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规

更新时间:2023-03-10 18:30:50 阅读: 评论:0

辣椒炒肉丝的做法-泡泡泥

中国家规
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爱心盒子怎么折)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

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

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

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

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

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

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

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

周公之子伯禽。

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

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

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

定制”的。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

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

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

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

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

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

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圈点】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

迁的《史记》。此话信然。

三、《诫子书》《诫外甥书》

作者: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

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

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

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

子书》和《诫外甥书》。

《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

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

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

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

【圈点】《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四、《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

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

《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

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

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

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

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

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

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父子

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

怠慢生矣。”“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

【圈点】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

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五、《诫皇属》

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

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的《诫皇属》。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经常告诫后

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

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

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

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

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

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

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

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

贞正吉祥。

【圈点】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

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六、《包拯家训》

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

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

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

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

非吾子孙。”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

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

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

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

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圈点】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

的品格写照。

七、《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

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

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

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

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

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圈点】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

良言。

八、《袁氏世范》

作者: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

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

“小人为恶不必谏”

袁采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

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

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

《俗训》。

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

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

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

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奉为至宝。

【圈点】《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

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九、《朱子家训》

作者: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毋临渴而掘井”

朱柏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

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

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

躬行实践。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与徐

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

《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

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

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

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

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圈点】《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

处世方法之大成。

《朱子家训》全文译文

十、《弟子规》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

名学者、教育家。

“凡是人皆须爱”

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致力于治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

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

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

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圈点】《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

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18:30: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442501353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家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家规.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中国家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