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由盛到衰的生活。
在《红楼梦》中,我知道性格率真、聪明伶俐的晴雯,有着一种纯真无邪的
美;我知道内慧外秀、温柔娴静,行动似弱风扶柳的林黛玉,有着一种病态的美。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只因她清醒地知道,聚时欢喜,散时岂不更冷清。冷清
则添伤感,倒是不聚的好。而贾宝玉只愿人生常聚,唯怕筵散花谢,悲伤不已。
其实贾宝玉内心亦是醒透的,世间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又何来朝暮花好月圆。他
曾对袭人说过:“你不用忙,将来有散的日子。”
大观园散了,曾经在春天里艳丽的仿佛空气都为之烧灼的花败了,曾经争妍
斗艳的群芳也散了,死的死,走的走,来不及道一声珍重。再无莺歌燕语,觥筹
交错,再无诗词对答,嬉笑咿呀。多少功名恩情,清浅如风。冷雨敲窗,繁华过
后,总是冷漠登场。记得在家庭聚会上,大家都是热热闹闹,笑容挂上了每个人
的脸,爷爷奶奶也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然而聚会总有结束的时候,结束了,人
也走完了。看着原来热热闹闹的屋子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不免有些伤感。
突然明白什么:人生就像一场华美的筵席,纵算你是最后一个离场,亦改变
不了它散落的命运。人生犹如过客,一世繁华,也敌不过无情岁月。林黛玉的命
运,我为她感到可惜。只因为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孤芳自
赏的空谷幽兰,她清新脱俗不染污尘。但她的自卑情结是性格使然,也筑成了她
红绡香断的悲惨命运。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大观园就像一场梦,但却表现
出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于恶。
《红楼梦》读后感2
今年的寒假可真是特别,开学时间延迟了一次又一次。正闲着不知道干什么,
便拿起存放在书架已久《红楼梦》。
有人说《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也有人说她写了一个凄惨的爱情
故事;还有人说学习到了其中凤姐的为人处事……而我只读到了一个字“空”。
为什么说“空”呢?因为书中贾府里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随着家族的没落
而随风而逝,留下的只有空,空无一物。人的生命也一样,正如宝玉所想林黛玉
的花容月貌,将来亦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
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
寻觅之时,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段话正说到我的
心里去了,我也经常想这些类似的问题。
在平时生活中,我晚上辗转难眠时,往往会这样想:自己长大后会去哪?自
己的东西在未来会怎么样?……想来想去,就只有一种结论,那便是空!在我看
来,未来是迷茫恍惚的,就连自己人生中的下一秒都不能确定。正如宇宙如此浩
瀚,地球则是如此渺小,人类终有一天会灭绝,而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终会因为人
类的不存在而消失,人类灭绝大约一亿年,将会出现新物种,而人类的所有痕迹
也会消失。即使人类通过移居他星,继续生存,但也会用完宇宙中的所有中子,
继而无法生产出新的能源,人类从此灭绝。再者,人类可折跃至更高的维度的世
界,但也终有灭亡一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一切所有概念都是虚无的,包括
现在我所写的这些字!
生来贫贱贵与否,
终是虚无梦一场,
纵汝终有千万钱,
到头也是一场空!
《红楼梦》读后感3
所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欣赏黛玉孤芳自赏、自抱高洁的纯净的灵
魂,而怀有偏见的说宝钗为了得到“金玉良缘”不择手段、讨好众人,把矛头纷
纷指向了宝钗。可是我们需要看清楚“金玉良缘”真正的阴谋策划者是薛姨妈、
王夫人!她们两个不择手段、为了等贾母死后得到贾府的最高地位而极力撮合“金
玉良缘”,可怜的宝钗,只是她们手中一颗稳中求胜的棋子!
