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永恒

更新时间:2023-03-11 04:14:02 阅读: 评论:0

聪明的小兔子-数码伴侣

人与永恒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望远镜头)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读书笔记爱心永恒第二篇:人与永恒第三篇:人与永恒

读后感第四篇:《人与永恒》个别片段第五篇:人与永恒-读后感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读书笔记爱心永恒爱心永恒

——读《教海漫记》有感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在我的书架上已经躺了4年之久了,

是我2020年去上海听课时买的,读过的时间也久了。这次要写

读后感,又重新翻了一遍,使我感动不已。

《教海漫记》全书分四部分: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及其它篇。

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玄妙的新名词,全部是于老师用一个个

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

辉和人格的魅力。一篇篇读来,似一杯茗茶在手,清谈高雅,给

人以气若神闲之感觉;一次次重读,又会有新的感受在心头。于

老师崇拜思考,“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

完善的”,给予我很大的启发。我时常在思考,于永正老师成功

的秘诀在哪里?爱心永恒!这是我在读完《教海漫记》后蓦然闪

现在脑海中的4个大字。

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

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

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孩子。在

《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

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

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

达到警告他的目的。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好一个,敲

山震虎哦,教育的艺术就在这里。作为老师,就应该像于老师一

样,做到目中有人,要公正,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包容他们。

于老师懂得宽容。他在《忍耐宽容》一文中说到:花朵是色彩斑

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有一年,他接了一个5年级的班,前

任班主任就告诉他,这个班“不好教”。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天

上课,就有学生搞怪,于老师没有大发雷霆,而是送给学生一个

坦诚的微笑,化解了危机。在他的引导下,班级慢慢走上轨道,

与以前大不相同。于老师牢记赞可夫的话:“教师这门职业要求

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

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

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是呀,我也要

牢记于老师的话:“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

几秒钟。”像于老师一样,在发脾气之前,先想想,退一步海阔

天空。

爱,是一种艺术,于老师和学生也有许多磕磕碰碰,也曾有过苦

恼和困惑。正是对学生的爱,是他“吃一堑,长一智”,使他成

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老师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懂

得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小纸条的魔力,会在作为

本上画一只翘起的大拇指。

爱心永恒,请让我们记住冰心老奶奶的话:“爱是教师的源泉,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让我们真心的爱护学生,关爱学生吧!

王长寿

2020416

第二篇:人与永恒周国平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深受

广大读者喜爱。《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以随笔短

语的形式阐述了他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

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

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内容精辟

而深刻,文字优美而富哲理。

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随感录的可贵在于真实,在于

字字珠玑而又凝炼传神,就这个意义而言,周国平的随感少却了

浓重的雕琢气,少却了老于世故的圆滑,处处呈现出单纯而练达、

质朴而传神的精巧之美。作者把自己十年来写的一些生活随笔都

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文章关于爱情、生活、孤独、诗、生死等人

生常遇到的问题,虽然作者是一位哲学博人,但是书中并没有艰

深的哲学术语,相反都是浅白的词语,用生花之笔精雕细刻地写

下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困惑,也许其中就有你所想的!

这本书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痛苦,

爱??周国平的文字是送给热爱生活,情感深沉丰富,追寻人生价

值探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他的这本随感集被评

为陶冶性情最应阅读的十本书之一,也在于其中谈到许多为人处

世的哲学。这种哲学式的人生解读,既不是一种世俗的圆滑哲学,

也不是游离于尘世之外的出世哲学,而是追寻幸福感悟生活,发

现自我实现自我,更贴近一个有着痛苦心灵的人的哲学。正如在

书中所说:“人是唯一

能追问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

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把自己当作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

物的意义。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尺度呢?仍然用人

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用人之外的事物吗?人又岂肯

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意义的寻求使

人陷入二律背返。”周国平在谈到《人与永恒》时说:“我自

己喜欢它,是因为它完全是无意为之的产物,脑中闪过一个思绪,

一点感想,我就随手记了下来,心态非常自由。它记录的仿佛是

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是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着的

