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安处

更新时间:2023-03-10 09:43:46 阅读: 评论:0

安慰朋友的话-油菜香菇家常做法

吾心安处
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制作读书卡)

-1-

高三语文暑期微训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问卜中华(节选)

余秋雨

一八九九,深秋。离二十世纪只隔着三阵风,一场雪。

十九世纪最后几个月,北京城一片混乱。无能的朝廷、无知的流民、无状的列强,打斗

在肮脏的街道和胡同间。商店很少开业,居民很少出门,只有一些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粮店

和药店,还会闪动几个慌张的身影。据传说,那天,宣武门外的达仁堂药店接到过一张药方,

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其实就是古代的龟甲和兽骨,上面间或刻有一些奇怪的古文字。

使用这张药方的病人,叫王懿荣。

王懿荣是个名人,当时京城顶级的古文学者,金石学家。他还是一个科技出身的大官,

授翰林,任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主持着皇家最高学府。他对古代容器上的铭文作过深

入研究,因此,那天偶尔看到药包里没有磨碎的“龙骨”上的古文字,立即产生敏感,不仅

收购了达仁堂的全部“龙骨”,而且嘱人四处搜集,很快就集中了一千五百余块有字甲骨。

他收购时出钱大方,又多多益善,结果在京城内外,“龙骨”也就从一种不重要的药材变成

了很贵重的文物。

在他之前,也有人听说过河南出土过有字骨版,以为是“古简”。王懿荣熟悉古籍,又

见到了实物,快速作出判断,眼前的这些有字甲骨,与《史记》中“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

必先决蓍龟”的论述有关。那就太令人兴奋了,遥远的“五帝三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缺少

实证,而眼前出现的却是那个时候占卜用的卜辞,而且是实实在在一大堆!

占卜,就是询问天意。大事小事都问,最大的事,像战争的胜败、族群的吉凶、农业的

收成,是朝廷史官们必须隆重占卜的。先取一块整修过的龟板,刻上一句问话,例如,几天

之后要和谁打仗,会赢吗?然后把龟板翻过来,在背面用一块火炭烤出裂纹,根据裂纹的走

向和长短寻找答案,并把答案刻上。等到打完仗,再把结果刻上。

我们的祖先为了维持生存、繁衍后代,不知遇到过多少灾祸和挑战。现在,终于可以听

到他们向苍天的一句句问卜声了。问得单纯,问得具体,问得诚恳。问上帝,问宗祖,上帝

也就是宜祖。有祭祀,有巫祝,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问天也就是问地。

为什么三千多年前的声声问卜,会突然涌现于十九世纪最后一个深秋?为什么在地下沉

默了那么久的华夏先人,会在这个时候咣当一声掷出自己当年的问卜甲骨,而哗啦啦地流泻

出这么一大堆?

我想,一定是华夏先人强烈地感知到了,他们的后代正面临着可能导致万劫不复的危难。

他们显然有点生气,掷出甲骨提醒后代:这是多少年的家业了,怎么会让外人糟蹋成这

样?

-2-

他们甚至恼怒了,掷出甲骨责斥后代:为何这么垂头丧气?至少也要问卜几次,最后探

询一下凶吉!

王懿荣似乎有点听懂。他放下甲骨,站起身来。

门外要王懿荣关心的事情太多。

就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半年之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一九OO年八月十五日(农历七

月二十日)早晨,王懿荣被告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经逃离北京。

王懿荣,这位大学者这时又担负着北京城的防卫职务。……在中国历代关及民族安危的

战争中,开始总有不少武将在战斗,但到最后还在抵抗的,经常是文官,这是一件非常奇怪

的事,恐怕也与中华文化的气节传承有关。王懿荣又是这样,他觉得首都沦陷、朝廷逃亡,

是自己的失职,尽管责任完全不在他。他知道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自己越不应该离开职守,但

又不能以中国首都防卫官员的身份束手就擒,成为外国侵略者进一步证明他们胜利的道具。

于是,唯一的选择是,在外国侵略者还未来到眼前的这一刻,自杀殉国。

我一直认为,王懿荣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国难当头的关口上成了民族英雄。他研究的是

金石,自己却成了中国文化中铿锵的金石。他发现的“龙骨”,自己却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

