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三)俗语谚语包涵的哲学思想
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三)俗语谚语包涵的哲学思想
1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2有志者,事竟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
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
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3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
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
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
个桩”等亦属同理。
4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不分主
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
类。
5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毛泽东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
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
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6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
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
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则家昌,
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
律性。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8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
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9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
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
木难雕”。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
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11万变不离其宗。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现
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12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龙画虎难画骨。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
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
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13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到实践中
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
野,深化认识。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
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又如,“吃一暂,长
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14事实胜于雄辩。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
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
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
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15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
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70、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了解什么
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识明智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
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来把握,从自己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16众人是圣人。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
者。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那种认为“英雄造世
事”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也是说这个道理。
17活到老,经不了。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
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
合客观实际的。
1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
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1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
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20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人
无完人,金无足赤”亦属此类。
21瞎子摸象。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
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
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
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
维去把握。
22盲人骑瞎马。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
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
践具有指导作用。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即是这个道理。
23失群孤雁终难行。比喻个人的实践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否则,将一事无成。
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三)俗语谚语包涵的哲学思想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16:1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36207226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包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包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