人的头脑里的,很容易引起联想、勾连、撞击、共鸣、惊疑,我

想也许正因为此,就也获得了读者的喜欢。”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

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

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学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

个父亲的札记》而闻名,但其最大量的作品还是以哲理性思辩性

为主,出版各类著作20余种,几百万字。其中《人与永恒》、《守

望的距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迷者的悟》等产生了

极大的反响,近日出版有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

除了哲学著作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并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

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

中的普

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

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而他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

和哲学的美丽,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

深刻。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

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周国平是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

种,其中《人与永恒》是他最受读者欢迎,也是他最喜欢的一本

书。这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也是他的第二本书,对于周

国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1987年出版以后即长销不衰,在广大

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新版序一版序二版序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真实哲学艺术诗美人

生幸福和痛苦超脱幽默读书写作天才女人和男人婚姻感觉态度

思想信仰精神现象世态人情死时间和永恒

《人与永恒》

人是惟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

是人的悲壮之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把自己当做尺度去

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

什么作尺度呢?仍然用人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用人

之外的事物吗?人又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的

意义。意义的寻求使人陷入二律背反。

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

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我们读英雄探宝的故事,吸引我们的并不是最后找到的宝物,而

是探宝途中惊心动魄的历险情境。寻求意义就是一次精神探宝。

维持和繁衍生命是人的动物性,寻求生命的意义则是人的神

性。但人终究不是神,所以,意义是一个悖论的领域。其中,生

与死、爱与孤独是两项最大悖论。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

美了。

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

了。

在极其无聊的时间,有时我会突然想到造物主的无聊,是的,

他一定是在最无聊而实在忍受不下去的时候,才造出人来的。人

是他的一个恶作剧,造出来替他自己解闷儿。他午休无止地活在

一个无始无终的世界上,当然会无聊,当然需要解闷儿。假如我

有造物主的本领,当我无聊时说不定也会造一些小生灵给自己玩

玩。

让我换一种说法——

这是一个荒谬的宇宙,永远存在着,变化着,又永远没有意义。

它为自身的无意义而苦闷。人就是它的苦闷的产物。

我想,人生种种大谜,谁也不可能找到最终的谜底。说不定

每个谜都有无数个谜底,因而也就没有谜底。我的兴趣在猜谜,

而当我每次似乎猜中了谜底,却发现真正的谜底似乎又离我后退

了一步之时,我就觉得这谜更加有趣了。

我不相信人一生只能爱一次,我也不相信人一生必须爱许多次。??

你是深谷,一次爱情就像一道江河,许多次爱情就像许多浪花。

你是浅滩,一次爱情只是一条细流,许多次爱情也只是许多泡沫。

自然和生命

1每年开春,仿佛无意中突然发现土中冒出了椎嫩的青草,树木

抽出了小小的绿芽,那时候会有一种多么纯净的喜悦心情。记得

小时候,在屋外的泥地里埋几粒黄豆或牵牛花子,当看到小小的

绿芽破土而出时,感觉到的也是这种心情。也许天下生命原是一

家,也许我曾经是这么一棵树,一棵草,生命萌芽的欢欣越过漫

长的进化系列,又在我的心里复苏了?