“龙骨”。

(有删改)

1.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里用“风”“雪”的意象形象地说明二十世纪就要到来,同时暗示民族灾难的

发生。

2.为什么是王懿荣而不是别人,最初发现了“龙骨”里的秘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懿荣是顶级的古文字学者,金石学家,深入研究过古代铭文。(2)他熟悉古

籍,能快速判断出有字甲骨与“五帝三王”的论述有关。(意思对即可)

3.如何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他们显然有点生气,掷出甲骨提醒后代:这是多少年的家业了,怎么会让外人糟蹋成

这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研究的是金石,自己却成了中国文化中铿锵的金石。他发现的是“龙骨”,自己却

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借古人之口表达了由于清廷腐败无能导致泱泱大国被列强欺凌的愤慨之

情。

(2)作者认为王懿荣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重大贡献,而且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表达出作者

对王懿荣的无限崇敬之情。(意思对即可)

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何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记叙形象、议论深刻(结合文本分析);运用想象和联想手

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结合文本分析);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行文富于变

化(结合文本分析)。(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此心安处是吾乡

徐怀谦

①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

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是妻儿的身边?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②其实,精神的故乡并不单指一处,它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的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当

然也有一些人是无所谓他乡故乡的。

③而我,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妻女的男人,混了20多年,却依然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城

市,这个城市对我也不理不睬。

④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

土中。

⑤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犹记夏夜乘凉时,躺在庭院里的草席上,看繁星满天,听

知了鸣唱,长辈们叼着烟袋,火星明灭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懒婆娘的故事讲孤魂野兔的

故事,也许太有趣了,风也赶来偷听,蹑手蹑脚的,听了几耳朵便窃窃私语着离开了。老家,

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游子的心。

⑥然而,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走近。比如,鱼

肉乡里的村官,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望而生畏。

⑦于是,我的心灵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根,寻找的结果仍然是乡土,只要那里有和煦的阳

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那里能让我忘却都市的喧嚣,它们都可以给我故乡般的慰藉。

⑧在都市里我们所见的除了水泥丛林,就是人,我们早已习惯了单调,习惯了远离大自

然,习惯了悬浮在空中的无根生活。于是无端地替都市人难过起来——他们的精神故乡在哪

里?

⑨人类不能没有故乡。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

-4-

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

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

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常羡人

间琢玉郎》一首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

安处是吾乡。”想想看,东坡自中进士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涯。当年近60的东坡

听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

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⑩与东坡相比,我们的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泥土中固然有我的故乡梦,而城市中唯我

独尊的那间书房、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生活、三两知己的倾心交流,又何尝不是吾心安处?

人生无常,我们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如果让自己的心终生流浪,不得安处,岂不是太对

不起带我们来世上的父母?那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呢?在我看来,“节欲”是最根本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欲望太强,那么即使他身居乡下,也不会领略那些优美的田园趣的,相反,他会

认定是噪音,会觉得烦人,会继续因为股票的涨跌而失眠。如果他节欲有方,那么都市的霓

虹灯不会迷失他回家的路,别人的豪宅洋车不会打乱他行走的步伐,交际场的纸醉金迷不会

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浮华都是外在的,进入不了自己的心灵。

⑪去年应邀访问澳门,在这个有着“东方蒙特卡罗”之称的地方,一边是各地富豪灯红

酒绿,挥金如土,一边是澳门百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当地老百姓有感于自己的前辈大多

因赌博而倾家荡产,由此悟到“不赌就是赢”,因而主动远离赌场,只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

这样的心安,是比归隐田园更要难能可贵的。

⑫“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冲这句话,真想回到1083年的那个夜晚,慨然敬柔奴一杯酒。

(摘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5.文中说“心安处”就是精神的故乡,对作者来说,自己的“心安处”又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之中;城市中唯我独尊的书房、能

安身立命的写作生活、与知己的倾心交流。(意思对即可)

6.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人格化,既表现出风儿轻柔的特点,又侧面表现出长

辈们所讲的故事引人入胜;运用一系列动词“躺”“看”“听”“叼”“讲”等,将夏夜在

老家乘凉时其乐融融的场景描写得生动具体;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

-5-

化,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感。(意思对即可)

