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3-03-10 14:39:21 阅读: 评论:0

强操-移动硬盘怎么设置密码

民族英雄的故事
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网球教程)

第1页共7页

民族英雄邓世昌血战黄海的爱国故事

邓世昌,1894年9月17日中日黄海大战时,任“致远”

舰管带。在舰伤弹尽危急时刻仍指挥若定,命舰冲向日舰“吉

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遇日本鱼雷,与全舰宪

兵一同牺牲。谥“壮节”,追赐太子保衔。今天就来分享民族

英雄邓世昌血战黄海的爱国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民族英雄邓世昌血战黄海的爱国故事

甲午战绩:在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担任致远舰

管带,战中,连连击中日舰。致远舰以一敌四,后撞向日舰吉

野号。致远舰被击中后,邓世昌坠海,拒绝相救,以身殉国。

提到甲午海战,很多人首先想起的可能不是挪用海军军费

的慈禧太后,也不是最终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而是那

位用军舰撞向日舰、惨烈报国的邓世昌。除去后世对邓世昌当

时的行为的争议,今天我们重新回顾那段历史,只是希冀或许

从悲剧中获得些许教训,得到些许警示。

潜龙入海

1868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船政局,在福州马尾效仿

西方建立造船厂,后清廷派林则徐的女婿沈葆祯总理船政大

臣,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中国自己的舰船和海才。当

第2页共7页

时,招收了广东籍通晓英文的学生共十人到福州船政学堂肄

业,邓世昌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他学习目的明确,且又聪颖过

人,入学后的各门课程考核皆列优等,深受沈葆桢的青睐和器

重。

然而,尽管表现优异,邓世昌的事业却并非一帆风顺。在

以福建学生为主的福州船政学堂,广东籍的邓世昌可能受到一

定排挤,如达到条件却因“人才短缺”这样的借口,错失出国

学习的机会,从侧面也印证了这一点。

188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听闻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

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便调邓世昌到北洋差遣。随后,邓世

昌随丁汝昌赴英国接购新船,期间,他趁机考察西方海军的发

展情况,以弥补未能出国学习的遗憾。

1882年,朝鲜政局发生动乱,日本拟趁机发动战争。署

理直隶总督张树声奏调浙江提督吴长庆率师东渡援助,命邓世

昌以兵舰护送。邓世昌驾“扬威”,“鼓轮疾驶,迅速异常,

径赴仁川口,较日本兵舰先到一日”,“日兵后至,争门不得

入而罢”。事平后,荐保游击,并被赏勃勇巴图鲁勇号。

北洋大阅海军时,英法美日等国水师提督借来观操,会办

海军大臣李鸿章以邓世昌训练得力,奏谕旨赏换噶尔萨巴图鲁

勇号,覃恩赏给三代一品封典。邓世昌深知国家处危亡之时,

第3页共7页

报国的心情殷切,常与身边的人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

所耳!袵席波涛,不避艰险。”

碧海丹心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淮军增援镇

压,日军也借口保护使馆与侨民派兵进驻汉城。日方对战争蓄

谋已久,因此不断增兵,最终发动丰岛海战,引发甲午战争。

日本不断增兵的同时,也向清政府抛出要求共同改革朝鲜

方案,侵略意图十分明显,清政府令李鸿章备战。而此时,李

鸿章仍不主张添兵赴朝,并希冀中日能共同撤兵。直到中日谈

判破裂,日本正式发动战争后,李鸿章才不得不应战。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援军入朝,

返航时在大东沟遭遇日军袭击,北洋水师仓促应战,黄海海战

爆发。

接敌途中,丁汝昌命令将舰队由双纵阵改为横阵,由于向

两翼展开需要时间,不待队形完备,旗舰“定远”的管带刘步

蟾便擅自下令发动攻击,此时,距离敌阵还有5300米,北洋

舰队仅形成了较为散乱的人字形阵型,完全未处于有效的对阵

状态。刘步蟾此炮将其紧张的心情暴露无遗,相比较日军在北

洋水师发炮后,继续挺进达三分钟之久,直至距离3500米

时,才在有利阵型上开炮还击的举动,或许第一炮就已经暗示

了战争的胜负。

第4页共7页

日军甫一开炮,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将定远望台打

坏,在望台上督战的丁汝昌受到重伤。丁汝昌的坠舰,给士气

带来极大的损伤,进一步也加剧了北洋水师的混乱状态。由于

日方舰艇具有快速的优势,很快形成太极阵,裹住北洋水师的

人字阵,并渐渐攻入人字阵脚,将致远、经远、济远三舰隔绝

于阵外。

邓世昌驾驶致远一舰,由于他抱着必死的决心,故而攻敌

最力,两阵甫合,其他船还在后面,致远便独自向前猛驶冲锋

直进,开放船首船尾英国制造的十二吨大炮,并施放机器格林

炮,先后共百余出击。

此时其他舰艇已在一片混乱之中,无一舰能勇往协助致

远,致远显示出孤军深入,无复后继的态势。日舰见有机可

乘,便以四舰环攻致远舰,致远多处中弹,船身倾斜,情况十

分危急。

在此危急时刻,邓世昌认为:“倭舰专恃‘吉野’、苟沉

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他激励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

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这时吉野舰迎面驶

来,邓世昌于是下令以最快的速度向“吉野”冲去。日军发现

了致远的企图,便集中火力,轰击致远,最终,致远在炮火下

沉没,邓世昌坠入海中,此时,邓世昌的随从刘忠递给他一根

浮木,但他坚决不接,愤然地说:“事已如此,誓不独生!”

