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规

更新时间:2023-03-09 15:22:38 阅读: 评论:0

痛风早期症状-庐山锦绣谷

家训家规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挑柚子)

1/13

中国传统20大家规家训

1.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

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

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

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

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译文:

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

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

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

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

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

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

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2.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

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

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

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

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

2/13

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

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

学礼怎么做人?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

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

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3.

刘邦《手敕太子文》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

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

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

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

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赏析:《手敕太子文》是刘邦病危时〔前195年,汉高祖十二

年三月〕为确立嫡长子刘盈为帝位继承人,并对其进行谆谆告

诫和嘱托而亲笔撰写的遗训.在这篇遗训中,刘邦深悔早年轻

薄文人之举,并以现身说法告诉儿子为学的重要性.同年四月

刘邦驾崩,五月,十六岁刘盈继皇位.

4.司马谈《命子迁》

作者司马谈<?—公元前110>,西汉夏阳<陕西韩城>人,子司

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

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

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

3/13

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

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

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

史书.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

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5.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甥书》

作者诸葛亮<181-234>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

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

书〕译文: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

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

目标.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

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诫外甥

书〕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

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

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

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

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赏析:诸葛亮46

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

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

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

4/13

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6.琅琊

王氏家训琅琊王氏有中华第一望族之称,自汉谏议大夫王吉"

始家臬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即开创了家族贵显的先河,

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余人将

名字刻在了人类文明史上,单宰相就出产了九十二位.夫言行

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

之本.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

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

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

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7.《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

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

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

而不佚.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

信有木大如鱼.赏析: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

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

十篇,各篇内容涉与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

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他提倡学习,

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

5/13

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8.

钱氏家训无锡鸿山钱氏〔原籍浙水〕,先祖吴越王钱鏐.钱其琛、

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玄同、钱三强、钱基博、钱钟

书、钱复、钱穆、钱逊……包括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

裔科学家钱永健,都是钱王后裔.三十多世,仅遍布海内外的科

学院院士就有100多人.有评论称钱氏家族千年兴盛,近代俊

彦接踵的原因出自家族重视传统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而《钱

氏家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

无愧于圣贤.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读经传则

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祖

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

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赏析:《钱氏家训》基于儒家修齐

治平的道德理想,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出发,

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钱鏐在临终前,曾向子孙提出

了十条要求,被后世称作《武肃王遗训》.一千多年来,遗训和

《家训》世代相传,更得到子孙后代的身体力行,成为立族之本,

旺族之纲.

9.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

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

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

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

6/13

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

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

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

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赏析: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

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

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10.范仲淹家

训范仲淹早年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向.然后对子弟的教

育也是忠恕之道,所以子孙发达,代有达人.范仲淹立范氏义庄,

也是很大的功德,对子孙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也奠定家族发达

的基础.苏州天平山的高义园,就是这些历史遗存.妄想莫起,想

亦无益,美色莫迷,报应甚速.待人莫刻,一个恕字,作事莫霸,众

怒难犯,女色莫溺,汝心安乎,淫书莫看,譬如吃砒,立身莫歪,子

孙看样、果报莫疑、眼前悟出.降惊莫损,与早回头,淫念莫萌,

怕有报应.暗室莫愧,君子独慎,国法莫玩,政令森严.赏析:范仲

淹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其中的精华绝妙之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至今仍广泛传颁,激励后人.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的两个

儿子先后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继续为实现他富民强国的远大

理想而奋斗.正是凭着这样的家训、家风,范仲淹家族兴旺数百

年.

7/13

11.《包拯家训》

作者包拯<999—1062>,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

包公""包青天"之美誉.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

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赏析: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

定了一条家训,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

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

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

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

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12.司马光《家范》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

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

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与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译文:当

人母亲不担心她不慈祥,担心的是过于溺爱而不知道教导他

们.对于母辈,司马光认为:慈母之所以败子,关键在于爱而不

教,只是过分的宠爱和溺爱.它小则使儿女们只知饭来张口,衣

来伸手,不知稼穑之艰,不晓生计之难;大则使儿女们任性孤行,

不顾纲纪,无法无天,以至于干出不忠不孝、丧尽天良的事,到

头来身入囹圄,身首异地,成为社会上的渣滓和罪人.赏析:司

马光自己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说;欲治国者,

必先齐其家.就研究立身处世和处理复杂的身边矛盾而言,《家

8/13

范》确实比《资治通鉴》更重要,更实用.现代人需要从古训中

汲取智慧,做一个世事练达之人.

13.《袁氏世范》

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

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

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

责善,兄弟或因于争财.有不因责善、争财而不和者,世人见其

不和,或就其中分别是非而莫名其由.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

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

纷拏,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强合

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弟之性未必然.其

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

源也.译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最亲的莫过于父子和兄弟.

