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Preparedon22November2020
道
德
经
前言
抬头仰望星空,星河灿烂明月其中;再观苍穹,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观人之道,众人各有所归;观天之
道,行事尽其善美。幽幽兮,深邃兮。夫何故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众生都有自己的本命。宇宙从何处而
来我们的生命又从何处而来万物是由谁在主宰何谓真理真理在何处
对于这种全人类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决的。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那绝对不是一般
人;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悟道能力绝对的强于常人。甚幸有喜,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有这样一
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学家——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
室之史也。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开创人,是道法自然哲学的祖师。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见性。老子所着之
书之所以叫《道德经》是因为阐明了自然规律人之道的运作,是一部世出世间法的经典。只有通达了世出
世间法,境界达到了明心见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经》所阐述的大道内理,即可行事经其时间磨炼
而不磨灭。
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这一切就叫“相”,所
以叫“相之道”。把本原和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用一个字来统称就叫作“道”。而德是指在返璞归真的大道
上运作,能够坚定不移的在归真返璞的大道上运作就是“德”。而经是指万物之灵所写的着作,并能够经其
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其实《道德经》并非是老子的个人主义思想。以心性之道观之,老子述而不作;以
相之道观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学家。心性之道:老子本质与众不同,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境界从感悟修到渐悟,从渐悟再修到明悟,从明悟然后又修到了明心悟性,从
明心悟性最后修到了明心见性,通达了世出世间法,精通大道内理。老子者,心神复归于大道,本命复归
于大道。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就成了《道德经》。相之道:老子见多识广
所以知识丰富,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哲学体系,创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义,《道德经》是老子如
何所认为。心性之道为真还是相之道为真孰知道若老子曰:“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而他人闻之示于众曰:
“老子他认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难道日出东方而落西方是老子所认为对于同样的自然运作之
理,不同的人所表达的方式就不同。有人说:“日出东方而落西方。”有人说:“红日东升西落。”有人说:
“日照大地,升于东而止于西。”所以觉悟的智者们都说:“我没有智慧,我述而不作。”《道德经》是一部
阐述人生命运行轨道的经典,是一部修身的经典,是一部阐述宇宙万物如何运作的经典,是一部使人踏上
返璞归真的大道,回归自性的经典。人生在世,命最重要,纵然有仁人志士者们自我牺牲,自我奉献,那
也是为了死而不亡,只有死而不亡者那才是长寿的。《道德经》是道法自然哲学。道法自然哲学是以科学
为基本,以自然为根本。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指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法就是法性,法性就是这一性
质的表法。道法自然哲学是实用主义之最,因为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过于人的生命还重要。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万物之运作,赏自然之风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观。
第1章述心相…………………………………………………6
第2章世界观…………………………………………………6
第3章治国……………………………………………………7
第4章述心性…………………………………………………8
第5章述常态…………………………………………………9
第6章述心性…………………………………………………10
第7章人生观…………………………………………………11
第8章处世……………………………………………………11
第9章观自在…………………………………………………12
第10章自省…………………………………………………13
第11章人生所需……………………………………………13
第12章养生……………………………………………………14
第13章修身………………………………………………………15
第14章论道………………………………………………………15
第15章论境界……………………………………………………16
第16章述境界……………………………………………………17
第17章政效………………………………………………………18
第18章忠义示现之道……………………………………………18
第19章治国………………………………………………………19
第20章述觉悟……………………………………………………20
第21章述境界……………………………………………………21
第22章处世之道…………………………………………………22
第23章顺其自然…………………………………………………23
第24章处世之道…………………………………………………24
第25章述自然……………………………………………………24
第26章重形象……………………………………………………25
第27章学为人师行为示范………………………………………26
第28章以正为天下………………………………………………27
第29章尊国贵民取天下…………………………………………28
第30章议兵………………………………………………………28
第31章议兵………………………………………………………29
第32章述自然……………………………………………………30
第33章自知之明…………………………………………………31
第34章述大道……………………………………………………31
第35章述世道……………………………………………………32
第36章处世………………………………………………………32
第37章述无为……………………………………………………33
第38章述道德……………………………………………………34
第39章万法归一…………………………………………………35
第40章述道规……………………………………………………35
第41章述层次……………………………………………………36
第42章述过程……………………………………………………37
第43章稀奇之道…………………………………………………38
第44章看破………………………………………………………39
第45章述完善……………………………………………………39
第46章述祸咎……………………………………………………40
第47章述境界……………………………………………………40
第48章述无为……………………………………………………41
第49章仁者之心…………………………………………………42
第50章生死有命…………………………………………………43
第51章养育之道…………………………………………………43
第52章人生之道…………………………………………………44
第53章感慨人生…………………………………………………45
第54章修身之道…………………………………………………46
第55章初始之命…………………………………………………46
第56章明智之举…………………………………………………47
第57章治国之道…………………………………………………48
第58章长久之政…………………………………………………49
第59章述功德……………………………………………………50
第60章治国………………………………………………………50
第61章处国之道…………………………………………………51
第62章述世道……………………………………………………52
第63章处世………………………………………………………52
第64章处世之道…………………………………………………53
第65章治国之道…………………………………………………54
第66章待人之道…………………………………………………55
第67章述修为……………………………………………………55
第68章述兵法……………………………………………………56
第69章述兵法……………………………………………………56
第70章述层次……………………………………………………57
第71章处世之道…………………………………………………58
第72章述威信……………………………………………………58
第73章述天道……………………………………………………59
第74章述法治……………………………………………………60
第75章论政治……………………………………………………60
第76章感慨人生…………………………………………………61
第77章述天道……………………………………………………62
第78章述磨炼……………………………………………………62
第79章处事之道…………………………………………………63
第80章述政效……………………………………………………64
第81章处世之道…………………………………………………64
第1章述心相
第一章是阐述本原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所以是述心相。宇宙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天大,地大,
自然最大。人们常认为自然有界,认为人可以超越自然,乃至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那么自然有没
有界自然到底有多大人之道,本维次空间的边界是大到无外,小到无内。大到近无边无际,小到极小,小
