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

更新时间:2023-03-10 01:15:09 阅读: 评论:0

散学-西班牙著名景点

竹外
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妈妈王越)

话题作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写作指导与优秀学生

例文

题目: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苏轼《题惠崇〈春江晓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或

所蕴含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自选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解题: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是一幅鸭嬉图,而这

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

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

附:题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意境角度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作者选取了4个意象:竹子、桃花、江水、鸭

子。先从身边写起,写出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

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

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去感知

“春江水暖”,去享受春的洗礼、大自然的快乐。诗中洋溢着一股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浓

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表达出作者对美丽和迷人的春天的期盼和向往。如果就所给诗句的意

境作文,应吻合诗的这一格调。并尽量选用记叙文或散文文体,可以采用记叙、描写、议论

等多种表达方式,做到夹叙夹议。

哲理角度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

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中“水暖”强调了春天到来时江水的“温度”,“鸭先知”则强

调了常年生活在水中,陶醉在水中,随时都在感知江水变化的鸭的“知觉”。而这江水的“温

度”,鸭的“知觉”是不能用画笔直接画出来的。但诗能将这些细节描写如画,这是因为绘

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的优势。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富

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强调了“鸭”的实践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投入与

探索精神。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告诉人们实践的重要与可贵。最好选用议论文文体,做

到观点明确,中心突出,议论有力。

思路提示:

1、这个话题形式非常新颖,要求写作者务必仔细审题,多方思维。审题者可以抓住题

干中的提示,依据诗中意境展开联想、想像:想象初春时节,笋芽破土而出,形成新绿。桃

花初绽,万物复苏,由三两枝,很快就会桃花满园,杨柳垂下绿丝绦,一片生机盎然,。这

样的美景又有谁不欣赏、喜爱、向往呢?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写出一篇春景图,或是渴望春

天、向往春天,或是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散文。

2、还可以依据诗中“水暖鸭先知”进行逻辑推理思维。围绕“春江水暖鸭先知”,探究:

为什么鸭会先知春江水暖呢?鸭的本能习性是什么?鸭的生存环境怎样?等等。从探究中得

知:鸭子习水性,常年生活在水中,对水的细微变化都是亲身体察,了如指掌。正因为如此,

鸭对水因常年实践而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这一思路可以写成哲理文

章。可以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可以是强调生活、学习、工作、科研等方面中,实践的重

要性与可贵性。

基于以上两点,构思这篇作文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两种构思,无所谓优与劣,

只是站位不同而已。但就每一种构思而言,如何驾驭、理解文题所提供的内容,却很显水平。

如果就意境角度构思就应该与文题所给诗句呈现出的生机勃勃、情趣盎然、清新迷人的

生活气息相吻合,构成意境上的一致,属于切题。如果仅从“三两枝”入手,忽视整体意境

而创设出暗淡、凄凉、伤感等意境,应属于脱题。如果从品评诗句意境到品评诗人的人生际

遇,也属于脱题。

如果就哲理角度构思,能从实践与认知的角度入题,从欣赏实践、肯定实践的角度立意

构思,应属于切题。如果远离了“实践”,即使有先与后,也应属于脱题。

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辨明诗句的内涵,精于构思都能写出精美的文章。

附范文4篇:

1、提篮春光看世界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睁开你的眼睛,看沉睡的大地悄然苏醒,一片茂密的竹林外

桃花绽放,笑容依旧,刚刚融化的江面上几只野鸭在水中嬉戏,争先去感受江面的温暖柔

美……

也许苏轼是被眼前的春景打动,也许是当时的心如春一般生机勃勃,才写下了动人的诗

篇,但可以确定的是春真的很美!

春是一种希望

春回大地,当春日的第一米阳光照射刚刚复苏的大地上,万物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无

数嫩芽在春雨的滋润下又看到了生的希望;含苞待放的花蕾在阳光的沐浴下重获了生命的希

望,而我们经过漫长冬天的磨炼,整装待发的时刻又来到了,不一样的是我们被柔和的春风

点燃了希望。

春是一种愿景

春暖花开,为什么小草第一个钻出土壤?因为它希望人们能尽快看到绿意盎然。为什么

花儿都在这个时节竞相开放?因为他们希望能尽快让人们闻到十里飘香。新的春天预示新一

年的到来,而我们早已趁春日阳光即将洒遍大地的时候许下愿望,愿新的一年里春风得意,

春色满园。

春是一种力量

小草破土而出,需要力量,百花争奇斗艳,需要力量,我们勇往直前,更加需要力量。

五月,依旧是美丽而祥和的春天,但就在那一刻——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八级地震打

破了春的祥和,顷刻间房屋倒塌。但不要忘了,泪水顷尽,有我们人性挺立;当血续泪干,

有我们众志成城。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力量,使四川灾民重新振作精神。5月虽然已是春天的

末班车,但春的力量依然激励无数国人前进。

没有孟姜女悲伤的力量,怎会有八百里长城忽然倒塌的凄美悲壮;没有李清照凄美的力

量,怎会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寸断肝肠;没有文天祥的爱国力量,

怎会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豪气回荡,没有全中国人民的力量,怎会有

中华民族屹立东方的灿烂辉煌!