宝钗真的想得到“金玉良缘”吗?曹雪芹早在判词当中,就将“黛钗合一”,
如果宝钗真的阴谋算计,那么,曹雪芹会将她和自己最喜欢的女孩子写在一起
吗?更何况,对联中说了,“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可见,黛玉追
求的是“善价”“善贾”贾府中善良的男人也只有宝玉;而宝钗追求的呢“时飞”
便是贾雨村的字。如此看来,宝钗喜欢的是像贾雨村这样,飞黄腾达、读书做官
之人,至于宝玉这样不思进取、整日与女孩卿卿我我,宝钗未必喜欢。
那这样,“金玉良缘”什么能成功呢?必然是与宝钗的大家闺秀性格有关。
在那个父母说一不二的背景、年代里,宝钗必然不敢对母亲的话反抗,而王夫人
呢,认为只要贾母死后,王熙凤掌权,而她儿子再娶个薛家的大小姐,那整个贾
府都在“王氏集团”的天下了。
真是可怕!为了得到贾府中的权利,竟然将自己儿女的幸福抛在一边,这是
多么可悲的人性啊!可是最后呢,《红楼梦》传世二百多年,每位读者竟都将矛
头指向了宝钗,而宝钗面对死了的朋友、疯了的弟弟,可谓是满心的无奈,最后,
只能面对宝玉出家为僧的现实了。
《红楼梦》读后感4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里,卿何薄命。——题记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经典的文学巨著,是曹雪芹耗尽全部心血创作的旷世
杰作,是一部对后人影响巨大的作品。曹雪芹,名霑,号雪芹。
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鉴赏性是非常高的。比如《刘姥
姥进大观园》中,写到众人被刘姥姥逗笑的情节就十分精彩,让我有种置身其中
的感受。“史湘云撑不住了,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在桌子上哎
呦哎呦;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同是写笑,每个人
的神态动作却各不相同,描写生动、形象、具体,从侧面衬托出刘姥姥的风趣幽
默,以及贾府上下喜欢她的原因。
再来看林黛玉,她性格纯真率直、清高孤傲、多愁善感,骨子里带着对封建
道德的叛逆,深深吸引着宝玉。她的“侬今葬花入笑痴,他年葬侬只是谁”“一
朝春尽红颜老,花落入亡两不知”,寄托了黛玉凄凉的身世之感,但也从另一个
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闺阁中优秀的文学才女的风范。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
何必假惺惺地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成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像
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地落下,却没有人问。我只
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她悲惨的结局。
《红楼梦》不仅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文学的绚丽瑰宝。因
此《红楼梦》还出了一门学问,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今后,它将一如既
往地以无穷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读者。(郭家妤)
《红楼梦》读后感5
在四大名著中,我第二个喜欢的就是《红楼梦》,而且它还是举世公认的中
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它主要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
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
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宝玉与林黛玉有过一段前世姻缘:远古时期,宝玉就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
块石头,后来那石头有了灵性,警幻仙子便让他当神瑛侍者。也许是天意,神瑛
侍者在走动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株“绛珠仙草”侍者见了便喜爱上了它,天天用甘
露浇盖溉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体,她说:“我要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后来
神瑛侍者投胎到贾府,而绛珠仙子则投胎到林如海家。
其中,我觉得最好玩的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首先那凤姐为刘姥姥准备了一
双很重的筷子,刘姥姥说:“这筷子比铁锹还重,还真拿不动来。”后刘姥姥又
说了凤姐教她的一句话:“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众人哄堂大笑,这是最有意思的一回。
这本书告诉我很多道理:从柔弱寄人篱下的黛玉身上,我知道身为女子要注
意言行,要大方且坚强;从富贵公子宝玉身上,我知道了遇到挫折不能气馁与消
沉;从端庄的宝钗身上,我知道了女子不仅要大气,还要拥有自信…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快来阅读《红楼梦》吧!