的没有里面。大到极点成了小,小到极点成了大,大而小,小而大。而人是绝对没能力超越自然出了所谓
的“自然界”。道的运作是按自然规律来进行的,所以道法自然是绝对的真理,不存在道法神灵之类的事。
人只有与自然共为一体,天地人合一才能有长久的生存道路。本章阐明了宇宙的缔造者,并告诉了人们如
何可以观察到这些大道的。
道可道①,非常道;名②可名③,非常名。
“无”④,名天地之始;有⑤,名万物之母⑥。故常无欲⑦,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⑧。此两者
同⑨,出而异名⑩。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①道:说,阐述。②名:名称。③名:命名。④无:无是指本源。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无所有无
所不有,但表现为“无”。本源产生出了天地。⑤有:有是指本原。本原具足一切法,没有生灭,一直存
在。本原又叫心性。⑥母:母体,因为本原产生了一切。⑦欲:欲望。⑧徼:边界。⑨同:同一
体。⑩异名:这是指名称里所代表的具体实物不一样。门:门道,法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的,但并非是长久不变的大道;名称是可以来命名的,但它并非是长久存在的名称。
“无”,称作是天地的开始;有,称作是万物的母体。所以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这其中的奥妙;常
常有欲望,则观察时就有了边界所束缚。这本源与本原,两者其实是同一体,但展现出来的却不一样。都
可谓是玄妙,玄妙又玄妙,是众多奥妙的门道。
解析:
万物都有灵性,灵性达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生命,而灵性最高的就是万物之灵。万物之灵与其它生命或灵
性物不一样,万物之灵可以解脱,有自由,有自主之权。所以万物之灵给其它存在物都以名称来命名。本
维次世界是以万物之灵的生命为主要表现的,所以叫:“人之道。”人只要不着相,就可以心神复归于大
道,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就知道了本原和本源以及阴阳。要使自己心神复归大道,就得止欲。所以常
常没有欲望或少欲才能观察到这其中的奥妙。常常有欲望,欲望太强,心神就被业力所牵制,不能复归于
大道,干的事情就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甚至还会违反人之道。本原这个本体产生本源,本源又产生阴阳,
所以万物是一个整体。这些世出世间的大道内理给人带来的是庄严感神圣感,带给人一种玄妙的感觉。玄
妙又玄妙,好像可以说得出口,但又说不出来,这正是万法的开始,是众多奥妙的门道。
第2章世界观
这一章是确立正确世界观的述语。首先观察自然规律的运作,再观人之道的运作规律,然后确定了正
确的世界观。只有明白了悟才可以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把事迹一直流传在世,从而不会因为时光飞
逝而销失匿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①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②,难易相成③,长短相形④,高下相倾⑤,音声⑥相和⑦,前后相随⑧,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⑨。万物作而弗⑩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
居,是以不去。
①斯:于是,就。②相生:相互产生。③相成:相互对立。④相形:相互成形状。⑤相倾:相互
倾向。⑥音声:音是指旋律,节奏;声是指散发出去的波,声音。⑦和:和谐,协调。⑧相随:
相继跟着,一个跟着一个。⑨教:教导,教育。⑩弗:不。居:居功。夫:代词。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所以为美,于是厌恶就呈现出来了;都知道善所以为善,于是不善就呈现出来了。
有无相互转化,难易相互对立,长短相互成形状,高下相互倾向,音声相互协调,前后相互跟随,这是
自然永恒的状态。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法来处理事情,实行不用言语常阐述的教导。万物运作却不宣告已经开始,生养却
不占有,有利于一切的作为却不倚仗它,功业成就了却不居功。万物只有不居功,所以功迹才不被泯没。
解析:
世界观价值观等观都是与其它对比而形成的。大道无穷无尽,其中适合人的占一部分,把这些大道内理
与其它大道内理进行对比,就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有了正确的自然观才可以正确的处理事
情。自然产生万物时就已经有了对立,对比,矛盾,这是自然本体自有的性质。举其中的一些例子:有无
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都是自然对立界永恒的状态。明白了这
些状态所呈现的原因后才知道了如何处理事情。不要有个人的主观意识,按照自然规律中的完美规律进行
运作,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在开示他人的时候,要实行道在不言中,使他人有启发,使他人能觉悟。只有
悟出来的道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只有明白了这些大道内理后才会功业成就却不自我功高居上,所以事
迹才不会因为时空的转移而被磨灭掉。
第3章治国
本章阐述的是自然规律人之道治国处世的方法。治理国家的任务就是如何的服务人民为人民作贡献,以
及如何的教化人民。自古以来上行下效,人民都向统治者看齐,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治国制度,这个国家
的国民就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具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统治者可以一言兴邦,也可以一言亡国。所以统治
者确立正确的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实行正确了就可以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幸福生活。实行
错了就成了祸国殃民的造孽作乱。那么就会发生国破家亡,天下苍生皆命存于危机的事情。
不尚①贤,使民不争;不贵②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③,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④,实其腹⑤,弱其志⑥,强其骨⑦。常使民无知无欲⑧,使夫智者不敢为
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①尚:推崇。②贵:贵重。③不见可欲:不让可以引发人欲望的欲望物显现出来。见(xiàn),同
“现”。④心:心里所想要的念头。⑤腹:肚子。⑥志:过分追求的意志。⑦骨:筋骨,体
格。
⑧无知无欲:没有妄知妄欲,或邪知邪欲。
译文:
不推崇贤才,使人民不为“贤才”争斗;不贵重难以得到的珍物,使人民不为珍物而进行盗窃;不让引发人
欲望的欲望物显现出来,使人民的思维不混乱。
因此,圣人的治国方法是:空虚百姓心里所想要的念头,使百姓的肚子得到充实,削弱百姓过分追求
的意志,强壮百姓的筋骨。常常使人民没有妄知妄欲,使那些有智谋的人不敢有所作为。这就是无为之
道,所以没有治理不了的国家。
解析:
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的,当命存于危机则天道无德。百姓忠于帝王将相,就是因为他们给了百
姓生存之道,把关爱给了百姓。所以百姓倍受感恩,可以为他们去死,从而效忠于他们。真正有德行的人
是不会与他人去争斗的,圣人之道是为而不争的。有德能的人奉献给社会大众却不求回报,功业成就了却
不会功高居上自我傲慢。所以确立正确的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推崇贤才的结果是人人都说自己是贤
才,要为自己争利益。而真正有德能的人是不会炫耀自己,称赞自己的。真正有德能的人谁愿意去毁谤他
人来推崇自己这是绝不可能的事。这明显是造恶业,甚至是造孽。所以不推崇贤才避免了因为所谓的“贤
人”而出现的斗争。再有天下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人们为了那些珍贵的物品常是争得头破血流,不偷盗就抢
夺,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珍物并不珍贵,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都是人的欲望在作祟。人
生在世,一边是符合人性的教育,一边是人的欲望业力在牵制,完全弄得人们思维混乱,所以才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人民一但有了妄知妄欲,甚至是邪知邪欲,那就给了一些有计谋的野心家实现野心的机会。
这些野心家就会煽动人心制造社会动乱,甚至是做反人道的事。但是人们却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那些奸贼
所利用了,到死的时候都不明白,完全是糊里糊涂的命丧他人之手。所以只有把这些不该犯的错,不该犯
的罪提前制止了,使一切自然了,那才可以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这就是无为治国的方
法。
第4章述心性
本章是阐述宇宙万物的本原心性,无阐述从本原产生出来的相。心性是本性与祸性共融一体的。本性
用一言来概括就是至净圆满的永恒,祸性用一言来概括就是至恶浊劣的永恒。本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
本不生灭,本不动摇,并在产生万法。而祸性本自浊劣,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不动摇,并在产生万
法。心性具足一切法,一切都是由心性所变现的。自然是没有界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自然就是
道,道就是自然,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所以道法自然绝对的真理。然而神道主义宣扬道法不自然
主义,宣扬道法神灵主义。连最起码的现实都不讲,根本就不讲科学,却大肆宣扬神道主义。
道①冲②而用之或③不盈④。渊⑤兮⑥,似万物之宗;湛⑦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⑧之先。
①道:心性,本原。②冲:指本体内的运动。③或:副词,又。④盈:盈满,这里指停止。
