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习俗介绍
七夕节的习俗介绍
七夕节的习俗介绍1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七夕节、女儿节。七夕节源于汉代,盛行于唐
宋,在我国已有20xx多年历史,是极富浪漫色彩的节日。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传说牛郎织女每年都
会在这天夜里鹊桥相会。人们一面欣赏璀璨的星空,假想牛郎织女鹊桥会面的场
景,一面吃着各种巧果,为的就是乞巧心智和财智。
“拜织女”,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于案前焚香礼拜后,
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祷。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
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
“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
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七月七日人人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
的机会。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
之。
七夕节的习俗介绍2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情人节,自然有许多好玩的习俗,在这个讲究个性的年
代,让我们一起盘点这些习俗,过一个正宗的七夕节。
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
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
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
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
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
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
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
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
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
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
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
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
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
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
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
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
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南瓜棚下听悄悄话: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
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
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
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
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
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
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
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
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
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
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
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
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
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
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
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
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
“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
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贺牛生日: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
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迎仙: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
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
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
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
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
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
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
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
情。
七夕节的习俗介绍3
1、用苹婆来供奉
在广东民间有一习俗,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节”都用苹婆来供奉。苹婆
其名来自梵语,相传由唐代三藏法师从西域传入,并因七月初七又是牛郎与七姐相
聚日,所以又称之为“七姐果”。苹婆是在七月初七前后上市,且它是岭南珍稀果
品,又称“凤眼果”,上市期约半个月,故平时不易吃到。
2、拜七姐
在福建、广东及东南亚一带时兴“七夕拜七姐”。这是旧时女儿家的大节
日。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
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
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
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
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
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
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3、七夕取水
过去,肇庆“七月七”落坑洗白白、到河里担水回家避邪,是农村常见的
七夕仪式。广宁人普遍认为农历七月七这天河溪的水特别清凉,广宁人称之为“七
姐水”,父母都会叫孩子去河溪里洗身,也许寓意着用“七姐水”冲去小孩子身上
的污浊,以游泳锻炼身体,祈求孩子们强健平安。
有这样的传说,七月七当日山坑泉水更甘甜,是一年之中水质最好的时
候。此时接取的山泉水,装回家中用水缸或瓦缸存放,据说放置一年都不会腐臭。
有村民当天从山里接回来的水,放入冬瓜浸泡,喝下去具有解毒清热功效。如有大
人小孩发生惊风热症等症状,可饮用这“七姐水”治病。
4、泛舟游石门沉香浦
据《xx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
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
5、用脸盆接露水
七夕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说它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
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给小孩煎药杀虫效果好。中医认为,露水可以入药,
可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
效。
6、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
东等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
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
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
7、泡七色花水
在惠州,有七夕泡一盆七色花水让女人更美的说法。七色花也就是七种
花,必须是没有毒性的花,例如米兰花、玉兰花、香花草、茉莉花、玫瑰花、康乃
馨、大红花等。相传在七夕午夜时,仙女与董永相会,如果看见有人把七色花泡的
水盆放在露天的地方,就会施下仙水,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个时候泡的花水,
女人用来洗脸会更美。
七夕节的习俗介绍4
所谓七夕节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
动。
乞巧活动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乞巧的小物品,再摆上些瓜
果,赛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但各有各的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此
时如有蜘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太乞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乞巧
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拿来面、菜,一块儿包饺子,把一枚
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饺子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饺
子,据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的斗巧风俗。近代的
穿针引线,蒸饽饽,烙果子,有些地方还有做巧芽汤的习俗,即在七月初一,将谷
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儿童吃巧芽,聪明伶俐;后来用面塑、剪
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
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则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
是牛郎织女相会时哭泣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相传这天喜鹊极少,它们都到天上
搭鹊桥去了。
如今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
天,用面粉制成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为“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
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赐以巧技,或者捉一只蜘
蛛,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后如已结网,则称为得“巧”。
在绍兴农村,七夕夜会有许多少女,独自一人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
在夜深人静之时,倘若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位少女日后便能得到如
意郎君。
为了祈盼牛郎织女能在天庭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
七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一只公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
他们便能永不分离。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若喝其洗澡水,可避
邪、治病、延寿。此水名曰“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
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七夕节到来之前,姑娘们用彩纸、通草、线绳
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再用水浸泡,使之发
芽,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之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至
初七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焚香点烛,对空跪拜,称为“迎仙”。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鼻,如一口气能穿七枚
针鼻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鼻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
们将自己制作的这些小工艺品及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姑娘们还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
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
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在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
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有乞盼儿子、乞盼长寿、乞盼美丽和乞盼爱情的。而后,
大家一边吃水果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
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者称“输
巧”,“输巧”者要将自己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
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
是“中国的情人节”。有诗为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14:08: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28515224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月初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月初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