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

更新时间:2023-03-09 21:10:55 阅读: 评论:0

管理沟通案例分析-家常炒花甲

中庸思想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糕点做法)

中庸主义——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

中庸是中国老子、孔子重要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由“子思“整理成书,和《论

语》、《大学》、《孟子》同列为儒家四大经典。中庸的哲学思想起始于古老的黄老

哲学,而中庸作为社会的政治原则源于舜的时代,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意

识形态,被认为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历史上迄今从未中断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

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本文对中庸的起源、老子的中庸哲学和

三大理想、儒家中庸及其反思、中庸和现代人类的社会责任等多个问题进行探讨。

标签:老子孔子中庸主义传统文化

一、前言

中庸,意指事物运动,不偏离中心目标,保持正常运行,维持稳定平衡、和

谐状态,在中国古文化中,是道家、儒家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谓之四书,是儒学的四大经典。《中庸》是子思所著,是对孔

子的学术思想的整理,是孔子继承和发展老子学说的重大证明,称为中庸之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庸之道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和提高,不少现代

学者如国内李怡等尊之为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即

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是人生成败的根本,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

活的指导原则[1]。

二、中庸的起源

(一)尧舜时期的原始中庸

根据《中庸》第六章《大智篇》孔子认为中庸是人的最大智慧,最有代表意

义是舜的政治,“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好察迩言,抑恶扬善,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认为舜能深入考察,调查研究国情民意,分析善

恶,权衡利弊,以中庸为原则,作优选决策,制恶扬善,去管理社会,在《中庸》

《祖述篇》,孔子进一步说明尧舜,是以中庸之道去制订文武治世方策;上律天

时,发展农业;下袭水土,改造生产,生活环境,防治灾害,优化环境,使万物

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不息,大德敦化的和谐世界。所以中

庸之道,是从舜开始贯串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的老传统观念。这种意识形态,影响

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整个历史过程产。有着中国中庸特色特征,和世界的普遍历史

有所不同。所以中国现代的新儒家认为,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对历史文化传统

怀有同情和敬意,中国文化不同于早已中断的古埃及、古波斯及小亚细亚文明,

中国是数千年来文化历史迄今未中断的世界上极少数的国家之一[2]。

(二)具有中庸特色的中国奴隶社会

根据中国历史学家的划分,夏、商、周三代称为奴隶社会,自秦至清代为封

建社会。如果夏代是奴隶社会,则禹应当说是第一个大奴隶主,但在夏禹时代见

不到残虐的压迫和剥削奴隶影象,相反夏禹是一个被人民爱戴的治水救世英雄,

上得舜的重视和赞扬,下得人民拥护。禹根据不同的地域征收财物。距京城较近

经济富裕的,征收财物较多服役也多一点,距京城较远经济基础差的,征收少甚

至可不纳财物和服役,这样可使人民收入相对平衡,接近中庸。禹在管理上不强

制推行中朝政教,而是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地方可以自治定制,这是中国一国

两制的开始。尽管中国也有奴隶社会,但古中国对奴隶的人格人权的看法也比较

中庸,特别在商代,虽是奴隶社会的中盛时期,却认为奴隶和女人也是人,它不

仅也可当官,尽至为相、为将,如武丁并用女人妇好为将军,为国家部队的最高

统帅,统率大军去征伐。可见商代君主对人的价值认识是中正不偏,是贵贱平等,

男女相同。商代虽是天主专权,但不强调肓目服从,这在当时中国已产生重民不

重君的原始的民主,虽是奴隶社会,仍旧保存舜政的中庸特色。周武王建立周朝

后,没有屠杀商的家族和遗民,也没有让他们成为奴隶,而是就地安置,给他们

生路。这种以人道主义对待俘虏的政策,一直成为中国军队的老传统。本文肯定

夏、商、周是落后的奴隶社会,但也肯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色。中国中庸

特色的奴隶社会,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奴隶社会是有所区别。在周代春秋时期,

爆发了春秋文化思潮,中国文化出现了一个特殊兴盛时期,诸子百家应运而生,

缔造了中华传统文化。老子、庄子、孔子、墨子,就产生在这个年代之中。

三、老子的中庸哲学

(一)中庸是辩证法的具体应用

老子哲学的核心所在是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法,中庸就是辩证法的具体应用。

辩证法的哲学,是以老子的三大哲学观为为基础,一是“发展观”,是指道无永恒,

万物流变,即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二是“辩证观”

