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诗词,从小到大我学过的不少,从《声声慢》到《一剪梅》,
综合李清照的所有诗词,我对李清照的诗词特色有如下的几个看法:
1,锤炼语言见“本色”,
清新淡雅显自然古典诗词对遣词造句的要求尤为严格。李清照的词在语
言方面的造诣被公认是特别出色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的词,语
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形象,清新隽永之感。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清
照的词,语言虽经千锤百炼,却毫无雕琢痕迹,而以自然、本色的面貌出现。
她还善于提炼口语,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李清照词在语言上的独特
个性,在其代表作《声声慢》中得到了充分表现。这首词情真、意深、语
新。姑且不论其它,仅就语言艺术而言,即令人叹为观止。
2,追求韵律美,富于节奏感
她的《如梦令》词的用韵,抑扬相间,传情而动听。依律上、去可以互
押,但哪怕在这方面她也用心炼字,做到上去递换使用,像“骤”、“酒”、
“旧”、“否”、“瘦”,抑。
3,善用经典故实,写景含蓄,抒情蕴深
李清照在《论词》里曾批评贺铸的词里少典重,说明她自己正是自觉地
追求以典重为美的风格。事实上,李词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
高雅而含蓄。
《小重山》中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长门”和“长信”一样都是汉宫名,
在诗词中出现往往代表冷宫之意。《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云“孝
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
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金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词,而相
如为文,以语主上,陈皇后复得幸。”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此典的由来和
寓意。
4.巧妙构思,造境新奇
李清照词作的构思独具风格,奇巧曲折,含蓄委婉。她的《如梦令》:昨
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小词先写昨夜风雨袭来,闺房中酒醒的女主人担心庭院中的海棠花已经
遭到了风雨的摧残,于是急忙询问来为她卷拢珠帘的小侍女:院里的海棠
花怎么样了呢?可是小侍女的态度却十分的淡漠:大概没什么事情吧,
海棠花依旧还是老样子。这当然不是女主人心里所想,她自然难以心平
气和了。语气十分紧迫与不满,从中也曲折地透露了女主人对海棠花的十
二分怜惜与珍爱之情。
5,女性视角,感伤情怀
李清照多选与女性相通或相关的事物入词,表现这些题材时,又往往使景
物体现主人公的眼光。其中歌咏花卉的词作十多首,是因为花卉与女性不
论从外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都有相似和相通之处。像写梅的《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渔家傲》(雪里已知春
信至)咏海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菊花的《醉花阴》(薄雾浓
云愁永昼)《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咏桂花的《鹧鸪天》(暗淡轻黄
体性柔),这些花卉入词,浸注了女词人观察事物、摄取对象的审美情感。
她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写到:“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以女性的敏感怜惜梅花难以经受风雨践踏摧损在她看来,梅花虽不畏寒
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于是对花一般的必然命运
的深切同情成为她关注的焦点。
李清照由于自身独特的天然禀赋、家庭熏陶和曲折经历,使她的词在宋
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正是由于如上所述的,其鲜明高绝的艺术表现力。
有人说相思是一份美丽,因为有相思,就说明这世界上还有让人牵挂、让人留念的东西,这
就是人生存的火种。正因为有这粒火种,李清照才得以傲然屹立在风雨中,那怕她常常守来
的是一份郁郁寡欢。
理想难酬,是李清照郁郁寡欢的第二个原因。
李清照渴望突破封闭狭小的家庭生活圈子而跻身社会。这种情绪虽未打出鲜明的旗号来
说明,但却时时刻刻困扰着她,成为李清照生活中一个永远解不开的结。例如她的大量咏花
词,绝不同于某些咏花词的单调勉强、生拉硬扯,而是赋予花以崇高的人格意义,寄托着自
己理想与抱负。“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此花不与群花比”(《渔
家傲》),以梅花喻自己的坚强高贵和与众不同,自视颇高;“逢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
则是借咏桂花来象征自己人品才识的高超绝俗,洋溢着自主乐观的精神。最主要的是——她
的词中常有事业无成、抱负不伸的慨叹:“如今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转调满庭芳》);
“感风呤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临江仙》)都是抱负未酬的伤痛抒发;“多情自是名沾
惹”(《怨王孙》),则说出了她所有烦恼与不满的缘由:自我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又无法满足智
者的苦闷心灵。
封建社会,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李清照希望冲破封建社会对女子所设置的层层藩
篱,走一条非传统甚至可以说叛逆的生活道路,注定是要落空的。千百年来形成的貌似合理
的“男外女内”的生活分工规定不会因为她个人的抱负和强烈参与意识而有任何改变。李清照
是聪慧的,她的雄心壮志没有因为她无法跻身社会而殒灭,她选择了文学这块天地,使无数
的后来人读到了她高洁的志气、远大的理想以及壮志难酬的郁郁寡欢。
无嗣的痛苦,是李清照郁郁寡欢的第三个原因。
在封建社会,女性很少能拥有完整的独立人格。男女生理上的天然差别,使女性过早地
被自然演化为奴仆的角色——所谓“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③,
并始终奉行着“男外女内”的生活分工,成为家庭生育的工具。李清照作为人妻,同样有着传
宗接代的职责。但根据记载,她无子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难想象,深居相府
的李清照所面对的压力有多大;且不说外界对她的非议,单是家里公公婆婆的唠叨就足以让
她难以抬头。但李清照没有倒下,她的文学创作一直没有停滞,可见李清照是一个坚强的女
性。
无嗣,对李清照而言,是一份无言的痛苦:一方面,她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抵
抗外界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极强的忍受能力,来忍耐没有孩子嬉戏在旁的寂寞。我相
信,如果李清照拥有一儿半女,她的词里一定不会永驻愁情,一定不会让人总能读出几分郁
