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必读成语故事: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
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
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所以,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
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
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
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
的种种不法行为。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
一样。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
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
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
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
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个成语,用来比喻
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现在人们多用这个成
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
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引证解释: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
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
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惊。’为
好事者口实焉。”《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
草,
吾已惊蛇”。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
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鸾,撩蜂剔蝎,打
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
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
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偏偏又碰着这位胡统领好大
喜功,定要打草惊蛇,下乡搜捕。土匪没有办到一个,百姓倒大受其
累。统领自以为得计,竟把剿办土匪,地方肃清禀报上去,希图得保。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回:“老武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
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就会坏了大事。”
亦作“打草蛇惊”。
《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
师曰:‘打草蛇惊。’”
宋朱熹《答黄仁卿书》:“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
不敢放手做事耳。”
成语资料:
《三十六计》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
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
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丰
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原文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②。
注释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理应考实查究清
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阴,
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媒介。
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对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
的重要手段。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
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成语出处
《打草惊蛇》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
(?—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
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
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
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
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
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
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
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
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
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
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
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
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解析
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水
洼,芦苇密林,野草遍地,—定不能麻痹大意,稍有不慎,就会“打
草惊蛇”而被埋伏之敌所歼。不过,战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有时已
方巧设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计的战例也层出不穷。
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
免敌方发现我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
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而歼之。
在山村里,人们走路,特别是走杂草丛生的山路时,总拿着竹棍
子,一边打击杂草,一边行走。为什么打草呢?杂草丛是毒蛇出没的地
方,毒蛇,诸如地皮蛇、响尾蛇等,大多体形小,肢色或如土色或如
草色,喜欢潜伏在草丛中,袭击路人,不易被人发现,毒蛇咬人一口,
致伤致残,甚至致命。但是,这类毒蛇怕竹棍。人们打草,是为了惊
蛇,蛇受惊逃走了,路上安全,受惊跑出来的蛇,目标明确,会被人
一棍子打死。
社会生活里,充满阴谋诡计,像草丛中潜伏下来的毒蛇,时不时
地有无辜者被伤害,正直者遭打击,只有阴谋被事先探明与揭露,才
能保护无辜者与正直者。
探明与揭露阴谋的方式,往往是打草惊蛇。绝大部分搞阴谋的人,
和做贼一样,心是虚的,只要我方一方面虚张声势,一方面谨慎防范,
就能够使其中止阴谋,或者暴露阴谋,并打击阴谋者。36计具有阳直
与阴毒两面性,有一部分是纯阳直的善计,打草惊蛇便是其中之一。
在现代化的商品经营活动中,经营者在竞争对手中选择合作伙伴,应
事先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以掌握市场行情,了解对手,理解消
费者需求等各个环节,准确把握后面的经销活动,以保证经营有的放
矢,达到自己真正的经营企图。
探源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
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
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作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
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
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果
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奸
细,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
十分疲惫。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
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
山险峰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
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孟明
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
晋军伏兵蜂拥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
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
“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3:0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886681341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打草惊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打草惊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