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一分为二,产生对立的矛盾,老子第二章认为,有美

必有丑,有善必有恶。这种对立,是既对立又依存,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

下相倾,前后相随。祸福的对立,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可以互相转化。

这种观点,即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学说,即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

阳平衡,阴阳转化,阴阳和合。这种正反合的太极模式,本质上就是现代哲学家

所称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法;其三是中庸和谐。老子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

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囊籥乎。虚而不屈,动而

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认为世界只能只能简单地机械式开与合,如果不

加控制,虚则小无穷,动可大无限,走向二极分化。故提出了守中为最佳优选的

中庸主张。认为天地是不懂得仁义,万物像刍狗一样,在自然界中,随机生灭,

而圣人也没有真正的仁义,对百姓是任凭自然的生灭规律而顺天应运而已。事物

是可以转化,柔弱可以胜刚强,但要有内因的依据和外因的条件;老子第七十八

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认为天下最

弱的是水,它可以产生洪水的巨大力量,是因为水有一不变的无以易的意向。而

人类同样有一种永远的不变的意向,就是要求平等,要求和平。人民的意向是可

顺不可逆的,如果统治者,违背人民意志,对人民过度压迫和剥夺,使行暴政或

发动战争。使人民无法正常生活,民意聚变,也会暴发革命洪流。于是民不畏威

而大威至。所以人民的意向,是不可战胜的巨大力量。这就是真理。所以治国必

须以民为本,得人民者得天下,失人民失天下。

(二)老子的三大中庸理想

老子哲学虽然无为虚空,仍留下不虚空的三大理想,既是中庸治理的中轴,

也是人类的奋斗目标。

1、天道中庸无害。即建立自然和人类活动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和谐世界,在

这个世界里,万物运行中庸和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无灾,

人不战,人们再也不必因天灾人祸而担忧。老子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不害,安平太乐和饵,过客止道之出……”是指用道来治人事天,防治自然灾害,

防治传染病,进行环境保护,使天道平衡无害,万物运行协调中和,人民快乐和

美食,天人和谐,使人类安平太乐。继往开来,都止道之出,无不出于道的规律,

就是这种理想。

2、人道中庸而人类大同。是对老子三绝主义的最正确最科学的解释,是人

类最早的社会主义的构思。其包括三方面内容:(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达

到最高圣治境界,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原则即是“绝圣”,废弃统治者以智巧对人类

的统治,和澈底消除人对人的剥夺和压迫,是谓“弃智”。因此利济天下百姓。使

人民福利百倍;(2)“绝仁弃义,民覆孝慈”。达到上德上仁境界,社会已无暴力

邪恶,因此也就没有反暴抗邪的义举仁为,是恶除仁自绝,暴灭义自弃。孝慈普

及覆盖全民,孝者,老有所供,老有所敬,老有所乐。慈者幼有所养,所育。孤,

寡,残,疾,皆有所保,壮有所用,男有职业。女有美好家庭;(3)“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达最高绝巧境界,社会富足,货恶其弃于地而不

必藏于己,力出于身不必为己。人民自然不背叛社会,盗贼自然没有。孔子对老

子三绝的正确解读称为大同视为最大的道。其本质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始构思。

3、世道中庸而地球和平。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篇》“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侵犯。虽有兵革而无所陈,虽有什百之器而无所用。人类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这是人类和平共处和谐共荣的愿景。

这三大理想,是超越时空的理想。古代的人类的科学水平和生产力低的可怜,

是根本无法实现。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生存依然受到

严重威胁,人类依然不能预知可能将至的毁灭,人类依然需要中庸和和谐,需要

“存民”政治。所以老子的三大理想,依然是今天人类奋斗的目标。反思老子的哲

学,仍有重大意义。

四、儒家的中庸之道和现代反思

《中庸》是子思(前483年—前402年)所作,它全面发挥了孔子的中庸之

道,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辩证哲学,是儒教思想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本

人就儒家之中庸提出以下几点认识,来探讨儒家特色。更重要是正确认识中庸,

纠正各种错误的解读和错误的应用,并阐明其现代意义。

(一)孔子继承老子思想发展中庸学说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老子说:常有欲,观之以徼,常无欲,观之以妙。以欲

观世论道,是老子的思想精髓,是道学之开端。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欲论仁,子思继承了老子,孔子的衣钵,以欲论儒,创中庸之论,这是儒家是