⑤渊:深邃。⑥兮:语气词,啊。⑦湛:清澈,这里指道呈现清楚的状态。⑧帝:造物主。
译文:
本体心性不断运作而且自然使它又不会停止。深邃啊,好像是万物的宗主;清晰可见啊,好像又不存
在。我不知道心性是由谁缔造的,好像是先于“造物主”前就存在了。
解析:
本原没有由任何者创造,本原没有生灭一直存在。本原具足一切法,所以本原产生出了一切。道的运作
不管是在本原,还是在本原产生出来的相,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在运作。在本原上现实就是虚妄,虚妄就是
现实,现实与虚妄共为一体。心性运作的状态是极端的变化莫测,但是由心性产生出来的相则运行的就是
现实常规,所以称为:“科学。”科学就是心物世界的现实常规。当世界在以现实常规运作时,自然就正
常。当世界脱离常规时,自然就反常,所以就有了自然灾害。科学讲的是现实,讲的是客观,讲的是常
规。然而世界的运作规律在某些地方会出现突然脱离常规,但是也是现实的现象,所以这时候就出现了科
学不科学的事。但是整体来讲,世界自然规律的运作一般是不会出现脱离常规的问题。阐述世界现实常规
的文化就是科学文化。所以科学有时候是指实物,有时候是指文化。如果一种文化连最起码的现实都不
讲,那就纯粹的是谬论。本原无穷无尽,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不断产生一切法,这是永恒的状态。所谓象
“帝”之先,其实是间接否定了万物由神灵创造。人因为自我主观意识强,所以才会按自我主观意识衬托出
一个生命者的造物主,这就是所谓的“帝”。因为这是出世间法,所以用言语辩论不清。哲学家,科学家当
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但是自我主观意识很强的人是死不承认现实,还要进行无意义的辩解,而且辩解
的是头头是道。有道理未必是真理。一切都是道,一切道都有理,歪理都是道理。那何谓真理真理的基本
是科学,根本是自然。一种理一但连最起码的科学都不是,那就纯粹是绝对的谬论。所以开悟的人都说:
“世上没有帝,一切都是按自然进行的。”而对于不讲客观实际的人,道者也无言。只能不承认也不否认。
否则就会招来无聊的抬杠。就算“承认”那也得说:“道不知是谁之子了,反正是先于帝前就存在了。”
第5章述常态
本章是以自然反常来衬托自然常态的。只有见证了自然反常,才能知道自然正常的珍贵。自然反常了是
非常可怕的,顷刻之间山崩地裂,土崩瓦解,使得天下苍生皆命存于危机。通过知晓反常的状态来衬托常
态的珍贵,才能把握住大道,使得谷灵神盈,人杰地灵。实现道常就得明明德,即觉悟。知晓其止在于至
善,知止而后言。
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③橐④龠⑤乎虚而不屈⑥,动而愈⑦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⑧。
①仁:仁义。②刍狗:祭品。③犹:如同。④橐(tuó):一种口袋。⑤龠(yuè):古代管
乐器名。⑥屈(jué):竭,尽。⑦愈:叠用,跟‘越……越……’相同。⑧守中:守中道,恰当。
译文:
天地不仁义的时候,把万物作为祭品来肆虐;圣人不仁义的时候,把百姓作为祭品来肆虐。
天地之间,难道不是如同一个管乐器吗里面空虚然而却不竭尽,运动不止而且还不断涌出。
话说的太多了,不如守中道,恰如其分。
解析:
人道世界的运作状态常常是呈现正常的状态,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但是自然规律一但反常了,那真
是灭绝人性,敢任意肆虐万物,使得天下苍生皆命存于危机。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的,在某些特殊
的情况下,圣人也会做不符合常规的事,如为了皇位而弑亲。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并非直观说圣人
不仁义。这是排比句式。其目的也是为了表达自然反常的状况。哲学家的心神是常常在大道上驰骋的,所
以大道泛兮,哲学家的心神也泛兮。哲学家这一瞬间心神在这一大道,下一瞬间又在其它大道,所以哲学
家所阐述出来的大道内理是变化莫测的。所以才会给人一种感觉:哲学文章的内容好似上文不接下文,但
是又很有水平很有层次。用比喻的方法把天地比作管乐器,里面是空虚的,但又不竭尽,不断地运动并还
产生出了美。然后又复归于人生之道,人话说的太多了不如守持中道。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简言精
语,庄严神圣大道其中。
第6章述心性
这一章还是阐述宇宙万物的本原心性。重在于说心性的不生不灭,具足一切。心性是一切的根源。
谷①神②不死,是谓“玄牝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④若⑤存,用之不勤⑥。
①谷:山谷,这里是指大的意思。②神:本命。③玄牝:玄是不可思议的意思。牝是雌性的意思。
④绵绵:连续不断地样子。⑤若:如,像。⑥勤:指道不断地运作,不会停止。
译文:
伟大的本原自然体不会死亡,所以称为“玄牝”。玄牝这不可思议的生育门,称作是天地的根源。好像是
连续不断式的存在,自然使用它是永不会停止的。
解析:
本原没有生灭,一直存在。本原是呈现永恒的状态。而从本原产生出去的相就出现了时间。所以在世
界所为任何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然而回归到了本原就成了永恒的状态。
第7章人生观
这一章阐明了人生观。人生在世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从何处而来人向什么看齐那就是向自然
完美的大道看齐。自然在何处天地就是自然。首先得明悟天长地久的道理,然后才能有了正确的人生观。
故建言有之:人不为己,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②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③,故能成其私④。
①不自生:不为自己所生。②身:自身,自己。③私: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④私:自己的事
业。
译文: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不为自己所生,所以才能长久存在。
同理,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然而又受众人的推崇在于众人之先。不以个人为中心并把自己置于
众人之外从而保全自己,因为没有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所以最终成就的还是自己的事业。
解析:
人之道,必以是利人才能利己。人之道,是共生的一体。如果人人都损人利己,则天下就危矣。所以
觉悟的人们常常想着为大众求福报,而不会以个人为中心,为利益而争斗。仁人志士们都以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为给大众有所奉献,
所以得到大众的认可,最终成就的其实还是自己。
第8章处世
本章讲述的是处世方法。人生在世必要经历很多事情。如何处理好各种事情很重要。会处理事的人可以
功成身遂,名扬天下。而不会处事的人则是茫茫从事,碌碌无为,不断受挫。一个人会处世的大道之理是
什么那就是在于这个人的本质,这个人的修为,还有这个人所处的环境。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②;与善仁③,言善信④;政善治,事善能⑤,动善时⑥。夫唯不争,故无尤⑦。
①几(jī):将近,接近。②渊:指程度深。③仁:仁人志士。④信:诚信,信用。⑤能:允
许的,可以的。⑥时:时机。⑦尤:过失。
译文:
上善的本质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居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居住在人心善良的地方,心灵很善良;与仁人志士结交,言语就诚信;治理国家善于以道莅天下,做
可以做的事,行动时把握好时机。只有不争夺,所以才没有过失。
解析:
一个人与一个人的本质都不相同,本质是上善的人是最庄严神圣的。上善之人的本质就是本性。在本
原里本质是上善的生命是无数,然而在现实的人之道上,本质是上善的人,那真是全人类都没几个,甚至
都没有。上善的本质就是至净圆满的永恒。上善本质的人比圣人都高万倍不止。上善之人天生就有慧根,
与众不同,不会伤害众生,对于名利毫不动摇,完全做到了见素抱朴,清净为天下正。上善本质的人比明
心悟性的哲学家都高万万倍不止。但是如此本质的人从古至今都没几个,所以向如此本质的人学习是一般
行不通的。如此一来,那就只能是一个感慨而已矣。
第9章观自在
观心性,观天地,观人道,观自然,自然有所观。所以观一切都很自在。拿得起放得下,看得破想得
开。常常随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乐而不为天苍苍野茫茫,一切想要的欲望太渺茫。妄想很久,原
来都是一场空。那什么是现实的修下的福是现实的,积下的功德是现实的;造下的业是现实的,犯下的罪
而造下的罪孽是现实的。功德是回归至净圆满永恒的中介物,罪孽是回归至恶浊劣永恒的中介物。此大道
内理是出世间法。只要心神复归于道即可悟出。所以大道内理并非“玄理”,“玄理”不玄,皆为万物原理。
本自不玄,只因未进入境。身临其境,万物奥妙尽掌其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①。揣②而锐③之,不可长保。金玉④满堂⑤,莫之能守。
富贵⑥而骄,自遗⑦其咎⑧。功遂⑨身退,天之道也。
①已:停止。②揣(chuǎi):藏在衣服里。③锐:犀利。④金玉:泛指珍宝。⑤满堂:充满
厅堂。⑥富贵:拥有了财富和地位。⑦遗(wèi):赠与,送给。这里指招来的意思。⑧咎:灾
祸。⑨遂:成功,成就。
译文:
把持的满满的,不如趁早放弃。把犀利的东西藏起来不可以长久的保存。一大家子的珍宝也没有能够守
得住的。有了财富和地位就唯我独尊,狂妄自大,这是故意给自己招来灾祸。功业成就了自我退下,这是
自然的规律。
解析: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法喜充满,以功德心来处世。所以能了悟大道的真谛,明白人生的意义。
世道是短暂的。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
光。致虚极,守静笃,大道无形,行者无疆,体悟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有慧根的人可以通达世出世间
法,所以放得下自我意志,做的事就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人即使放不下也得放下,因为有一天你放得下
也得放下,放不下也得放下。
第10章自省
世上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哪些只是短暂的存在看透了才能觉悟。觉悟的人常常会自省,什么是真,什么是
假,什么是短暂的,什么是长久的,什么是永恒的。