7.第⑨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轼写《定风波》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照应题目,点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来历;呼应文章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

丰富内涵,深化题旨,申明“心安”就是“泊然无所蒂芥”,强调人不能没有精神故乡和“心

安”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8.结合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节制人生的欲望,抵制浮华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身处逆境而泊然无所蒂芥,

面对来自生活的挫折、打击要有一种淡然的心态。应在学习和事业上有恒定的目标和追求,

有健康的精神寄托;真诚地与人交流,坦然地看待人生和社会。(要在概括作者观点的前提下,

再阐发个人的认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故乡草

刘翠婵

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各种各样的草竞相

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

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后院一堵

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

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

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

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

语,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

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秆,晒干后扎成草垫,

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是暖了。

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

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

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

-6-

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

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

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

的气息。

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

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

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

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

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

一棵或一丛。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

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庄和村庄上的人

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文章第1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相生

长的情景。

2.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稻草香甜,带给村里人一年的希望;稻草温暖(或“有温度”),温暖了作者童年

的许多个冬天。

3.文章第5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既写出了小村庄的破败;又写出了村民的渺小卑微,以及他们乐观面对命运的精

神。

4.本文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②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③

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8题。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我感谢六盘山。

②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

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

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

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

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

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

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③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

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

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

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

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④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

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

走的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

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流淌着道道汗水的脸,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

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

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

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

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⑤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

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

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

⑥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

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

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

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

-8-

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⑦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

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道分三岔,固原城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

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

⑧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

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⑨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5.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道路崎岖;②山势雄伟;③植被茂盛;④质朴、刚强。

6.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取“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按由下到上顺序,从视觉、听觉、内心

感受等角度,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

7.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细节描写,说明背炭农民给“我”的印象之深;插叙相遇之事,丰富了文章

内容,拓展了行文思路;承上启下,既与上文“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等议论抒情相呼应,

又为下文作者“感谢六盘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8.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心中已经淡忘了的美好印象;

②六盘山让作者思考过往的人生历程;

③六盘山让作者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④六盘山启示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

⑤六盘山激发了作者的寻根意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9-

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

王芸

①在许多乐器的身体中,总能找得到一棵树的魂魄。只是不同的乐器,往往渗透着树在

不同生命时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种特质,彰显出各异的面目。

②二胡绝对是紧紧抓握着泥土的大树的根部。二胡奏出的声音,悲怆也好,苍劲也罢,

哪怕偶尔欢娱一阕,都带有泥土的颜色与气息,都透着一丝苍凉。二胡的弓只一拉,戛然一

声,人们的心便不由自主地往内收紧,收成一枚致密的核,被二胡的气场浑然包裹、束缚,

却又仿佛随时会胀裂开来,一腔情绪迸泻而出,澎湃成汪洋。

③笛子是一尾游动在树腔中的气,有时蹿上梢头,只轻灵地一点;有时从树根直贯云霄,

荡气回肠。琵琶如茎,精血充沛,刚健有力,是累世风雨也弹拨不断的结实与铿锵。纤指急

弦,狂风骤雨,仍稳伫如故,不输金石。小提琴是枝干,铺蔓回环,细可撑天,密可载云。

繁花点点,叶稠如幕,阳光在每一处可照耀到的地方,朝着不同的方向闪闪发光。

④筝是一片春天新发的叶子,是叶子上恰好滚动的露珠,露珠上闪烁的光芒;是叶子在

温润春日里时常承接的一场密雨,雨线上不小心拆散的月光。钢琴是春夏之交满树的花蕾次

第绽放,干净、明澈而又激情的天籁彼此衔缀。箫是深秋落霜的树,遍体薄透清越的白,凌

凌如月下剑光的寒,满身清肃之气。箫,离一株树的冬天,大概只有咫尺。

⑤独弦的马头琴,是一株躺下来说话的老树。一株缄默了千年的参天大树,就藏在马头

琴里对我们开口说话。一个个颤音,喑哑,低回,连绵,苍茫,悠长。每一个音符是那历历

在目、无边无际的沧海桑田,是那潮起潮落、风起云涌的苦难与欢欣,是那生命无处不在的

脆弱与坚强、隐忍与抗争……除了缄口,聆听,我不知自己还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⑥由陶土、兽骨制成的埙,也许不曾掺杂一丝木质,但绝对找得到有着无数年轮的树的