继承老子哲学的一个重大证明。故本文认为,中庸和大学一样,本质是道的范畴,

是儒对道的继承。

中庸是孔子对老子第五章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和第十六章“至虚极,

守静笃”的继承和发展和修正。面对社会混乱无序,二极分化;老子反对极端,

主张平衡守中,来维持秩序。孔子认定道的思想的价值是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

明而道中庸。《中庸第二十七章》,结合古代舜治国的抑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

中于民的经验,发展成中庸思想.。对老子十六章的解读,孔子回避激进言辞,

不强调至虚,不强调沏底革命,仅取其守静、守中的保守主义,诚以待之。修正

为平衡、中和的调控节制。

(二)中庸是一种先进哲学的应用

中庸是一种先进哲学的应用,不同立场的人都可以应用它。孔子认为,道也

要辩证对待“道”,道对不同立场的人有不同意义和价值。这是孔子对老子之道的

重要说明和发展。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说明君子是站在人民立场,学习中庸之道是为人民服务。小人也会学道,但目的

不同,是为了更好役使人民,小人也很聪明,以智慧借助道的外衣去迷惑人和欺

骗人和应用道术管理去驱使人民为他们的私人利益服务。故本文认为讲中庸必须

有正确的立场和目标。在儒家《大学》一书中,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人类正确的奋

斗目标是泓扬道德,亲民不断改革,直至到达最完善的目标。是最大的道和最大

的学问[3]。所以学习《中庸》必须同时学习《大学》。人有立场,以民为本,是

最大的道,人无立场,离开人民,道亦无道。这是孔子对老子道论的重大发展。

(三)中庸是超越时代的政治理想

在《中庸可均章》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

庸不可能也。并在《鲜能章》、《不行章》中反复强调其难行和不行性,老子当然

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老子》七十章中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

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

以圣人披褐怀玉。意思是说:道的话很简单,是容易知也容易做到的事。可是天

下莫能,(还没有实行的可能条件),因此知莫能行,现在知道它,还是无法实行。

虽然知莫能行。宗者始也,尽管困难重重,凡事总有一个开始,君者,中心目的

也,奋斗总要有最终中心目的,凡事有宗,总要有人先开始先说先做,来作为开

创圣业之宗。物以希为贵,现在对道无知者多,则道更显可贵。孔子遵守老子的

教导,为了泓扬道德,推行道的政治主张,虽然不受当时的重视和采纳,仍坚定

地为之奋斗,不愧为老子的好学生。这种思想,不但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就是在

两千年后的今天,也没人能够超越。

(四)中庸是最高的最渊博的政治学问

《中庸问政》孔子说:“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笃行之。”是教人正确学

习,正确研究问题,谨慎思考问题,明确辩别是非,指导正确行动的学问,老子

在五十四章,要求推行道要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祭祀不辍。孔子则说,“择

善而固执为之谓之诚”,继承老子对远大理想,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子子孙孙,

代代继承,对具体的事,不做则已,做必善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诚实做事,

不贪捷,不偎难。诚,是中庸的根本精神;无诚则不成,是中庸的一个重要原则。

(五)中庸是实施人道的存人政治

中庸的立场就是老子的无为。什么叫无为?《老子第二章》说,圣人行无为

之事,和不言之教,是指:“万物作焉而不离道;生而不私有,为而不自持,功

成不自居。”做到四不,其中心思想是个公字,是依道无私。无为是以广大人民

的利益为中心,孔子继承老子思想并提出了无为之治的政治理念。《中庸·问政》

篇,首先申明政治的立场是人民,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提出政治首先以中庸之道作为决定文武方策的依据和纲要,说