载营魄①抱一,能无离乎专气②致柔,能如婴儿乎涤③除玄鉴④,能无疵⑤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⑥乎天门⑦开阖⑧,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①魄:本命,生命。②专气:生命运作的气息。③涤:洗。④鉴:镜子,这里指内心世界。
⑤疵:缺点,瑕疵。⑥无为:按照自然完美的规律进行作为。⑦天门:把道比作生命体,而天门就
是指道产生其它的器官。⑧开阖:打开关闭。
译文:
本命与身心共融一体,能够不离开吗生命运作的气息达到柔顺,能够如同婴儿一样吗洗涤内心世界的
尘埃,能够没有瑕疵吗热爱人民治理国家,能够按照自然完美规律来进行作为吗产生万物的器官打开关
闭,能是雌性的吗明白知晓通达四方,能够保持冷静认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吗
解析:
贤者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对于哲学家来讲每日自省的
更多。只有把事考虑周全了,才能行事尽其善美。研究哲理的人经常自省,所以才能把持大道,然后才能
做到为天下正。
第11章人生所需
本章阐述了人生在世的需求,需求有必需的和所需的。必需的就是实用主义,所需的就是有用主义,无
需的就是无用主义。无用之用不可所缺,实用主义最为重要。人在没有的时候才知道了什么是需要,但在
有的时候和过多的时候,常会感到多而无用。所以世物的生产都得有量有度,否则就会浪费资源。无用之
用就是不是很有价值,但又不能缺少的;而实用主义就是以创造现实价值为根本目的的,以推动改善国计
民生为根本目的的。世物的生产即使是实用主义的也不能过度,因为需求是有限的。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埏③埴④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⑤以为室,当
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⑥,无之以为用⑦。
①辐(fú):车轮的辐条。②毂(gǔ):车轮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轴的部分。③埏(shān):用水,
用土来和成泥。④埴(zhí):粘土。⑤户牖:门窗。⑥利:指轻松自在,没有压力。⑦用:需
要。
译文:
三十根车轮的辐条汇聚在车轮中心上,当没有这些辐条的时候,才知道了车子需要它。用粘土和泥做
成器具,当没有这些原料的时候,才知道做器具需要它。凿开房屋的墙壁作为门窗,当没有门窗时,才知
道了房屋需要门窗。所以有比没有强,在没有的时候才知道了需要。
解析:
人生在世活着就必然有所需求,必需的关系到人的生存命脉,所需的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对
于无需的那就是浪费资源。衣食住行是必需的,所以这些是实用主义。把实用主义的内容不断地改进革
新,从而与时俱进以便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体。
第12章养生
本章阐述的是人生的养生之道。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对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常会是穷奢极欲,然后
就会出现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古代社会是以人性为主,人的本性是至净圆满的永恒。所以古代社会会束
缚住人的很多欲望,从而给人感觉古代社会是封建压迫束缚人的社会。而现在社会是以人的欲望为主,所
以人的作为就常会坏伦乱纲。有时候真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但是却还认为这是自己的自由。完全是黑白
混淆,是非颠倒。
五色①令人目盲,五音②令人耳聋,五味③令人口爽④,驰骋畋猎⑤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⑥。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⑦。故去彼取此。
①五色:青,黄,赤,白,黑,这里指多种颜色。②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这里指多种
音乐。③五味:酸,甜,苦,辣,咸,这里指多种味道。④爽:过度的舒服从而导致麻木。⑤畋
(tián)猎:打猎。⑥妨:伤害。⑦为腹不为目:以肚子得到充实为主,不以眼见可欲想要为主。
腹:肚子。目:眼睛。
译文:
五彩缤纷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听觉出错,各种各样的味道使人味觉麻木,骑马
奔驰打猎使人内心发狂,难以得到的宝物使人做出伤害他人的事。
因此圣人以肚子得到充实为主,不以眼见可欲想要为主。所以去掉贪婪之心选择正确的养生之道。
解析:
对于世上可见物想要的念头都得适可而止,守持中道,不然就会终将得不偿失。世上的可见物有好的
一方面,也有负的一方面。以阴阳平衡之道讲之,世上的可见物都不能太执着了,否则就成了着相,完全
就随着相的运动而运动,随着相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境随心转,不能心随境转。
第13章修身
此章阐述的是修身之道。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然是以修身为本。只有自己的德行能力够了,修为深
厚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修为深厚了,能力提升了才能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没有修为
就去行事就会把造孽当事业干。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
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③天
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④天下。
①宠辱若惊: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②贵大患若身:把自己身体重视的就怕有大灾祸降临。
③寄:寄托。④托:托付。
译文:
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把自己身体重视的就怕有大灾祸降临。为什么说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
不安受宠为上,受辱为下。得到了就感到惊恐不安,失去了就感到惊恐不安,这就叫作宠辱若惊。为什么
说把自己身体重视的就怕有大灾祸降临担心有灾祸降到自身上的人,是因为自己有身,如果自己没有身,
那自己还有什么所担心的因此治理天下如同重视自己身体的人,就可以寄托天下;治理天下如同爱惜自己
身体的人,就可以托付天下。
解析: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之于身,其德乃
真;齐之于家,家和万事兴;无为治于国,国泰民安;安平于天下,万世之太平。至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
以爱天下如同爱自身才是长生之道。
第14章论道
本章阐述的是道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天地产生时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没有名称来称呼这些规律。所
以才给予了这些规律名称。一种规律,一种事物在予以名称时,一定得恰当得体,不能名实不符,不能命
名不当。
视之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
而为一。其上不皦⑤,其下不昧⑥,绳绳兮不可名⑦,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
“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⑧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①夷:看不见的存在。②希:听不到的声音。③微:捕捉不到的存在。④诘(jié):诘问。
⑤皦(jiǎo):洁白,明亮。⑥昧(mèi):昏暗,不明。⑦名:命名。⑧御:驾驭。
译文:
看不见的存在,命名为“夷”;听不到的声音,命名为“希”;捕捉不到的存在,命名为“微”。这三者不可
追问到底,所以混为一体。向上的时候不明亮,向下的时候又不昏暗,不断地精确合理的名称却又不可命
名,又回归到了没有事物的状态。真是可谓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实物的象,所以称作是“惚恍”。迎接它
不见到它的首部,跟随它不见到它的后方。
掌握古代的道来驾驭当今的事物。能知道过去是怎么来的,就称为“道纪”。
解析:
道的规律无穷无尽,什么样的规律都有。有些规律真是十分玄妙,就如有些道就在有形和无形之间不
断转换,让人琢磨不透。有些则是清晰明了,让人直接了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用世出世间智慧所
为世间事。所以做的事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拥有世出世间的智慧就得修道通达世出世间法,或修道明
悟世出世间法。通达了世出世间法思维就能进入时空隧道,所以才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道
纪。
第15章论境界
修道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决定了修道人的层次,智慧,所为之事,以及事业成就的大小。
修道境界有五层,从下而上依次是:感悟,渐悟,明悟,明心悟性,明心见性。感悟者能明白事理的大
概;渐悟者对事理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悟者则就很有水平了,比常人强了很多,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比
较大;而明心悟性者的悟道水平就非常高了,明心悟性者通达世出世间法,知晓天地的由来,生命的由
来,能心神复归于道;明心见性者的境界是最高的,比明心悟性者的境界都高万倍不止。明心见性者的境
界是常人绝对理解不了的,明心见性者通达世出世间法,心神复归于道,本命复归于道。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犹兮
④,若畏四邻;俨兮⑤,其若客;涣兮⑥,其若凌释⑦;敦兮⑧,其若朴;旷兮⑨,其若谷;混兮⑩,
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
