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
推荐文章
关于四年级中秋节的400字作文热度:小学生的作文精彩例文
热度:关于学习雷锋的作文400字范文热度:关于奋斗的作文写作
素材热度:小学生500字作文热度:
苏轼,世称苏东坡、苏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店铺跟大家
分享的苏轼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苏轼的主要成就
1.文学成就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
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
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
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
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
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
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
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
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
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
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
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
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
“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
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
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
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
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
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
“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
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
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
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
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
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
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
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
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
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
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
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
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
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
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
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
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
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
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
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
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
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
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
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
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
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
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
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
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
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
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
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
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
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
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
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
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
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
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
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
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
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
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
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
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
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
《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
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
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
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
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
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
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
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
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
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
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
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
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
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
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
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
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
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
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
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
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
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
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
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
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
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
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
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
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
行文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
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
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
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
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
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
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
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
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
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
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
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
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
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
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
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
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
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
的性质。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
乳交融。
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
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夜
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
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
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
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
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
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
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
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
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
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2.艺术成就
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
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
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
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
“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
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
《祭黄几道文》等帖。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
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
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
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对苏轼的人物评价
1.总体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
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
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
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
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
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
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
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
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
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
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
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
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
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
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
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
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
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
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
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
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
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
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
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
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
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
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
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
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
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
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2.历代评价
《宋史》: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
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
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
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
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
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
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
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
“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
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
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
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刘安世: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
黄庭坚:①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
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②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
月。③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
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
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晁无咎:苏东坡词,
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王灼: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
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
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
自不分异耳。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
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不
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陆游:①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
“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
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
雨逼人。②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9:38: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122951346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轼介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轼介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