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学奕》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
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导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导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问:大家知道这些句子出自何处吗?(《孟子》)你对孟子这个人又有哪些了解?(学生
交流)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之作——《学弈》。问:“弈”字是什么意思?
“学弈”呢?同学们知道他们下的什么棋吗?学生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3、学生自读课本小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他
和他的弟子共同汇编了《孟子》一书。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
(1)、板书课题,质疑。
(2)、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课件出示插图)。理解题目后还想知道什么?
5、出示预学单。
自读课文,标出停顿和读错、读不准的字音。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人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
然也。
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奕:秋:善:诲:
使:虽:援:俱:
通国:将至:鸿鹄:弗若:
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思援弓缴(jiozhuó)而射之。
为(wéIwèi)是其智弗若与(yúyù)?
选正确的序号填空。
之:A.的B.弈秋的教诲C.鸿鹄D.专心致志的学生E.他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人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二、互学
(一)检查预学情况。
1、学生同桌互相练读。读准停顿。
2、哟,你们一下子似乎变成了满腹诗文的少年书生了!在熟读课文情况下还有什么疑问?
3、生质疑。
4、小组合作,古文、译文对比阅读,解疑探究。
(二)、品读课文质疑再究
1、安静的思考,热闹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热情,有什么收获吗?
有什么发现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发言?(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
现了。请大胆地汇报给大家听
生:我发现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
2、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
4、汇报交流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
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
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交流对这每句话的理解,再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2)、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有读懂了课文。那么,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
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
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师: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文中)
生:找句子读
师: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
5、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
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
专心致志----------心不在焉一心一意----------三心二意
聚精会神----------心猿意马一丝不苟----------东张西望
三、评学。
1、表演读
2、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
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来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才能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
意的人创作几句警示语,为他们指明道路。
3、学生自创警示语:
4、推荐阅读提高素养
、推荐阅读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原
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
、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课堂检测
1、形近字组词
弈()悔()奕()诲()
2、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唯弈秋之为听。
思援弓缴而射之。
3、写出“之”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惟弈秋之为听。()
附:板书设计
第2篇
《学弈》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结合画面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
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
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
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
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
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
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
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
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
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
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师:故事里讲的那个孩子是谁?
生:孟子。
师:你们对孟子了解多少?
生:孟子是战国时邹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72,死于前289。
生:孟子,名轲,字子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生:孟子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师:大家对孟子了解还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位儒学大师孟子写的一篇文章《学弈》,
并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来初步了解他的儒学思想。
师:板书课题,提醒“弈”第四笔写法。
生:齐读课题。
师:检查预习,指生说出“弈”的含义。
生: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下棋。
过渡:通过预习大家说《学弈》这篇文章和我们学的文章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它是一文言文篇,也就是古文,象我们学过的多首古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
特点是语言简炼,含义深刻,我们升入初中以后,会接触到很多这样的文章,大家快去看看
文中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授课
1.看预习
师:要想学好本课,首选要看预习提出几点要求。
生:读预习要求:
⑴读课文,看看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⑵想一想,课文里两个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⑶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指导朗读
师:大家带着这些要求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用铅笔画出节奏。
生:边听录音边画节奏。
师:出示课文节奏。
生:对照改正,根据节奏自由练读。
师:配乐范读,感染学生。边读边结合文章讲解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生:试读。
生:同桌互读,互评。
师:指名读。
生:抢读。
生:评价。
3.逐句理解
师:文言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一个字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白话文的一个词,甚至一句话的
意思,下面我们利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结合文中的注释把这篇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师生配合集中学习前两句:
⑴弈秋②
通国③之④善⑤
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的(最)善于下棋(的人)
⑵使⑥弈秋诲⑦二人弈。
让弈秋教导两人下棋。
师:总结学法,先把单字词的意思结合注释弄懂,再把一句话根据具体的语境连贯起来。
生:根据学法分小组合作试着把剩余的句子翻译出来。
生:各小组汇报,并辩论怎样说更恰当。
师:适时点拨,并在重点处多提问题。
生:同组复述故事。
师:指名讲述这个故事。
师:评价指导。
4.理解文章寓意。
师: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设计并完成下列板书
板书:一人→(
)→(
)
一人→(
)→(
)
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其中一人因为专心致志而成功,一人因为不专心而失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再读课文,找一找图左边这个人在文中有怎样表现?用~~画出来。
生: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师: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读一读。
师:除了说这个人专心致志,还可以用哪些成语形容他呢?
生:聚精会神。
生:全神贯注。
生:一心一意。
……
师:有了这样的精神,这棋肯定会学得怎样?
