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读书笔记
——读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
一、建筑的空间领域
1.内部与外部
内部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和天花板这样的具体边界,从外部的自然当中划分出来而形成
建筑空间的。在形成内与外的空间秩序上,一定要有明显的边界,建筑是作为同包围它的“外
部”相对应的“内部”而被体验到的。
内部空间有着外部秩序所没有的亲密感和安定感,它为居住的人们带来伙伴的观念和舒
畅感觉。但是欧洲与日本的“内”与“外”统一方法有所不同:西欧人把家和街道空间在空
间领域上一视同仁,而日本人把家看做“内”,把街道看做“外”,不像西欧人那样在空间领
域上加以统一,也就是说日本的城市空间是个人之“外”的无关空间领域。西欧的这种内外
空间同样看待的观念,促成了文艺复兴后的城市规划以及街道的整顿,而日本却没有这样美
丽的城市空间。
2.墙的意义
建筑最重要的边界就是“墙”的存在。在欧洲的住宅中,限定内部空间的墙,意义是极
其重要的,由于厚墙所产生的防护性,才承认了家的存在。日本与欧州的家有重要差别,它
关系到作为边界的墙壁的存在,在外面风暴吹卷而内部安定温暖这样的形象中,设置了厚厚
的墙。
墙壁存在的方法,受该地区自然条件的极大影响,它同建造的材料及构造有密切关系,
建造家时,一方面降雨量、积雪量、风速、日照、地震等外部条件是当然的事,再一方面,
历史上受到湿度与温度的影响很大,这是从地理分布上可以明确地。欧洲除部分地区外,都
是以砖石砌筑的“砖石结构”形成城市建筑的主流,相对的日本是以木构的“梁柱结构”形
成主流。由于湿度、降雨量等气候条件的地方材料的不同而发展了不同的居住建筑形式。日
本等潮湿地区沿着否定“墙”的方向,西欧干燥地区沿着肯定墙的方向,历史性地延续着住
宅与人的关系。
3.城市的围郭
为了让人们安心生活,空间是需要边界的,对住在轻薄墙壁的家中,连城市集镇均无“围
郭”的日本人来说,心理上的边界就是包围着国土的海洋。
二、街道的构成
1.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是旅客评价一个城市的
标志。日本的住宅很少有直接面向道路而形成街道的。
2.街道的构成
按照意大利式构思街道两旁必须排满建筑形式封闭空间,由于连续性和韵律而形成美丽
的街道,“街道正是由于掩着它有建筑物才称其为街道,摩天楼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而
日本的建筑物不像意大利那样把用地占满,道路与建筑物之间还有用途不明确的剩余空间,
所以多需建围墙。
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对意大利人来说是生活的场所,由于一视同仁地使用住宅的内部和
外部,其生活才成立,这样,意大利的街道与建筑的关系,就以街道能充分构成格式塔心理
学所说的“图形”为其要素。这就意味着街道也同视作为主角发挥着重要作用,街道空间渗
透了生活的一部分。相对的,日本的城市和街道则很难认为是这种形态,街道的统一性和内
容都是不完善的。
3.宽与高之比(D/H)
街道的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
离之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当D/H=1
时,高度和宽度之间存在这一种匀称之感。
4.广场的美学
意大利有许多美丽的广场,它们不是单纯的城市开敞空间,更是同绘画、雕刻之类的艺
术作品一样,给人以高度艺术感染的作品,但不同的是它可以从内侧作为空间来体会。
作为名符其实的广场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广场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
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第二,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
角,容易构成图形;第三,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第四,周围的
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5.阴角空间
“阴角”系指其内侧凹进去的空间,“阳角”系指外侧突出的空间。在外部空间中,阳
角空间很容易创造,相对地,从建筑和道路的关系来说,阴角空间很难成立。当沿着棋盘状
道路布置建筑时,全都成了阳角空间,形成要把人挤出去似的非人性城市空间,相反,用阴
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
注:对日本、中国这样对建筑外部空间约束交叉的国家而言,外部空间没有被赋予“图
形”的特性,故很难创造出“阴角空间”。
6.下沉式庭院技法与密接原理
在下沉式庭院的外部空间中,先驱而又成功的实例要数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广场赋予
该处街道以外的城市功能,给街道带来了生气。这个下沉式广场冬天成为溜冰场,其它时间
则成为室外餐馆,除交通功能外,这条街道还赋予逗留、交谈、眺望、进餐、体育活动等功
能,街道一下子便充满了生气。
针对高于用地的阳角空间而言,由于将部分用地挖低,四角严实因而形成图形的性质,
创造出虽是室外却像充实的室内般的阴角空间,低庭院技法就是由于用侧墙代替周围建筑强
调了转角,就容易保证空间的充实性。
另外,所谓“密集”就意味着视觉上连通、靠近、可及,所谓“袖珍公园”就是指很小
的公园。
7.第一次轮廓线与第二次轮廓线
街道形成时建筑外墙有着重要的作用。意大利和希腊的砖石结构建筑则是建筑的外墙决
定街道:相反,日本的商业街等街道,从那招牌林立的外墙上突出来的东西非常多,从视觉
上说决定街道的并不是街道的外墙,而多是这些突出物。这里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
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突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
二次轮廓线”。西欧城市的街道是由建筑本来的“第一次轮廓线”所决定,而香港、南朝鲜、
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街道则多由“第二次轮廓线”所决定。
尽量减少第二次轮廓线就能使街道更加美观。为了处理好中心街道的景观,更方便地看
到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应尽可能减弱第二次轮廓线,丰富街道的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8.俯视景观
