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动物标本馆有感
动物标本区。该区陈列各种动物标本共计716件,其中
鱼类标本186件,两栖、爬行动物标本127件,哺乳动物标
本36件,鸟类标本147件,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
物等标本146件,动物内部器官解剖标本74件。
进了馆内,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条庞大的中华鲟,栩栩
如生,仿佛正看着什么,听着什么,让人感觉它并不是个标
本,而是个真正的活物。
中华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特产鱼类,体纺锤形,体表披
五行硬鳞,尾长,口腹位,歪尾。这是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
类,每年9~11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
一带进行繁殖。孵出的幼
仔在江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回到长江口育肥。每年秋季,
当中华鲟溯江生殖洄游时,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较大数量的中
华鲟,故有“长江鱼王”之称。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
体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据称,最高
的记录竟达500千克。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
可产百万粒鱼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
因为长江水流较急,在动荡的水浪中进行受精,自然受精不
完全,这就淘汰了一批鱼卵。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或遇上
食肉鱼类和其它敌害,或“惊涛拍岸”,又要损失一大批。
即便孵成了小鱼,“大鱼吃小鱼”,还会有一定的损失。如
此“三下五除二”,下的鱼籽虽多,能“长大成鱼”而传宗
接代的鱼却不多。实际上,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生殖适应
的结果。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幼子损失大的种类,下子则多;
反之,则少。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损
失又大的种类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了。
中华鲟虽然个体庞大,但却摄食“斯文”,只以浮游生
物、植物碎屑为主食,偶而吞食小鱼、小虾。据统计,长江
上游每年可产中华鲟2~3万公斤。但近年来捕捞过多,加
之此鱼繁殖率低、成熟期长(10年左右),其种群数量已
日趋减少。为使这种我国特产的“活化石”免遭灭顶之灾,
有关部门已把中华鲟列为保护对象。但有些具体问题仍有待
解决。譬如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由海
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鲟,
被阻于坝下而丧身。如何解决坝区的鱼道问题,已迫在眉睫。
可喜的是,据悉,有关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试验
成功。如若通过具体实践,使中华鲟能在淡水中定居并繁衍
后代,那就更有现实意义了。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
—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
在同一时期。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
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
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
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
已濒于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
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
义。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
生物中的活化石。
我国曾在辽宁北票晚侏罗世(距今1亿4千万年前)
地层中发现过鲟类化石,名北票鲟。这种鲟只在两体侧有一
行侧线鳞,其它体表裸露,与中华鲟体披五行鳞者不同。
看了中华鲟后,我就开始对这些标本感兴趣了。
这时,我看见了一只猫,但是又不像,仔细一看。还真
是猫,但是不是一般的家猫。是个猞猁。我的一个同学来了,
他向我介绍了这个生疏的动物。他说:这个,我小时候有好
多猞猁的。在外面玩的时候经常看到它们在山里玩耍。但是
现在在山里玩的时候,很难遇见一只猞猁。这主要是因为我
们那里森林面积的减少和高大乔木的砍伐导致它们栖息地
的大量减少。哎!真是可惜啊,多么可爱的生灵呀。
猞狮别名猞猁狲、马猞猁,属于猫科,学名为Felis
lynx,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
山岩上较常见。喜独居,长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可在
一处静卧几日,不畏严寒,喜欢捕杀狍子等中大型兽类。产
于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看了猞猁后,我又见一大鱼。不,我错了,是一大鲵。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娃娃鱼吧。没想到娃娃鱼竟然这么大,足
足有一米长。比我在动物园看到活生生的娃娃鱼大多了。它
的脚是多么的可爱,它的尾是如此的庞大。
大鲵是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全长可达1米及以
上,体重最重的可超大鲵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
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娃娃鱼小时候用的是鳃呼吸,长大
后用肺呼吸。娃娃鱼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
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
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
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
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娃娃
鱼的体色可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体表
光滑无鳞,但有各种斑纹,布满粘液。身体腹面颜色浅淡。
大鲵,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
稀物种,也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
由于大鲵肉嫩味鲜,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各产地数
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目前面临的现实是大鲵这一
珍贵野生资源,主要因为人的因素,尤其是生存环境丧失、
栖息地破坏以及过度利用对大鲵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
种群急剧下降,分布区成倍缩小,处于濒危状态。所以我们
应该保护它们不再受到伤害。
我在这时又注意到了2只很大的鸟,一只是秃鹫,另一
只是老鹰。它们的形态威武,非常具有杀气。一定是非常英
勇的,不愧为天空中的主宰者。
体形大,全长约110cm,体重7~11kg,是高原上体格
最大的猛禽,它张开两只翅膀后整个身体大约有2m多长,
0.6m宽。成年秃鹫头部为褐色绒羽,后头羽色稍淡,颈裸出,
呈铅蓝色,皱领白褐色。上体暗褐色,翼上覆羽亦为暗褐色,
初级飞羽黑色,尾羽黑褐色。下体暗褐色,胸前具绒羽,两
侧具矛状长羽,胸、腹具淡色纵纹,尾下覆衬白色,覆腿黑
褐色。秃鹫虹膜褐色,嘴端黑褐色,腊膜铝蓝色,跗跖和趾
灰色,爪黑色。由于食尸的需要,它那带钩的嘴变得十分厉
害,可以轻而易举地啄破和撕开坚韧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内
脏;裸露的头能非常方便地伸进尸体的腹腔;秃鹫脖子的基
部长了一圈比较长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样,可以防止食
尸时弄脏身上的羽毛。
老鹰是一种肉食性的类群,通常在峡谷内觅食,一次
生1~3颗蛋,小老鹰会驱赶同伴,或者吃掉同伴。老鹰的
种类有很多,例如:大斑鹫、秃鹰、黑鸢等。老鹰和一般
鸟类的不同点在于,老鹰属于禽兽类,一般鸟类属于杂食类。
成年老鹰身长约56公分、翼长约417~465公分、体重约
630~1030公克、一次生蛋2~5枚,白底有红棕色斑点、
孵卵期约38天,它们的巢穴一般筑的很高,老鹰一次生下
2~5个蛋,一般仅能成活1只小鹰,。老鹰为黑鸢在台湾的
俗称,台语称来叶或厉翼。全身大致为褐色,翼下初级飞羽
基部的白斑及如鱼尾状的尾羽特征,幼鸟有明显淡色羽斑与
成鸟明显不同。往昔农业社会大凡聚落、乡村有人烟的平原,
都可以看见老鹰在天空翱翔,民间也流传著一些有关老鹰的
童谣。但是随着城镇工业化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天空已愈来愈少见到黑鸢了。
在这儿,我们看见了许多动物标本,有常见的,也有珍
稀的,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有美丽的,也有丑陋的,有
巨大的,也有渺小的。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标本让人不得不
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看了动物标本后我们就到了昆虫标本馆。这个昆虫标本
馆的种类更多了,各种大小,各种形态。还有许多的昆虫制
作的精美艺术品。特别是用蝴蝶的翅膀制作的一幅幅画。如
果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是用蝴蝶做出来的。色彩鲜艳,活
灵活现。
通过对动物标本的观看,我对动物又有了许多的了解。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使我受益匪浅。看来动物世界
还真不简单,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无聊。动物界还有许多我不
了解的。所以我要好好地学我所学的专业。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15:31: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33510225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猞猁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猞猁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