唉,人的心,进化的最高产物,世上最复杂的东西,在这小小的

绿芽面前,才恢复了片刻的纯净。

2现在,我们与土地的接触愈来愈少了。砖、水泥、钢铁、

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把我们包围了起来。我们把自己关在宿

舍或办公室的四壁之内。走在街上,我们同样被房屋、商店、建

筑物和水泥路面包围着。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顾不上看看天

空和土地。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

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

这熟悉的家,街道,城市,这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候我会突然

感到多么陌生,多么不真实。我思念被这一切覆盖着的永恒的土

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乡。

3久住城市,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面对连绵起伏的山

和浩淼无际的水,会感到一种解脱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

定居,与世隔绝,心境也许就会变化。尽管看到的还是同样的山

水景物,所感到的却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人及其产品把我和自然隔离开来了,这是一种寂寞。千古如斯的

自然把我和历史隔离开来了,这是又一种寂寞。前者是生命本身

的寂寞,后者是野心的寂寞。那种两相权衡终于承受不了前一种

寂寞的人,最后会选择归隐。现代人对两种寂寞都体味甚浅又都

急于逃避,旅游业因之兴旺。

第三篇:人与永恒读后感《人与永恒》读后感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

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

生真谛,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

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

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

生命,真实,美,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读完这本书,让

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

说,使我不断的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

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

可忍受的痛苦的。由此得出定理三: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痛苦。

对我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

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

终点无非就是一个终结,但我还是在寻找,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

幸福,当让有时也会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门。我会因为作业写

到很晚而发出一种无名怒火,仇视时间的催促和高考的审查。我

会因为一次考试的成绩不好而担心一周。我会因为一大早起来带

着瞌睡,顶着寒冷上学而抱怨。可是,这些痛苦并非不可忍受的,

何不在忍受过后笑一笑呢?仔细观察,幸福可谓无处不在。顶着

寒冷回家后桌上热水带来的温暖,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的付出,

家人团聚后坐在一起聊天的快乐,身边每个人的笑容,给我的不

都是一种幸福吗?对幸福我不再渴求太多,因为我已拥有很多;

对痛苦我不再厌恶太多,幸福会填补这片空白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

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

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

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会藏在未来引领我们去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后,

去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读后感《人与永恒读后感》。难

道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普遍善于舍弃呢?珍惜身边的

幸福,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

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会努力去

感受幸福与痛苦存在的那种充实!

提笔之前,我重温了一遍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这是他

早期的一本书,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时,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

感思。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文字

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正如哲学家

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

的谜。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

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

验。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

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

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

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

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

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

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

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

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爱情一直是不朽的传说。人类想要幸福,

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

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

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却让人厌倦到老;相忘于江湖,

却让人怀念到哭。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细流,时间在

走,一切在变。没有什么人什么事会静止不动地等在原地。拥有

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要懂得忘记,再铭记于心的曾经

也只是过去,过去在去。回忆始终是时光赠予的最好的礼物,带

着这份礼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

爱与孤独一直是个矛盾,人怕孤独,这是大多数人的宿命。

宿命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理解孤独,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

独,理解孤独的人学会珍惜自己,能领悟人生根本性孤独的人,

便已经站到了一切人间欢爱的上方,不会做爱的奴隶,不会丢失

自己。对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很难让别人懂

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

说话,就这样学会深刻。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知。

理解孤独的人,内心会冷暖自知,会眼神清亮,是一种智慧。

这个社会,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大自然遭受破坏。周国

平说:世间最甜美的享受始终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对一个直接

面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人而言,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

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的确,旅游业发展到哪里,就败

坏了哪里的自然风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周庄的一座小桥上,每

个台阶都挤满了人,那场面壮观得让人忘了周庄应有的古韵。自

然在慢慢丢失,就如人性中的本真一样,慢慢丢失。

我合上这本书,思考人,永恒;思考爱,孤独;思考自然,

生命。思想又变得混沌。有个哲学家说,从混沌到清醒,再复归

到混沌,称之为彻悟。我才刚刚混沌,心灵的路很长很远,吾将

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人与永恒》个别片段人与永恒

意义是一个悖论的领域。

其中,生与死,爱与孤独是两项最大的悖论。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

美了。

鼾声,响屁,饱嗝……这些声响之所以是人觉得愚蠢,是因为他

们暴露了人的动物性的一面。

痛苦和快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无

欢乐,也无痛苦。

我皱着眉头,你问我想干什么?

