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苦

更新时间:2023-03-10 23:31:48 阅读: 评论:0

炖牛骨汤-鲜花如何保鲜

寒苦
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一个色农夫)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1

【诗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意思】漆黑的夜晚宿雁惊起高飞,敌人悄悄地逃跑。

这首诗写雪夜追敌,显示了将士的果敢、善战和环境的艰苦。单

(chan)于: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此指敌军统帅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鉴赏】

一、二句点明敌军战败溃退,趁着黑夜逃跑的具体时间和情景。

“雁飞高”,从侧面写敌人逃跑,因其惊起了栖息的雁群而飞向高空。

这个“遁”字,把他们逃跑时的狼狈相勾勒得十分形象。同时,也是

诗人有意地将敌人比作惊飞的雁群,用以表示蔑视之意。

三、四句歌颂这场伏击战的指挥者的胆识与韬略。将军一声令下,

率领轻骑追歼敌人,刹时间,大雪迎风扑面,将士们手中的弓刀上落

满了一层雪花。其实,诗中所写仅是战斗的开始,并非是战争的高潮。

而诗人却抓住一刹那间最富于表现力的“特写镜头”,加以集中概括,

把当时的战争氛围突出地表现了出来。那种更激烈、更壮观的厮杀场

景,却留在人们的联想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确实具有强烈的

吸引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赏析】

这一首是写将军雪夜围敌、乘胜追击的情景。由于指挥英明,将

士奋勇,已将敌人团团围住,迫使敌人企图突围逃跑。月黑之夜,惊

醒了栖睡的雁群,夜雁高飞的现象引起了将军的警觉,果断作出决定,

单于要遁逃,立即派轻骑追击。就在乘胜追敌中,天下大雪,纷纷扬

扬的白雪落满了出征将士的弓和刀。这是一幅多么雄壮的雪夜歼敌图

景啊!必胜信心,顽强战斗,豪情满怀,沉雄气韵,边塞壮士保家卫国

的飞扬神采跃然眼前。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2

【诗句】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意思】从古以来幽并豪客慷慨赴边沙场终老,谁学那游侠浪子

只是矜夸手中剑利、座下马好。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作者小传】

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开元十

五年(727)进士及第,为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为汜

水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尉。后贬岭南。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

后又贬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安史乱起,避乱至谯郡(今安徽亳

县),为谯郡太守闾丘晓所杀。两《唐书》有传。世称“王江宁”或

“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之作,风格清刚俊爽,婉

丽明快。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唐才子传》卷二)。尤其擅长七绝,

明王世贞谓“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卷四)。其

论诗有《诗格》传世。诗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龄诗注》。

【解题】

王昌龄《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乐府诗集》题作

《塞上曲》。唐《塞下》、《塞上》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

塞》,属《横吹曲辞》,唐代为乐府新辞。古词多写边塞战事。王昌

龄此诗写边地虽然寒苦,但战士以立功沙场为天职,不学游侠之徒只

以骏马矜毋潜·春泛若夸。风格苍劲古朴,豪迈悲凉。

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描写,抒发诗人对戍边将士的赞

美之意,表达了对因恃武而挑起的无谓征战的否定态度。

【注释】

①空桑林:指桑叶已枯落。《乐府诗集》作“桑树间”。②萧关:

古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③人塞寒:一作“复入

塞”,一作“人塞云”。④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⑤二句谓生于幽州、

并州一带的健儿,习惯于征战,为保边疆在尘沙中度过一生。幽:幽

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⑥游侠儿:

指恃勇逞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⑦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

【全诗赏析】

《塞下曲》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总计四首,此为

第一首和第二首。第一首,诗人通过描写边塞景色,表达自己反对战

争的思想。第二首,诗人从荒凉的边塞环境人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

的艰辛与战争的残酷,发人深省。

第一首侧重描写边塞的异域风光,并表达对战争残酷性的看法。

前四句着重描绘边塞的萧瑟秋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意

思是知了在枯秃的桑林中鸣叫,八月的萧关道上秋高气爽。“出塞入

塞寒,处处黄芦草。”记得当初出塞时天气还算不错,如今却已是寒

意逼人,到处可见稀疏衰黄的芦草。作为长期驻守塞外的诗人,王昌

龄对塞上的气候景物变化自是了然于心,此四句所写之塞外景象,无

不充溢着苍凉与凄寒的格调。

后四句则从写景转入对战事的追忆。自古以来幽并的豪杰们,后

来都沦落到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千万不要学那些自恃勇武的“游侠

儿”,总是自命不凡地夸耀自己的骏马多么能征善战。“幽并客”,

在此泛指燕赵豪杰之士,古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这些

“幽并客”,都曾经热血澎湃,希望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然而他们

的最终结局却是什么呢?不过是“三千功名尘与土”,均被这漫漫尘土

与黄沙所湮没。那些身跨骏马,成天游荡,惹是生非的“游侠儿”,

他们哪里知道战争的残酷?行文至此,诗人对幽并客与游侠儿的讽刺,

以及强烈的厌战情绪,已展露得淋漓尽致。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3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