一缕精魂。埙是从远古吹来的一阵风,脚不停步,吹过无数棵树的叶子、花朵和果实,撼动

树的枝、粗朴的躯干和隐藏在泥土中的根,挟带走漫漫黄沙、树的精魂和时间的碎砾,从远

古呼啸而至。

⑦埙一路走来的历程太漫长了,风中汇聚起太多种声音——如七彩光谱会合成透明的光

线——以至我们只听见纯净单调、起起伏伏、无休无止的呜呜。在这质朴无华的声音里,我

们情不自禁静敛心神,像盲人那样伸出心灵的双手,摸索着试图将碎砾缝合,将残缺还原,

让精魂回到每一棵树的身体之中,将每一粒黄沙归还给早已消失的土壤……可我们知道,永

远回不去的,是和埙一道呼啸而来的时间。

⑧埙,听着听着就像一场大梦了。不知何时,泪已浸热双眼。

1.文章第①节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照应文章题目,总领全文内容;概括说明众多乐器与树的关系。

-10-

2.文章第③节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比喻、比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笛声抑扬顿挫的特点,语

言富有动感和韵味。

3.文章第⑤节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马头琴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外形的特征;②乐音的特点;③音乐的内涵;④听者的感受。

4.本文题为“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埙却不是木制的,这

样写是否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离题。①埙历史悠久,正如大树一样有着无数的年轮;②埙的乐音纯净单调、

质朴无华,体现了树的本质特征;③埙由陶土、兽骨制成,大树最终回归泥土,野兽生活离

不开树木,埙蕴含着树的精魂。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8题。

说绿茶

张抗抗

①绿茶在北方,一向有点不受待见。今春绿茶突然抢手,在喝惯了花茶的北方,SARS流

行的恐慌之中,人们闻说绿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一时间茶庄生意兴旺,绿茶脱销,据说连

陈年的旧茶都卖出去了。也真是因祸得福,总算被人刮目相看,让你在北方重见天。

②可惜呀,绿茶,你还是被人认识得太晚了。

③绿茶原本清淡,越是好的绿茶,三道清水流过,杯里的茶水已是“六宫粉黛无颜色”,

只留下碧绿的叶片,犹如池底青草,若无其事地在水中悠然荡漾。

④在北方,至今我仍只喝绿茶。绿茶自然首选家乡杭州的西湖龙井。绿茶那种含而不露

的品性,如一位来自庭院深深的妙龄少女,衣料与皮肤都如丝绸般爽滑细润,回眸一笑,轻

盈无声,言语洒落池塘中,韵味留在清风里;可闻香而不见粉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茶色

碧绿,似玉液琼浆,养眼养心,令人不忍品尝。轻啜慢啧,舌上粒粒绿珠滚动,初始略有一

丝苦涩,继而满口清香;茶未凉,嘴里已是甜丝丝清凉凉,满腹欲说还休的惬意与顺畅。

⑤绿茶之妙,妙在清淡。清淡中悄然渗出含蓄的魅力,从不张扬的那种自信,如江南人

的勤勉与聪慧。

⑥我对龙井的偏爱也许源自少年时代。杭一中的初一年级那个春天,曾全班集体去梅家

坞采茶半个月。湿漉漉的青山绿水,满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园。无数娇嫩的叶芽,从蓬勃

-11-

的茶树上一片片翘首探头,用一双双小手轻轻采摘下来,小心地置于竹篓中,拇指与食指都

被茶叶染得绿了。细雨蒙蒙中采茶归来,全身的衣裤都沾着茶叶的香气。至今记得,下山收

工过秤时,我一个上午采摘的茶叶,共计二两之多。若是等到烘干炒毕,大概只够泡上几杯

茶吧。

⑦可见春茶之金贵。那半月采茶劳动结束后回到城里,晚上睡觉时眼前仍是无边的绿色,

满山满眼的茶叶,在脑中如大海的波涛起伏,眩晕几日不止。能不思绿茶?