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①善为道者:擅长掌握道运作规律的人。②容:形容。③豫兮:犹豫啊。④犹兮:担心啊。
⑤俨兮:庄严啊。⑥涣兮:消散啊。⑦凌释:冰河融化消散。⑧敦兮:厚道啊。⑨旷兮:空旷
啊。⑩混兮:混沌啊。澹(dàn)兮:安静啊。飂(liù)兮:西风吹噬啊。徐:缓,慢慢地。
译文:
古代擅长掌握道运作规律的人,微观的玄妙都能通达,境界高深不可认识。正因为他们不可认识,所以
勉强形容他们:犹豫啊,好像大冬天过河川;担心啊,好像四面都有危险;庄严啊,好像有贵客来到;消
散啊,好像冰河融化消散;厚道啊,好像质朴一样;混沌啊,好像浊劣一般;安静啊,好像大海一样平
静;西风吹噬啊,好像没完没了不能停止。谁能够在静态中慢慢将浑浊澄清谁能够在动态中慢慢地产生能
够保持这种境界的人,不想过份地追求。正因为他们不过份地追求,所以才能革除旧的产生新的。
解析:
一个人修道成功后,就可以拥有与众不同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极高层次的。当有了这种大智慧后就可以
完全不按常规来行事,所以叫人琢磨不透。当然,有些人并未修过道也具备这种能力,这就是天份。一个
人即使是天才那也得修德,要不天才就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极力的犯错,甚至是把造孽当事业干。因为具
有与众不同的绝世能力,所以带给人类的灾难也是不可估量的。人一定要把握好人生境界,要不然就会走
火入魔。只有修好境界功成身遂了,才能利益于大众,利益于众生。
第16章述境界
这一章阐述的是明心见性者的境界。只有明心见性者和明心悟性者才能完全明白此章所阐述的大道之
理。一个人修到明心见性的境界就可以见到常人所见不到的现象。虚极静笃就是禅定。禅定可以本命复归
于道,比心神复归于道更高级。明心见性者是出俗修道人,明心见性者可以超越阴阳断掉两性情欲。因为
见到了心性所以才知道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妄的,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短暂的。
致虚极①,守静笃②。万物并③作,吾以观复④。夫物芸芸⑤,各归其根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⑦”,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⑧,容乃公⑨,公乃全⑩,全乃天,天乃
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①致虚极:达到空虚无欲完全不着相的境界。②守静笃:执守住清静的状态。③并:一起。
④复:周而复始的规律。⑤芸芸:形容众多。⑥根:根源。⑦复命:重复生命。⑧容:包容。
⑨公:公正。⑩全:全面。殆:灭亡,死亡。
译文:
达到空虚无欲完全不着相的境界,执守住清静的状态。万物在一起运作,我在其中观察万物周而复始运
作的规律。万物纷繁众多,各自回归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就叫静,静就叫重复生命,重复生命就叫常,
知晓常就叫明悟。不知晓常,就胡乱做了凶恶的事。知晓常就能包容,包容就能公正,公正了就全面得
体,全面得体了就是天,天是道,道是永久的,没有身体也不会死亡。
解析:
从心性上讲,生命是不生不灭的。从相上讲,生命是出生入死的。相是在不断地变化,而心性才是真实
本质。相是世间法,心性是出世间法。只有心神复归于道,才能明白此大道之理。以道所述的自然哲学阐
述的世出世间法是以修道所证得,只用思维是不能全理解的。就如每天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这如何理解这就
是自然的规律。所以大道之理是以修道心神复归于大道所证得的。
第17章政效
人在人道的生存势必是以国为家,以家为本。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对于以权效国者们,都必
须是以修身为本。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只有德行够了,能力够了,才能治理国家。无德无能就会祸国殃
民,造孽作乱。凡是仁人志士的以权效国者,都是为天地立心的,为生民立命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所
以人民对统治者才拥护爱戴。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③之;其次,畏④之;其次,侮⑤之。信⑥不足焉,有不信⑦
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①太上:非常擅长治理国家的国君。②有之:在政治上有作为。③誉:称赞。④畏:害怕。
⑤侮:侮辱。⑥信:诚信。⑦信:信任。
译文:
非常擅长治理国家的国君,人民不知道国君在政治上有作为;其次,人民亲近;其次,人民害怕;其
次,人民侮辱。诚信不够,就有了人民对当权者的不信任。
悠悠自在啊,言语还庄严神圣。功业成就了,事情办成了,百姓们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解析:
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天之道处无为之事。这种政效出现的状况就是人民都不知道统治者有什么
政治作为。天之道,非常完美,美在不言中,这种美的感觉是亲身体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其次,人
民会称赞统治者。其实很多情况下,人民称赞统治者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这种称赞是统治者作政治秀所出
现的产物。当权者最叫人反感的作为莫不过于政治秀,假仁假义,心不诚不足以为信。什么是政治秀无非
就是把本该为人民所做的事,进行宣扬全面扩大化,达到了暂时取得民心的地步。这是经不住时间的检验
的,终将被人看破。所以要求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
第18章忠义示现之道
这一章阐述的是忠义示现之道。忠义是本来就存在的,奸诈也是本来就存在的。一个人忠义了则证明此
人不奸诈,一个人奸诈了则证明此人不忠义。忠义者当道,众生都有福;奸诈者当道,天下人皆命存于危
机。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①出,有大伪②;六亲③不和④,有孝慈⑤;国家昏乱,有忠臣。
①智慧:聪明才智。②伪:诡诈。③六亲:六种亲属,指父,母,兄,弟,妻,子。泛指亲属。
④和:和睦。⑤孝慈:尊长爱幼的秩序。
译文:
大道被废除了,所以就有需要仁义的提倡;聪明才智出现了,就有了大的诡诈;六亲不和睦了,就有
需要尊长爱幼的秩序;国家昏乱了,就有了忠臣的显现。
解析:
好的是通过不好的所对比出来的,不好的是通过好的所对比出来的。在不好的时候知道了要取择好来完
善。事物的出现有好的一方面,也常会有负的一面。善美的事物本来就存在,在特定的环境下,就把这些
善美之物体现出来了。
第19章治国
治国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让人民大众觉悟。要使人民大众觉悟,首先得解决人民的生存,然后再使人民
的生活好了。当人民的生存生活不成问题时,就可以以道来引之了,使其觉悟。这是有道之国的必须作
为,只有以此作为才能使人民踏上归真返璞的大道。所以国贵民富民上进,穷山恶水出刁民。
绝圣弃智①,民利②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③,不足。
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①绝圣弃智:断绝了圣贤的教诲和弃绝智慧。②民利:人民的财富。利:钱财。③文:短暂的表面
现象。④属:归属。⑤见素抱朴:见到本性执守至净圆满的永恒。⑥绝学无忧:断绝了学习也没
有什么所担忧的。
译文:
断绝了圣贤的教诲和弃绝智慧,人民的财富可以获得百倍不止;断绝了仁义,人民就需要尊长爱幼的秩
序;断绝了获取财富的奸巧计谋,盗贼就没有了。这三者,还只是个短暂的表面现象。所以令有个长久的
归宿:见到本性执守至净圆满的永恒,减少自我的意识和减少欲望,断绝了学习也没有什么所担忧的了。
解析:
如果人能够通达世出世间法了,修道境界达到明心见性,那就可以修来很大的智慧,很大的德能,很好
的外象。从理论上讲,这是人的本能。对于上上善人,上善之人来讲,修来这些德能较容易,这些人精通
大道之理,可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对于有慧根的人来讲,也可以通达世出世间法,较通大道
之理,境界可以达到明心悟性。明心见性者比明心悟性者的境界高万倍都不止,但是明心见性者全人类也
没几个。能修道境界达到明心悟性的人必然有慧根,因为本质与众不同所以才能通达世出世间法。修道
者,明心见性者的境界最高,精通大道之理,知晓政治,知晓经济,知晓生死,知晓养生,知晓宇宙的由
来,知晓……这些必然都是实用的,其中的生死那是最重要的,因为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过于生命
还重要。文化是智慧的表达方式,人既然有了如此大智慧,那还有必要再不断地学习去学习短暂的,去学
习虚妄的,去学习经不住时间检验的,去学习不实用的,去学习浪费生命的,去学习……所以人学习是要学
习实用的,学习真实性的文化。文化是智慧的表达方式,智慧是文化的表现方式,转文化为智慧,运智慧
创造文化。修到明心见性的境界就意味着可以有很大的智慧,有着很大的智慧就意味着有着很广的文化。
因为如此,所以才绝学无忧。明心见性者的境界是常人绝对理解不了的。因为不着相,所以几乎没有自我
主观意识,没有自我主观意识所以就尽以客观所展现。一个人是否能修到明心见性的境界完全在于本质。
古代社会以人性为主,现在社会以人的欲望为主。当以人的欲望为主时,那就必然刺激消费加速消费,从
而促成经济发达。而圣贤的教诲是要束缚这些欲望的,是要使人向净向无杂念向无执着的方向发展,这就
束缚了人的很多欲望。所以断绝了圣贤的教诲可以使人民的财富获得百倍以上,故曰:绝圣弃智,民利百
倍。等等之类,那还只是一个短暂的表面现象,所以才要有一个长久的归宿: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
无忧。能做到好就不错了,但要尽力向更好的方面去发展。
第20章述觉悟
人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就能以世出世间慧光观一切人,观一切事,所以才能看出事物的外在与内在。如果
只以世间眼光观一切,那就会随着相的变化而变化,那就只能知晓现在,不能知晓过去和未来。所以一直
茫茫从事,茫然而不能自拔,是为哀大莫过于心死也。何谓心死心亡为忙。万物在不断地运作,时空在不
断地转移,不是永恒却近似永恒,本命附着于身也终将有朝一日所离去,故观天地,朝闻道夕死可矣!众
人都以为自己很高贵,这是我的财富,这是我的地位,这是我的名声威望,这是我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
孰多我独异于人,而贵在于取择大道,大道泛兮!