明中庸的立场是存人不是亡人。是以人为本,人者仁也,是推行人道,实施仁政,

则民意凝聚,四方归附,因此而人存政举。如实施酷政,人民无法正常生活,失

去道德而互相残杀,则民意离散,人民流失而人亡政灭。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民主

思想,认为只有人存在,才有政治,人是政治的资本和人本身就是社会的财富是

社会的力量。老子第三十六章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意

思是讲,军队建设,一是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给养,像鱼离不开水;二是

要发展秘密武器。这就是老子的建军之道,要做到人和物的结合,精神和物质的

统一。治国必问政,孔子简单地说,政有三要,即足兵,足食,民信。《中庸大

哉篇》云: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从这个比例反映出国家对军事的投

入是文化的投入的十倍,才能达成中庸的要求。古称阴阳为二仪,故认为治国以

文武为二仪,好像太极中的阴阳二仪,对立而又统一和谐。

(六)因人而异的中庸哲学

中庸哲学,坚持一分为二的哲学原则。《中庸时中篇》认为中庸有君子之中

庸和小人之中庸的分别,这是孔子对老子之道的又一发展。君子中庸,是时时刻

刻以“道,德”为中心,按道的规矩办事,不能惮无顾忌放荡妄为去破坏人类大众

利益,因此限制了个人的私欲自由,不合小人之口味,所以小人反对君子中庸。

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以人道公德为原则,是构建中庸世界的灵魂;另一方面小人也

有小人之中庸,是以“利,欲”为中心,在社会上,强调人生就是对权、利的自由

竞争拼搏,皇帝人人可以争夺,富贵人人可争取,在乎你是否敢于竞争拼搏,只

要成功成为一个有钱有权的人,你就在生活中获得自由世界的逍遥。反对道德束

缚,强调自由放纵。这是小人主宰个人命运的原则,是小人的行为中心,是小人

世界的灵魂,从个人奋斗的角度来说有一定号召力,在人类中确有强力诱惑能力。

对发挥个人积极性和个人创业的来说,有一定意义。公和私,这是人类社会中始

终存在的一对无法避免的俱有阴阳对立特性的矛盾。中庸之道就是掌握阴阳对立

和统一的规律,控制其消长和转化,达成和谐和统一。

(七)中庸强调统一,反对分裂,提倡一个中心,反对多中心

《老子》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中庸自用篇》主张“非天主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强调三重统一,车

同规;书同文,行同伦。即国土和交通统一,文化和文字统一,道德和行为规范

统一。不轻易改变基础制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虽有其德苟无

其位,也不敢作礼乐。即使改朝换代,也不改变传统精神。

(八)中庸不是反对平等,反对自由

《老子》27章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

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其意思是说,

人民由怨恨发展到厌生不怕死,可怕的暴动将会发生。所以只有不要限制人民的

自由生活(无狭其所居),阻碍它们生产发展的积极性和追求安居乐业的要求,

(无厌其所生),使人民乐生不厌,不能对人民发展生产和经济开发的积极性过

度限制。《老子》五十七章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只有使人民有生活和生

产的自由,自然不会发生暴力反抗。只有这样,才能获取人民的支特。所以圣人,

有自知之明,但不主观偏见,重视民意。爱惜自己,但不自高自大,重视人民大

众,提倡平等不自贵。是只有人民的自由,牺牲了自己的自由。

中庸第一章尊为天命,天性。孔子认为这是天的意志,是中庸的核心意识。

率性之谓道,泓扬这种道德,是符合天性的天命,这就是正道,一切行为以道为

中,为常。是天下之大本,如果发生变化,只能在一定的离差范围,以适应事物

之间的协调,叫做中和,做到中和也就达道了。和悦和谐,就发生和合的力量,

统一和和谐,万物也就兴旺了。

(九)中庸是民主的重要组成部份

笔者认为认为民主由三种成分组成:一是民主的实质,即民主的本体,即承

认人民是世界的主人,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人民的意向为最高意志。

这是最重要的核心原则,失去本体,则民主失去价值,也是中庸之道的根本原则;

二是民主制度和形式,是指领导阶层和领袖的产生和确认的制度,这是现代资本

主义民主意识的核心,认为国家的领袖必须由人民选举产生。中国古代所歌颂的

是尧舜时期的让位制。上一代的统治者,让位给予有德有能,有代表人民利益的

下一代去接班;三是民主作风。反对独裁,反对主观,强调客观,强调尊重群众

意见尊重民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中国人从来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

