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典故

更新时间:2023-03-09 17:07:32 阅读: 评论:0

舟山桃花岛-棒球比赛规则

典故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手冷怎么办)

经典历史典故

经典历史典故通用15篇

经典历史典故1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

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

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

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

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

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

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经典历史典故2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玄传》。

【释义】同室: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动刀枪。比喻

兄弟自相残杀。泛指内部斗争。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徐吾犯的妹妹徐吾氏长得特别漂亮,人见人爱。下大夫公

孙楚和上大夫公孙黑见过她之后,都想娶她为妻。下大夫公孙楚送了聘礼,订为未

婚妻;上大夫公孙黑倾慕徐吾氏的容貌,也送来礼物,强作婚约。公孙楚与公孙黑

都是贵族,而且是堂兄弟,徐吾犯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得去请教执政子

产。子产听了徐吾犯的讲述后说:“因为国家政治不清明,所以才会出现两个大夫

争夺妻室的事情,这不是你的过错,还是让你的妹妹自己做决定吧。”

徐吾犯让二人分别来求亲。公孙黑穿着华丽的服装,将聘礼置于堂上;公孙楚

穿着军服,在院中射箭,接着跳到车上离去,他没有再送礼,因为之前他已给过聘

礼,认为不需要另送。徐吾氏在屋内认真地观看了两位大夫的行动,选择了自己的

情人。她认为公孙黑确实漂亮,但不能做自己的丈夫,而公孙楚表现出了男子汉气

概,决定嫁给他。她的哥哥尊重她的意见,徐吾氏遂同公孙楚结为伉俪。

但这件事情到此并未结束,失败的公孙黑很不甘心,一气之下,全副武装闯入

公孙楚的家中,声称要杀死自己的堂哥,以夺取徐吾氏。公孙楚听了他的话也不甘

示弱,执起武器与公孙黑打斗起来,结果在打斗中,公孙黑不幸被击伤。

【成长心语】

如公孙黑与公孙楚这般同室操戈的事件,在历史上不胜枚举,或为名利,或为

美女,或为权势无论是为了什么,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直到今天,它还在上演。

其实,家不但是可以躲避风雨的港湾,还是你茁壮成长的土壤。兄弟姐妹间虽然免

不了争吵,但毕竟是孩童往事,最终不会妨碍血浓于水的亲情发展。放眼今天社

会,有许多家族企业皆由兄弟姐妹携手合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联手经营、相互

激励、共渡难关,最终成就一方大业而受人敬慕。所以,兄弟之间一定要互相帮助

和扶持,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成长、进步,成就事业。

经典历史典故3

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元代蒙古人有个习惯,两人牵马相遇,要在对方马屁股上

拍一下,表示尊敬。二是蒙古族好骑手遇到烈性马便拍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

随即乘势跃身上马,纵马而去。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两股必然隆起,所以

见到骏马,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

经典历史典故4

画虎不成反类狗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

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故事: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

人才。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龙伯高,就算学习的不成功也

可以,刻鹄不成尚类鹜(就好像你雕刻一个天鹅,没雕刻成功,最后也还能雕刻出

一个类似鸭子的模样出来)。而宁愿她们不要学习杜季良,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

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

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

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

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

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

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

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

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

来吃;敌国灭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

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

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

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

“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

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经典历史典故5

【出处】《后汉书・酷吏传・董宣》。

【释义】本义是强硬的颈项,借喻人性格刚强,不肯低头屈服。后以“强项

令”泛指刚直不阿的官吏。

【历史典故】

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释放奴婢,减少官

差。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却需要有效的法令。不过法令只能威慑

百姓,却无法约束达官贵人。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倚仗自己的弟弟是皇帝,横行

无忌,她的奴仆也不把法纪放在眼中。

洛阳令董宣是一个耿直的人,他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湖阳公主有一个家

奴仗势行凶杀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

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家奴出来。

一天,湖阳公主坐着马车外出,跟随她的正是那个杀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

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大怒:“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阻拦我的马车!”

