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篇一】有趣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沧州的狮子,定县的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从这个广泛流传
的民谣,能够看出沧州狮子是多么着名了。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沧州这地方是一块风景优美、土地肥沃
的鱼米之乡。它一面临海,因而远远地望去,海碧天蓝。再加上气候
温和,人又勤劳,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那么美好。所以就连飞禽、
走兽,也都愿意到这里落落脚。
有一年谷子黄梢,棒子苍皮的时候,海面上突然刮起一股黑风,
卷着海浪,像虎叫狼嚎一样咆哮着直扑沧州城。眼看着船翻桅折,房
倒屋塌,满洼的好庄稼被海水吞没。黑风恶浪来得急,老百姓来不及
躲,人也淹死了很多。那情景是真叫惨啊!
这黑风恶浪怎么突然来得这么猛呢?原来是一条恶龙在兴妖作怪。
它看着沧州这地方好,就一心想独吞这地方做它的龙宫。
就在恶龙兴妖作怪、残害黎民百姓的时候,人们猛地听到一声像
山崩地裂一样的怒吼。只见一头红黄色的雄狮,从海边一跃而起,象
鹰抓兔子一样,嗖的一声,冲向大海,直取恶龙。
海面上顿时水柱冲天,狂风大作,龙腾狮跃,雄狮和恶龙从天黑
一直厮杀到黎明,恶龙招架不住,掉头就跑。它边跑边想:“我占不
了这块地方,也叫这地方好不了。”于是它一边跑着一边吐着又苦又
碱的白沫。
雄狮在后面紧追不放,一直到东海深处,逼着恶龙收回了淹没沧
州的海水,这才罢休。
恶龙跑了,海水退了,沧州一带的老百姓,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
灾难,又能安居乐业了。人们为了感谢为民除害的雄狮,就请一位叫
李云的打铁名匠,带领着九九八十一个手艺高超的徒弟,用了九九八
十一吨钢铁,铸造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在当年雄狮跃起的地方,铸
成了这尊活灵活现非常雄伟的铁狮子。
那条恶龙虽然没死,不过它一望见这头铁狮子,就浑身发软,爪
子发麻,再也不敢兴妖作怪了,所以,后来人们又把这尊铁狮子叫做
镇海吼。
【篇二】有趣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相传,皇帝有一位史官,叫仓颉,专管文件材料和记录国家大事。
不过那时候没有纸和笔。连文字也没有,拿什么来记录呢?用绳子,
在史官的屋子里挂满绳子。横着挂的是比较粗的主绳,每一根主绳上
也都垂着一些较细的绳子。细绳上有些打了结,有些打了套,有些还
挂着各式各样的贝壳。这些绳子就是协助记忆的工具。“结绳记事”
是那时候十分通行的方式。比方说,一根白色的主绳代表羊,下边垂
着的细绳的数目就代表羊的数目。一条细绳代表一,两条细绳代表二。
要是表示十呢,就在另外一条细绳中间打个结。
不过仓颉管的事情太多了:牲口圈里有多少羊呀,地窖里有多少
米呀,一年里举行过多少祭祀呀,打过多少次仗呀……他都得记载。
“我简直变成了蜘蛛……”仓颉逐步地发起愁来。事情一天一天
多起来,难道老是增添绳子吗?
有一天,仓颉走近孩子身边一瞧:啊,墙上画着牛、羊、陶器;
孩子念着“三”又是在羊的下边刻了三个点,念着“十”,再在陶器
的下边先刻一条竖线,然后在竖线的中间刻上一个粗粗的圆点。仓颉
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圆点不就是绳子上打的结吗?用刻划的方法代
替结绳,真是好主意!他回去马上照着孩子的办法做。
不过日子一长,仓颉又发愁了。画图画也并不简单。画老虎得像
老虎,画得不好就像猫;画陶钵得像陶钵,画得不好就像碗。况且,
祭祀、打仗、纺织……该怎么画呢?
这天,仓颉跟随老猎人去打猎。他们走进了树木参天的大森林,
猎人在一棵大树旁边停了下来,弯着腰,仔细地在地面搜寻,嘴里还
喃喃地说:“一直向前走,能够找到熊;往右边走,能够猎到鹿;往
左呢,只能背回一些野羊。”仓颉感到新奇,赶忙问个究竟。猎人指
着地面的痕迹说:“你看,这些都是鸟兽留下的脚印,有大有小,有
深有浅,还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每一种脚印就代表一种禽兽。”
“一种脚印就代表一种禽兽。”仓颉突然又想到:我为什么不能
用一些符号来代表事物呢?他回去后,立刻开始设计用符号表示事物
的方法。比方,要表示羊,画个羊头代表不就行了?采取了这种用符
号表示意思的方法,不但牛羊、弓箭等具体事物能够记录,连一些不
很具体的意思,比如“冷”、“快”、“远”……也能够用符号来表
示了。真是个好办法啊!