春给予我们希望,春赋予了我们愿望,春赐给我们力量,在春的光环下,我们脚步铿锵,

在春的滋润下,我们斗志昂扬,在春的体贴呵护下,我们永放光芒!

【点评】

这篇文章的作者显然是被春的美丽,魅力与神奇而折服,针对两句诗写出这篇洋溢着激

情与活力的春的颂歌。属于意境类作文。

自拟题目紧扣诗句,新颖别致,亲切自然,起到了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成为文

章的亮点之一。

文章精选了三个小标题:春是一种希望,春是一种愿景,春是一种力量。构成了内容上

的层进,表达了对春的渴望,赞美,以及由春而产生的人生感悟。从三个角度共同突出:春

真的很美。成为文章的亮点之二。

文章多用短句,多种修辞,使语言铿锵、流畅,清心且自然。成为文章的亮点之三。

2、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当有人因某事而困惑,旁人给出自己的建议时,常常会说:“相信我,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可是,当局者真的迷,旁观者真的清吗?

人们常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千古名句来证明当局者迷,旁观者

清。错!那只是表象而已。乍看之下,的确身在山中不易识得真面目,但是请你仔细思考一

下,远望庐山,虽然你看到了它的全貌,但那只是皮毛而已,想要了解他的细节,想要体验

它的险峻,想要感受它的宏伟,只有亲自登山。只有当你身在庐山中,才能看清楚它的一山

一石,一草一木;只有当你身在山路上,才能体验到山的崎岖与险峻;只有当你身在山峰顶

端,才会明白什么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远望所体味不到的。那么,

又怎能称旁观者清呢?

想要对一件事做到“清”,就一定要“当局”,“旁观”对于了解事情没有什么实质性

的作用。试想,对于一件事,他只是个局外人而已,又怎么会明白其中的原委?连对事情的

原委都做不到一清二楚,又有什么资格称自己“清”呢?

苏轼有两句诗恰恰证明了这一观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春

天来了,江水暖了,第一个知道的是鸭子?因为它在水中啊!如果不让你碰到水,你怎么能

知水的冷暖变化?所以要“清”,则一定要“当局”!

欲“清”则要“当局”,不仅仅只体现在对事理的领悟上,生活,学习,工作等一切方

面都是这样:想要了解他人的感受,就一定要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地替他人想;想要掌握

知识,就一定要认真地读书,做题,真正地了解了知识才能记住,才能运用;想要发现真理,

发明创造,就一定要实验,要试验,只在一边空想是什么都得不到的……

同龄人之间往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是因为他们当自己的局,则清自己的感受;好学生

往往是勤奋的学生,是因为他们当知识的局,则清知识的理;科学家们往往都是经过成千上

万次实验的洗礼而诞生的,是因为他们当创造的迷,则清创造之路!

当然,要做到“请”,仅仅只是“当局”也还是不够的,“当局”只是“清”的必要条

件而非充分条件。当局之时的努力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请你不要仅仅只做旁观者,而是

多当局,多努力,相信一定会“清”的更多。

【点评】

本文作者很显然把着眼点落在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上,深入探究了:为什么鸭会先知

春江水暖?这一问题。从而得出“当局者不迷,旁观者不清”的观点。所以文章的标题《当

局者“清”,旁观者“迷”》很明确,很醒目,并且贯穿了全文。属于哲理类作文。

文章从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入手,顺势提出质疑,当局者真的迷,旁观者真的

清吗?就这一问题,作者引用事例、事理分析,层层深入,直逼生活实际,强调出“当局是

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再加上当局者的不懈努力,才会使各行各业的当局者更清更明”。充

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哲理。

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精细的艺术技巧,但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作者明确的观点,

坚定的立场,清晰的思维。体现出中学生敏锐地思辨能力,我们认为是一篇好文章。但语言

欠精美。

3、由“春江水暖鸭先知”想到的

苏东坡有句诗写得好“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景,情合而为一。每次

读,头脑中都会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虚虚实实,若有若无,春风习习,春雨绵绵,周

围有花树成荫,水上是鸟鱼成群。用美好形容嫌不够,用绝妙形容觉欠佳。恰有一言难尽之

感,美得难以形容。

但细细品味,似乎又不尽然。据某权威人士透露:从一个哲学上的角度来讲,“春江水

暖鸭先知”一句确有漏洞。此人声称,根据辨证唯物论,只有人才具有意识,意识作为一个

复杂系统的产物不可能在简单的鸭脑中产生,也就是说,在鸭脑中,根本就不会有冷啊,暖

啊这些观念,只是一个先天的应激性使它趋利避害。综上,用“知”字欠妥当。

这么说对吗?难道事实果真如此?

