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它,这里指池塘中的水;清如许,这样地清,
指池水如镜,能够使“天光云影共徘徊”)题目是《观书有感》,书是长方形的,
所以说半亩。把书打开了,好像打开一面镜子。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丰富内容。
问那个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澄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流过来。这句话比喻书中的内
容那样精纯,因为它有丰富的写作源泉。这首诗运用比喻修辞,说理形象。读时,
自然就融进了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谢谢大家!*――
知人论世挖出主旨细评价值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月
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
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从诗中______和______
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混乱时期。(2)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
乡明”?(1)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
休兵。(2)在动乱时代,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儿
比其他地方的月儿更明亮、更清晰、更可亲。指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和平
生活的向往。《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
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1.了解背景,调用储备。(1)了解作品所反
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2)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
情况。(3)了解写作你读到的这一首诗时诗人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
意图。(4)了解诗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李白:不
摧眉折腰事权贵,受权贵排挤,被逐长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风清新飘逸。杜
甫:忧国忧民,颠沛流离。伟大的现实主义。诗风沉郁顿挫。高适:主要成就
在“边塞诗”方面,诗中歌颂舍身抗敌的壮烈行为,表现他的建功立业的心情;
也批判了某些将官的腐败作风;同时真切生动地刻画了边塞风光。诗风雄浑奇拔。
如王维,前期创作以边塞诗为主,体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
后期转以山水田园诗为主,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如2.整体体味,
挖出主旨。(1)具体地、逐句地阅读全篇。分清写什么、怎样写的,实现整体
体味。(2)找出核心句。核心句可能是直露的,也可能是含蓄的。(3)充
分利用标题、注释和题干说明,考查的主旨往往正在这些地方。(4)了解评价
主旨时常用的词语。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
是出题人给的暗示。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介
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
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
丰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
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3.把握基调,
细评价值。基调是分析的基础,分析是对整体体味(艺术感受)的深化
和发展,是评价的基础。只有基调把握准了,分析才能妥帖;只有分析妥帖了,
才能对诗歌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内容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基调主要
有:压抑、沉郁、
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对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的思
想内容进行评价:去年花里逢君到,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
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
几回圆。答:基调是忧伤的。表现了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因为诗人
感到“愧俸钱”,但又没有办法,只是“思田里”――想辞官归隐。例1.阅读
下面两首古词,回答问题。观书有感朱熹昨夜河边春水生,艨艟巨舰
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琴诗苏轼若言
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1)这
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
试作分析。答:(1)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
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苏轼诗通过琴
音与手指的关系说明,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
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
体现理趣;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提问表现理趣。2.阅读下面这首宋
词,回答问题。渔家傲①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②,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
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③吹取三山④去!注:①这首词写于
南渡之后,辞乡别土,国破家亡,诗人饱经丧乱,颠沛流离,困顿坎坷。②帝
所:天帝住的宫殿。③蓬舟:像蓬草一样的轻舟。④三山:指蓬莱、方丈、瀛
洲这三座传说中的仙山。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
玉集》中语。”(见《艺蘅馆词选》乙卷)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3.阅
读辛弃疾的《鹧鸪天》,简析作者的观点。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
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洒
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答: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安
的忧郁。咋看上去清丽,其实悲痛。用反衬手法,先从愉快的景象写起,悄悄地
转出悲苦的基调。“寒林”“暮鸦”“愁风雨”等都是作者对寒意未尽的早春景象
的描写,象征了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南宋王朝。但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
菜花”句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的偏安局面还寄托着极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
在乡村中看到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答: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
的。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通过
神奇的想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
境。它与诗人其它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不很相同。*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4:33: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80415236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朱熹观书有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朱熹观书有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