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

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

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

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

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

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

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

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

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

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

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

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

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

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

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

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

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4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

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

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注释

鹫:大鹰;

翎:羽毛;

金仆姑:箭名。

燕尾:旗上的飘带;

蝥弧:旗名。

鉴赏

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

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作为第一首,歌

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

“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

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

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

旗帜。“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

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

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

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

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

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

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

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

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

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

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

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

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

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

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

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

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

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

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5

原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诗词赏析:

边塞诗大多以词情慷慨、奇丽的边塞风光、豪情报国的忠贞或深

沉的乡愁为特点。常建的这《塞下曲四首》却独辟蹊径。这里选择其

中的第一首诗进行赏析。

这第一首诗既未渲染军威声势,也不慨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

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自古以来中央

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就阴晴不定,时有弛张。诗人却着力对团结

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

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

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臣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下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

眷恋不忍离去,暗示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表明乌孙归顺,

边境安定。乌孙是生活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

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往使不绝。

武帝为了安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

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

后。自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传为千古佳话。

诗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以少括多,用笔

之妙,识见之精,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叙。三、四句顺势腾起,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

阔无垠的空间,就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

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烽烟不绝的兵家要塞,如今却充满和平宁

静的气氛。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写法,于无

字处寓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尢为昂扬。诗

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

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

想,是响彻入云的和平的颂歌。“兵气”,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紧

“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切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

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写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

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黩武政策而发的。

第二首: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

日暮沙场飞作灰。

解释:诗中呈现沙场日暮,骷髅灰飞,阴风地动,一片凄楚。诗人

来到长城塞上,北方阴风强吹,阵阵袭来,气候不佳,空见塞外的昭

君祠,客死塞外尽望乡,长城线上皆是士兵的白骨,荒凉的景象,一

阵风沙吹来,灰飞烟灭,可怜塞上战死的无名英雄连安葬的地方都没

有。

昭君是历史上为和平、为忠爱国家而牺牲自我的女子,诗歌中许

多写其哀怨的故事,也写其和亲出塞时孤寂悲怨的一面,塞外苦寒的

异地上留有昭君祠,陪伴着塞外戊守的长城卒,一同悲歌。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6

【诗句】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四》。

【意思】在郊野的营帐里面,摆开了劳军的盛宴。羌戎部族的百

姓呵,也来庆贺慰劳大军凯旋。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四》

[唐].卢纶.

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注释】①幕:军队中的营帐。琼筵:珍贵的筵席。劳旋:劳,

慰劳;旋,凯旋。庆贺得胜归来。②雷鼓:擂鼓。

【题解】

这首诗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四首,诗人在前几首写发号令、

射猎破敌的基础上写唐军壮士奏凯庆功的热烈场面。

【赏析】

“野幕敞琼筵”,写筵席场面之大。“琼筵”指筵席的精美豪华。

其实战地之筵不一定精美,只是因心喜而觉食精。“羌戎贺劳旋”点

明这个盛大的筵席场面为凯旋之筵,不光军士欢快,连异族兄弟也是

一样的欢欣鼓舞。接下二句写将士凯旋的欢快心情:擂鼓起舞,声震

山川。

这首诗以慷慨豪迈的语调描写了将士凯旋欢舞的动人场面,用爽

朗明快的语调抒发了凯旋之后的欢快心情,用词亢奋,语调激昂,读

来令人振奋。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7

出自李益《塞下曲》之一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①燕歌:指《燕歌行》曲调。《燕歌行》,乐府《平调曲》名。

以三国时曹丕所作二首为最早,皆写女子怀念远行的丈夫。后人所作,

多写征戍之事。

②塞鸿:塞上的大雁。

赏析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

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

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

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

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

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

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

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

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

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

“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

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

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

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

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

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

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

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

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

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

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

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

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

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

“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

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

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

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

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

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

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

十分可贵的。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8

原文: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塞下曲赏析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

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

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头二句夸赞

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

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

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

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

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

“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

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

“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

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

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意思是说,

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

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

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

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

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

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

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

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

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9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翻译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

鲜花。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

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但愿能够发挥自己的本领,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