《红楼梦》读后感6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时候,对“红学”的说法是有些怀疑的。那时候我没
有办法想象,一本书可以成为一门学问。直到自己也品读过、学习过,才知道其
中的深意。
《红楼梦》当中咏柳絮的词便是如此。古人写状物的古诗词,并不是单纯为
了描述应该物件,而是为了托物言志,达到寓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效果,因而同
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立意,寄托不尽相同的感想和
寓意。大观园中的几次诗会都体现了这一点。
薛宝钗笔下的柳絮是坚强、积极、主动的,尽管柳絮没有根,但它“几曾随
逝水,岂必委芳尘”,不仅如此,柳絮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它要积极借助于外界
的力量,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语之间的豪情壮志让人拍案叫绝,
一改女子诗词中的哀艳。这种与众不同的寓意,也是宝钗性格的体现。
林黛玉笔下的柳絮是悲凉的,如同那些漂泊无依的女子,和她一样没有自己
的家园。柳絮没有自主性,因而它“漂泊亦如人命薄”,那有如棉桃一般的白色
又勾起了黛玉的愁绪:“韶华竟白头”,年纪轻轻的她,却是身体虚弱,自知命
不久矣,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吧。柳絮嫁与东风,她的生命在风中消散。
作者能够将满腔热血与多愁善感拿捏得如此准确精到,且一人同时作出多首
不同题材的诗词,这一方面就已经令人惊叹。而“柳絮”这个意象在全书中也有
着明确的寓意,它指向着荣国府、宁国府当中美丽女子无依无靠的命运,覆巢之
下无完卵的悲剧。这一意象与全书的主旨立意相契合。
如柳絮一般的人生,终究是无奈的悲凉。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首,是著名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
《红楼梦》一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荣的描写,展示了
广阔的生活视野,包罗万象。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
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合,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借用“真”“假”
观念,拖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照以假乱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
造一个美好的“生活世界”。
这一书中,林黛玉的聪明清秀,薛宝钗的美丽优雅等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
生,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孕育出来的。小说以黛
玉归天,宝玉绝世出家为结局,也许那个随僧人而走的人并不是贾宝玉,只是作
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形象。作者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那些画面已
经让我们领略到了封建大家族的辉煌与败落。
《红楼梦》使我印象最深的是《黛玉进贾府》这篇__,主要写了林黛玉初进
贾府的所见所闻,以林黛玉的视角为线索,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
的描绘。作品中主要人物先后出场,行文顺理成章,详略得当,虚实并用,描写
重点突出,笔法细腻多样,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相互交错,配合自然。通过环境
描写,展示了贾府荣华富贵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展示了__中人物美好的生活背景。
读了《红楼梦》之后,我不经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红楼梦》读后感8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
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
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
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
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
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
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
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
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
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
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
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
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
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
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后感9
《红楼梦》书写了多少书中人的悲剧?曹雪芹不仅体现出了一个封建权贵家
庭走向衰败和荣枯,而且从侧面彰显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功名成就,
一边是金玉良缘。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
玉与林黛玉两人无比凄凉忧伤的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有时似
乎至于千里烟雾之中,琢磨不透这里面的一切,书中共900多名人物,而最让我
能为其流下辛酸泪的也只有她——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有一段,讲“黛玉葬花”,我阅尽《红楼梦》,却唯独对这
一章情有独钟,令我魂牵梦绕。这一段将黛玉的自卑、自尊、自怜展现无遗,尤
其是那一首《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
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
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
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
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读着这首诗,我的心仿佛震动了一下,她把自己的渴望、梦
