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历史】早期文化的三明历史
一、早期三明的政治和经济
三明城市年轻,但地域历史悠久。她山清水秀,地沃物华。这里的人
类何时开始垦辟洪荒?人口怎样形成发展?各县怎么设置?早期经济
情况如何?有过哪些重大的斗争?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从此来了解
我们的祖先
二、早期三明文化
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彩的精神文明。
独具一格的客家风采,星汉灿烂的人文景观,五光十色的文化荟萃,何
其争艳夺目!让后人陶醉和自豪!
三明境内的古人类
三明地处福建省中西部,闽北山区,在东经116°~27°之间。目前由两
区(三元区、梅列区)、一市(永安市)和九个县(明溪、清流、宁化、
大田、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组成。境内有以汉族为主体的
汉、畲、苗、回等33个民族。自然概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
总人口267.10万。
三明总面积约2.29万平方公里,境内山岭耸峙,重峦叠嶂,丘陵连绵
起伏,河谷盆地溪流错落相同;其中流长达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0
多条,沙溪、金溪、尤溪构成主要三大水系;全境地势从西北、西南往
东北倾斜,略似马鞍形,西部有武夷山脉中段和杉岭山脉南段,东部有
戴云山脉和玳瑁山脉北段,中部是沙溪谷地。
三明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日照和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7C~19℃,年平均降水量1688毫米。
森林覆盖率为74.1%,有“绿色宝库”之美誉。野生动植物、水、矿产
资源丰富,是大自然赐予三明人的一块沃土。这里遍布着三明先祖的遗
迹。
位于三明市北部岩前盆地的万寿岩,是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是福建乃至华东地区至今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多文化层洞穴类型
遗址。考古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石制品、骨器和动物化石,其年代最
早为距今18万年,最迟为距今3万~1万年,填补了福建考古学年代
上的一段空白,也是华东地区第一个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州文化遗
址,进一步为闽台同根同祖和深远的文化渊源提供了证据。
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1999年秋。在三明岩前盆地北邮,一座
孤峰耸立的山包,山上有由岩溶发育而生成的十几个洞穴,山包东南面
有一条渔塘溪流过,是一个盆地、山丘和河流三个天赐良境的优秀组合,
为古人类理想的栖息地。大量的古文化遗物发现于此山上的灵峰洞和船
帆洞内,目前已出土800余件石制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余种动物化
石,权威专家们研究认为,万寿岩遗址以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共存为主
要特征,在时间上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早、晚、末三个阶段,这是整个东
南沿海目前所没有的。在船帆洞下文化层发现人工石铺地面的遗迹,在
全国尚属首次。该遗址为研究中国东部旧石器文化提出了新的课题,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在明溪剪刀域,发现距今3万~2万年的大量动物化石,计
32种,是本省迄今发现的化石最丰富、种类最多的遗址。其中有被古
人烧烤砍刮过的痕迹,证实了这里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区。同年,
在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发现约距今l万年前更新世晚期的智人牙
齿化石5枚及大量其他动物化石,经考古学家鉴定,认为这里发现的古
人类化石属于晚更新世晚期智人,暂称之为“清流人”,为证明闽台古人
类同源提供了佐证。
古地理学证明,距今1万~7万年,台湾海峡因受冰川期影响,海水退
降,台湾岛与大陆被陆架平原所相连,成为大陆与海岛台湾的天然通道,
为古人直接跨越海峡提供了可能。在台湾发现的“左镇人”与“清流人”都
属晚期智人,体质形态基本相同,表明他们存在着共同的起源。
此外,在三明城东的南山塔,泰宁赤岭塍、铺前村冢色山、长栋山,永
安麻窠山、寨岩山,将乐癞痢山、狮子山、岩子洞,明溪苦椎墩、南山
塔,沙县虎形山,大田牛脊山等都发现从旧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人类
活动遗迹。到目前为止,三明境内共有化石遗址13处,商周遗址600
