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炒饭怎么做) 作文「三顾茅庐」共有 10589 个字,其中有 8695 个汉字,119 个英文,134 个数字,1641 个标点符号。作者佚名,请您欣赏。
7 三 顾 茅 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
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3、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难点: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投影、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随着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
义》被搬上电视银屏,其中的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谁能说出《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人物及其主要的故事名称?
《三国演义》中有一节内容叫“刘玄德三顾茅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这一节内容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齐读,释题:
顾:拜访。 茅庐:草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检查:
①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②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潺潺 时辰 吩咐
后鼻音:拜访 半晌 恭恭敬敬
平舌音:策略 茅塞顿开 尊重
翘舌音:潺潺 半晌 时辰 诸葛亮 疏疏朗朗
2、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 朗读下列词语:
统一 尊重 分析 茅塞顿开
吩咐 惊醒 讨论 恭恭敬敬
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群雄纷争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3、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三、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四、指导书写生字。
葛:指导书写下半部分的笔画笔顺。
尊:中间一短横不能丢。
卧:指导书写左半部分的笔画笔顺。
恭:下半部分右边的两点应该左右排列,不能上下排列。
五、作业。
1、见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
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
2、说说“三顾茅庐”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导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要求学生读懂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目的)。
2、卡片出示“诚心诚意”,齐读,说说这段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的?
3、卡片出示“辅助”,给“辅助”找近义词。
4、齐读,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5、小结: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种写法叫“略写”。
板书:略写
第二自然段。
1、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话,注意提示语,体会两人的性格特点。
2、指名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对话,师生评点朗读者的语气,体会之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3、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默读,找出描写景色的句子,完成下列填空:
( )的山冈 ( )的松林
( )的溪流 ( )的竹林
2、卡片出示: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潺潺 青翠欲滴
朗读,联系上下文说说词意。
“欲”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需要④将要。“青翠欲滴”中的“欲”应取 种,“青翠欲滴”的意思是
3、映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齐读,说说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两者有何共同点。
4、指导朗读描写景色的话。小结:隆中的景色真是“秀丽宜人”。
板书:秀丽宜人
5、再读课文,在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下画“。”,同桌交流。
6、指名朗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
路,同诸葛亮见面。”要求:让同学听出画圈的词语。
7、朗读描写刘备行动的话,边读边思考体会刘备这个人物的特点。
小结: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真是“诚心诚意”。
板书:诚心诚意。
8、齐读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卡片出示: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师释“群雄纷争”:
3、映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①解释“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②联系上一句话,说说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好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两者之间有何共同点。
4、小结:诸葛亮雄才大略,真乃隆中之“卧龙”也。怪不得当时人们皆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2、映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齐读,说说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两者有何共同点。
板书:如鱼得水
三、朗读全文,谈谈自己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认识。
板书: 刘 备 求贤若渴
诸葛亮 雄才大略
四、作业。
课后请学生观看“三顾茅庐”的录像。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过程:
一、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的哪
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件事?
板书:拜访经过
二、 按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把课文分为三段,并说说
各段主要意思。
板书:拜访目的 拜访经过 关系亲密
三、 按上述板书提示,认真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自由复述,同桌互述,指名复述。
提示第三自然段顺序:
景色宜人
恭敬等候
终于见面
四、认真读下面描写隆中“景色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1、映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2、指名朗读,齐读,注意加点的词“来到”、“只见”。
3、分析:刘备一行来到隆中,见到哪些景物,请在景物名称下画一横线。
板书: 山冈 松林
冈前 溪流 竹林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分别朗读写这些景物的语句。
4、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找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
看看那里有哪些景物(能说出景物名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5、按顺序说说自己看到的景物及其特点。
例:我们来到学校的小公园,只见池塘中央有一个四角的亭子,亭子中央摆一圆形的石桌,石桌周围摆放着四个圆鼓鼓的石凳。池中还有三只石头雕刻成的丹顶鹤,它们有的伸长脖子,有的张开翅膀,有的低头觅食,姿态各不相同。池塘四周有几棵垂柳,微风吹拂,长长的柳条随风摇摆,宛如姑娘轻轻地甩动着美丽的秀发,景色秀丽宜人。
6、学生拟稿。
7、交流写好的短文。
四、 作业:把写好的短文誊写在小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三 顾 茅 庐
拜访目的
景色宜人
拜访经过 诚心诚意
如鱼得水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教学重点: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三、教学难点: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 顾:拜访 ;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
2、再读课文 “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2)检查自读情况 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茅庐 诸葛亮 茅塞顿开 捆来 尊重 卧龙 恭恭敬敬 秀丽宜人 吩咐 讨论 群雄纷争 分析 半晌 时辰 辅助 潺潺 策略 疏疏朗朗 下榻
b
、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半晌:半天 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
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2、 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
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
四、过渡: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 抄词
(1、齐读生词
(2、指导书写:茅、诸、葛、捆、尊
(3、完成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1、上节课你知道了什么?2、齐读1节。
过渡: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他没有就此罢休,这第三次,他们见到诸葛亮了吗?
