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5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1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
作。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
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散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
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
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
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
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
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
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
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
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
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
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
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
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
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
《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
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
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
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
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
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
艺术之都巴黎。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
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
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
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
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
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
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美学散步读后感2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
作。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
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
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
充实;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
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其三,主要是对外国
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
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
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
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
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
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
由心来决定的。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
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
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生命就是美。某一
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美永远是主观世
界里特有的产物。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
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
在着美。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
的关怀。就像刘小枫总结的:“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
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
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美学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宝石,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辉,或论诗
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乃至代表着整个宇宙之美的事物,
“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他”。
美学散步读后感3
最近读到一两本关于美学的书籍,我庆幸自己能够想到读它们,因为在此之前
对于美学我是个门外汉(现在也不算内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读易先生的
《破门而入——讲美学》,才知道美学不是教你“装房子、买衣服、交女朋友”,
而是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科学,它原本是在各艺术门类学科之上的学科,是个统领。
抽象而枯燥其实才是美学研究的特点,因此西方美学的大家也都是哲学家,比如柏
拉图、苏格拉底,还有康德和黑格尔。既然美学也是哲学,她就必定具备哲学求真
理的特点,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学里其他问题一样,往往是没有统一答
案的。虽然易先生讲的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读此书我仍然费力,因为它需要一颗
极其抽象的哲学的头脑。
真正有点感觉的是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此书较为具体,如同书名,仿佛
是在美学的境地里做一次心灵的散步,诗乐书画,悠哉美哉,还可收获良多。正如
他在前言里说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
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弃,放
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说这两本书究竟与我与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对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
出来干系的。宗先生在“美从何处寻”这章中,讲到了寻找美的两种方法:“移我
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们的情绪和思想,使之能够发现美并创造的
表达美,以成为艺术。“我们的情感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厉害计较
才能发现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变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比如
月亮,就常常被用来美化世界。虽然宗先生一直强调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看
来,无论移我情还是移世界,都将是人为的主观的对美的探寻。
当代社会机器轰鸣、网络发达,人们早已没了赏月的闲情,更别说这晚无月的
中秋。问题是这样的美境就丢失了吗?如果所有的物质我们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
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变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机械的死的过程了?”都
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无趣,要么只顾忙碌焦虑,无法发见身边的美,为什么呢?
“我们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如果一个人
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不会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
自己的情绪的波动、思想起伏,不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
心里而是到广阔天地里去寻找美”,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美。
这大概是我这样的都市人去找这样的书来读的原因吧!
美学散步读后感4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作者
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
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
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
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
握。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于是我又
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
读两种方法。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
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
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
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
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
慢体会出来的。
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
“‘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
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
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经验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
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
黑格尔否定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
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丽精警
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美学散步读后感5
手指落在键盘上,却不知道从哪谈起。实不相瞒,写读书笔记完全是因为要完
成单位下发的任务,本身是反感的。但当决定落笔之时,不得不说,这样的被迫是
坚持写下去的动力。那就从我选的《美学散步》这部书说起吧。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知识的书籍。最早接触美学,源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
就是想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自己熟知的
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对周遭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不管是居住条件、饮食习惯或
是生活环境,很少去体会是否有美的存在。有一天,当我们走出这个环境,走到和
自己生活环境差异比较大一个城市。我们可能会对那里产生许多的好奇心,或许会
对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饮食,那里的山川河流,产生各种美感。
反过来,也许那里的人们来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因为差异性,也会产生好奇
心和许多美感。听起来似乎都和距离有一定的关系。当我们将熟知的事物拉开一定
距离欣赏时,往往会产生意外的美感。远方是美景,我们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其实
也是一幅独特的美景。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睁大眼睛寻找美的信息。除了与生俱
来的对美的感受力,也需要我们积累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加深对事物的理
解,来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仔细想来,我最早接触美学方面的知识,是从听美学大师蒋勋老师的音频节目
《美的沉思》开始。每天上下班坐公交车上的路上,饭后、睡前的空余时间,这档
节目都在陪伴着我。从西方艺术文明起源到欧洲文艺复兴,从中国古代美学殷商陶
器、雕刻再到唐宋文学的诗词之美,这些都如雨露清泉时刻滋润着我的心田。蒋老
师就像一位美的布道者,将我引入这片超越世俗的精神圣地。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15:02: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453641332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美学散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美学散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