董宣毫不畏惧,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

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处决。

湖阳公主十分生气,马上赶到宫里,向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光武帝听

了也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

主消气。

董宣说:“先别动手,微臣有话要上奏。”

光武帝怒气冲冲地问道:“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

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如果微臣因为维护法令而获罪,恳请以死谢天下!”说

罢,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经撞得头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礼。董宣宁

死不磕,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

内侍回报说:“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也只好放了他。

湖阳公主见光武帝放了董宣,并不服气,讽刺光武帝没有权威,光武帝无奈地

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那样肆意为之。”

【成长心语】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古代法治思想的精华,沿用至今。董宣敢于挑

战有权势之人,坚持原则不退让、宁折不弯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尊敬,他无论官品

与人品皆属上乘。每个人都有一个衡量一切的尺度,所以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容忍

程度不一。作为一个执法者,对自己、对他人都应该严格要求;如果是普通人,就

要严于律己。敢于坚持原则,宁折不弯的坚韧精神,这些都将成为青少年走向成

熟、走向成功的条件和原因。

经典历史典故6

语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

家,必有余殃。

整句意思是说,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

也会承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

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现在人叫调整心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当以善念,当每

晚省身,害人伤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谅人之心还须思之,道家说祸福无门,惟人

自召。人还是广积德,深积阴德为好,信仰“德”没亏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

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易经》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

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朱子治家格言》

说“伦常乖舛,立见消亡。”人还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儿,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正所谓吃大亏得大福,不吃亏不得福。佛家

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蜀先主给傻儿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箴言,但阿斗不信不听,最终亡国奴一个,回归道德信仰才

能根治当下芸芸众生之疾。

经典历史典故7

【郑人买履的典故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买履的典故释义】履:鞋子。郑国人买鞋子只相信自己测量的尺寸,

而不自己试穿大小。讽刺不懂变通、不尊重客观条件的人。

【郑人买履的历史典故】

古时候,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子,他先在家里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用一

根绳子记录下来,他随手将绳子放在座位上,就出门了。

他来到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左挑右选,终于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

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尺寸的绳子放在家里忘带了,就说忘了带尺寸,要回家拿来尺

寸再买,说完就走了。

他匆匆忙忙地赶回家,拿了放在座位上的绳子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回集市。来

回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等他返回集市的时候,太阳都要下山了,大多数店铺

已经关门了。他来到卖鞋子的店铺前,看到已经关门了,再看看自己脚上鞋子的大

洞,十分沮丧。

旁人问他:“你给自己买鞋,为什么不直接试试大小,非要按量好的尺寸买鞋

呢?”他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适,脚却不一定准确。”

【成长心语】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突破定

式思维,才能让一切变得更容易、简单。无论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还是提

升自我,善于用变通的思维和方法是有助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变通决定出路,学

会变通,就能在种种困境、麻烦面前游刃有余。不变通,就无法创造更高的价值;

不变通,就只能守在原地,永远无法突破。从那个已经约定俗成的“框架”中跳出

来,别让那个已经量好的“尺码”,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经典历史典故8

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

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一首歌咏菊花的诗。黄巢年轻时,到京城长安应考,

没有考上。他在长安看到了朝廷的腐败,愤慨地写下了这首诗,表示了自己立志推

翻唐王朝统治的决心。

唐朝晚年,特别是唐宣宗以后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寻欢作乐。朝廷政

治黑暗,民间赋税繁重。贵族、官僚霸占了大量土地,老百姓却没有地种,只得到

处流亡。有些地方发生了灾荒,农民靠吃草根树叶过活,官吏却照旧向他们催逼赋

税。广大农民已经没法活下去了。唐懿宗即位的那年,浙东地区就爆发了裘甫领导

的农民起义。公元868年,又发生了庞勋领导的桂林守军的起义。

鲍元875年,濮州(在今山东鄄城北)人王仙芝领导几千人在长垣(在今河南新

练)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很快攻占了曹州(今山东曹县)和濮州。附近

农民纷纷参加,起义队伍一下子发展到几万人。

黄巢是冤句(在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他的家乡正是王仙芝起义军占领的地区。

黄巢精通武艺,读过经书,贩过私盐,结交了不少江湖好汉。他本来就想推翻唐

朝,这时看到王仙芝起义,就也组织几千人,起兵响应,并加入了王仙芝的起义队

伍。

王仙芝、黄巢在山东、河南一带,到处攻打州县,声势越来越大。朝廷派兵去

镇压,可是老是吃败仗。于是有些官员提议,把王仙芝招降过去。

王仙芝官迷心窍,准备接受招安。这事给黄巢知道了。他去找王仙芝,愤怒地

说:“当初我们立下大誓,一定要把天下那些害国害民的坏人扫清。现在事情还没

有成功,你却想去做官,你怎么对得起这些弟兄!”