寐、生活的苦涩,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
孤独……
《红楼梦》读后感10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四大名著,喜欢的一个文笔很好的作者是《红楼梦》的忠
实粉丝,喜欢看的电视剧《甄嬛传》据说也有红楼梦的影子,但是却一直都没有
看过《红楼梦》。
一是看到大部头的书就害怕去开始看;二是习惯了看鸡汤书,会觉得看小说
没有用处;三是根本静不下心来去看这样的古代文学著作。
今年想提升一点自己的内涵,于是想到了看《红楼梦》。
最开始看完了一本白话文版本,看完后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就多了一个小
目标: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完一遍正常版的《红楼梦》。
很奇怪我选的这本书不是直接从正文开始的,而是关于红楼梦的各种评论和
介绍。比如金陵十二钗、比如老太太和刘姥姥。
还记得以前上学时看过电视剧,讲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集,觉得不太喜欢她
这样粗俗的人。
但是,看书才更了解背景。刘姥姥的女儿家里穷,好不容易才想到王夫人这
绕着弯的一门亲戚,但是女儿女婿都不愿意去攀亲戚,于是刘姥姥才亲自上门走
亲戚。
刘姥姥如果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她应该也不愿意去攀这远房的亲戚,而且在
亲戚家里各种丑态逗亲戚开心。
想起了小时候也有一些不走动的亲戚上门借钱之类的,那时候其实是不喜欢
的。
但是现在会觉得,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美其名曰要顺其自然,而是想
办法去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哪怕是远房亲戚那种很渺茫的资源,至少也要尝试。
当然并没有鼓吹大家去借钱,也希望自己以后尽量不要找别人借钱。
但是看了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我特别尊重为了更好生活而努力的人。
我也会努力把《红楼梦》看完,希望能记录更多书后感。
每次写书后感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正在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着。
《红楼梦》读后感11
刚上三年级,我在爸爸的引导下读了两遍青少年版的《红楼梦》,人称“小
红迷”,而且特别专注“研究”林黛玉姐姐。
在刚接触《红楼梦》一书时有点囫囵吞枣之味,认为林黛玉姐姐是一个多愁
善感的弱女子,总是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一副总不见天日的忧愁面容。
为了与青梅竹马、志趣相投的贾宝玉相恋,在封建社会里落到了一个悲哀的下场,
我实在是为她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与此同时,我觉
得林黛玉姐姐太过软弱了,虽然爸爸说是当时封建社会下造成的,但我认为不管
怎样,人就要活得像自己嘛,人家宝钗不也是坚强地活着呀。而且她的身体也太
弱了,书上压根没有提到她积极锻炼身体,只是不断重复提到她孱弱的身躯。可
悲!
第二次读《红楼梦》,我读得特别认真,而且把描写林黛玉姐姐言行举止的
一些语句画下来或摘抄,猛然发现林黛玉是个诗、琴、书、画样样精通的女孩,
而且还耐心地教香菱吟诗。特别是在“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章
节中的“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爸爸的讲解与在
网上查找资料后,我弄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对黛玉姐姐多了份同情。她一人来到
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
别人笑话她。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
不触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自幼体弱多病,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
泡大。但她却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可敬!
两遍读《红楼梦》,但对黛玉姐姐的感受却截然不同,相信我的第三遍、第
四遍或有更大的收获。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本书吧,是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
一。
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这本书,认识了她——林黛玉,她最后
可以说是患忧郁症死的,但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她那张眉清目秀的面孔,
天真的想法,还有和贾宝玉的那段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
上个星期,回头望了望图书角,又发现了《红楼梦》这本书,一时心血来潮,
借接回家看看,回顾回顾这本中国的经典名著。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
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
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
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很
漂亮,也就是那个令我映像最深的人物。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
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但别人都说宝钗比林黛玉好,唉……不过,林黛玉不是很
坚强,还有些疑心病。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
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最后他们贾
府也是死的死,嫁的嫁……最后,还是以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这段故事,贾宝玉和
林黛玉那绝后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深思。想想红楼梦,真的想别人说的那样“红
楼梦中梦难醒”,但林黛玉的知书达理还是我们女孩子要学习的哟。
《红楼梦》读后感13
造物何当作主张,任人禀受福修长。画蔷亦自非容易,解得臣忠子也良。贾
母的命令贾政不敢不听,溺爱是害人的。小孩子还是要打的,长记性,有的道理
说不明白,就得打。
宝玉的一番“歪理”辜负了宝钗的劝导。宝黛都是追随自己内心的人,他们
的地位让他们可以做到不为外界而改变自己,多么羡慕的生活。凤姐这个时候怎
么糊涂了呢,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凤姐说他们不知足,想得到自己有多贪吗?
大约凤姐会想:他们哪里能和我相提并论?