一人一国的天下。人民是天下的人类,非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国家主义的人群。

所以民主是世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民意是人类的民意,不是属限于地方,民

族之狭隘利益之民意。所以民主有真伪之别,为人类为人民利益为目的民主是真

民主,为私人利益为目的,借助民主手段夺取统治权利的是伪民主。所以中国人

认为民主的价值和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是等价的,讲民主不为人民和人类服务,是

毫无意义的无价值的伪民主。

(十)中庸始终贯穿辩证哲学

中庸认为人性的自然发展是不能确定的,有好坏二种倾向。由于私欲发作,

故人具有原罪性,虽然人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但都在酒、色、财、气、名、利、

爱、恨等各种情欲的诱惑下,陷入陷井或牢笼而不能自拔。故中庸预知章说:人

皆曰预知,驱而纳绪罟,获,陷井之中,而莫之知避也。意思说,人都有自知的

聪明,虽然预知任性于原罪放纵,会被赶入罗网,牢笼,陷井。却不能自拔,老

子是不确定的辩证哲学,道教太上感应篇说,祸福和善恶无门,是人所自召,是

本无善恶,由人自己后天选择。故老子强调修身上善自正,孔子在中庸中提出慎

独,认为要不断自我调控,强调诚以择正。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凡大公无私,制

恶扬善,和解纠纷,容纳不同,平等众生,为天下人谋福者为君子,君子无为,

和同天下。是天道之所归,人道之所终,所以中庸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

(十一)人类社会存在的两种意识形态

人类社会存在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两种意识形态,这是孔子对老子哲学的

新发展。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见《论语·子路》),对这个问

题,有二种解读,中国旧儒家解释是“同而不和”是指小人同流合污,而实质上是

争名夺利、勾心斗角的不和;“和而不同”是君子服从和而不争的大局,不同流合

污。但本文观点却不同,认为同而不和非小人。从现代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同

一个地球上人和人、国和国之间的矛盾相争;和而不同,亦非君子,可以理解为

不同国家,不同人之间的和平共处,或只能说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意识的不同

表现。

对于两种意识形态来说,中庸不是折中主义,承认对立的存在,要求平衡统

一,产生中庸和谐;中庸也不是平均主义,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穿一样色采

的衣服,吃一样味道的食物,做一样的工作。而是各呈所能,互助互补,相济相

生,宽恕兼容。各取所需的和谐世界。只有实施中庸,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

同其尘。达成和谐,才是世界的终结。

(十二)中庸是一个统治社会的政治管理学

中庸是一个统治社会的政治管理学,对象是人,是对人的管理。《中庸·问政》: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

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候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

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

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候则天下畏之。因此形成比较稳定的封建秩序。

九经以修身自我完善为首,以子庶民为重点,因为国以民为本,得人民者得天下,

失人民则失天下。民存政举,民亡则政灭。故为重。九经认为必须处理好这九种

人际关系,构建群体的力量,同心协力发展社会。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力举儒家,

独尊儒学,废拙百家,儒家的理论就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但其理论被

篡改盗用,忠道变为忠君,以等级之礼,代替平等之道,中庸成了为中国封建社

会的缓和阶级矛盾的工具,其正面的作用是延迟了封建社会的寿命,其负面作用

是阻碍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几百年。

(十三)提倡中庸不是复古倒退

本文认为,中庸是古代人的一种无法完全实践的远大理想,现代人去实现它

是一种最大的创新,是历史的最大发展。

中庸本身就是反对复古,《中庸·自用》章,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

专,生于今之世返古之道,如此者灾及自身也”,在《大学》一书中,孔子号召

人类,弘扬道德,不断亲民革新,止于至善的大同世界。是强调革新,反对复古。

提倡大同不能说是复古,从古以来从未有过真正的大同和中庸。现代人去实现未

曾实现的人类响往已久的美好理想,是革新的行为。中庸的奋斗目标是实现老子

的三大中庸理想。对于今天人类来说,实施起来依然十分困难,未来也依旧是人

类的一个争取完成的奋斗目标。因此,人类需要中庸。本文认为以中庸的原则处

理现代社会发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优化社会管理体制和自然环境,创建和平和

谐的社会,这就是中庸主义。

五、当代地球责任和中庸主义

科学和生产力发展反造成自然环境污染和恶化,以及人类道德的堕落,不利

人类的生存和安定和谐。当今世界很多事实证明世界是按照老子的“: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智慧出有大伪”的预言来运行。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老子和孔子

的中庸哲学,考虑当代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当今世界,虽是科学发达,财富日增,但社会道德日趋恶化,由于目前强调

自由竞争,唯强为优,唯利是图,唯欲是乐,国和国,人和人,两极分化严重,

贫富强弱悬殊,造成社会矛盾,构成战争和暴力根源。在新的历史阶段中,人类

主要矛盾,是绝灭人类和反绝灭的矛盾。是人类社会道德崩溃和构建中庸和谐的

矛盾,历史给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共同神圣使命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消除祸害,

解脱奴役,保卫人类,保卫地球。构建万国兼容的中庸和谐。这就是人类的地球

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怡,张晨.感悟中庸智慧[M].北京,中国华侨出板社,2007,p1.

[2]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劢,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J].民主

评论,1958(1).

[3]夏常啼.读儒家《大学》,二论孔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新学术论

坛,2010(1),p88.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21:1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674551336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庸思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庸思想.pdf

上一篇:安全为了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中庸思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