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儒家思想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
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
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
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
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
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
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
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
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
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
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
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
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
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
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
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
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开明时代。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
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
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
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1)春秋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原来的“公田”,逐渐转化为“私
田”,奴隶制开始瓦解。
(2)政治上,诸侯兼并土地的争霸战争日益频繁,奴隶主贵族势力也大大地削弱,新兴封
建势力日益兴起。
(3)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4)儒家学派诞生在鲁国,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
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
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5)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
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中西方
前者:铁犁牛耕的应用,周王室衰微,士阶层兴起,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出现
后者:主要是古希腊工商业海外经济发展带来了其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及早期智者学派
斯托亚学派苏格拉底的先哲的贡献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基础的改变带来的的思想领域的改变根
本原因是当时小农经济形成所带来的直接原因是政治多元化带来的思想界不同思想的碰撞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仁者,
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周“礼”,主张
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
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还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和暴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但在战国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
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而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3)秦朝时期受压制:有些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对立面,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西汉时期享“独尊”: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建议,儒家思想因而获得“独尊”地位,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宋朝时期形成理学: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
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
护.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
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6)明末清初遭批判:明清时期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明后期“异端”进步
思想家,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
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道学的虚伪.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
从不同角度批判了理学.,其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
色彩.龚自珍、林则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
学”的枷锁,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7)太平天国时期被结合:鸦片战争后在农民起义的潮流中,受西方宗教思想影响的洪秀全
结合儒家的大同思想创立了拜上帝教的理论,对广大的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号召力,推动
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8)维新变法时期出“新意”: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发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
理论的合理性,否定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
减少变法的阻力.
(9)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抨击: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思想文化还没有进行彻
底批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打破封
建思想的束缚,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
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0)“文革”时期被否定:江青等“四人帮”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矛头直指周恩
来的落实干部政策和恢复“文革”前的一些政策措施.在十年动乱时期,儒学被错误地全面否
定、批判.
(11)新时期批判地吸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政策应该是古为今
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
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
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
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必须否定和抛弃.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
优秀的思想资源,改造和重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的现代化.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2:09: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717631359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儒家学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儒家学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