我想把天下发出噪音的金属器具,从刀具斧刨,到机器马达,统

统投进熔炉,然后铸成一座沉默的雕像。

最强烈的爱都根源于绝望,

最深沉的的痛苦都根源于爱。

爱情与事业,人生的两大追求,其实质为一——均是自我承认的

方式。爱情是通过某一异性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事业则是

通过社会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现实中的爱情多半是失败的,不是败于难成眷属的无奈,就是败

于终成眷属的厌倦。

未经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一切迷恋都凭借幻觉,一切理解都包含误解,一切忠诚都指

望报答,一切牺牲都附有条件。

一个精神上自足的人是不会羡慕别人的好运气的,尤其是不羡慕

低能儿的好运气。

心和胃一样,需要休息和复原。独处和沉思则是心灵的修养方式。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这怎么可能呢?然而,尽管

注定孤独,仍然会感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承受。上帝给了他一颗

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

要,这正是悲剧性所在。

说到底,在这世界上,睡得经历不是平凡而又平凡的?心灵历程

的悬殊才在人与人之间铺下了鸿沟。

不纯净的美使人迷乱,纯净的美使人宁静。

人生的一切矛盾都来不可能最终解决,而只是被时间的流水卷走

罢了。

梦是虚构的,但虚构的梦所发生的作用却是完全真实的。弗洛伊

德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美、艺术、爱情、自由、理想、真理、都是人生的大梦。如果没

有这一切梦,人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呵!

敏感与迟钝殊途同归。

前者对人生看得太透,后者对人生看得太浅,两者(:w)得出相

同的结论:人生没有意思。

要活的有意思,应该在敏感与迟钝之间。

越是严肃的思想,深沉的情感,就越是难于付诸语言。人生

的终点是死,是虚无,在终点找不到意义。于是我们只好说:意

义在于过程。

然而,当过程也背叛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把眼光投向终点,安慰

自己说:既然结局都一样,何必在乎过程?

至于我,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

我的勇敢。

在我看来,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就无严肃科研,平庸就是最

大的不严肃。

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

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

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

友罢了。

第五篇:人与永恒-读后感《人与永恒》读后感

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静的生活,不需要欢笑,同样也不会有痛苦;

一直害怕遇到障碍,害怕礁岩崛起,狂风大作的海面将我淹没。

读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

命力的乏弱!周国平通过他的小散文小情绪,阐述了自己对自然

与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虽然只是短小的几段

文字,却足以震撼我的心灵,使我不禁对以前的自己产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并非是真正喜欢这种生活,排斥轰轰烈烈的

人生。相反,正是因为我向往精彩的人生,而产生了害怕得不到

轰轰烈烈,害怕为此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想法,所以,何不接受平

淡,至少这样不会有失败。

我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将

会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难。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碍

面前。是的,我讨厌失败,我害怕阻碍,于是我甘愿让生活化为

一汪平静的湖水。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生命”这个美丽的词所潜

藏的美被就此掩盖了。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时时刻刻体验生活,

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之美。欢乐和痛苦才

是我们应具备的表情。然而,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

们倒像是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没有表情,被一个个巨大的

四四方方的盒子笼罩着。我们总生活在眼前,忘记了永恒和无限,

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生命”这个词,也许已经有无数的人追寻过它,但它却永远笼

罩在一张神秘的面具下,每个人对生命的认识便为他绘制出了一

张张各具特色脸谱。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一张脸正在告诉你: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

无欢乐,也无痛苦。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

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了!”

无论我的人生平淡与否,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都欣然接受。

我会努力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那种充实!不断地在生活中感受生

活的魅力!

向您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读后感(1)

人与永恒-------周国平

人与永恒读后感

读书笔记:《火刑》科学之花,永恒绽放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4:1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792421361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与永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与永恒.pdf

上一篇:骄阳似火造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人与永恒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