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子》的十大哲理名言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
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
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
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
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
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
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
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
“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
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
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
2
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
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
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
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
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
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
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
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
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
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
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
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
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
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
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
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
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3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
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
“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
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
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
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
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
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
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
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
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
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
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
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
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
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
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
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4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
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
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
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
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
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
“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
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
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
“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
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
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
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
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5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
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
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
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
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
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
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
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
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
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
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
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本
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
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
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17:5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557791334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老子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老子说.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