余处,古窑址36处,古墓数千处,历史文物1万多件。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3处,省级70多处,县(市)级278处。
众多考古资料表明,三明境内的古人类历史目前可上溯到18万年前的
原始社会,而且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生活遗址遍布境内各地,我们的先祖
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垦辟,生息繁衍,揭开了三明这块古老土地人类历史
的序幕。
三明境内的主要居民
秦汉以前,今三明境内的主要土著居民是闽越族。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散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朝称
珠江流域的越族人为南越,称东南沿海的越族人(包括三明区域内的越
族人)为东越。
自秦汉到隋唐时期,或因躲避战乱、天灾浩劫,或政府组织迁移,或朝
廷调兵入闽作战后,随军官兵眷属留住定居,中原汉人不断南迁,闽越
族与汉族相互融合,这些人中部分流入闽西北山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
三明各地以汉族为主的居民。
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越族后,除派官吏进行管理外,还迁徙50万
中原汉人进入越人居住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工具随
之传入,促进了当地生产事业的发展。
北民南迁过程中,三明境内形成一支富有特色的客家人,宁化石碧是客
家摇篮。东晋和唐末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北民南迁的移民潮。特别在
唐末黄巢起义后,北方士族陆续移民南下,与当地的古越人及畲族等少
数民族融合,这股南迁并融合而成的中原汉人称为客家人。原迁居于鄱
阳湖附近等地的客户,为躲避战乱,继续向东南迁移,其中大多数进入
宁化,主要集中在石碧居住,并以宁化为据点,不断向外拓殖。如今三
明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将乐各县。永安、
大田、沙县等山有部分客家乡村,全境内客家人口达五六十了万。
石碧位于宁化之西南,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东麓,是一块比较开阔的盆
地。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周围群山起伏,森林茂密,西北边境高峻
的武夷山脉作为天然屏障,古时就有“玉屏”之称,防阻着北方南来的兵
祸之灾,其间又有一条较为平坦狭长的地带,作为从江西入闽的通道,
既为南迁的客家先民提供了迁徙方便,又不失为逃难者理想的世外桃
园。它地处闽粤赣三省交通要道,水资源丰富,水路交通方便,雄居闽、
赣、韩三江的上游,沿赣江而下可达鄱阳湖、九江以至长江下游;经汀
江入韩江到粤东各地;从沙溪河入闽江可以出海。这种地理上的优势,
使石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栖居的集结地,是客
家民系形成的中枢区,是客家人辗转开疆辟土的中转站,是客家后裔子
孙衍播的始发点。
三明各县建置沿革
三明地区于三国时开始设置县署,后各朝陆续增设。明朝始设三元镇(现
三明市所在地),隶属沙县。
三明地区在夏、商时隶属扬州。周代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
越、楚等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三明隶属闽中郡。西汉初属闽越国。汉武帝废国置县,三明隶属会稽郡。
东汉三明属会稽郡冶县·后改称东候官县。三国、两晋、南北朝三明属
建安郡。隋朝时三明主属建安县。唐朝对全国政区体制进行较大调整,
三明隶属复杂。五代十国时期,三明先属闽国,后属南唐。以后各代三
明地属因朝因时而异。
三明最早设县是三国时吴国于260年(三国吴永安三年)设置将乐县和绥
安县,405年(东晋义熙元年)绥安县改绥城县。379年(东晋太元四年)
设沙戍堡,405年又升为沙村县,为沙县正式设县之始,621年(唐武德
四年)改名为沙县。725年(唐开元十三年)设黄连县,742年(厝天宝元年)
改名为宁化县。741年设尤溪县。958年(五代南唐中兴元年)设归化县,
1086年(北宋元孝占元年)改名为泰宁县。958年设建宁县。1098年(北
宋元符元年)设清流县。1452年(明景泰三年)设永安县。1470年(明成
化六年)又设归化县,1933年改为明溪县。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再设
大田县。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增设宁洋县(清代改隶龙岩州)。在全
市12个县(市、区)当中,建县史在千年以上的有6个。
古代闽越王无诸曾在古镛将溪建乐野宫,因而取名将乐,别称镛城。境
内金溪由西南至东北流贯,入顺昌汇富屯溪。
沙县境内有一闽江支流而得名沙溪。沙溪临城一带,“十里平流”,北宋
名相李纲被贬谪沙县后常在此燕游,故又称太史溪。相传此溪内有一无
角龙(又一说为独角龙),所以此溪又称虬(古代传说中的小龙),沙县县
城又称虬城。