凤姐猜对王夫人的心思了吗?好几家都收了礼,给谁也不合适。凤姐应该是
猜到了王夫人的选择,他们爱送我就收,反正最后送礼的人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没法分辨争论什么。凤姐一句“夫人定了的事,我也没法”就完了。
王夫人是不大管事,但是这并不影响她的权威,不时的过问,你必须得答上
来。对凤姐来说还是轻松应答的。王夫人非正式地把袭人提升到姨娘的地位了,
凤姐也早已认定袭人会成为宝玉的妾。
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忽加“我的宝玉”四字,愈令人堕泪,加
“我的”二字者,是显袭人是“彼的”。然彼的何如此好,我的何如此不好?又
气又恨,宝玉罪有万重矣。
“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王夫人是真心疼
袭人,比宝玉省心、安心十万八千里。是有人打小报告给王夫人,抱怨几句,这
才问了许多。凤姐岂是好惹的。蒙府侧批:问情问景,随便拈来,便是佳文佳语。
夏日的慵懒光阴,是让人怀恋的时间。宝钗和袭人关系是很好的。
《红楼梦》读后感14
探春在十二金钗中算是难得有勇有谋的女子,她果断而能坚持原则,对事公
平公正,不徇私枉法,做管理可以让人心服口服,放到现在一定是个很好的公务
员。
如果说王熙凤的管理在于善用权利,那么探春的管理就显得灵活而更有人情
味一些了。探春管理的高明的地方在于她的敢于放权,如在大观园园子的经营上,
探春摒弃以前的按部就班的做法,大胆实行承包责任制。“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
老妈妈中,拣出几个老成本份,能知园圃的,派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让他们交
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探春把权力下放,让看园子的人自负
盈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将圆子料理的很好,还大大节省了开支,
这也是红楼梦中很好的一个管理案例。
从以上叙述可以大致看出王熙凤和贾探春管理的两种模式。王熙凤是中央集
权式的,善于运用权利,贾府上下,事无巨细均在她的掌握之中,任务分配由她
决定,赏罚规则由她制定实施,她是整个管理的唯一核心。这种管理方式所达到
的管理效果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才华、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若管理者是各
个方面都较为完美的人,也许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如乔布斯之于苹果,但当管
理者有较大的缺陷的时候,往往就非常致命。像王熙凤虽有才华,但由于她的自
私自利和徇私舞弊,正是她的所作所为一步步的将贾府推向了衰败的深渊。而探
春采取的管理模式要自由、开通一些,她懂得为下人们着想,合理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给他们多一些自主权,让管理的复杂度得
以简化,管理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红楼梦》读后感15
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描写人物的一个小小细节都能品味出不同的味道,而且
是多面立体的,不是线性,单一的。这些人物描述,展示出差异化的性格。而每
一个性格背后,作者都无比耐心地描述了各自的来龙去脉和背景。而基于这样的
背景和来龙去脉,不同个性的个体,背负着自己的宿命,在各自生活的轨迹上演
绎各自的生命故事。
着眼并遵循这样的视角,宝玉,金陵十二钗,甄士隐,倪二,贾琏,贾芸,
卜世仁,丫头小红,平儿,贾政,焦大,贾环,等等,这些人物都因此得到了理
解,包容,甚至是同情。简单的批判和否定荡然无存。
人是一种很特别动物,有时候云淡风清,可以捧着一杯茶发呆,什么也不想,
可以活得很简单。但有时候,人性在不同诱因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又可以变得
很复杂。立体的,而不是扁平单一的去体现人性,这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借助曹雪芹的启迪,我们可以想象,可能我们身边的某个人,在某种场合,
就是黛玉。在某种场合,我们会遇到王熙凤,再换一个场合,我们可能又会遇到
妙玉。于是,我们的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就不乏冷子兴,贾雨村,薛蟠,
贾芸等等这些《红楼梦》里出现的人物,或者我们熟悉的一个人身上,他(或她)
可能就同时集中了红楼梦里几个人物的不同个性。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8:3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087511345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楼梦阅读感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楼梦阅读感想.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