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古代马

更新时间:2023-03-10 23:26:09 阅读: 评论:0

花椒功效-大雁精神

古代马
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新年广告语)

龙源期刊网

《说文》“马”部字与古代马文化

作者:赵静蔡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20期

摘要:汉字是文化的载体。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共收录了115个“马”部字,本文从

这些“马”部字着手,简要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古代马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马”部字马文化

[中图分类号]:H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150-01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作为表意性的文字体系,其形体结构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

文化积淀。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说:汉字偏旁“可以指示我们古代社会的进化。……我

们假如去探讨每部的内容,恰等于近代的一本专门辞典。”因此,《说文》某一部所包括的汉

字越多,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类事物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文化相

对比较发达。本文拟从《说文》“马”部字着手,探寻其中蕴含的古代马文化。

《说文》“马”部共有115字,通过对这些字的分析,可以发现“马”部字对和“马”有关的方

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形成了围绕“马”这个中心的“马文化圈”。

1、马的种类

《说文》马部字从多个角度对马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包括马的特征、马的功用、马的某些

具体种类等。

1.1马的特征

这部分字一共有39个,从马的颜色、年龄、性别、形态等方面,对马进行了分类。其中

记录马的颜色的汉字有23个,包括驑、騧、驠等,“驑”是指红色的马身,黑色的鬃毛和尾

巴。“騧”是指黄色的马,黑色的嘴。“驠”是指马有白色的臀部。这类字从各个部位的颜色对马

进行了细致区分,是马的特征类中数量最多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上古时期我国的颜色文

化已经出现,结合颜色文化起源于我国早期的丝织业和陶瓷业的事实,可以推测出当时的颜色

文化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记录马的年龄的汉字有、駒、3个,分别表示马一岁、二岁、八岁。由于马齿随年龄而变

化,所以此类字用来说明马的齿龄。古代相马特别重视口齿,相马法中有口齿图,画出马一岁

龙源期刊网

至三十二岁的口齿形状,并配有《三十二岁诀》。由此可见,古人已经对马的牙齿与年龄的关

系有了较深认识。

记录马的性别的汉字只有騭1个,“騭,牡馬也”表示公马。《说文》中对駔的解释也是

“牡馬也”,但依据段注应为“壮馬也”。

从形态特征上对马进行分类的字有12个,如“騽”是说马的膝头和小腿之间有长毛,“”是

说马有可以迅速奔跑的脚,“驕”、“騋”是说马的大小、高度,“馶”是说马强健,“駫”是说马十

分肥壮。这类字记录了马的皮毛、脚、大小、强壮与否等多方面形态特征,观察细致入微,可

见当时的相马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1.2马的功用

这部分字有8个,“騑”是驾在车辕两旁的马,“駙”是驾副车的马。“駢”、“驂”、“駟”是指

车所使用的马匹数,也是从马作为交通工具的功用角度而言的。这五个字显示了马的特殊功用

——驾车,这正是上古时代以车战为主的战争方式的真实反映。“驛”、“馹”、“騰”分别是指驿

站的车骑、传用车、传递文书的车。这三个字反映了古代的驿传制度。日本的书面文字来源于

汉字,“驛”字虽然在今天的汉语中已不常见,但在日本语中十分普遍,意思与汉语中的名词

“站”相同。这是古代驿传文化的一种延续。现代汉语中的“站”是后起的,它来源于元代蒙语中

“驿传”的蒙古译音“站赤”。

1.3马的某些具体种类

这部分字有15个,有些是具体的马名,如“驩”、“驗”,有些是从优劣角度对马的分类界

定,如“驁,駿馬”,“駿,馬之良材者”,“驍,良馬也”等等。有些是从性情方面对马的分类,

如“”、“馴”都是指马的性情温和、顺服,“駻”是指马凶悍奔突,对马的性情的把握源于和马的

长期相处。对马的优劣的界定说明了当时相马文化的发达。相马法有《良马三十二相图》,其

中对良马的体形、毛色、五官等方面的特点描述颇详。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相马文化的

精细和完善。

2、马的状态

《说文》“马”部字中记录马的状态的有33个,这类字主要侧重于对马的动作状态、情绪

状态以及其他一些状态的描写。其中又以记录动作状态的字居多,有21个,如:“驤”表示马

头时低时昂,“騀”表示马摇头的动作,“驟”、“颿”都表示马飞速奔驰。对马的动作状态观察如

此细致,我们推测,古人已经可以很好地掌握马的习性,驾驭马匹,使之为人类服务了。记录

马的情绪状态的汉字有3个,分别是“”,馬怒皃”,“驚,馬駭也”,“駭,驚也”。只有很好地了

解了马发怒、受惊的样子,才能驯服并驾驭马匹。记录马的其他一些状态的汉字有9个,比如

“駗、驙、騺”是说明马负重难行的状态,“駪、驫”是形容马众多的样子。

龙源期刊网

“马”部字对马的各种状态的记录,表明当时马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牲畜,

加上速度快、耐力好、力气大等优点,人类对它的驯服就显得很重要,对马的各种状态的记录

正是为了实现这种目的而保留在汉字里的。

3、与马有关的事物

这部分字有19个,主要记录与马有关的人、动物、事物及相关动作等。如“騶”指马厩的

驭使马的人;“驀”指上马,“騎”指人跨在马上;“駮”指样子像马的一种兽,“駃”指以马为父的

骡崽;“駉”指牧马的苑囿等等。与马有关的人、事物等字都说明古人对马匹的牧养、训练、使

用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就是所谓的马政文化。这一类中,需要指出的是“騬,犗馬也”,

即阉割马。马性刚烈,阉割之后会变得顺服,便于人类驾驭。《周礼•夏官》中有相关记载,

“夏祭先牧,颁马攻特”中的“攻特”就是指阉割公马。马作为古代各国战争的主要载体,对它的

驯服显得格外重要,因而当时的阉割术也比较成熟。

马,作为与古人关系最密切的牲畜,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地位已经慢慢被取代。作为交

通工具而言,它已被各类车取代,作为作战工具而言,它已被轰炸机等现代作战工具取代。因

此,随着马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与马有关的汉字也越来越少,《说文》中很多“马”部字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消失。这从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马文化的发展轨迹。

通过对《说文》“马”部字的研究,我们对中国古代的马文化以及相关的社会生活有了一定

的了解。所以说汉字是文化的载体,以字考史是培育汉字文化学的一块沃土。

参考文献:

[1]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中册),岳麓书社,2000年

[2]白振有:《说文解字》马部字的文化蕴涵,延安大学学报,1991年第21卷第1期

[3]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23:26: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619691357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马.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马.pdf

上一篇:捡田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古代马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