的讲座,听后如醍醐灌顶,自觉受益匪浅。
杨老师在讲座中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制作一份档案、组
织一次活动、拍摄一张照片、认识一位忙人和写好一封书信,五
个方面为我们道出班主任家校沟通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小窍门、
小绝招。
制作一份档案,班主任要充分理解每一个孩子,以及孩子背
后的每一个家庭,所以要为每一个孩子制作一份真实的档案。同
时让家长觉得老师愿意去关注了解他的孩子,为营造良好家校关
系迈出第一步。
组织一次活动,作为班主任要时常关注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
况,及时组织一些温暖的亲子活动,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
也使家校沟通变得轻松而充满温情。
拍摄一张照片,时常把孩子最美的照片拍下来发给家长,让
家长能够感受到孩子在校时的幸福与快乐,也会给家长带来愉悦
的感受。一张照片能见证孩子在校时最感人或最真实的一面,这
些美好的瞬间,记录下的是孩子们最为灿烂的片刻,也会让家长
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孩子,为家校沟通铺设好坚实的桥梁。
认识一位忙人,我们作为班主任要对于每一个孩子,每一个
家庭都要去关注,真正做好家校沟通,让家长们体会到我们对他
孩子的关注与爱护。去认识好“父亲”这个忙人,写好一封书信,
书信不在于有完美的文笔,而在于情真意切,在于那种默默而温
暖的理解与沟通。我们可以动员孩子常和父母写写信,让家长与
孩子之间更好地沟通,从而让孩子也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听过杨老师的讲座后,使我对班主任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尤其是对家校建立和谐关系方面收获不少,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尝
试运用这些方法,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路上,去和家长们一起
努力向前。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2
通过阅读吕校长的《强化课后服务,落实全面育人》与杨东
平教授关于《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两篇__,
使我受益匪浅。明白了关于现代教育的一些内容,现代教育不仅
要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拥有健康的人格、准确的价值观、良好的
行为习惯、自我学习的能力、合作和交往的能力、充实的精神生
活等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有效落实全面发展新理念,更加贴近现代教育,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五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
础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活动,它的主要形式有:补漏
提升活动和个性兴趣活动。通过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充分开发了
同学们的潜能,培养了同学们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促进了学生的
全面发展。
学校虽然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但也需要家庭教育的协调与
配合。作为一名家长,除了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各项工作,还
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方面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孩子进行全方位
的关心和教育。首先,要教孩子如何做人,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
要的,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与举止,若稍有偏差,应立即
进行矫正。其次,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
课后巩固,有计划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培养孩子良好的
学习习惯。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创造独立完成事情的
机会,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尽可能让他独立完成,以培养孩子以
后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总之,家校共育不但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距离,而且更重要
的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良好沟通的渠道,充分体现了
学校对孩子高度负责的精神,感谢学校为每位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所做的努力。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必不可少。教育不单单
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不代表学习科技知识便是教育的全部。
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
学习的一本教材,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
我们班的刘奕君同学吃饭很少吃菜,经常感冒,耽误课,并
且她遇到一点困难就哭鼻子。她爸爸也这样不吃菜,在与她爸爸
沟通后,让孩子家长做出榜样,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要
其明白失败是正常的一件事,对待事情做到努力但不强求。后来,
孩子有了很大改变。
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好孩子?我认为必须家庭与学校
两方面共同发力。家长和老师也要多多沟通,与老师一起查找针
对小孩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了解孩子情绪是否稳定,采取科
学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得到改进。平时多与孩子平等交流,耐心
听取孩子的不同意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我们班的苗宇航同学学习拖拉,在家里不讲卫生。在与家长
沟通后,让他给妹妹做榜样,有一个哥哥的样子,慢慢的发生了
可喜的变化,能自己叠被子了,学习有了进步。他的父母也不老
是看手机了,能跟他谈谈学习,说说心里话。
班里还有一个男孩,家庭离异,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孩子感
受不到父母的疼爱,经常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行动,与班里的其他
孩子不合群,老打架,不完成作业,老师与家长沟通后,他的妈
妈回来看他了,孩子也变得开朗了,与很多同学成了好朋友。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我们要通过家校共