尤溪旧名称沈溪,南唐时避王审知讳去水取名尤溪;又一说是此地多姓
尤的居民,故名尤溪,简称沈城。
宁化别称翠城,因城北翠华山而得名。东西两溪于城内合流为翠江,经
清流、永安汇入闽江。
暴宁则是宋哲宗皇帝赐“泰宁”二字为县名,取意“泰平安宁”。县城因地
处杉岭山脉,所以别称杉城。
永安是取“永远安定”之意,县西北的九龙溪和西南的汉川溪于县城的西
南汇合注入沙溪,合闽江入海。在流经城区一段,因中间隔一州,水分
二流下,形似燕尾,故又名燕江。永安别名燕江,又称燕城。
归化取意“百姓归顺”意,1933年因县境内渔塘溪“两岸有大小阜,如日
月相对”,改名明溪。
大田取意在大小田村立县,因城西、南有白岩、赤岩胜景所以别称岩城。
此外,建宁县别名濉城,清流县别名龙津城。
明朝中叶,开设墟场,置三元镇,一直隶属沙县、永安。1938年设立
特种区。1940年,从永安、明溪、沙县的辖地各划出一部分,创立三
元县。1956年7月由三元和明溪两县合并各取县名首字而得取名三明。
1958年,三明被定为福建省工业基地,成立了三明人民公社筹委会。
1960年5月改为三明市,同年12月与明溪分开建制,三明为省辖市,
明溪为市辖县。1963年7月,三明市改为地辖市。1983年7月,地市
两级合并为省辖市,下辖三元、梅列两区,以及永安市和沙县等9个县
农业
唐朝闽西北山区特别安宁,所以这里人口发展,劳动力增加,耕地被大
大开拓,唐末至五代时期,南迁的中原汉人根据山区特点,开垦梯田,
地处山区的三明,梯天大量开辟,由此反映这里农民改造自然的能力大
大加强,它是山区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再是兴修水利,不断改进生产
工具,犁耙、磟碡(也叫石磙,用石头做成的圆柱形用来轧谷物的农具)
等在唐代时已在福建广泛应用,特别是犁耙代替耒耜是农具的一大改
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使农业进一步发展。水稻成为三明人的主要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中,尤溪的金橘、建宁的莲子特别著名。三明各地
的茶叶生产在两宋时期兴盛起来,成为主要的家庭副业。
宁化县东北有座大陂(坝),自宋代起代代使用,灌溉农田。泰宁也有许
多农田水坝,用于引水。永安的西洋元山圳木框坝,渠长2公里,可灌
溉面积145亩。犁耕法在三明各地普遍推广,翻车、筒车得到应用。山
区普遍种植双季稻,唐代以后,耐水耐旱择地而生且成熟期短的优良品
种越南占城稻也已传入并推广。明朝以后又引入甘薯,三明各县都加以
推广,把它作为主粮的补充。
除粮食作物外,三明经济作物种植十分普遍。自唐朝起,尤溪因大量种
植金橘而成为我国四大金橘产地之一。五代时,建宁开始种植莲子,至
今有千年以上的种植历史,建宁莲子粒大、饱满、洁白、香醇爽口,以
滋补闻名国内外,是福建的名优特产。三明在宋元时期就有了茶叶生产,
明清时期,三明茶叶种植及加工业大为发展,各县遍植茶叶。
明清时期被朝廷列为„„贡品”的三明特产有:建宁的“建莲”、宁化的“延祥
茶”、明溪的„„华山茶”、泰宁的“毛峰茶”、清流的高地优质“贡米”。
手工业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福建的矿产资源大都在内地山区,三明为闽
西北山区腹地,蕴藏着丰富的矿藏,矿冶业自宋代以后比较发达。手工
业作坊增多,冶炼技术不断提高,其中尤溪的矿冶业尤为发达。造纸业
也是当时著名的手工业,丝织业以家庭纺织为主,以苎麻和棉为原料,
传统的手工纺织品有麻线、夏布等。制瓷业也是重要的行业。
明清时期,建宁、泰宁、永安、沙县、尤溪、宁化等地造船业比较发达。
其他如尤溪坂面制糖、棕棉加工、手工编织草鞋和质优耐用的“苏畲席”,
泰宁、永安、沙县的印刷业,永安贡川的草席和竹碗,归化的木碗和木
拖鞋,都远近闻名。
宋代福建采矿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三明境内各县更是其中的佼佼
者。泰宁有江源银场银矿;宁化有龙门新、旧银场,长永银坑,大庇银
坑;尤溪有安仁、林塘、洪面子坑等银铜混合矿。泰宁有垒磜村金场。
明清时期三明矿产主要有铁矿、银矿,规模较大的产地是大田、尤溪、
永安。其中,尤溪银矿开采量较大,明代仅尤溪铁炉冶场坑就有20个。
此外,明朝时大田龙凤场开始炼硫。清代唇宁开始开采滑石矿,永安、
大田已有采煤。
史栽宋代将乐的白苎布、泰宁的麻夏布颇有名气。明清时期三明各县广
泛种植苎麻,用于纺纱织布。清末,机织布逐渐取代家织布产量有所提
高。泰宁洋川农民自种三角草编织草席成为家庭副业收入。
两宋名声远扬的瓷器有宁化泉上青瑶、谢坊的白瓷,济村的黑瓷和青瓷;
秦宁上青的影青瓷;建宁石门汪家铺的白瓷。明清时期,尤溪陶瓷最为
著名,尤溪新桥、林下、林尾、清溪都是著名的产瓷地。此外,永安贡
川下甘地、大田奇韬洋地村的瓷器,工艺精良。
宋代著名的优质名纸有将乐的青丝扣纸、陇西山纸,永安的西庄扣纸,
宁化治平的„„重纸”、玉扣纸。到明清时,三明境内各县造纸业更加发达,
著名的产纸大县有尤溪、清流、沙县、泰宁、大田、
永安。此外,归化的红纸、锡箔纸也久负盛名。
商业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繁荣创造了条件。两宋以后,商品流通更加
广泛,各地土特产已不限于本地流通,而转运到其他地方。但是三明终
究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村落分散,商业发展受到限制,商店较少。买