唯之①与阿②,相去几何美之与恶③,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④,不可不畏。荒兮⑤,其未央哉!众人熙
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独泊⑨兮,其未兆⑩。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顽○21且鄙○22。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3。
①唯之:自己拥有的。②阿:别人拥有的。③美之与恶:美好的事物与丑恶的事物。④畏:畏
惧。⑤荒兮:一片荒凉空旷啊。⑥熙熙:纵情狂欲。⑦太牢:出世间因业障重所被困束的界域。
⑧如春登台:如同春天再次生机勃勃。⑨泊:清静淡薄。⑩兆:凶兆。沌沌:蒙昧无知的样子。
傫傫:疲劳不堪。余:指为自己所执有的利益。遗:赠与,奉献。哉:语气词。
昭昭:清醒明白好似觉悟。昏昏:昏昏沉沉好似糊涂。察察:明白了悟事理。闷闷:蒙昧无知事
理。以:以为。以某为自己的意识,以某为自己的地位,以某为自己的名声威望,以某为自己的利益,
以这些来显示自己的典雅高贵。○21顽:幼稚,这里是自谦用语。○22鄙:身份卑微,这里是自谦用
语。○23食母:取择大道。因为大道泛兮,拥有一切实物。
译文:
自己拥有的和别人拥有的,自己能舍去多少别人又能舍去多少美好的事物与丑恶的事物,相差距离又有
多少人们所畏惧的,自己不可以不畏惧。一片荒凉空旷啊,又找不到边际与中心。众人纵情狂欲,其实是
在受着太牢的痛苦,业障报尽后又如同春天再次生机勃勃;而我独自清静淡薄,所以没有凶兆。蒙昧啊,
如同还没有长成孩子前的婴儿;疲劳不堪啊,好像没有归宿一样。众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利益,而我独自却
奉献出去,我愚昧的心也乐足道哉!常人清醒明白好似觉悟,而我独自昏昏沉沉好似糊涂;常人明白了悟
事理,而我独自蒙昧无知事理。众人都有以为,而我独自幼稚卑微。我独特与众不同,而贵在于取择大
道。
解析:
世上什么是短暂的什么是长久的什么是永恒的自己高贵又如何他人高贵又如何自己拥有的能奉献给大众
多少事物好如何坏又如何好能长久的好坏能长久的坏该害怕的不可以不害怕啊。人只有修为深厚了,境界
层次够了,然后才可以心神复归于道,思维进入自然规律中,所以才能看出万物运作的大致轨道,所以就
能知晓过去现在未来。知晓了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有了世出世间的智慧,以世出世间智慧所为世间事,就能
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第21章述境界
本章阐述的是修道人的境界。一个人修道境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不着相了,因为不着相所以会
对万象感到恍惚。境界再高时再观一切那就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道无穷无尽,什么样的道都有,有非常
完美的,有非常浊劣的,有毫无常规的,有始终如一的。人道是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所以取择道当然也
要顺其自然。要人与自然共为一体那就得德能足够了,具足了德能那就惟道是从,而这个道非常的完美,
这就是天之道。行天之道处无为之事,自己不按自我主观意识行事,按自然完美的规律运作,所以才是无
为而无不为。再观一切相,似有似无,恍恍惚惚。究竟是谁在恍惚自己在恍惚,一切相也在恍惚。万物都
有灵性,灵性达到一定程度就是生命,而人的灵性是最高的。所以人以观自在的方式观万物,而万物只能
被其所观。人可以观自在,因为观自在所以知众甫之状。
孔①德之容②,惟道是从③。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④;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⑤。窈兮⑥冥兮⑦,其中有精⑧;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其名⑩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
众甫之状哉以此。
①孔:大。②容:度量。③惟道是从:完全按自然完美规律来作为。④象:虚象。⑤物:实
物。⑥窈兮:幽深啊。⑦冥兮:昏暗啊。⑧精:支持生命体运作的一种存在。⑨信:指道运作
规律的信息。⑩名:指名称里的具体存在物。甫:开始。
译文:
大德的度量完全是按自然完美规律来作为。道所产生的相,瞬间虚有瞬间实有。惚啊恍啊,这时就以虚
象所表现;恍啊惚啊,这时就以实物所表现。幽深啊昏暗啊,这其中有支持生命体运作的精;其精非常真
实,其中有道运作规律的信息。从古到今,这些存在不会磨灭,所以以此知晓万物的开始。我如何来知晓
万物开始的状况以此来知晓。
解析:
自然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非常高级的文化。大哲学家们和大科学家们都能心神复归于道,思维进入自然
规律中。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悟道方式都是探索发现。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大道之理,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道
奥理。一个重大体,一个重细节。哲学是大道泛兮,每一个大道之理都是一具体实有物的代名词。而科学
是由众多微小细节所聚合成的成果,所以科学是小道聚兮。世界是由心元世界和物元世界所构成的,即由
阴阳构成。阴阳有先后,阴先于阳,但是这个时间是极短的。心元存在和物元存在可以相互转化,心元存
在通过某些自然方式转化为物元存在,所以物质世界才会膨胀。阴阳的转化规律就在心元世界和物元世界
的交界处。世道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相的人会感到相非常的真实,而修道境界够高的人会恍惚。因为不着
相所以才能思维进入自然规律中,从而能知晓过去现在未来。道者们不着相,心神复归于道,所以知晓众
甫之状。
第22章处世之道
此章阐述的是处世之道。人生在世要经历许多事,所以处事就得以得当的方式进行。成大事者不拘小
节,须从小事做起。一个人行事要尽其善美,想得长远,不能只看眼前。该舍的时候一定要舍,不该争的
时候一定不去争。竞争提升了就是斗争,斗争提升了就是战争。到头来却是一场空,到死都争不休。
曲①则全②,枉③则直④,洼⑤则盈⑥,敝⑦则新⑧,少则得,多则惑⑨。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⑩。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①曲:委屈。②全:保全。③枉:受屈。④直:正直。⑤洼:低洼。⑥盈:充满。
⑦敝:破旧。⑧新:革新。⑨惑:困惑。⑩式:处世的方式。见:通“现”,显现。
明:明智。彰:表彰。伐:夸耀。矜:骄傲,自负。长:长久。诚全:全心全意。归之:
回归大道。
译文:
委屈就能保全,受屈就会正直,低洼就能充满,破旧就得革新,缺少就得获得,多了就会困惑。
所以圣人执守返璞归真的大道作为行驰天下的处世方式。不自己显现,所以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
值得表彰;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不自负,所以能长久。
处世者只有不争斗,才能天下没有能与自己争斗的对手。古者所说的“委屈就能保全”岂能是虚假的空话
全心全意引领大众回归大道。
解析:
想要得到就得有所付出,越能成大事的人付出的就越多。凡是能成就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的人,无一
不是经过了各种磨炼才功成身遂成其事业的。因为经过了与常人不同的磨炼,所以才有了与众不同的德
能,所以处世处事就能把握好度。不卖弄示现自己,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负这些都是基本。不
刻意的与别人争斗,所以能减少我执,减少我傲。与别人不断争斗增长我执增长我傲,得到的只是短暂