二、细读第二到四自然段
1、 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具体经过)
其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出发之前、见面之前、见面以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刘备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不请出诸葛亮誓不罢休,冬去春来,他又要朝隆中出发了!可这次关羽和张飞却不同意了,他们认为?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刘备的表现是这样的? 从这里看出刘备怎么样?(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谁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刘备说的话?
齐读 指导读好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来一路看,转眼,隆中到了!
(1)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数数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写了刘备看到的景象?那几句写刘备的动作?划一划,找一找。
(2)交流:a 、齐读一、二句,想象所描写的画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联系诸葛亮)
b 、过渡:这景正是诸葛亮刚毅高远,不同凡响的写照。刘备有没有顺利见到诸葛亮呢?我们接着看!
C 、指名读3-8句,说说你觉得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尊重人才,求贤诚心)你是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的?(
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轻轻地走 恭恭敬敬地站、等 快步走)
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3)小结过渡:经过长长的等待,终于见面了!俗话说:“人杰地灵”,隆中这么美,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学习第四节。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小组读,说说诸葛亮才干如何。(分析形势,提出策略)
2、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了青天。
联系上下文说说理解。
2、指导读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过渡: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和他相处怎样呢?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谁来当当小记者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近况?
2、交流上述问题:(同桌 同榻 一起)(关系亲密)
3、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说说理解!
四、总结: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知道刘备终于成功地请出了诸葛亮,也从中领略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回去,同学们可以把我们这个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板书: 两次拜见 没见着
上路前
第三次拜见 见面前
见面后
亲密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刘备访贤求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三顾茅庐”一段,深切地体会刘备的虔诚。
2、通过朗读的形式,读出对课文中心思想的领会。
教学准备:三国演义、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最近一段时间,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每个人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件礼物。(出示:《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十分耀眼的明珠。其中有许多十分有个性的人物。你知道都有谁?
你能简单地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
师点拨:张飞是个性格鲁莽的人。
最初刘备是个皇叔,后来在诸葛亮等人的辅助下,成了一位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皇帝。
二、搭桥引渡:
三国中有许多英雄豪杰,老师最欣赏诸葛亮了,(板书: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手中那把羽毛扇一摇,妙计就来了。如果谁能得到他的辅助那真是如虎添翼。刘备也很想得到他的帮助,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上演了一出精彩而动人的故事。
板书:三顾茅(mao )庐(齐读)
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请大家
自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1)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潺潺 山冈 茅塞顿开 同榻睡觉
辅助 半晌 秀丽宜人 恭恭敬敬
(2)那么你找到“三顾茅庐”的意思了吗?
集体交流:刘备三次前往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板书:刘备 拜访
4、知道了“三顾茅庐”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为什么刘备第三次才请到诸葛亮?他是怎么请到诸葛亮的?诸葛亮第三次怎么就答应了呢?为什么他前两次没有请到诸葛亮?)
6、听了大家的问题,我决得,大家都想弄清楚:为什么刘备第三次请到了诸葛亮?他是怎么请的?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来说说。
7、交流:
出示:刘备是( )地请诸葛亮的。板书:诚心诚意
三、精读训练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的?自读课文的一、二、三自然段,画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试着读好,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的体会。
1、学生读、画。
2、集体交流:(1)等了半晌功夫
(从这一句话我看出刘备很有耐心,要是我们一般人见不到自己要见的人早就走了。)你能有耐心地读一读?指名读,指导评,再读。
(2)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
(从这一句我读出了刘备很有诚意)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恭恭敬敬、轻轻)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刘备的诚意表现出来呢?比赛朗读、集体读。
(3)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
(从这里我也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刘备为了不惊醒诸葛亮,半里之外就下马了,要是我也被他感动了。)
教师补充:刘备当时是个皇叔,而诸葛亮这时还只是个书生。他们的地位悬殊很大。可刘备并不觉得自己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看来,刘备真的想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 还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呢?
