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煜《浪淘沙》
禹润普
【摘要】南唐后主李煜在历史上虽是一个亡国之君,但是在文学领域却留给后人诸
多千古传诵的篇章,尤以《浪淘沙》一篇最能表达其亡国的悲痛以及对人生的独特
感悟.文章从词中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相互转化入手,分析虚实相间在李煜词中所起的
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广东蚕业》
【年(卷),期】2017(051)005
【总页数】1页(P68)
【关键词】浪淘沙;梦境;虚实结合;虚实相间
【作者】禹润普
【作者单位】香港树仁大学文学院中文系香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南唐后主李煜,在他后期的词作中“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引入了国破家
亡的哀痛及自己一落千丈的人生境遇。此首《浪淘沙》作于李煜被困汴京期间,抒
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言说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的思念之情。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的上片描写了诗人的梦境,并且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了梦境的内容,后写出
只是黄粱美梦。在梦里的李煜依然是那个叱咤风云,手握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大好的
河山,书情享受着欢愉,权威的皇帝。往日的美好幸福似乎触手可及,但淅淅沥沥
的小雨和浸入心扉的春寒残酷地将诗人从美梦中拉回现实,继续忍受着令人悲痛欲
绝阶下囚的生活,提醒着他自己“身是客”的身份,无数家仇国恨堆砌心头,令试
人溃不成军。下文的“无限江山与这里的“一晌贪欢”之间有着相互照应的关系。
自己昔日拥有的荣华富贵与如今“一晌贪欢”的悲惨地位,只能在梦中稍做流连形
成强烈对比。诗人在词的上阙以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出了人由入梦到梦醒的心理历
程。这种春寒不仅仅描写了诗人目前的生存环境,更描写出诗人此时内心不堪重
负。同时也对比出了诗人在地位一落千丈时的心理落差。
词的下阙依旧以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写出梦醒后的凭栏之感。“独自莫凭栏”是诗
人对自己的告诫,孤身一人时那种对故国的依赖和留恋令他不自觉地想要登高远眺,
但却永远望不尽故国河山,反而会诱发出内心的无限惆怅与伤感。然而这种越是情
不自禁越是想要远望故土的情愫形成恶性循环,在诗人的内心盘桓纠结,久久无法
排遣。原本属于李氏的天下如今已易主改姓,这种无法挽回的亡国实时只能由李
煜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对于李煜这样一个有文才而无治国之能,有责任之心却无
承担之力的皇帝来说,他内心的苦痛与一般文人或是皇帝是不一样的,在这种失却
江山家园的刺激下,触景生情,内心的感情就如长江江水一般从笔头滚滚倾泻而出。
“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容易”指是日仓皇,被押北上,未曾好好看故土最后
一眼,如今想要相见却隔山水之远,绝无可能。只通过这一句白描却能感受到诗人
的留恋、后悔、思念、悲痛、绝望等感情交织无解,令人动容。这里的“流水落花”
指的是南唐以及帝王生活的消亡。词中的“春意阑珊”、“无限江山”、“流水落
花”、“天上人间”交相辉映,满腔的愁和恨化作流水和落花消失在世界上,将仇
恨特殊化的这种手法令不同处境、阶层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愁和恨。“春去”
也暗示着自己已来日不多,不久就将别于人世。“天上人间”仍是在过去与现在,
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悲哀之间来来去去,摇摆不定。这是诗人从内心倾诉出的哀痛,
却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王国维曾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词真所谓血书者也。”
《浪淘沙》这首词尽诉了李煜的亡国之痛,身世之悲。其高度的概括性,已将这首
诗升华到了对人生的无奈与怜悯。虽然李煜在这首词中写出的是对自己悲剧性人生
的体悟,但却以一己之力描写除了人类在经历大悲大痛时所发出的忧患恐惧。可以
说《浪淘沙》尽显常人之感受,更具感染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林小玲.千古词帝的悲歌—浅析李煜后期词作[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6):73-74.
[3]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9.
[4]李希跃.李煜词的抒情艺术[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1):82-86.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4:38: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807121361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煜浪淘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煜浪淘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