非也!

这么想本身就是一个误区。且不论此观点是否属实,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坑害大众,混淆

视听。

但这动机未必坏。

当年英国诗人捷尼逊写到:“每分钟都有一人在死亡,每分钟又有一人在诞生”当时有

个数学家写信质疑:“读罢大作,令人一快,但有几行实难苟同。若按阁下计算,世界人口

应永恒不变,但每分钟相对有1.67人诞生。愚意以为,应该为“每分钟都有一人在死亡,每

分钟又有一又六分之一人在诞生。”

我们不能说那数学家有多错误,恰恰相反,我们应该为他那求真务实的精神鼓掌!但仅

限于此。无论如何,这事情听着就让人别扭。作为一个数学家,他是好样的,但作为一个公

民,他做错了。寻根究底,追求最小误差适用于数学,却不适用于诗篇。“数字不当”和“知

字欠妥”一样都太过主观。恰如鹰在空中看到狮,虎在陆地上奋力追赶猎物,心想:“何不

凌空下击,却做这些无谓的追赶?”然而鹰却不知,鹰有鹰的办法,虎有虎的办法,殊途同

归。但要让虎去高飞,鹰去奔跑,却是万万不能。同样的道理,若是把自己领域的真理强加

到另一领域一切就会变得乱七八糟,糊里糊涂。

诗有自己的规律,它正是以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着无数读者,这就是一种诗意的美。

不要破坏它,不要用一种职业习惯去想当然。如果不遵循它,总是自信地以为自己的观点能

解释一切,并且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甚至包括你自己不那么清楚的。那么后果一

定是有害的,即便是你的动机不那么坏。

【点评】

这位作者应该算是审题了,他既审到了意境又审到了哲理。文章开头一段渲染的意境很

美,也很扣题。但第二段,话题一转,由诗的意境转向貌似哲理,实则炼字炼句话题。是对

哲理的不慎理解导致了文章整体上的失误。虽然文章的篇幅不短,引用了典型的例子,并作

了具体的分析,但也基本属于远离话题的分析,这是错误的一个典型。

4、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似乎是苏轼人生态度的写照。自古以来胸怀理想却

遭到贬谪的诗人是数不胜数,杜甫从刘备三顾茅庐受到重用联想到自己“未有涓埃答圣朝”,

不得不将自己的哀情寄托于景物:“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张九龄蔑视权贵,

高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纵是清高,但后人也因此慨叹才华横溢却无用武之地。

李白没有实现政治抱负,却不愿担当“御用文人”的“雅号”,仗剑出门,长呼“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纵有豪情,后人也只能从那酒意朦胧的诗篇中浮现诗人的伟

岸形象。

苏轼——少年成名,科举考试拔得头筹。但他的政治道路坎坷不平,屡次遭受贬谪,乌台

诗案更使他卷入政治风浪,经历生死较量。可贵的是,似乎越艰难的环境越能激发他的乐观

心态,因此我们感受到一个立体的诗人。

他,曾经慨叹过,周瑜的雄姿英发,而自己老而无为的心声。他,曾经痛苦过,妻离十年

的悲痛,“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歌。但我们更能真切感受到“村南村北响缫车”的

快感。

这两句诗的意象是苏轼生命的写照,身处困境仍能保持竹子一般的坚贞,潜藏在竹外的两

三片桃花恰到好处,映射出内心突出而分外耀眼的豁达;寒冷的冰窟终会融化,而春水的暖

意也只有鸭子才可真切感受得到。

被贬黄州之后,苏轼没有整日整夜地悲叹自己的前途失意,也没有强制自己应如何豁达或

是泰然处之。有的只是真实,他享受给予自己的一切,那怕只是苦难也好。他在那里建立茅

屋,并都起上儒雅的名字;他在东南的土坡开垦耕作,被邻人冠以“东坡”的雅号并流传至今;

他还与邻人在茶余饭后侃谈,“河东狮吼”的韵事也相传至今。

苏轼——不是文人墨客,不是失意诗人,甚至不是历史人物,而是贯通古今的豁达之士。

在他眼中,任何事物经过乐观心态的渲染,都会“淡妆浓抹总相宜”。

【点评】

本文题目乍看好似与文题要求有关,但综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并不就题干要求“竹外

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或所蕴含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而是由两句诗生发联想去品评诗人苏轼的人生际遇,远离了诗句所创设的意境,应属于审题

不慎导致跑题的类型之一。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1:15: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821091339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竹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竹外.pdf

上一篇:想念你英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竹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