浜得言丈学科究2020年第4期
李準研究专辑
主持人李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李準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与赵树
理、柳青近些年日益受到关注、研究不断推进的情况不
同袁可说处于被相对“遗忘”的状态。“北京•当代中国史
读书会”从2014年开始推动“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
代文学”
的研究,
在日常阅读和讨论中有了强烈的共同
感觉:对于深入理解1950—1980年代中国文艺实践与社
会、政治的互动关系而言
,李準具有特殊的价值,能够极
大扩展对当代文学经验、文学机制的理解。2019年11
月,读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了“社会史
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第四次研讨会,继赵树
理、丁玲、柳青之后,这次研讨会“以李準为中心”,会议
上的论文和讨论,令人欣喜地证实、充实着之前的共同
感觉。本专辑是这次会议论文的一部分,把分别触及李
準不同侧面的四篇论文以专辑的形式集中刊出袁可以让
李準的价值得到立体且鲜明的呈现。
王增如老师自1982年起任丁玲的秘书
,她的《我所认
识的李準》
一文从李準与丁玲在新时期作协交往和共事的
一些亲见亲闻入手,为认识李準提供了一个有温度的、包
含着重要视角的“
记忆文本”:如何待人处事,透露着李準
对时世变动中中国人的伦理、人情的深厚体察,这正是李
準的创作从1950—1960年代到“新时期”始终能以文学和
政治进行有张力的对话的底蕴所在。王增如老师的观察精
细
,笔触朴素,坦荡中有温煦,赋予私人记忆一种可贵的公
共性。
李哲的《李準早年传略补遗——以豫西“地方史”为视
点》,打破了通常对作家的“文学养成”的考察方式,一边将
李準的自我讲述历史化
,辨析其中与讲述时的时代氛围的
影响有关的讲法,一边沿其线索和缝隙,
引入多种地方史
资料,做富有灵气的爬梳,打开了认识建国初期地方文艺
体制的一个新视野:河南地方的文艺工作如何在《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的延长线上与“革命后的建设”
相结合,“在激进观念下,却形成了与地方生活、教育、建设
开展极富活力的一种关系”。
李哲对李準“早年传略”的这一钩沉
,也为阅读莫艾
《
在作品中看到人——试析李準早期两篇小说》做了一个
有益的铺垫。
莫艾对《
不能走那条路》和《白杨树》的解读是
直指核心的:李準如何观察、表现合作化运动初期引发的
乡村社会多方面变化,“特别是农民心理、意识、彼此关系
感受的变化”,以及在对政治政策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愿
景的认同之下,李準如何以文学特有的方式,对发展出人
与人之间的良性关系和社会主义所期待的主体展开着非
常能打开我们认知、思考的空间遥在合作化运动作为“失败
的、翻篇了的历史实践”的今天,莫艾的如上讨论,密实地
贴着李準“
由深入现实
,所感受体察到的人所无法被简单
化约的种种细微与潜藏”,
让李準这样富有责任心与文学
才能的作家当年所体察到的那些“无法被简单化约的种种
细微和潜藏”,以我们今天认知方便掌握
、因此也不应该回
避的方式再次浮出水面。而这些“细微和潜藏”对于思考当
下政治如何与社会、与人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仍有其意
义
。
夏天的《1956—1957年文学语境中李準的创作与思
考》,则借由李準在1956—1957年前后对于自身创作状态
的反省、“深入生活”的探索,提出了在文学史叙述中通常
被“双百方针”“反右
”这些“文学事件”所标志的这一时期,
不能把李準的有关表现过快纳入“双百方针”“反右”框架
去把握,仍需要对李準这样秉持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作家
的这一时期的“文学日常”进行细致的把握、认真的辨析
遥
由这样的把握、辨析,我们就可能在关于这一时期已有的
认识框架外
,发现新的研究“路径”展开的可能
。
在去年李準会议的邀请函中,我们曾写下:“李準的文
学养成与实践路径不单在理解当代文学的独特创作机制
上有认识价值,其现实把握的深度与表现力度亦构成对理
解当代历史的挑战。”在众多好文章产出、李準通过这一专
辑“还乡”的此刻,我们敢于进一步说:李準是富矿,期待更
多研究者来面对他的挑战,和我们一起来挖掘当代文学的
“
富矿李準”。
4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16:21: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500781333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化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化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