黄巢越讲越气愤,忍不住拔出拳头,朝王仙芝脸上狠狠打了一拳。黄巢不愿再

跟从王仙芝,他带领一支军队,开始单独作战。

两人一分兵,王仙芝的力量大大削弱。他一心想当官,多次派人向唐朝官员求

降。唐朝官员见他已没有多大能耐,便不再理会他。不久,王仙芝兵败被杀,他留

下的队伍也赶去投奔黄巢了。

两支起义军重新会合后,大家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黄巢开始设

置官职,管理起义军内部的事务。从此,起义军才算有了初步的组织。

黄巢带领起义军,准备去攻打洛阳。唐僖宗急忙调兵遣将,增援洛阳。黄巢见

唐军兵力强大,就渡过淮河,向唐军力量空虚的南方挺进。他们转战了大半个中

国,一直打到了福州、广州。

黄巢到了广州,没想到那里发生瘟疫。起义军将领劝黄巢离开南方,举行北

伐。于是,黄巢休整了一下队伍,又带兵北上。

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到几十万人,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他们一路上势如破

竹,把各地的官军打得一败涂地,很快渡过了长江,随后又渡过了淮河。

鲍元880年十二月,黄巢打到了洛阳,洛阳官员马上开城投降了。黄巢进城以

后,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洛阳城里商店照常营业,街上完全跟平常一样。

黄巢又下令向潼关进军。他的前锋部队很快到达了关外。起义军都打着白旗,

那些白旗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尽头,简直像一片白色的海洋。一会儿,黄巢来

了,起义军高声大喊,好像晴天霹雳。驻守关外的唐军看到这声势,吓得各自逃命

去了。

潼关左面有个山谷,谷中有条小路直通关后。起义军通过这条小路,绕到关

后,前后夹攻,一下子攻破了潼关。

潼关一破,整个长安乱成一团。唐僖宗骑了一匹快马,由几百个士兵保卫着,

慌慌张张地逃往成都去了。

当天下午,黄巢带领起义军,开进长安。长安百姓兴高采烈地欢迎起义军进

城,街道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

黄巢部下的大将尚让,对欢迎的人说:“黄王起兵,都是为了百姓。我们决不

像唐朝皇帝那样,不把你们当人看待。大家安居乐业,放心好了。”人们听了,都

很感动。起义军对罪大恶极的官僚,捉到就杀,但看到路旁的穷人,却常把自己的

东西送给他们。

就在这年年底,黄巢在长安当了皇帝,国号叫大齐。长安成了起义军的天下,

黄巢也终于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的愿望。

新政权建立了,但黄巢控制的地方却非常小,只有长安及其附近的几小块地

方。原来黄巢一直流动作战,打下的地方,都没有派兵把守。他一走,这些地方又

全给敌人占领去了。

唐僖宗逃到成都以后,就纠集军队,把长安包围起来。几十万起义军挤在这一

小块地方,日子一长,粮食都吃光了。就在起义军出现严重困难的时刻,黄巢手下

的一个大将朱温投降了唐朝。

这时,唐僖宗又调来了沙陀族的酋长李克用的骑兵。李克用带领沙陀骑兵,和

唐军一道作战,击败了起义军。

黄巢见形势不利,撤出了长安。一路上,他作战又老是失利,最后退到泰山狼

虎谷,兵败自杀了。

这次大起义历时十年,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没有多久,唐朝就灭

亡了。

经典历史典故9

早年,有父子俩开了一个小茶馆。知县白老爷是一个贪财好利的主儿,经常来

白吃白喝。虽然父子俩受不了,有气,但也没办法。有一段时间老掌柜病了,小掌

柜司炉掌壶。等老掌柜病好以后,发现县太爷再没来了。问其缘由,小掌柜一笑

说:"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经典历史典故10

秦国的白起,是一位非常善于打仗的将军。由他指挥的战争没有失败的时候,

所以人们称他为“常胜将军”。有一年,秦王派白起率兵前去攻打魏国。如果魏国

被秦国攻下,会在多个诸侯国之间引起连锁反应,为此很多人都非常担忧。有个名

叫苏厉的谋士,奉命前去游说白起不要攻打魏国。苏厉设法拜见白起,向他讲了这

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养由基从小就练成一手好箭法,能在百步

之外准确地射中杨树叶。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箭术也非常高超。一天,

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前来围观。

比赛的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木板,木板上画出一个红心。潘虎拉

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靶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太近、太大了。咱们还

