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张玉栋名师工作室张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
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
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
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举日——“象”的观照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都做过预习了吧?好的,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请随着我的提示,在自己的脑海中想太阳的样子。早晨,太阳慢慢地出来了,圆圆的,红红
的,大大的;中午,太阳升上了天空,升得很高很高,圆圆的,小小的,亮晶晶的。看到了
吗?
师:请你回忆一下课文中的词语,选择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太阳的样子,一个形容早晨
的太阳,一个形容中午的太阳。然后,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
问两个学生。
(车盖,盘盂)
师:“车盖”形容什么时候的太阳?“盘盂”呢?
请学生把两个词语写到黑板上。
评价,过渡:和这位同学写得一样的请举手。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提示,继续观想太阳。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照在你的身上,
什么感觉?中午,太阳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强烈的阳光下,你的身体热起来了,不断地
热着,热得都快受不了了。感觉到了吗?
师:请你也像刚才那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的身体对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
你对早上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中午太阳的感觉。请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
引出“沧沧凉凉”、“探汤”。
a.师:这两个词语分别是形容什么时候的太阳?
b.师:你怎么断定“探汤”是一种热的感觉?
c.小结:你不但预习了课文,还预习了课后的注释,这个习惯值得大家学习。请大家看黑
板,把这四个读一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二、探日——“理”的寻思
师:很好,大家注意看,现在,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条线,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
条线:
板书: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画?这里有些什么名堂?(范读全文)你发现了什么名堂?
①是两组反义词。
②第一对是视觉的角度写太阳。第二对是从触觉的角度写太阳。
③找出句子,用课件出示。
师:一大一小,一热一凉。想一想,这四个词语怎么读,才能让人明显地感
觉到它们意思的相反。
重读“大如车盖”、“如探汤”
轻读“盘盂”、“沧沧凉凉”
④引读:一儿曰,日初出
⑤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个括号,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个括号。
板书: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
师:想一想,这其中又有些什么名堂?默读课文,琢磨这样分组的名堂。
学生回答:“车盖”、“沧沧凉凉”都是形容早上的太阳,“盘盂”、“探汤”都是形容中午的太
阳。
板书:日初出日中时
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
⑥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学生回答:他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师:两小儿说得对吗?你们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吗?
朗诵指导:我们再来读两小儿的观察结果,体会他们不同的观察角度。男生读前面一小儿,
女生读后面一小儿,老师读提示语。
提示语:一儿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是——
一儿却从触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则是——
小结:按照常理来说,远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小一点,近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大
一点。
学生填“远、近”。
引读:(教师指着板书)一儿曰,我以日初出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因为——
谁接着读一儿的话?因为——(指名读、齐读)。
小结:按照常理,远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总是冷一些,近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总是热一些。
学生填“远、近”。
引读:(教师指着板书)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因为——(指名
读、齐读)。
三、辩日——“趣”的体验
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
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辩斗。
开展辩斗活动。(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
小结:是的,辩斗不是吵架,不是胡说八道。辩斗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两小儿活泼泼
的天真烂漫,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和思考,也看到了他们不人云亦云、不轻易放弃自己
观点的坚持和独立。
师生合作读文(左边的同学第一小儿、右边的同学第二小儿)
四、决日——“知”的分享
①师:请坐。正在此时,孔子过来了,孔子是谁呀?
②师:这个问题孔子能回答吗?
③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孔子不能决也。
五、悟日——“智”的启迪
师: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科学常识,并不太难。但搁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一个难
题。不但难倒了两个爱思考、爱辩斗的小儿,也难倒了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
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老师板书“知”“智”组词。
引读:同学们发现了吗,“智”的下面还是一个什么字?
总结:说得好!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做为一种人生智慧,两
小儿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孔子的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却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依然照
耀着我们。我们不仅需要自然的太阳,我们也需要智慧的太阳!闭上眼睛,让这轮智慧的太
阳在你的心头冉冉升起,越升越高!下课。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
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
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
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
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信
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
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
目,学生读题。)
二、质疑: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过渡: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爱动
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
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
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
是孔子生平、言论等。)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教师:大家在学习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
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
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
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
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
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
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强调:知=智读音zhì
8、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画一棵
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9、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学生一齐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让学
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
欣赏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
生的兴趣。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教师: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交流: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1)
辩斗:辩论,争论。(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
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
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三、品读课文。
1、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
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
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3、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4、教师:谁还愿意读一读》(抽学生读,观察学生表情,信心足不足。)
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5、教师:美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创设这样的情境,
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
文言文的兴趣。]
四、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
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实事求是)(教
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是人物
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
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
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
么?