然而,父子与兄弟有相处不融洽,不和睦的.父与子之间,或者因

为父亲对孩子求全责备,要求太过苛刻,兄与弟之间,或者因为

相互争夺家产财物.有的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并没有求全责

备、争夺财产,却很不和睦,周围的人看见他们不和,有的便从

这种不和中分辩是非,最终仍找不到任何有说服力的理由.大

概人的性情,有的宽容缓和,有的偏颇急躁,有的刚戾粗暴,有的

柔弱儒雅,有的严肃庄重,有的轻糜浮薄,有的克制检点,有的放

肆纵情,有的喜欢闲雅恬静,有的喜欢纷纷扰扰,有的人识见短

9/13

浅,有的人识见广博,各自的禀性气质各有不同.父亲如果一定

要强迫自己的子女合于自己的脾性,而子女的脾性未必是那

个样子;兄长如果一定要强迫自己的弟弟合于自己的性格,

而弟弟的性格也未必如此.他们的性格不可能做到相合,那么

他们的言语与行动也不可能相合.这就是父与子,兄与弟不和

睦的最根本的原因.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

处忍之道,其失尤多.盖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不发,

不过一再而已.积之既多,其发也,如洪流之决,不可遏矣.不若

随而解之,不置胸次.译文:人们常说为人家能经常和睦的原因,

本于能够忍耐,然而徒知忍耐而不明白如何去忍耐,其中的失

误会更多.大概忍耐中有的具有隐藏蓄积的意思在内.别人冒

犯了我,我埋藏隐蔽而不发露,这种做法仅适用于一两次罢了.

积蓄的越多,发泄之时,越象洪流决口,不可穷尽.不如将愤懑随

时发泄,随时调解,不存留于胸中为好.赏析:袁采为人才德并

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

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

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

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奉为至宝.14.朱熹《朱子文集》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

人为恶者,损友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见得五七分.见人嘉言善行,

则敬慕而纪录之.见人好文字胜己者,则借来熟看,或传录之而

10/13

咨问之,思与之齐而后已.不拘长短,惟善是取.译文:凡是品性

忠厚为人忠诚守信,能指出并批评我过错的人,是有益的好友;

那些为人谄媚行事轻薄,对人傲慢不庄重,引导人作恶的人,是

损友啊赏析:一提《朱子家训》大多人都认为指的是《朱柏

庐治家格言》,即"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就完全错了.《朱子

家训》和《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两篇完全不同的由两个人写

的文章,不能把《朱柏庐治家格言》通称《朱子家训》,朱子指

的是朱夫子朱熹.

15.陆游《放翁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

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

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

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译文: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

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

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

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

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

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

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

留下遗憾.

16.王阳明家训

《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

11/13

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

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

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赏析:"幼

儿曹"意为:孩子们.这是王阳明写给儿子宪儿的.王阳明的家

训采用的是简短的三字句的形式,虽然简短,但是却包含了这

位心学大师为人处世、以与建功立业的法门.每一个字都需要

细细品读.

17.高攀龙《高氏家训》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

紧.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

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

不觉悟?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善

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

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赏析: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

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高子遗书·家

训》言简意赅,影响较大.

18.朱柏庐《朱子家训》

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可以说是古代最有名的家训,流传甚广.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

12/13

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

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赏析:

《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

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

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19.曾国

藩家训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

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

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

也.有恒,

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唯天下之##能胜天下之

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

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

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赏析:曾国藩的家训散见于他的

家书中.曾国藩家训词约义丰,包罗甚广,不少人将其称之为千

古第一家训.

20.左宗堂《与陶少云书》

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著力为要.事无大

小,均有一当然之理,即事穷理,何处非学?昔人云"‘此心如水,不

流即腐.’…果能日日留心,则一日有一日之长进;事事留心,则

一事有一事之长进.由此累积,何患学业才识不能与人邪!赏

析:这是左宗棠写给女婿的信.左宗棠从20岁开始就参加进

13/13

士考试,6年当中,3次入京考试,全部铩羽而归.就这么个看似

落魄的落榜生,却成为了清朝的封疆大吏,收复##,成为民族英

雄.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能得到他成功的秘诀.学识和才干,一

天不用心,就留出一天的差距,千日不用心,就留下千日的差距.

所以随时随地要留心,要勤于琢磨.不管什么样的事务,无论它

怎样微小,其中很可能蕴藏巨大的信息量和规律——"均有一

当然之理".、因此,就身边碰到的事情进行琢磨,一定能琢磨出

道道来,从而领悟到真理和科学原理——"即事穷理".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15:22: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4655820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家训家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家训家规.pdf

上一篇:包装设计论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家训家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宿舍管理
    牛排腌制-室内加湿小妙招2023年2月28日发(作者:怎么买国外的东西)学生宿舍管理方案学生宿舍管理是关乎学生人身平安的,所以我们万不能懈怠。下面请看学生宿舍管理方案的详细内容吧!我校全校搬迁进入大学城,使得我校的学生公寓无论是宿舍外观还是住宿条件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同时对我们的学生宿舍管理有了新的要求,我们在经过调研的根底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入物业效劳体系,使学生公寓管理由过去的单纯
  • 3℃蚂蚁观察日记
  • 2℃竞选
  • 2℃如何创立公司
  • 2℃跟单员岗位职责
  • 2℃活动计划书
  • 2℃我爱你家乡
  • 2℃小学数学内容
  • 2℃乡情结尾
  • 2℃疫情防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