⑧如今杭州城里茶楼林立,茶馆兴盛,多半是将茶楼作为社交聚会的场所。如“青藤”

三层大茶楼日日夜夜座无虚席,小吃点心干果水果一应俱全,喝茶喝得轰轰烈烈,情景颇为

壮观。要论茶屋的文化品位,字画古董,环境古雅幽静,当数西湖大道别具风格的“和茶馆”。

若是去龙井、虎跑的茶室,喝茶为的是泉水;若是选择湖滨的“湖畔居”,为的是湖光山色。

到了金秋桂花节,满觉垅、植物园,一棵桂树一张茶桌,桂林丛丛,茶桌济济,桂花的醇香

与清茶随风交融,几粒金黄的桂花无声落入杯中,绿水浮金、绿绸缀金,那是桂树与茶树热

恋的季节。遗憾的是桂花节如今越来越商业气息,水漫“金山”时,绿茶已被淹没。

⑨近年来,我每次去杭州探家,倒是常与家人友人去龙井一带的山里,在农家庭院里喝

茶农自留的好茶,不会有茶室茶座里呼朋唤友、麻将扑克的骚扰之声,确是清静又悠闲的去

处。还有像孤山“一片云”等茶室,客人可自带茶叶,茶室提供开水,任由茶客随意一坐半

日,独享青山,也自成一道风景。杭州人喝茶是平常而普遍的大众文化,绝非文人雅士的矫

情;绿茶文化属于江南,那延绵几千年的茶汁,早已渗透在吴越后人的骨髓之中了。

10

这些年来,杭州周边地区,几种绿茶新品牌声名鹊起。众多绿茶品牌之中,我还有些

偏爱太湖地域的碧螺春,单是那名字就起得形神兼具,细嫩的叶片微微卷曲,如塘边池畔一

只只娇小的青壳田螺,报来春的气息。但若将碧螺春茶与西湖龙井相比,前者的香气有几分

张扬,带些诱惑的意思在里头;而龙井的茶香,却是清幽得不动声色。

⑪每日工作之始,端一杯绿茶走进书房,心里是愉悦的,因有绿茶为我醒目清脑;疲惫

劳累之时,饮一口绿茶,沉重的四肢顿时轻松了;心情沮丧之时,饮一杯绿茶,凡俗杂念都

随水流散了……

⑫许多许多年,在干燥的北方,绿茶日日呵护我的身心。许多许多年,在遥远的异乡,

绿茶伴我,我把家乡时时带在身边了。所以,绿茶究竟具有怎样实用的功能,于我是不重要

的。绿茶在我,是一种淡泊、一种娴静、一种清爽、一种平和。绿茶犹如涓涓细流,汇集成

生命长河,点点滴滴穿透并消融着我长途跋涉中的心灵障碍;绿茶不会仅仅用来解除危难,

绿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精神馈赠,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你看那片片绿叶,只需一杯清

水的呼唤,就将全部的汁液奉上并溶于水中,清清淡淡,安安静静,然而,清茶留齿,气定

神闲,回味深长久远。

(原文有删改)

5.怎样理解“那延绵几千年的茶汁,早已渗透在吴越后人的骨髓之中了”这句话在文中

-12-

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喝绿茶在江南历史悠久,喝绿茶已经成为江南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

了一种大众文化。

6.作者“只喝绿茶”的原因是什么?请作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绿茶的味道含而不露,②代表着作者的回忆,③品味绿茶即可品味江南文化,

④绿茶呵护身心(体现人生境界),⑤让作者时时回忆故乡。

7.文章第⑧段的结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先总写如今杭州城茶楼林立,茶馆兴盛的盛况;继而以“青藤”“和茶馆”等

众多各具特色的茶馆相印证;最后表达了商业气息充斥淹没绿茶文化的遗憾。

(2)①表达了作者对商业文化泛滥的不满;②引出(对比)下文作者到农家庭院喝茶的描

写。

8.文章结尾作者写道:“你看那片片绿叶,只需一杯清水的呼唤,就将全部的汁液奉上

并溶于水中,清清淡淡,安安静静。”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你的生活

体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绿茶是淡泊娴静的。观点:人也应该如绿茶一般娴静淡泊、不张扬。态度:表达

了作者对绿茶的喜爱之情。评价:略。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9:43: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126261346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吾心安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吾心安处.pdf

上一篇:悉尼气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吾心安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