卖交易主要靠墟集,这是山区商业贸易的一大特点。唐朝开始,农村开
始出现墟集,在地处交通要道的村落,每隔数天一集墟。届时八方民众
客商云集,互易有无。各地墟期多相互叉开,时间不一。至清乾隆年间,
三明各县共有墟市112个。至今,三明的许多乡镇依然保留着定期赶墟
集市的习惯。届时,赶集者日朝而聚,集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直到
日暮而散。随着山区开发,墟市贸易日益扩大,走乡串户的小商小贩随
之应运而生,摊铺和店面也日益增多,许多墟地成为商品集散的码头或
小集镇。各县城出现日益增多的大小商贩,陆续兴起各种商店,资本多
的商人开展批零兼营的购销活动,县城逐渐成为商业中心,突破了墟期
限制,每日都有持续不断的集市贸易活动。
除“墟”外,还有“会”的习俗。即每年一会,会期集市数日还有庙会、赶
会等。盛会期间,各地客商纷至
沓来,货物云集,交换所需。
集市交易多为农副产品,清代以后还出现专门的茶市、木市、纸市。
商业发展的另一重要标志是两宋时期大量的货币在市面上流通.政府也
开始设置一些专门机构加强对商业及税
收的管理。
三明的主要土特产木材、笋干、茶叶、毛边纸、烟丝远销天津、上海、
江浙一带。笋干、茶叶还转口销往东南亚。
商品运输以船运、筏运和肩挑为主。三明各县与外地物质交流主要靠水
路,以闽江上游三大源流沙溪、金溪、尤溪水流作为主要交通通道。各
县将本地土特产运出,以换回外地的食盐、日用百货、海产品等。毛竹
和木材则装成排筏顺流而下直达福州。宋代开始,随着商贸活动的发展,
除水路之外,许多县还开辟了驿道,架设了许多桥梁,方便了商旅来往。
三明地处闽北内腹山区,境内崇山峻岭,溪流湍急,古代时交通极不方
便,素有“闲道更比蜀遭难”之说,自古商贸运输主要靠河运。沙漠是闽
江主源,自建宁南流经宁化、清流、永安、三明、沙县至南平沙漠口与
富屯溪汇合,注入闽江,在三明境内流域面积达11770平方公里,干
流总长322公里.是古代三明内陆航运的黄金
水道。
金溪为三明境内第二大河流,自源头流经宁化、建宁、泰宁、将乐至顺
昌注入富屯溪入闽江。在三明境内河道总长200公里,流域面积约6397
平方公里。是将、建、泰三县厦毗邻地区物资集散的重要通道。
尤溪又名洗溪.源于大田南部和永安青水,向东顺流而下经大田、尤溪
二县从尤溪口注入闽江,向西溯流而上经大田八漳平通龙岩.全长17l
公里,流域面积5436平方公里,是闽中下通福州上通闽西的一条很重
要的通道。
宋代三明境内著名的古驿站有:清流的皇华驿、九龙驿,宁化的石牛驿、
宁阳驿、长乐驿、鱼鳞驿,沙县的七峰驿、同爵驿,建宁的风山驿、绥
城驿、洛阳驿、都溪驿。明代在此基础上增设铺。清代进一步增设铺和
馆。驿道之外,还有沟通乡村问的大道。
为适应商业活动和人民生活需要,许多城镇架设桥粱,著名的有:宁化
的“寿宁桥”,沙县的“平津”桥、“翔凤桥”、“登瀛桥”,泰宁的“丰泰桥”,
清流的“龙津西桥”,建宁的“万安桥”等。
农民起义
为反抗封建黑暗统治,三明境内曾多次爆发农民起义。
三明境内从宋代至清代,较大的农民起义共发生25起,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1229年(南宋绍定二年),宁化盐商晏彪聚集农民起义,反抗宋朝苛政虐民,起义席卷闽西北的建宁、泰宁、
清流、将乐等数十个县,起义军发展达数万人。
1347年(元至正七年),建宁人应必达聚众并联合江西宜黄、黎川民高举抗暴义旗,提出“摧富益贫”口号,
攻克泰宁、将乐、邵武、顺昌等数城,声势浩大,震撼朝野。
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宁化曹坊农民曹柳顺发动农民起义,拥众万余,连续攻打宁化、清流、连城、
长汀以及江西石城等县。
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邓茂七领导沙县农民起义,尤溪炼铁炉主蒋福成聚众起义响应。
1502年(明弘治十五年),沙县夏茂胡天秀集众起义。
1647年(清顺治四年),大田农民林良聚众千人攻入县城,并杀了知县。
1648年和1649年,农民曾唯聚众多次攻克县城。
清成丰年间,大田还爆发过多次农民起义,攻入县城。
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朝爆发的沙县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是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邓茂七,原名邓云,江西建昌(今南城县)人,佃农出生。他为人勇悍豪侠,在家乡杀死地主恶霸后,逃到
沙县,改名:茂七。
1448年,邓茂七到沙县大洛陈山寨,号召佃农不向地主:“送租”,不许地主向佃农勒索“冬牲”等物。
沙县旧例:地主强迫农民把田租送到地主家,叫„„送租”,逢年过节还得另送地主鸡、鸭、鱼、肉等物,叫“冬
牲”。
地主勾结官府,派兵镇压。邓茂七在群众协助下,杀败官兵,并杀白马祭天,歃血为盟,宣布起义,自称“铲
平王”,并以沙县为根据地,建立农民政权,各地起义响应,先后攻克沙县、光泽、汀州等20余个州县,
还与浙江义军叶宗留部相呼应,震撼了明朝政府。明朝政府对邓茂七采取剿抚兼施的伎俩,邓茂七斩杀前
来诱降的官使,随后向福建全省展开进攻。
起义军攻克将乐、连城、上杭、永春等20多个州县,并打到广东海阳、江西瑞金等地。尤溪佃农、永泰客
民等纷纷响应起义,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