(当刘备听说张飞要用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很生气)
(刘备和张飞是好兄弟,他能够为了诸葛亮而生张飞的气,看来他真的很尊重诸葛亮)
你能很生气地把刘备的话读一读吗?
个别读,指名评,再读,集体读。
(4)过渡:张飞是怎么说的呢?你能学着他的样子把他的话读一读吗?
学生读,指名评。
要让学生读出嚷嚷的语气。
结合张飞的人物性格,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张飞的
鲁莽,刘备的有礼貌。
(5)让学生把刘备和张飞的对话读好。
四、小结。
刚才,我们有感情地读了刘备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的话。其实文中还有一段描写隆中秀丽景色的句子,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
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
学生想像回答。
让我们捧起书,把这一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由姓孙——孙悟空(本领)——四大名著
T :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
S :我喜欢刘备,他待人谦虚
T :我喜欢诸葛亮,他神机妙算
S :我喜欢刘备,他胸怀大志
T :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T :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S :(开始沉默还不够有勇气)
T :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
S :我的理解是三次去拜访。
T :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谁能说得更完整呢?
S :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T :(激励)这次说得很准确,看来没有你小小的错误哪来他大大的正确呢?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T :“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S :上官
S :夏侯、司马、玄武
T :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杳杳字典。 T :由这个题目你还想问自己或我什么问题呢?
S :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亮呢?
T :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三个人的问题去读课文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
S :(读书)
T :如果生字你读一遍读不准可读二、三遍。
T :(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请同学读第一节
愿意读的请举起你们的手,举手的都是勇敢的、自信的,将来你们也一定是成功的,孙老师就喜欢举手的同学。
S :(读第一节)
T :这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大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
一介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中就写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节。
S :读第二节
T :(板书:结拜)这一节中有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他还有个故事呢?叫什么?
S :桃园三结义
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结拜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称为“结拜兄弟”,明白吗?
第3段比较长,请同学们限度前半部分,描写“卧龙岗景色的”(这一次举手的要喊,不举手的也要喊。)照顾整体。
S :个别读。
T :隆中怎样景色呢?作者写了山冈、溪流和竹林,哎,写“山冈”用了什么词?]
S :蜿蜒
T :“蜿蜒”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
S :就是弯的意思
S :弯弯曲曲的,像蛇一样
T :中国汉字的偏旁帮助我们理解。弯曲高低在人们眼中就像一条
S :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T :像谁?
S :诸葛亮
T 等待谁让他腾飞?
T 这里描写竹林还有一个词“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T 竹子绿得要滴下来了
T 景色“秀丽宜人”“秀丽”?“宜人”
S 美丽迷人
T 噢,真是一块宝地啊,不愧称之为卧龙。大家再一齐读读
S 读
T 接下来刘备是怎样拜访的呢?往下读
S “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
T 这节我们将在下一节重点讨论,请大家齐读第四节
S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
T 这里有两个词(板书: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S 孙权、曹操、吕布、董卓
T 纷,纷乱,争斗,当时战火边缘,民不聊生啊 茅塞顿开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S 像瓶盖一样一下被打开了,人的思想解放了
T 你比喻得很形象,就像我手里的瓶盖一样是“砰”的一声打开了,下子打开的,叫“顿开”茅塞呢?堵在人们心里的堵塞人们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开了,心里豁然开朗。谁茅塞顿开(刘备)读一读词语 T 最后一段请女同学读(生读) 抓住“如鱼得水”
T 请同学们放下课本,我就纳闷:像诸葛亮这样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他,曹操有没有找过,孙权,天下的群雄有没有请过,为什么他在刘备请他时出山呢?刘备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呢?
S 四个字“诚心诚意”
T 哎,了不得哎,孙老师为了奖励你用笔写出这四个字,还有别的吗?