的,终将得不偿失。
第23章顺其自然
此章阐述的是顺其自然的哲理。人生在世,个人有个人的福报,有的人大富长者,有的人贫贱终身。福
可以修,所以我命由我不由天。若我命由天不由我,要么就是遵天命行天道,无为而无不为,生命运行轨
道与众不同;要么就是罪孽深重,本质有问题,所以造就了悲惨的命运。世上没有多少人是真正可怜的,
归根结底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生命一直在生命运行轨道上运作,有时
运作在常规之上,有时运作在常规,有时运作在常规之下。大善向上大摆,大恶向下大摆。与其胡作非
为,不如顺其自然;与其顺其自然常规,不如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进行完美。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不终朝②,骤雨不终日③。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故从事于道
④者,同于道;德⑤者,同于德;失⑥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
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①希言自然:简言精语庄严神圣自然就常了。②朝:早晨。③日:一整天。④道:自然规律实用
主义。⑤德:向自然规律完美方向运作。⑥失:布施。修道常进行布施,舍掉我执我傲。
译文:
简言精语庄严神圣自然就常了。所以暴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天地。天
地尚且不能长久不变,更何况人呢从事于研究自然规律的人,同于自然规律;从事于研究自然运作方向的
人,同于自然运作方向;善于布施的人,同于布施。同于道的人,研究道乐在其中;同于德的人,修德乐
在其中;同于布施的人,布施的快乐也乐在其中。
解析: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简言精语庄严神圣,大道其中。以权效国者多言了,有损国威;黎民百姓多言了,
有损社会风气。自古以来上行下效,百姓向以权效国者们看齐,以权效国者们又向圣贤看齐,圣贤又向返
璞归真的大道看齐。希言就自然,自然就完美。人道的自然规律在不断运作,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天地
也在不断变化,人也如此。如果一个人能始终如一,那这个人就不是一般人,是为上善者也。上善者之德
是性德显露,性德是圆融圆满的,比世间道德高很多。个人有个人的福报,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本质就具有
什么样的德能,什么样的德能就从事于什么样的事业。自然是较完美的,世上没有多少人是真正可怜的,
归根结底尽是自作自受。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何去何从就由自己决定,不要待罪孽深重命不由己才后
悔莫及。
第24章处世之道
本章阐述的是处世之道。自今及古,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君子行驰在天下,立心于天地
间,执守阴阳平衡之道,阐大道之理以此开导大众。所以处世之道非常重要。
企①者不立②,跨③者不行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
道也,曰:“余食赘⑤行⑥,物⑦或⑧恶之⑨。”故有道者不处⑩。
①企:抬起脚后跟站着。②立:站立。③跨:两腿分在物体的两边坐着或立着。④行:行走。
⑤赘:多余的;无用的。⑥行:携带物。⑦物:人物,指众人。⑧或:副词,都。
⑨恶之:厌恶这些没用的。⑩处:指做没用的事。
译文:
抬起脚后跟站不能站立,两腿分开立着不能行走。自己显露,不明智;自以为是,不值得表彰;自己夸
耀,没有功;自负,不能长久。行驰在道上所明白:“多余的食物无用的携带物,众人都厌恶。”所以得道
的人不做没用的事。
解析:
人行驰在天下运作于大道,做事就得把握好度。过了,乱了规则;少了,又不行。人生在世就要做有意
义的事,做有功德的事。做些没必要的事,众人都反感;做些可恶的事,众人都憎恨,甚至是天之所恶。
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和明悟了世出世间法的人,都求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那些没必
要的,即使是道者也会感到无趣。
第25章述自然
宇宙万物是由本原产生的,本原就是道。以道所表达的自然哲学又把本原称为心性。心性本自具足,本
自混沌,本不生灭,并在产生万法。心性产生了无数的相,所以无穷无尽的空间维次重叠在了一起。从心
性上讲,生命不生不灭;从相上讲,生命出生入死。生命待以缘成熟之时,随万法现于天地间。生命是什
么样的本质就现什么样的生命体。生命生于世道,世间法:出生,成长,成年,衰老,最后死亡。生命者
的灵性灵还好,不灵则就亡灵矣。万物在不断地运作,时空在不断地转移,灵性物在不断地变化,生命者
在不断地复命。生命者若命存于福还尚幸,若命存于苦难那真是求生不能求死又恐惧。相与心性一直以自
然规律在运作,相与心性都可以称为道,所以道法自然绝对的真理。相是以现实常规长久运作,而人把世
道现实常规的自然规律称为:“科学”。而本原是现实就是虚妄,虚妄就是现实,现实与虚妄共为一体,规
律常而不常,极端的变化莫测。但是回归了本性就成了至净圆满的永恒,回归了祸性就成了至恶浊劣的永
恒。道法自然大于科学,科学只是道法自然的世间法。
有物①混成②,先天地生③。寂④兮寥⑤兮,独立而不改⑥,周行而不殆⑦,可以为天地母⑧。吾不
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⑨”。大曰“逝⑩”,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
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物:神圣。②混成:混沌而成。③生:存在。④寂:寂寞。⑤寥:寥廓。⑥改:改变。
⑦殆:停止。⑧母:指万物的创造者。⑨大:形容词,形容道不可思议的程度。⑩逝:离开本
原。远:遥远。反:反通“返”,返回,指回归心性。域:自然。法:法性。
译文:
有一圣物混沌而成,先于天地前就存在。寂寞啊寥廓啊,独自存在而且永不改变,不断地进行运作而
且不会停止,这就是天地的创造者。我不知道这创造者的名字,就特意用一个字命名为“道”,又特意用
“大”形容道。大相离开本原,离开本原就已遥远,遥远却又终将返回心性。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
大。自然中有四大,而人是首位的。人的法性是地,地的法性是天,天的法性是道,道的法性是自然。
解析:
自然在不断地产生相,那自然有没有界“自然界”以外又是什么本原和本原所产生出去的相都是自然,
而在自然以外的“界域”是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灵性,没有生命,没有实物,就连虚物都没有,
是一个什么也没有的“界域”,这就是死无葬身之地的“界域”。既然自然以外什么也没有,那自然还有没有
界若说有也可以,那就是“自然界”外有‘什么也没有’。既然自然以外什么也没有那说自然有界就没必要了。
自然产生万法就必须要有“界域”来承载,这个“界域”要承载时间,空间,万物。所以自然不断地侵食“自然
界外”,因为万法需要“界域”来承载。本原是无所不有,本原产生万法是侵食“自然界外”,所以形成本源。
“自然界外”是什么也没有,所以本源就是“无所有无所不有”。然后本源又产生心元世界,心元世界又产生
物元世界,这就是阴阳的诞生。以道所述的自然哲学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自然中有四大,而人
是首位的,这是以人回归本性的慧光来看待。若人回归了本性,人与自然共为一体,人很大;若人未回归
本性,人与自然对立,则人很渺小。人的生命体来于地,所以人法地;地的本体来于天,所以地法天;
天的本体来于道,所以天法道;而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所以道法自然。
第26章重形象
人生在世与人结交,最讲究的就是礼节,气质。人为了什么而活人为了尊严而活,其次为了生存而活,