明朝统治者大为惊慌,急调大军围剿。1449年(明朝正统十四年),因敌我强弱悬殊,加上起义军内部出现
叛变和奸细,起义失败
客家文化
居于中原河洛一带的汉人在西晋末开始了为躲避战乱的南迁,他们就是客家人的祖先。其中多数经赣南宁
都、于都迁入宁化石碧,随后他们以石碧为据点。向闽粤赣三角地区拓殖。其子孙不断迁往汀江流域和广
东梅县。明清时期相当部分迁往川、湘、豫、浙、鲁、黔、桂等地。今天客家人已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
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如在泰国、香港、澳门、台湾都有传自宁化石碧的大量的客家人。今天散居世
界各地约1亿的客家人。绝大部分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石碧衍播出去的,所以,石碧有“客家祖地”之称。
石碧客家祖地,人才辈出。自唐至清,共计中进士90人。此外,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中华民国创建人孙
中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叶剑英,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原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等都是客家人
后裔。
客家民系是中原先民在南下大迁徙的长途跋涉中,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并在沿途吸收各居留地的经济、
文化因素,到达最终聚集地后,求大同,存小异,不断取舍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习俗、
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他们一方面传承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形成重道
义、守礼节、好学问、进伦理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汇入其他民系的先进文化习俗,客家人长期经受战乱和
艰苦磨炼,养成了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独立奋斗、刚强不屈、向外发展的优良品性。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的过程中,创造出体现客家人特有的共同而稳定的价值观念的传统文化,虽经无数的变革,但中原唐术占
风至今犹存。
勤奋好学一直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因此,宁化自唐至清,文人辈出,计有进士90人,有140多位乡人
著书300余部。历史上三明客家文化名人中的佼佼者有明末清初学者李世熊(宁化人),清代大画家、“扬州
八怪”之一黄慎(宁化人),大书法家伊秉绶(宁化人)。
客家人有自己独立的客家语系,石碧人讲的是纯客家话,宁化通行的方言就是客家话。
各地客家人都保存着与石碧相同的传统民俗,如结构独特的客家民居建筑、婚嫁丧葬、服饰和生活习俗等,
既保存了中原汉人的传统,又富有客家的特点。
石碧客家还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如客家戏、客家龙灯、客家舞、客家曲篷(又称坐唱音乐)和客家山歌。
石碧因其为“客家的发祥地”而名扬海内外,世界各地客家人后裔纷纷前来朝祖祭先,寻根访源。1992年1
1月.宁化举办了首届客家民俗文化节,各地客属宗亲和客家研究学者前来参加。这一切,对客家文化的
继承、传播、发展、光大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才辈出
三明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自古以来英才辈出,代代相继,涌现出饮誉四海、闻名遐迩的文学家、哲学家、
教育家、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二百多人。历代各有建树出类拔萃的名人精英,可谓群星璀璨,争
艳夺目。他们为祖国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闽学鼻祖杨时
杨时,宋代将乐县人。他最早将程氏理学传人福建,被称为“南渡大师”、“闽儒鼻祖‟‟。在理论上,他继承、
传播和发扬了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为后来朱熹创立其理学理论提供了先导。他同时也是个教育家,其
弟子多达一千多人,特别是为福建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在中国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一天,杨时与学友游酢争论一个议题,互不相让,便前往老师程颐住处求教,不巧程颐正靠在椅子上打
瞌睡。此时正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他们没有叫醒先生,而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廊下等候,当程颐醒来