生:成功。
师:板书:一人→(专心致志)→(成功)
一人→(
)→(失败)
师:右边这人呢?表现如何?结果如何?
生:一人虽听之,一人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用多个成语归纳这个人失败的原因。
生:心神不定、心不在焉、三心二意。
生:一心二用、一事无成……
生:板书:一人→(三心二意)→失败
师:书上是怎样说他的结局的?
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师:两者师从同门,一胜一败,原因何在?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这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用什么语气读?
生:反问语气。
全班齐读。
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师:作者是通过哪些写作方法为我们说明这个道理的呢?
生:举例、对比
师:同学们在学习当中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呢?
生:举例......
(三)总结:
师从同一人,智慧也差不多,一人成,一人败,因为学习态度不同也,所以做任何事都要专
心致志。
(四)知识延伸
1.学习《学弈》这一课以后,我相信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会更加端正,你一定会有很多话要
说给老师、父母、同学听,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地。
2.本文选自《孟子·告子》,有条件的同学查找一下原文把它翻译过来。
(五)板书设计: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成功学习态度不
一人→(三心二意)→失败同结果不同
第3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学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奕》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讲述了二人学奕,因学习态度不同,二人学习结
果也迥异不同的故事。故事告诫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课文文辞凝练,寓意
深刻,是孟子的传世名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抑扬顿挫地朗读,熟读成诵。
2、结合译文理解文言文,能用恰当的成语评价弈秋的两个弟子。
3、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懂得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古文,齐读课题。
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
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3、介绍孟子资料:我们来仔细看看题目,我们往常学习的课文,都是课题下落作者的名字,
而这篇课文显然不是作者的名字,而是一部书的名字,告诉我们《学弈》选自《孟子》。《孟
子》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孟子又是何许人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旁的小资料吧。出示小
资料,了解后,师:我还了解到了关于孟子的这些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
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
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
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
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
个性修养等。师: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位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去感受他的名篇名著,再读
课题:《学奕》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
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过渡:师:带着你们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学弈》,请先听老师范读(教师范读课文,
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学生可能回答出这两点,教师可以归纳为一个词,那就是要读的抑扬顿挫。旁板:抑扬顿
挫,理解抑扬顿挫的意思: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
和停顿转折,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读顺为止。提示多音字:“缴”(教师要给学
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达
成目标1)
三、自读思考,理解文意。(这一步可以就是对照译文理解古文,然后就是对关键字词的理
解)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
帮助。
2、在理解关键字词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师读古文,生读相应的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体会文中道理
1、学习课文的第一句话。
师:课文中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你是从古文的哪里知道的?(重点抓住弈秋(关注
小资料)、通国、善弈这三个词)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结构助词:的)
学完后指导朗读,师生共同画出节奏线。(试着背诵)
2、学习课文的第二句。
师:两个学生学习的态度一样吗?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把两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分别用
横线和浪线勾画出来。(注意分号)
指名回答。师板书。
出示,其一人……之为听,读,结合插图,你想送给这个好学的弟子一个什么成语?(板书)
出示,一人虽……射之。读,结合插图,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板书)
这是多么大的不同呀!你能用读来读出他们的不同吗?(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3、学习课文的第三句。
两个人学习的态度这样的不同,结果一样吗?
出示第三句。主要体会这句话里的两个“之”指代的是“那个学习认真的人”。回顾前四个
“之”,理解含义,体会文言文的博大精深,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也就不同。(板
书:成功、失败)(试着背诵)
4、学习课文的第四、五句话。
师生合作读这两句。教师接着提问:不是智力的问题,那是什么的问题呢?(生可能答,是
学习态度的不同)学习态度的不同决定了学习成绩的不同,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不
可……——(生答: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同样,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不可……
(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学习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呢?结合你自己的实际来谈谈。
五、齐读全文,回想课文内容以及蕴含的道理。(加入“我的视角”中冬冬的话“我喜欢像
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诵读古文)鼓励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古文。
2、如果两个人都专心致志,发生的故事可就大不一样了,按这个设想,再写一篇故事。(“我
的视角”)
3、有兴趣的同学可小组合作表演《学弈》。(课后二题,不做强制性要求)
板书设计:
学奕
《孟子》
一人专心致志(成功)
态度决定成败
一人三心二意(失败)
大概的教学步骤:
一、释题、了解作者。
二、读通、读熟课文。
三、对照译文理解课文字面意思。
四、精读课文,明白道理(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分享: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11:04: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174951347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抑扬顿挫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抑扬顿挫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