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中国美食文化

更新时间:2023-03-10 20:57:34 阅读: 评论:0

于谦明朝石灰吟-牛排制作

中国美食文化
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

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国

家。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美食就有一样无法化解的

情感,喜欢庖丁解牛,并不远庖厨。

最顶级的美食总是在民间、在乡野,而不是在五星级酒店和私人会所。

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市井味与人文味的和谐混搭,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

共鸣。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美食的背后,

总是离不开辛勤的劳作。我们口中的美食,无不来自别人的汗水。对美食

的尊重,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

中华美食蕴含着醇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

中创造、总结、流传下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以食为天”,中

国的烹饪文化凝聚了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和情感,承载了中华民族深

刻的历史记忆。

随着时代的变迁,食物已经不仅仅是裹腹的代名词,人们对食物的追

求和要求已经逐步的升华。人们要求的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同时还希望

嗅觉视觉上的冲击。这些对于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中华美食,其实并不算

苛刻。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相和谐统一的,

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为例,具体体现在从宫廷到民间从内地到边疆,从王

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食风的盛、雅艺精、奇等方面:

“吃”的繁荣---菜系林立,风味饮食小吃上千种,各地食风食味之

独特与多样化。

“吃”的艺术---美食、美味辅以之美器,追求三者的和谐统一,浑

然一体。调味之精益肴器之华贵,膳食之繁盛,烹饪技艺之巧妙,均堪称

举世无双,独树一帜。

“吃”的典雅---御宴排场之豪华,宫廷宴席与祭祀祭食礼仪之庄重,

礼制和礼仪等级之森严各式宴会氛围之典雅。

“吃”的效益---官场之交接人际关系之沟通,食疗之精道,延年益

寿之成效,益神健体,却疾疗饥之功能。

“吃”的奇异---边疆塞外,民族众多,风俗奇异。民族食艺、食风、

食味,别具情调系少数民族文化之奇葩。

中国历代饮食文化,一方面,正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美食家袁

枚所云,它是一门须“先知而先行”掌握各种烹调技艺的“学问之道”;

另一方面他也是包含饮食、美器与礼仪,食享与食用等多重文化内涵的一

门“综合艺术”。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

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

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

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

有“舌头菜”之誉)五味调和的美食观《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

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味是饮食五味的泛称,和是饮食之美

的最佳境界。这种和,由调制而得,既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满足人

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能在五味调和中得到统一。美食的调和,是对饮

食性质、关系深刻认识的结果。味是调和的基础。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

必要条件。饮食五味的调和,以合乎时序为美食的一项原则。中国烹饪科

学依据调顺四时的原则,调和与配菜都讲究时令得当,应时而制作肴馔。

追求肴馔适口,应以适口者为珍。,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

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

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

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

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

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

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

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

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

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

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

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

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

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

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

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

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

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

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

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

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

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

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

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

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

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

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

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

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

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

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

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中国饮食文化之节日篇

年夜饭(团年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

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

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

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

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

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

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

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

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

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

"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

苏酒。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

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

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

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

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

圆。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

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

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

《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

名为“油画明珠”。端午节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

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

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

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

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

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

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中秋节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

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

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

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

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

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

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

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

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

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

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

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

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

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20:57: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530541355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美食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美食文化.pdf

上一篇:6分钟英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