时,门外积雪深达尺余,见两个弟子还站在雪中,很是感慨。这就是历史上尊师重教佳话“程门立雪”的由
来。
理学家、教育家罗从彦
罗从彦,沙县人,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杨时的学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理”一元论,视“理”为至高
无上。他发扬了儒家的“仁政”和“性本善”思想,又融人佛道两家的“清静无为”思想,既提倡“忠君爱国”,也
宣传“绝意仕进”超脱人世的清高处世观。
一代宗师朱熹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在尤溪出生,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哲学理论的要旨是:认
为天地万物都存在“理”和“气”两个方面,“理”是万物生成的本源,“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二者是不能分离
的。他认为事物的对立和差别是不能改变的,以此来强调封建社会等级的永恒,要求人们遵守封建等级纲
常。朱熹是南宋以来对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
杨时是程颢、程颐的学生,罗从彦是杨时的学生,李侗是罗从彦的学生,朱熹是李侗的学生。杨、罗、李、
朱被尊为宋代理学的一支——闽学的„„四贤”,其中三贤为三明人。而朱熹在学术界声望极高,他生于尤溪,
后迁居建阳,他对孔盂学说的阐释,被封建王朝所推崇,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地位。他留下了《四
书集注》、《诗集注》等60多部著述。
朱熹还是一位大教育家,素有“前有孔子,后有朱子”的说法。他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认为教学方法应从
易到难,由浅人深,循序渐进;把学习方法归纳为学、问、思、辩四个环节。他还注重师表和环境的潜移
默化作用。他的学生很多,有文字记载的就有511名,其中有成就的近百人。
朱熹及学说对后世学者影响极大,日本在德川时代就流行“朱子学”,近代在台湾及东南亚以至美国,都建
立了朱子学研究组织。
早在1237年(南宋嘉熙元年),尤溪知县李修就在城关的水南郑安道宅朱熹诞生地建祠祀朱松、朱熹父子,
1245年,尤溪知县施濆在此建“会极堂”,1253年南宋理宗皇帝赐御题“南溪书院”。到1347年(元至正七年),
尤溪教谕张世慈、训导施济翁等修葺南溪书院,祀朱熹塑像。1988年,尤溪政府为纪念这位具有国际影响
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市区中心塑立了大型朱熹塑像,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为它题了词。
忧国忧民的文学家邓肃
邓肃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沙县人。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立志抗金,著有《拼榈文集》25卷,
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高风亮节的李世熊
李世熊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宁化泉上人。他对经史子集乃至医卜星纬释道的典籍,无不贯通。
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宁化泉上阳迟山但月庵专心攻读与著述,“但月”寓意明朝最后一人。清廷屡以高官厚
禄聘请,都被他拒绝,以明其高风亮节。
他撰写的《狗马史记》,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官场的无耻和丑恶,被清政府列为禁书。他撰写的《物感》
是我国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在他83岁时收集整理的《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
艺术大师黄慎
黄慎是清初卓越的艺术大师,宁化湖村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慎艺术上的杰出的成就是把诗、书、画熔为一炉,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中国艺坛。特别是他以狂草入
画,用
于写意人物,开辟了人物画的新径。他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画苑影响很大,其作品历来为国内外人士所珍藏。
为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1987年,宁化县政府为其立了塑像。1990年又建立了“瘿飘园”。国画大师刘
海粟为其题词„„怪而不怪,艺传万代”。
书法家伊秉绶
伊秉绶是清朝著名书法家、诗人和画家,宁化人。
伊秉绶曾任惠州和扬州知府,为官清正廉洁,卓有政绩,扬州人民尊他为„„扬州四贤”(指欧阳修、苏轼、王
士祯、伊秉绶)之一。