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揭晓自己的真实年龄。(次环节一定不能忘记,这既体现了教师尊
重学生,守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七、板书
日初日
中
一儿日初近(大)日中
远(小)勇于探索
两小儿辩日一儿日初远(凉)日中近
(热)学无止境
孔子不能决
也实事求是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
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
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
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人物、事情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
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
以体会的直觉(视觉、感受)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
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
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
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
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注释、练习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悟文中
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聊成语了解《列子汤问》
1、课件出示成语
高山流水愚公移山
夸父追日杞人忧天
2、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对这些成语的了解。
3、介绍《列子汤问》。这些成语都出自一本书,这本书是《列子汤问》共
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刚才的成语都出自这本书,
这部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去看一看,说不定每则小故
事都能给你很多的启发。
一、谈话导入,解题释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它也出自《列子汤问》。
2、板书课题:这个课题中,哪个字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下?“辩”
3、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1、同学们,这篇文言文,我们从题目中基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文
言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看看文章是怎样写的?
2、打开课文,放声读,注意把课文先读通读顺。
3、指名读。(及时正音、停顿指导等)
4、文言文的断句处理比较难,教师出示已标断句的文章,让学生再练读。
5、齐读。
三、再读古文,理解内容
1、古文读通读顺了,但是古文的理解总是让我们觉得有点难度。这节课上,我
们继续用学习《学弈》的方法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篇文言文读懂。还记得我们
学习《学弈》时用到了的办法吗?
归纳小结:A、借助注释,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
B、借助工具书,如《词语手册》、《字典》等
C、询问老师或同学
D、多读,把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好,我们就用上这些方法来学习这则文言文。
3、交流:
刚才看大家学习得非常认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学习的结果。说说你
关注了哪些字词,理解了什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A、这句话中关注一下:游(游学)、故(原因)。
B、这句话还是这件事情的起因,交代了故事的人物。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A、抓住“以、去”这两个关键字理解句子意思。
B、知道这是两小儿的截然相反的观点。
C、指导朗读。
D、根据提示,试着背诵。
一儿曰:“我以()去人近,而日中时()。”
一儿以(),而日中时()。
E、指名背,齐背。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请你往下看,我们继续交流。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A、抓住:“大如车盖、如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等关键词语来理解内容。
“汤”在古代一般指热水,如成语:固若金汤、赴汤蹈火等。
B、请你再读读这两句话看,除了你读懂了内容,你还有其他读懂的吗?
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文本解读:
a、对比:初出——大如车盖(沧沧凉凉);日中——如盘盂(如探汤)。
b、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如”的理解。
c、反问:此不为…………乎?
d、孩子聪明、善辩;
e、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结合学生的理解,及时进行朗读指导。
C、指导朗读。
联系上下文,感受当时的气氛怎样?辩斗——“很激烈,双方在辩斗,都想让对
方相信自己的观点”。
D、这两小儿的语言太精彩了,让我们也来听听你们同桌之间是怎样“辩”的。
角色朗读(指几组同桌来朗读——分组角色——师生角色)
E、这两段不仅语言精彩,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两小儿那自信、说话有理有据的
形象。让我们把这么精彩的描写背下来吧。
一儿曰:“日初出(),及日中(),
此不为()而()?”
一儿曰:“日初出(),及其日中(),
此不为()而()?”
F、指名背,齐背。
好,我们继续往下看。
孔子不能决也。
从“孔子也不能决也。”你看出了些什么?
A、辩论的问题很复杂。
B、孔子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啊,对于两千多年了孔子和那两小儿来说,这个问题他们无法解决,那对于现
在我们的同学来说,他们辩论的最后观点你知道了吗?(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
太阳离我们是一样远近的。至于其中的科学道理,我们同学可以下课后自己去查
找资料或翻阅相关书籍。)
面对孔圣人也无法判断,所以两小儿: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A、这句话中,好像难理解的字比较多,你们关注到了哪几个?(孰、为、汝)
B、你们觉得两小儿的笑是在笑什么?(孔子知识那么渊博竟然也会有不知道的)
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C、你对这两小儿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天真、可爱)
D、指导朗读。
4、文章学到这儿,你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意思来说一说吗?
(自由说——指名说)
5、作业反馈
下面,我们看看课前我们所做的两道题目,在学习好课文后,有没有修改或补充
的。
第一小题,大家借助了(注释、词语手册),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第二小题,看看这两句话的意思,自己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谁把你的
理解读给大家听一下?
第三小题,你先看一遍,口头完成一下看,我请同学来说说看。
第四小题,你课外摘录了孔子的哪几句格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四、回味“辩日”,课后延伸
1、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了这则文言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布置任务:课外把这则文言文熟练背诵。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17:1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532731333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两小儿辩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两小儿辩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