城市景观中的魅力之一就是俯视景观。由于俯视,视线迅速而确切地把握住领域,把观
光者和街道紧密地联系起来。城市街道中增添俯视景观,在增加城市魅力上是有效果的,有
坡道的街道、有踏步的街道、有山丘的街道以及望港的山丘,均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
为街道构成,希望尽可能增添俯视景观。
9.室外雕塑的意义
作为街道美学来说,必须采用不同的理论。比路面高或比路面低是一种方法,采用水面、
流水或瀑布也是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布置室外雕塑,这是西欧城市广泛接受的方法。像
日本高层建筑那样,刚建造了高于视线的广场,周围种上了树,公共性开敞空间就被路面隔
开,成了封闭式的外部空间,城市开敞空间的意义也就模糊起来。
外部空间布置雕塑,作为修建高层建筑的补偿,具有把美还原给社会的意义。
三、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
1.小空间的价值
这里所说的“小”是指某种完整的东西,小的东西可爱、富有幻想和浪漫性,同大的东
西相比,它摆脱了把旁观者带进对象内部,进一步探索其内部秘密的可能性。小空间是个人
的、安静的、想象的、有诗意和有人情味的,与大城市的杂乱、喧闹、非人性等现状形成强
烈对比。-
2.夜景——“图形”与“背景”的反转
白天,街道的主题是建筑的外墙,只有窗子等处的玻璃较暗;夜晚,窗子里亮出灯光,
建筑的外墙即消失在昏暗之中,只有窗子在夜空中亮出光辉,因为室内比室外亮,室内空间
一下子近在眼前,内部生活暴露出来,透过夜空的背景,窗子就像图形似的近在眼前。
要真正把建筑作为夜景来考虑,就必须有一定的通透性,使内部光线作为投射光被看到。
从石头般的砌筑中解放出来的大玻璃面现代建筑,在昼光中外墙的轮廓成为图形,夜景中外
墙消失,玻璃窗突出来而成为图形,这样,图形与背景是有反转的可能的。
3.留下记忆的空间
同那种由建筑或其它实体把握城市或街道的想法相对,有一种把实体被感知的结构,作
为描绘在心中的形象来考虑城市或街道的想法。他不是某一个人的特定印象,而是大多数城
市居民的共同印象,也被称为“形象”。这种儿时的记忆永远留在记忆中,每当想起它,就
给人们带来安宁和庇护之感。
所为外部空间的构成,就是让巨大的城市达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间划分或还原成小空间,
把空间充实得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进行能使建筑与建筑间的空间转换成图形的细致规划,
形成真正为了人的街道。在城市里可以创造出使人深深留下记忆的空间。
四、世界街道的分析
例:澳大利亚帕丁顿的并列式住宅与京都的町家
并列式住宅就是共用墙壁的长条形住宅。狭窄地段上建造的房屋,用地毫不浪费而室内
却相当舒适,利用小庭院带来的季节感,通透的装饰性铁栏杆的千变万化,街道的整体感等
都是帕丁顿街区令人感兴趣的地方。该地区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之比D/H为1~1.5,道路宽
10米,有宽敞明快之感,漂亮的并列式住宅可作为街道整体来欣赏。
日本东京的町家道路宽6.5米,D/H近于1,比帕丁顿的情况要低矮和狭窄许多,是人
的尺度,与铸铁栏杆相当的是窗上的木格子。
并列式住宅与京都的町家等条形住宅,在街道的形成上是十分有利的,用地面积虽小却
有专门的室外空间,而且按用地大小毫不浪费地提供室内空间,这些住宅形式是有必要充分
研究的。
五、结束语与读后感
“街道是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其建造方式同自然条件和人有关。世界
上现有的街道与当地人们对时间、空间的理解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人们能够改变街道的基本
形式,但不可能改变居住方式。”
当看到那句“如果进到苹果之中看一看会是什么样子呢?哪里想必存在这非常宽广的内
部空间,而且又是非常静谧的吧。”时,感激与这样可爱的老人不仅有严谨和学识,更有一
份浑然天成的热情和童真,想必他一定是怀着一份最朴素的心在工作的。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这本书中深刻地剖析了城市街道和外部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
认为在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的设计中,需要肯定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强调外部空间与内
部空间同样重要,其中列举了大量日本和西方的大量经典案例在设计手法上的不同来支撑自
己的设计理论,理论性强,却又不脱离实际。
就像芦原义信在书中引用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的那段话所说的“当我们想到一
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
也就沉闷。“一座城市的街道之美足以体现该城市的意向和韵味。而在书中,芦原义信先生
着重将日本的街道与意大利和希腊等地的街道来做对比,从美学层次深入挖掘日本在街道设
计上的不足乃至误区。其中大量应用了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理论以及其他现
代建筑理论,还引入了中国的“阴阳”之说,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
间概念、及美学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的问题提
出了独到的见解。
附:作者简介
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
究生院。1956年成立建筑事务所,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
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此本《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他以“外部空间设
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3:4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77288235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街道的美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街道的美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