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4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我的儿子锁睦晨今年6岁,目前就读
于东关小学学前四班。学习上他自觉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活中,他热爱劳动,充满爱心。他兴趣爱好广泛,喜欢画画、
唱歌和跳街舞。进了学前班后,在老师的悉心教育和培养下,我
们感觉他进步明显,对学校生活适应较快。借此机会,我要特别
感谢班主任唐老师、语言课的郭老师及所有其他老师,谢谢你们
为孩子付出那么多辛勤汗水和无尽的爱。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必不可少
教育不单单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不代表学习文化知识便
是教育的全部。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父母的行为习
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另外对待孩
子,我们要做到疼爱但不溺爱,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对孩
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要其明白失败是正常的一件事,对待事
情做到努力但不强求。
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好小孩
我认为必须家庭与学校两方面共同发力,掌握好小孩品德发
展的共性。平时,家长和老师也要多多沟通,与老师一起查找针
对小孩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了解孩子情绪是否稳定,言行是
否一致,并共同制定良好的教育计划,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让
孩子得到改进。平时多与孩子平等交流,耐心听取孩子的不同意
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对于孩子犯错,家长不必太过激
动,可采取摆事实,明道理的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欣赏激
励法等。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我们要通过家校共
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5
每个人的童年都非常的宝贵和短暂,我作为家长有时回顾自
己的童年,往往那份记忆已经非常的糢糊了,但长大后很多的习
惯和认知都是在那段时间学习来的。古话也常说“三岁看到老”。
现在以身为人母,我也是尽可能的努力让孩子在这个宝贵并短暂
的童年中多学习些良好生活的习惯,多感受一些大自然的美丽,
和多获取一些独立生活的技能。
在此和各位家长交流下我的育儿心得,如有不足也请各位家
长见谅。
读万卷书是提升思想认识的深度,那行万里路就是开阔你视
野的广度。海明威曾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
么以后不管你去哪里,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
在平时的生活时间里,我们一般都会利用空闲的时间带孩子
到处走走,通过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让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感受自
然,人文,动物等。让孩子在大自然中观察不同的植物和树木,
尽可能把他看到未知的植物通过一些软件和自己的知识告诉孩
子。加深了孩子的知识库的同时,他的自信心也会提升很多。这
样他就会更热爱和亲近大自然,会去保护大自然和懂的珍惜一草
一木。
通过游玩让孩子在人群中,社会中尝试自主开口,增加人与
人之间的交流。在此举个小例子,有时候问路可以尝试鼓励让孩
子去问,家长作为辅助在一旁协助。当他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
助后,一是要感谢别人,学会感恩。同时孩子也会懂得将来当自
己有了能力后也应该张开双臂帮助别人。
在童年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不仅让孩子吸收了知识,掌握了技
能,还感受到了自然得美,社会得爱,让这个短暂得童年变得更
有意义,为未来的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6
教育是一个非常深远而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家校共育是
家庭和学校互相沟通,相互合作,为教育每个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的平台。
很多人认为,实行家校共育后,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都
能够拿到家长们理想的分数,给孩子两点一线的空间来思考怎样
才能够考出令人满意的分数。其实这样的教育观点是存在误区
的,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步入社会,要参加社会中各类形形
色色的活动,在这之前家校共育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分数
而实行的。我们必须要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自我学
习的能力。学会一定的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人格,
这些与考试分数无关的教育,却是关心孩子们幸福一生的筹码。
我们不是为了培养一个考试机器在努力,我们要通过各种渠
道,各种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康,自理能力强,处事和
生存能力强,而且实现全面发展,不要求琴棋书画都精通,但孩
子都要会。这对每个孩子以后的人生都是一种鼓励,在偌大的社
会群体中,我们的孩子才不至于自卑,没有信心。
在所有这些教育中,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
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要一点一滴的.灌输,久而久之便会慢慢
的体现出来。如果一个人连素质都谈不了,其他的就只能是一张
白纸了。
与此同时,我也很庆幸自己给儿子选择了城区五中。学校在
兼备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落实了学生在校的课后服务,多彩的课
后服务在各种程度上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让孩子成为德才
兼备的人才,这样的课后服务在不同程度上都给孩子们铺垫了坚
实的基础,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分层次进行提高。我相信在这样的
环境里,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找到自己理想的起点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6:0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858471362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家校共育心得体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家校共育心得体会.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