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的含义
公共关系的含义
公共关系,又名机构传讯,(英文:publicrelations,故多简称PR或公关)主要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
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咨询、策划、实施和服务的管理职能。包括选创组织的成功,降低组织失
败的影响,宣布变更等等。和中国传统个人关系的中的面子类似。[1]
在市场营销学体系中,公关关系是企业机构唯一一项用来建立公众信任度的工具。
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同样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其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功能,它具有连续
性和计划性。
美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卡特李普(ScottM.Cutlip)和森特(AllenH.Centre)认为: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
管理功能,它能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而一个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公众。
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P.R.,简称“公关”)是由英文“Public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
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
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公共关系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新兴专业,开设大专、本科
至最高硕士的课程。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一般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
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
动,也是一种管理职
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1.形象至上
在公众中塑造、建立和维护组织的良好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而这种形象既与组织的总体有关,
也与公众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直接相连。这就要求组织必须有合理的经营决策机制、正确的经营理念和创新
精神,并根据公众、社会的需要及其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以便在
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形象是组织最大的财富,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
宿,企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顾客展开,
失去了社会公众的支持和理解,组织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2.沟通为本
在现代社会,社会组织与公众打交道,实际上是通过信息双向交流和沟通来实现的。正是通过这种双
向交流和信息共享过程,才形成了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共同利益和互动关系。这是公共关系区别于法律、道
德和制度等意识形态的地方。在这里,组织和公众之间可以进行平等自愿的、充分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没
有任何强制力量,双方都可畅所欲言,因而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的副作用。
3.互惠互利
对于一个社会组织而言,当然应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很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却发生了迷失。
有的为求得一时之利,却失去更多,有的甚至什么也没得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从来
都是相互的,从来没有一厢情愿的利益。人际交往中人们常说:与人方便就是与已方便;而对社会组织而
言,只有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之所以有成效、之所以必要,恰恰在于它能协调双方的利益,通过公共关系,可
以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具备公关意识的组织和不具备公关意识的组织的最大区别。
4.真实真诚
追求真实是现代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原则,自从“现代公关之父”美国人艾维·莱德拜特·李(Ivy
LedbetterLee)提出讲真话的原则以来,告诉公众真相便一直是公关工作的不二信条。尤其是现代社会,
信息及传媒手段空前发达,这使得任何组织都无法长期封锁消息、控制消息,以隐瞒真相,欺骗公众。正
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你可以在某一时刻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你绝对不能在所
有时刻欺骗所有人。真相总会被人知道。因此公共关系强调真实原则,要求公关人员实事求是地向公众提
供真实信息,以取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
公共关系的特征
公共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态,科学形态的公共关系与其他任何关系都不同,有其
独特的性质,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公共关系概念的理解。
1.情感性。公共关系是一种创造美好形象的艺术,它强调的是成功的人和环境、和谐的人
事气氛、最佳的社会舆论,以赢得社会各界的了解、信任、好感与合作。我国古人办事讲究“天
时、地利、人和”,把“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公共关系就是要追求“人和”的境界,为
组织的生存、发展或个人的活动创造最佳的软环境。
2.双向性。公共关系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的公众传达或对公众舆论进
行调查、监控,它是主体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系统。组织一方面要吸取人情民意以调整决策,
改善自身;另一方面又要对外传播,使公众认识和了解自己,达成有效的双向意见沟通。
3.广泛性。公共关系的广泛性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公共关系存在于主体的任何行为
和过程中,即公共关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贯穿于主体的整个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另一层意
思指的是其公众的广泛性。因为公共关系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既可以是已经
与主体发生关系的任何公众,也可以是将要或有可能发生关系的任何暂时无关的人们。
4.整体性。公共关系的宗旨是使公众全面地了解自己,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和知名度。
它侧重于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地位和整体形象,以使人们对自己产生整体性的
认识。它并不是要单纯地传递信息,宣传自己的地位和社会威望,而是要使人们对自己各方面
都要有所了解。
5.长期性。公共关系的实践告诉我们,不能把公共关系人员当作“救火队”,而应把他们当
作“常备军”。公共关系的管理职能应该是经常性与计划性的,这就是说公共关系不是水龙头,
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它是一种长期性的工作。
公共关系的结构
公共关系的结构是由组织、公众、传播三要素构成的。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
是社会公众,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是信息传播。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范畴,
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三者的关系层层展开的。
1.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尽管有些个人,如在竞选中
的候选人、国家公务员、社会名流等等,为了某种特殊利益也举办公关活动,但他们在从事公
共关系活动时,不是以自然人的身份,而是以法人的面目出现的。全面研究组织是社会学的课
题,而公共关系学主要是从公共关系活动的角度,对组织相关的性质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
社会组织的特点有:群体性、导向性、系统性、协作性、变动性、稳定性。人们组合成为
组织必定是为了完成某种共同目标,但目标的存在方式又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社会组织必然
具有多种类型:盈利性组织、非盈利性组织、互利性组织、公益性组织等等
2.公共关系客体——公众。公共关系也称作公众关系,因为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就是公众。
要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公众。在公共关系学里,公众与“大众”、“群众”是有
区别的。它不是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所有人或大多数人,也不是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某
一领域的部分人,而应具体地称为“组织的公众”。公众与组织之间必须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
作用。公众的特点有:群体性、同质性、变化性、相关性。常见的公众分类方法有:
(1)根据公众与组织的所属关系分类,可将公众分为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员工是组织直
接面对而最接近的公众,是组织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细胞,是组织内部公众的主体。一般来说,
在组织的外部公众中,消费者公众、传播媒介公众、社区公众、政府公众等对组织的发展尤为
重要。
(2)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序特征分类,可把公众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
众、行动公众。
(3)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程度分类,可以把公众划分为首要公众、边缘公众和次要公
众。
(4)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可将其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对于公共
关系工作人员来说,顺意公众是组织的基本依靠对象,逆意公众是组织急需转化对象,独立公
众是组织值得争取的对象。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2:36: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73374234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公共关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公共关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