第5页共7页

有义犬见主落水,也跳水相救,邓世昌按犬头入水,最终殉

国,年仅45岁。英法各国水师观战者皆感叹世昌之忠勇为不

可及。

乡党与民族

事实上,甲午海战中出现了不少像邓世昌这样英勇献身的

英雄,然而即使这样,也改变不了甲午海战惨败的事实。这场

改变了中国近代命运的重要战役,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训呢,

首先要从乡党说起。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乡邦观念,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私交

和公事无法分开,就很容易形成乡党,从而忽略国家利益,产

生恶劣的影响。

上文曾提及,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多为福建人,广东出身

的邓世昌在其中受到排挤。在以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为主力的

北洋海军中,这种情况并未有多少改变。特别是国外留学归来

的毕业生被委以重任,在北洋海军中居于高级地位,也进一步

加剧了乡党的划分。

即使是北洋海军的最高指挥官,提督丁汝昌,也因为非福

建人及非海军出身而备受排斥,即《清史稿》所说“军故多闽

人,汝昌以淮军寄其上,恒为所制”。再引黄海战役中擅自开

炮的刘步蟾为例,《清史稿》描述其“步蟾通西学,海军规制

多出其手,顾喜引用同乡,视统帅丁汝昌蔑如也。时论责其不

第6页共7页

能和衷,致偾事。”在这种氛围下,邓世昌自不能免,“独世

昌以粤人任管驾,非时不登案,闽人咸嫉之”。

乡党意识对于战争的影响不言而喻,最高指挥官起不到本

应的统帅作用,造成的群龙无首状态,助长了北洋水师的散漫

之风,这从刘步蟾未接到丁汝昌命令的时候擅自开炮就可看

出。而在乡党观念指导下的亲疏远近判分,也导致了致远号被

四艘日舰围攻时未有后援,受到严重损伤。致使邓世昌最终以

身殉国,亦未尝不是被乡党观念所害。

私兵与国军

乡党观念或许败了一战,而败了一国的,却还有更深层的

原因。

先从北洋水师说起,北洋水师名义上是清政府的海军国防

力量,实际上却是李鸿章淮军的私人武装,以至于清廷想要调

动水师,必须经过李鸿章的同意。因此,虽然说甲午战争爆发

在日本与清朝之间,但是真正对抗日本举国之力装备的精锐武

装的,其实是李鸿章的淮军——由于淮军的失利,清政府才调

湘军继续抵抗日军。一国与一军的对战,实力不对等实属正

常。另外,李鸿章在战争前和战争中的“避战”也另有深意。

太平天国迅速在南方诸省横行,而清朝的八旗与绿营皆溃

不成军。曾国藩、李鸿章趁势而起,用十数年时间平定叛乱,

成为“同治中兴”的功臣。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曾国藩、李鸿

第7页共7页

章所率领的湘、淮二军,能够脱颖而出,力压八旗、绿营。湘

淮二军在平定叛乱之后,并没有功成身退,而是渐渐有独立的

势头。中央权威虽然已经旁落,但是名分依然还在,国家行政

力量依然操控在中央手中。地方势力因不能团结,反而被中央

借机操纵、抑扬其间。其中最着者,莫过于推恩左宗棠,任命

张之洞,以此平衡湘淮势力。

在甲午战争期间,翁同龢为首的清流鼓噪一战,逼李鸿章

出兵,其目的也就在于借日本之手削藩。李鸿章岂不知其用

心,然私兵皆军费所养,兵临城下之时,也无法一直躲避。但

北洋水师一旦完了,李鸿章也失去了所恃,因此嘱咐丁汝昌等

人避战自保。以一私心所养之水师,而敌一国之水军,胜负早

已注定。

结语

邓世昌能以“致远”一舰敌四舰,终难改甲午战局,可知

北洋将领非不英勇,非不尽力,实有天亡而非战罪之慨。尽管

如此,我们还是考察了北洋水师自身存在的乡党问题,以及北

洋水师作为李鸿章私兵,与清政府存在种种微妙的关系,导致

无法一心应战,在抗战与求和中首鼠两端,从而最终一败涂

地,而国事亦不可挽救。缺乏全局意识,即使英雄辈出,亦乏

回天之术。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14:3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303611350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民族英雄的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民族英雄的故事.pdf

上一篇:上诉答辩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