郁寡欢。
综观李清照的少妇时代,是一段悲欢参半的岁月。她与赵明诚既有情投意合的学海泛舟
的快乐时光,又有同作“天涯沦落人”别居生活的郁郁寡欢。而尤其是后者,在她的许多词里
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份情怀。虽然她的大胆直率与当时那个理学泛滥、爱情和人性遭到严
重禁锢的社会极不合拍,但她依然做了一枝出墙的红杏。
三、寡居时代的凄凄惨惨
“靖康之变”,金兵入据中原,北宋灭亡。世局动荡,加上赵明诚病故,李清照被迫从闺
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徙的道路。她一身承受着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
开始了凄凄惨惨的晚年生活。
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屋漏又逢连夜雨”,国破家亡的惨祸使李清照的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
改变。她痛苦、忧郁,心头整日笼罩着愁云,她比一般人更深入地体会到那份真切的愁苦情
怀。而难能可贵的是,她将这份愁苦情怀合着时代的节拍升华了,在抚今思昔之中,自然而
然地抒发了家国之恨或夫亡之感,爱国情怀跃然纸上。在这类词中最为有名的一首是《永遇
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
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
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
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以后,置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收复中原故土的强烈愿望于不顾,“直
把杭州作汴州”,过着柔歌曼舞、纸醉金迷的生活。就在“遗民泪尽胡尘里”,年复一年地“南
望王师”的国难之中,统治者却试图制造出一种“中兴”、“和平”的假象,在临安城内张灯结
彩,庆祝元宵节。李清照不禁触景生情,遥对故国江山,追忆当年汴京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
写下了这首情辞凄婉,感情哀绝的词。灯节晚会的华灯笑语,驱不去词人内心流亡异乡的惆
怅,它只能引起词人对金兵铁蹄踏下的故国、故都、故乡的更深切的怀念。一声“人在何处?”,
把词人心中深挚而强烈的故国之思、家亡之痛以及漂零落魄的离乡之恨都倾泄了出来。“不
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人谢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独坐帘内,孤灯只影听帘外笑
语喧哗,独自咀嚼着国破家亡人去的苦涩和悲凉。
失去挚爱的李清照心里很清楚,找回丈夫,是没有希望的;而找回故国,却不是完全没
有希望。只有找回故国,她的晚年也许还可求得一份凄惨之中的宁静。因此李清照无时无刻
不怀念着故国:“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
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
恋花》);无时无刻不在寻觅、追忆着住昔:“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南歌子》),“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物似人非事事休,欲语
泪先流”(《武陵春》)等等,无一不表现词人饱经忧患,历尽折磨后对于故国旧家的眷恋之
情,深沉而凄婉。
被为“情景婉绝,真是绝唱”④的《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心路历程的一个总结,集中反
映了她南渡以后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痛苦的内心独白。“寻寻觅觅”,描绘出词人整日若有所失,执着而急切地要
把丢失的东西重新找回来的焦虑难平、坐卧不安的心情。然而,一切都消逝了:那归来堂烹
茶猜书、笑声洋溢的日子;那繁花压枝,把玩古人真迹的晚春;魂牵梦萦的故国,恩恩爱爱
的夫君……这一切到哪里去寻觅啊!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在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晚来
的寒风、南来的雁字、憔悴的黄花…无不触动词人凄凄惨惨的心弦。
在那家破人亡、灾难接踵而至的年月里,李清照还遇到过两件不幸的事:其一是被人诬
为有通敌之嫌,犯了所谓“玉壶颁金”之罪;另一件事,是李清照改嫁张汝舟的百日婚姻。由
此可见,即使是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孤苦无告的艰难处境中,李清照也始终摆脱不掉封
建礼教对她的精神迫害。
综观李清照的寡居时代,只一个字:惨。当然,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
便工”,李清照寡居时代的词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流淌着新鲜的血液,使她从个人狭小
的心灵世界走入时代社会这个大舞台,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这
是李清照词成熟的写照。
尾声
总的来看李清照的词,是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天地里。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忧
愁、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的心灵历程,概括地反映了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我
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是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
院之中,逐渐消磨掉自己的青春韶华;我们又可以看到,封建的生活准则和狭隘的生活天地,
怎样使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变成一个郁郁寡欢的少妇,变成一个凄凄惨惨的寡妇;我
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了自己
的一生。
读了这些词篇,我们会从中感觉到封建社会对一个有才华女子精神压迫之惨重。它启迪
我们去认识个人命运和社会制度、时代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帮助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
病态和罪恶。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16:01: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352981351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清照的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清照的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