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书法艺术,善楷、行、隶、草。其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别
是隶书破具特色,被书法家视为隶书正宗。他在京时,凡朝中进御书,多命他书小隶体,乾隆看后大为赞
赏。传世墨迹,后人视为珍宝,被高价收藏。
爱国诗人张际亮
张际亮,建宁渠村人,清朝杰出的爱国诗人。他创作大量诗歌,留传下来的有三千多首,其中鸦片战争后
的诗作颇有价值。
张际亮一生贫穷坎坷,怀才不遇,但才气横溢,名扬四海。他经历了鸦片战争,写下大量同情人民疾苦、
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诗篇。代表作有《松寥山人集》、《娄光堂稿》等,深得林则徐赏识。
文化荟萃古代
三明因其开发略迟于中原,所以文化址础相对薄弱些,但是又因其人口结构是由四面八方汉人与其他少数
民族长期相互交融而成,因此自古以来三明文化呈兼收并蓄特征,发展很快,其表现极为绚丽多彩,层次
丰富。
教育
624年(唐武德七年),沙县始创办县学,开辟官办学堂之先河。宋代三明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流动性大,各
县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当时以民间办学为主,民众出资办私塾、书馆和书斋;其次是政府办的县级学宫,
又称儒学,作为培养人才、选拔官吏的教育场所;再次是官府主倡,民众集资兴办的书院,与学宫发挥同
样的功能。宋元各县兴办书院、社学、义学、蒙馆、经馆等.形成门类齐全的办学体系,推动开科取士,
使二明教育事业相当发达达,培养出大批著名学子。
宋代著名的学堂书院有建宁的“云谷书院”,沙县的“凤岗书院”、“了斋书院”,清流的“龙津书院”,尤溪的“南
溪书院”,将乐的“龟山书院”。
明清时期,教育事业有更大的发展,各县开办县学、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县学是县衙设立的官学,
其余都是私立的。县学和书院主要是培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才,其他的侧重启蒙教育。到清未.三明各县
办有县学1所,境内共计有书院98所、社学103所、义学83所、私塾363所,遍布城乡,形成官学与私
学相辅相成的局面。此外.自宋代到明代.泰宁、清流、将乐、宁化等县还先后办有医学、阴阳学等,培
养专业人才。
从唐至清代科举考试,三明境内各县中进士596人。其中状元4人(泰宁人叶祖洽、邹应隆,沙县人张安、
倪闪)、榜眼2人(将乐人廖子孟、被明太祖亲谕“特赐状元”的宁化人张显宗)、探花5人(沙县人廖如曛、陈
璀文、罗英笏、邓驿和大田人林宜春)。
明清发展了创始于隋朝的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成为专一、僵化而系统的选官定制。规定三五年考试一次,
各州、府、县童生(学生)首先参加本地的院试,考中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从而取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扣殿试三级。生员参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头名称
解元。第二年各省举人聚集京师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考中者特为贡士,头名称会元。贡士再到皇宫参加
由皇帝主持的亲试,叫殿试,中试者分一、二、三甲出榜公布,一甲三人头名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
称撵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考中者统称进士,叫进士及第。明朝以后的中央政府
各部高级官员,绝大部分由进士出身的人担任。
1905年.在革命浪潮冲击下风雨飘摇的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各县各类旧式书院陆续改办为小学堂.分为
初等
和高等两种学堂。设置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图画等。
三明教育
开始向近现代过渡。
科技
三明开发较晚,地处偏僻,与中原比较经济相对落后,加上封建主义的桎梏,束缚了科技发展,但也不乏
有杰出贡献者。
明朝著名天文学家连登岸,大田人,他准确地推算出天体廿八宿星体轨道。著有《天文志》,这是一部全
面系统
的天文学书籍。
医学上,涌现出大量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传世名医。光绪年间,开始用接种人痘办法预防天花。永安县
创办基
督教院,开始使用西医西药,促进三明医学事业的发展。
明代清流人罗显,固其医术高明,被召入京为御医。明代名医还有将乐的林道飞、永安的赖汤铭、归化的
李世英、宁化的聂尚恒;清代。名医有永安吴仰虞,建宁应昌德、黄麈镜、徐中安,大田吴腾汉等.不胜
救举。
宗教
三明宗教发展有较长的历史。早在东汉初年,泰宁境内就有了道教活动,隋唐时又传人宁化等地。佛教约
于南朝时传入三明。到唐朝时,各教发展兴盛,佛教尤为突出。随着宗教的发展,各地教徒剧增,庙宇广