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创作背景

《塞上曲》这组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此前

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本首诗即是组诗的第一首。

赏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起首

四句是说,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没有花

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

见过春天。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

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

然没有满空飘舞的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

“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季(尤其冬季)的寒冷就可想而知了。所

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

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

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

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是春

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

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

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击鼓,

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

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

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

符合军中的生活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

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此

两句则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强。

全篇只此两句作对仗,严正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

果。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末两句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

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以上六句全写边疆生活的艰苦,若

有怨思,末两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

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

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两句借此表达了边

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

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结穴之处。

本诗的结尾雄壮有力,与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

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示如此卓绝的精神。此诗所以极苍

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是因为有了前六句的铺垫。如果一开口就豪

言壮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也不拘常格,自是五

律别调佳作。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10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

人。唐代诗人。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

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

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

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

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

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

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

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

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

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

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11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诗词赏析:

年轻的时候就离家跟随大将军出征,身佩金饰的宝剑去建功立业。

不顾天寒地冻水寒伤马骨,只见边境战争阴云四起,努力去杀敌。诗

赞美少年在边境不安宁的时候,不怕天寒地冻,毅然从军为国立业的

精神。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12

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翻译

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直指蓟城的旁边。

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

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

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河阳。

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

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横笛声声,令人肝肠寸断。

注释

蓟: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

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

河阳:今河南孟县。

出塞曲:汉李延年造,曲调悲切。

鉴赏

“塞下曲”,唐代乐府题,多写边塞之事。此篇乃仿古之作,故

称“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此诗

前四句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早晨骑马出发,直指蓟城,行程匆匆,

字里行间透射出一股豪气。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中间

四句写边地见闻。“海上”“沙中”呼应“漠北”。“军书”“春

色”,本为静物,加以“发”“度”二字,顿变鲜活,急切迅疾,气

势飞动。一写战事,一写时节,一写边关,一写中原,刚健明快。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最后

四句一写色,一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更显其悲。

通观全篇,格调苍凉,既有一点悲,又有一点壮,诚为《河岳英

灵集》所评:“发调既清,修辞亦秀”,“足可歔欷,震荡心神。”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13

【诗句】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饮马渡秋水,秋水寒冷、冷风割面如刀;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饮马:给马喝水。②平沙:茫茫无际的沙漠。没:落。

黯黯:同“暗暗”。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③长城战:

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咸:都。④蓬蒿:

泛指野草。

【全诗鉴赏】

这首乐府曲和《塞上曲》一样,都是表达作者反战思想的。如果

《塞上曲》还是含蓄讽喻的风格的话,那么《塞下曲》就是作者反对

战争,向往和平生活的直接抒怀了。

诗歌是以长城为背景,以第一人称,用“我”的视角来描述战争

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用水的冰冷刺骨

来侧面说明塞外环境的恶劣。风和刀的比喻,在唐人诗歌里多有运用,

如“风头如刀面如割”,应该是那个时期诗人们普遍的惯用语。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很好的写出

了作者所见。从“渡秋水”到“见临洮”,写实感很强,朴实无华,

信手写来,却感伤至极。“黯黯”两字叠用,通过声音的重复来表达

心中的哀怨,深得诗心。

后四句发幽古之思,写长城一带,历来战争不断,白骨成丘,景

象凄惨。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将功成万骨枯”,

多少征战将士的白骨都被遗弃在莽莽野草之间,多少辉煌的人世功名

都掩埋在了那漫漫的黄沙之下!全诗写得触目惊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

的非战思想。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14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翻译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

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边角。将军——指的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鉴赏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

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

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

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

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

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

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

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

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

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

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

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

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

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

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

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

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

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

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

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

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

头白虎扑来。恰好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

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

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

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

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

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

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

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

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

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

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

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

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

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

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15

《塞下曲四首·其三》作品介绍

《塞下曲四首·其三》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

140卷第2首。

《塞下曲四首·其三》原文

作者:唐·王昌龄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塞下曲四首·其三》注释

①奉诏:敬受天子诏书。甘泉宫:明《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

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

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这里借指唐宫。

②总征:普遍征召。

③备礼:安排好命将出征的礼节仪式。

④郡国:指州郡。豫:通“预”。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

尊敬。

⑤宫厩:宫中马舍。这里指专供宫中享乐用的马匹。

⑥诗末全诗校:“一本无以下二首。同《塞上曲》题作三首。”

《塞下曲四首·其三》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

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

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

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

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

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

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

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

细腻。

《塞下曲四首·其三》繁体对照

奉诏甘泉宮,總征天下兵。

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

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

臣願節宮廄,分以賜邊城。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23:31: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623081357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寒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寒苦.pdf

上一篇:郭瑞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寒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