S 别人都是派手下去的,
而刘备是亲自去的?
S 刘备是恭恭敬敬的,别人手下也不礼貌
S 天很冷,刘备还去了三次
S 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S 刘备待人诚恳
S 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了
T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到课文中找找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引导同桌交流看找到几处
第二课时:
T :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S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
T :你这是请他出山之后的“诚心诚意”,之前呢?
S :“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帮张飞“嚷一下”
T :自己练一练,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
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
S :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去了)
个别读/齐嚷
T :“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
S :齐读
T :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
S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T :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S :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T :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
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S :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
T :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
S :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T :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齐读这部分。
S :在等的时候,张飞刘备急忙又把他拦了回去。
T :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S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T :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
S :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图示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
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S :“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却没听他兄弟的话,说明诸葛亮比张飞更重要。 T :都突出了诸葛亮更重要。还有一些地方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他看见你,你看见他了吗?
S :“冬去春来”刘备在两兄弟不同意下去的时候,去了,可见他诚心诚意。
T :刘备是打马一路奔去的吗?
S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T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呢?
S :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T :刘备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马,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S :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齐读
转折
T :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S :刘备想见诸葛亮。
S :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备,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T :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S :读最后两节。
T :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 了吗?
S :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
T :板书(如鱼得水)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板书:拔云见日)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
S :“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T :以少胜多的办法,都是谁设计的,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最后一节。
T :(延伸)刘备“三顾茅庐”*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那今天我们学了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S :待人诚恳,谦虚
S :不要摆架子
S :对人要尊重
T :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说是什么?(板书: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二、请看练习4
用“来到只见”说几句话。(仿书上写)
1、提示:写你去过的地方,三分钟写三句话。
2、生写
3、师检查择优赏读:
我来到玉龙河,这里山绵延不断犹如一条盘旋的龙,这里树郁郁葱葱,河面清澈见底,像一面明亮的镜子。
4
、调查及作业(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过或听过《三国演义》故事?(一半)
建议你为买来或借来少儿版本乃至连环画,一个月后,请你们的班主任搞一个“三国故事”演讲比赛。看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心。
【课堂实录】
首先根据第一句“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引导学生想象。 师:“刘备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想起再去请诸葛亮?有什么事情触动了他吗?”
生:“刘备可能刚打了一场败仗,他很需要一位谋士为他出谋划策。”
生:“课文说是‘冬去春来’,刘备可能会想,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都不在家,现在春暖花开,隆中景色一定很美,诸葛亮或许已经从外面回来了。趁这机会,说不定能遇到诸葛亮。”
生:“冬去春来,刘备想起自己的事业就像冬天那样没有生气,都是因为没有辅佐的谋士呀,要使自己的事业像春天那样蓬勃向上,就要去请到有才能的人!”
师:“这时,他会跟部下说些什么呢?部下得知刘备的决定后,有什么反应?”
于是自然地引起课文的内容——张飞的话以及刘备的批评。
师:“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知道,张飞是个急性子,有些暴躁。他怎会被刘备轻易说服呢?在听了刘备的批评后,他一定也还有意见。他会怎么说?”
生:“张飞被批评了,一下子不能明白,嘴里可能会嘟囔着,诸葛亮只是个无名小辈,凭什么要让我们对他低声下气?”
师:“刘备又怎样使张飞心服口服,答应不再无礼呢?”
学生们沉思了一会儿,陆续举起手来,围绕“尊重人才”作了较详细的发言
然后,老师将学生的想象梳理了一遍,让学生根据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而形成的新剧情来讨论怎么通过表演来表现。学生非常踊跃,自由组合成小组,展开讨论,气氛热烈。
【点评】
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的想象以及表达丰富了课文的内涵,营造出刘、关、张三人的商讨氛围,创设并再现了课文的情境。老师继续引导,优化并强化了情境。在这场景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创造性的学习之中,思维活跃,感受强烈,体验丰富。短短的一节文字也就在大家的对话中产生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可以说正是在师生的互动中,创造性地生成着超越文本的课程经验。
三顾茅庐相关推荐:
叫我如何不想他
千秋诸葛我评说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00字
三国演义观后感
假如我有一匹马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顾茅庐
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500字
刘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