建。到宋代更进一步发展,名山胜地均为寺院所占。
宗教是一种历史性的世界现象,是人类精神文化发展良中派生出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它以神化的方式并
借助一定的仪式对信仰、为人处世原则、世界和自然宇宙进行解释等为其宣扬传播主题,并在各个不同的
历史时期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相互影响。
中国土著宗教是道教,其他如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则是外传进来的。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对中国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分大乘和小乘两派。传入三明的
属大乘教派。南朝时期佛教就传入建宁,是三明佛教最早传入的县。唐朝僧人道均、道行在明溪枫溪聚龙
峰建造的聚龙禅寺,对明溪佛教发展起了统领的作用,而且对闽西、闽西北佛教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其弟
子传教足迹遍及宁化、建宁、将乐、长汀、连城,江西石城、广昌及广东等地。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限制佛教发展,三明境内寺院、僧尼数量有所下降。清末,由于统治阶级腐败,列强
人侵,连年战乱,局势动荡,导致佛教没落衰退,寺庙大量减少,许多僧尼下山还俗。与佛教相反,明代
道教在三明境内十分盛行,道教宫观遍布城乡各地。清代以后,道教渐趋衰微,道士逐渐演变转为从事封
建迷信活动。
明清时期,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相继进入泰宁、建宁、将乐等县传教,并建造大教堂。另一支教派基督教在
清朝时
传人三明。
天主教最早于1661年传入建宁,随后传入将乐、沙县等地。其教会直接受罗马教廷控制。美国基督教传
教士在清咸丰年间就进入永安、沙县传教,同治年间,三明境内出现中华基督教会和中华卫理公会基督教
组织。光绪初年开始出现本省籍教徒传教。一些县城如沙县、大田、泰宁、尤溪等陆续建起教堂。
西方宗教传人因受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影响,其地展受到限制。但外国传教士除布道传教外,还创办
学校、敝会医院,设立医馆,将西医传人各地,在社会上产生相当的影响。
建筑
三明历史悠久,不少优秀的古代建筑虽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至今还十分完好地保存下来,古代工匠高超
的智慧,如今依然星光闪烁。最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有位于现三明城区建于宋代的正顺庙,泰宁县城建于
明代的尚书第和永安槐南乡洋头村建于清代的安贞堡。
清代建的安贞堡历时14年竣工,占地15亩,有房间150个,是福建省罕见的规模雄伟的大土堡。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建的泰宁尚书第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是福建省保存规模最大、最完好的
古老建筑艺术珍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建的泰宁甘露寺镶嵌在甘露岩的悬崖峭壁的穴凹内,一根高30米、围3.38米的红柱把其上层叠的殿
阁楼宇“一柱擎天”地撑托而起,整寺因岩势而建,全木结构,上以洞岩遮天,不用一片瓦片,十分奇特。
右崖壁上一道飞瀑从天而下,寺内钟乳滴泉,长年不断.水质洁净清甜,胜似甘露,此寺因而得名。
正顺庙建于宋代,800多年来历经元、明、清及民国多次修缮,成为集历代风格于一体的著名建筑,具有
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化泉上土堡是清初客家学者李世熊倡修的,占地币积1690平方米,围墙高16米,厚6米左右,周长5
00米,东西南北各置一门,墙外四周有深水沟防护,墙上布有铳眼。围墙内有9条小巷分割居住区,可住
120余户,并有四口水井。
古代三明境内各地的著名建筑还有尤溪城隍庙、将乐万全圣水岩的青云堂。各县名胜所建的寺庙,富有山
区特色的各地土堡、土楼,客家寺堂等,都是古建筑中的佼佼者。
壁画
近年来,在尤溪境内相继发现宋代古墓壁画,这在福建较为罕见。目前已发掘的有潘山、公山、水南、麻
洋、梅仙壁画。此外,将乐、三元也都发掘出古代壁画。
这些古壁画内容丰富,以人物居多,其中一部分是彩绘。壁画线条流畅,画风朴实,是我国艺术宝库的珍
品之一。它为研究宋代的文化、艺术、社会风俗以及地方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6:4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401985218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南山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南山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