是比赛射百步以外的杨树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树,叫人在树上选了一片叶子,涂成红色作为靶

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人们放眼望去,箭头正好贯穿那片红杨树叶

的中心。

在场的人全部目瞪口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

箭箭都能射穿树叶,便走到那棵杨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树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

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到树下,看清杨树叶上的编号后,便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连发三

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树叶。这样一来,围观的人群大声喝采,潘虎虽然输

了,却输得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不料有个站在养由基身旁的人冷冷地说:“嗯,有了百步

穿杨的本领,才配受我的指教。”

养由基听这个人说话的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

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

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或者稍稍出一点儿偏差,只要射不中,你

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

声。”

苏厉对白起说:“你号称常胜将军,但魏国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打败的国家,

如果你不能马上取胜,便破坏了自己的名声。”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百战百胜的

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身体状况不佳,取消了进攻魏国的计划。

――《战国策・西周策》

【求解驿站】春秋时楚国养由基善于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杨柳的叶

子。后用来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

【活学活用】队长打靶十发全中,不愧“~神枪手”的称号。

【妙语点拨】秦王派素有“常胜将军”雅称的白起攻打魏国,很多诸侯国纷

纷自危。苏厉授命于危难之中,游说白起。他抓住人们爱惜名誉的心理,列举养由

基百步穿杨的事例,借他人之口,侧面暗示白起不要凭借一时之勇,将来之不易的

“常胜将军”名誉毁于一旦。最终,苏厉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没有动用一兵

一卒的情况下,成功击退秦国的百万之师,让我们着实领略了口才的巨大威力!

【近义】百发百中

【反义】无的放矢

经典历史典故11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

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

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

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

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

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

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

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

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

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

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

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

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经典历史典故12

一日千里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在赵国做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嬴政因

为同病相怜,相处良好。

后来,嬴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去做人质,原本以为可以得到嬴政

的优待。不料,嬴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待、刁难他,

太子丹见此状况,便找机会逃回了燕国。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报复嬴

政。但由于燕国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秦国抗衡,更别说实现太子丹复仇的愿望

了。

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魏、赵等国家,渐渐逼近了燕国。燕国国君

担心不已,太子丹也忧愁万分,于是就向他的老师鞠武请教阻挡秦国侵吞的办法。

鞠武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田光,他为人机智,很有谋略,您可以跟他商讨

一下。”田光来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对他说:“希望先生能替我们

想个办法,抵挡秦国的侵吞。”田光听了,一言不发,拉着太子丹走到门外,指着

拴在大树旁的马说:“这是一匹良马。在壮年时,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衰

老时,却连劣马都跟不上了。您说这是为什么呢?”太子丹说:“那是因为它精力

不行了。”“对呀!您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是我壮年时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

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说:“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

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荆轲,他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后来,太子丹结交了荆轲,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经典历史典故13

圣经《旧约》:挪亚后有个叫亚伯拉罕的闪族人,他99岁得一子。一天,耶

和华突然降临,要他杀子以撒献祭。以撒不知自己是祭品,跟随父亲上山,亚伯拉

罕准备好一切,正将儿子放上祭坛欲动刀时,天使飞来拉住其手,不准他杀子,告

诉他只是耶和华的考验,并改用羊来做为祭品,这就是替罪羊的来历。

经典历史典故14

【历史典故】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赵成

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孙膑

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

【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

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经典历史典故15

信仰是一种无坚不催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一天,我

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

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后来,我发现

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

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

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

人生哲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凌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

默而坚韧的昆虫,它的网制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

成绩,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于是,我记住了蜘

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奇迹是执着者造成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17:07: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528521333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典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典故.pdf

上一篇:马说原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典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