仓颉设计的符号,不但自己使用,而且传授给各部落的人。这些
符号逐渐推广开来。经过很多人的补充、修改,就成了最初的文字。
人们有了文字,老一辈的经验能够记录下来传给后代,相隔很远的人
也能够互通消息。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方便了,人类的进步也更快了。
于是仓颉的名字传遍四方。
【篇三】有趣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
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为人
正直,少年时便以孝顺而闻名。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时,
包公中了进士,当时28岁。包公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
江西永修)知县,但是他的父母因为年老多病,不愿随他到他乡去。
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在身边,那么这个儿子不能只顾
自己去外地做官,扔下父母不管,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
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着儿子去外地的,而父母不愿意
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种情况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
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辞去官职照料父母。因为父母不愿跟
随包公去外地,包公便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得到了
官吏们的称颂。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离世,包公才重新踏入仕途。
包公能主动辞去官职,照顾父母,说明他不是那种贪恋官场的人,
更体现出他是个孝顺的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回报,这个点,值
得大家学习。
【篇四】有趣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武松在离景阳冈不远的酒店里,喝下了十八碗酒,倒提着哨棒,
脚步不稳地正想向景阳冈走去。店家追出来喊道:“走不得!走不得!
最近冈上有只老虎,已经伤害了二三十条人命。”武松听了,笑了笑
说:“你休来吓我,便真个有,我也不怕!”
武松乘着酒兴,大步走到景阳冈下,看见一棵大树,刮去了一块
树皮,上面写着两行字:“最近景阳冈出现了老虎,凡是来往行人,
在中午时分成群结队过冈。”武松看了,笑着说:“这准是酒店老板
吓人的玩意儿,好让人们到他酒店住宿。我怕什么!”于是,对告示
置之不理,依旧拖着哨棒走上山冈。
走不到半里路,看见一座破庙。庙门上贴着一张县衙门的布告。
武松看了这才相信有虎。他本想转身回去,但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自
言自语:“怕什么!既然来了,倒要上去看看。”
这时候正是初冬,昼短夜长,天很快就黑了。武松一路上并没有
发现什么,又喃喃自语:“明明是人们自己害怕,不敢上山,哪里有
什么老虎!”
武松走了一阵,觉得酒力发作,浑身燥热,便一手把胸前的衣服
敞开,直朝乱树林子走去。他看见一块十分光滑的大青石,板索性把
哨棒放在一旁,正想要躺下入睡,忽然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扑”
的一声,从乱石丛林后面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来。武松不由“哎
呀”一声,连忙从青石板上翻身下来,拿起了哨棒,闪在一旁。那老
虎又饥又渴,两只前爪在地上轻轻一按,朝着武松纵身扑来。武松吃
了一惊,出了一身冷汗,酒也醒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老虎扑过来,只一闪,就闪在老虎背后。
老虎往背后看人是很困难的,于是便把前爪搭在地上,腰身一掀,掀
了起来。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老虎没有掀着武松,大吼一声,就
像半空里打了个霹雳,震得地动山摇。接着它倒竖起铁棒似的尾巴一
扫,武松急忙又闪在另一旁。原来老虎伤人,就是这个扑、一掀、一
扫;这三下子不成,气焰也就减了大半。
那老虎没扫着武松,又大吼一声,一兜扑了过来。武松见那老虎
转回身扑来,于是双手挥起哨棒,用尽全身力气,从半空中劈下来。
只听见“啪”的一声响,竟把一根手臂般粗大的树枝劈了下。来原来
武松打得慌了,没打着老虎,却打在枯树上,那条哨棒折成了两截,
只剩半截拿在手里。老虎更急了,咆哮着,张开大口又扑过来。武松
一跳,退了十几步远。那老虎两只前爪正好落在武松跟前。武松索性
把手里的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手就势抓住老虎的头皮使劲往地上按。
老虎拼命挣扎,武松用脚朝老虎脸上、眼睛乱踢。老虎疼得吼叫着,
身子底下扒起两堆黄土,扒成了一个坑。武松把老虎的嘴按到黄土坑
里,又乱踢了一阵子。那老虎已没多大气力了。这时,武松左手紧紧
地按住老虎,右手举起铁锤般的拳头,用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了六
七十拳,老虎眼里、嘴里、鼻子里、耳朵里都喷出鲜血来,只剩下了
一口气,再也动弹不得了。
武松担心老虎不死,找到那根断了的哨棒,又打了一阵。眼看老
虎连气都没有了,这才扔了哨棒,过冈去了。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5:5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990511343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