其次为了地位财富而活。仁人志士们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虽死犹荣。诸君在世之时,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稳重处世尽善得体,可称为众志士之楷模。
重①为轻根②,静③为躁君④。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⑤。虽有荣观⑥,燕处超然⑦。奈何万乘之
主而以身⑧轻天下轻则失根⑨,躁则失君⑩。
①重:稳重。②根:根除。③静:冷静。④君:控制。⑤辎重:指为维护庄严形象的携带物。
⑥荣观:荣耀的感觉。⑦燕处超然:飞跃在高超以外不会以高贵而自居。⑧身:身份高贵。⑨根:
根本。⑩君:主动权。
译文:
稳重就要根除轻率,冷静就要控制浮躁。君子行驰在天下从来不放弃维护庄严形象的携带物。虽有荣耀
的感觉,却飞跃在高超以外不会以高贵而自居。所以有了万乘的人岂能以身份高贵而轻视天下轻率就失去
根本,浮躁就失去主动权。
解析: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从心性上讲人与人是平等的,但由于人的本质不同从而导致有所差异。人的
地位虽有高低,但人性是平等的。成功者要想使众服己那就得以德服人,岂能以功高而自居,轻视他人只
有不以功高而自居,事迹才不会被时间抹去。要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就得稳重处事冷静处事。轻率
就会失去根本,严重时甚至会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浮躁就会失去主动权,丧失机会。
第27章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个人能
成为师者,那自己的文化智慧人生境界一定得高于他人,而这就是师资。师者启发学者为何去奋斗,师者
为学者指明前进的道路。师者把关爱给了学者,待学者功成身遂后又把关爱给了大众。纵然人各有志,或
以奉献国家社会者,或以为己追求者,或以把造孽当事业干者,但师者还是以诚相待。道路给学者指明
了,至于何去何从,那就由学者自己决定了。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②;善数,不用筹策③;善闭④,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⑤,无绳约
⑥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⑦”。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⑧。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⑨”。
①辙迹:遗留的痕迹。②瑕谪:不好的责备。③筹策:详细的计算。④善闭:好的关口。⑤善
结:完美的绳结。⑥绳约:解开绳结的扣。⑦袭明:明智的一种。明智有聪明,微明,袭明。⑧
资:将层次境界对比的衡量对象。⑨要妙:奇怪的小聪明。
译文:
好的行使没有遗留的痕迹,好的教诲没有不好的责备,好的数数不用详细的计算,好的关口没有关键之
处从而不可以打开通过,好的绳结没有扣从而不可以解开。
圣人常善意的救人,所以不会抛弃别人;常善意的拯救众生,所以不会抛弃众生,这就是关爱他人关爱众
生的智慧,所以称为“袭明”。善人是不善人的学习模范,不善人是善人将层次境界所对比的衡量对象。不
尊重师长,不珍惜衬托自己的对比者,虽然有些小智慧那也是很大的糊涂,这奇怪的小聪明就称为“要
妙”。
解析:
人生在世行驰天下,想要不断地向前进步那就必须得学习。待博学多才通达世出世间法,行事经其时间
磨炼而不磨灭就为功成身遂学业圆满。在家孝父母,出门事师友,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凡民族仁人志士者
之道皆一以贯之。自己有了大智慧也不会以为自己有智慧,智者不言,言者不智,道在不言中,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28章以正为天下
人之道一切皆以顺其自然合乎人性,顺其自然合乎人性就是正道。凡是违背人性反自然的终将走向衰退
而灭亡。向着人性大道的方向运作就是道德,一如既往就是常德。人生境界能一直在常德确实不易。何谓
常就如雌雄必然相对,这就是常。若雌雄不相对,却以同性而相对,这就是反常。反常就是反常德,反常
德就会天灾人祸。常德其止在于至善,至善就是朴。朴散发于天下,圣人用之就可以遵天命行天道,成为
天子,然后社会大制就可以不被破坏。天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①。为天下谿,常德②不离③,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④,为天下
谷⑤。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⑥。朴散则为器⑦,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⑧,故大制不割⑨。
①谿:指正常的流传之道。②常德:一直向人性大道的方向作为。③离:脱离。④辱:耻辱。
⑤谷:指心胸宽广包容天下。⑥朴:质朴。本性圆融圆满的恒道。⑦器:有利于大众的才能。
⑧官长:众官的首领,即遵天命行天道的人,天子。⑨割:破坏。
译文:
知晓雄,守护雌,成为天下正常的流传之道。成为天下正常流传之道时,一直都运作在人性的大道上而
不会脱离人性之道,回归成婴儿的样子。知晓洁净的自尊,铭记耻辱,就能为天下而心胸宽广。为天下而
心胸宽广,向返璞归真大道运作的德能就足够,最终回归本性。质朴散发出去就成为有利于大众的才能,
圣人以其德能就可以遵天命行天道成为天子,所以大的社会制度不会被破坏。
解析:
常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在婴儿时,呈现本性的法相,但随着时空的转移,本质就
显现出来了,人的本质是各不相同。说人与人的本性一样是从心性上讲的,是将人看作回归自性来讲的,
但这只是个理论。讲实际的,真正能大彻大悟的人又有多少有的人更是执迷不悟。早悟晚悟早晚都悟,就
怕一直是执迷不悟。一个觉悟的人是常知自尊铭记耻辱,心胸宽广包容天下,终将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
生命运行轨道与众不同的人带给了大众大福,这种生命运行轨道就是天命。本质符合天命的人才能遵天命
行天道,而这个人能成为国君,成为了国君就被称为天子,天子是众官之长。国威君威民威都在,那大的
社会制度就不会被破坏。
第29章尊国贵民取天下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少数人之天下。天子所贵之处是因天子贵重天下人,若天子不贵天下人,那
天子也是一条虫而不是一条龙。天子失魂落魄,命如草芥;天子命行于天道,天下人之贵。一个人本质不
行德能不够,就是有福命成为国君那也不会长久,因为厚德才能载物。天下是庄严神圣的,不是一般人所
能承载了的。一个伟大的以权效国者,待把才能施给天下人后就功成身退,奉行天下人之天下大义。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①,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②。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
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③。夫物④,或行或随⑤,或歔或吹⑥,或强或羸⑦,或载或隳⑧。
是以圣人去甚⑨,去奢⑩,去泰。
①神器:庄严神圣的存在。②执也:为自己执有。③无失:不会丧失。④夫物:世上的可见物。
⑤或行或随:要么奉献别人要么随缘拥有。⑥或歔或吹:要么稍微保留要么全部舍掉。歔:呵气,指对
世物的保留态度。吹:吹起,指对世物的舍去态度。⑦或强或羸:要么发展壮大要么逐渐缩小。
⑧或载或隳:要么传承要么毁坏。⑨甚:过度。⑩奢:奢侈。泰:极度。
译文:
想要争得天下进行一番作为,我看这目的是不能达到。天下是庄严神圣的存在,不可以按自我主观意识
进行作为,不可以为自己执有。以自我主观意识作为的人大业失败,为自己执有的人天下丧失。所以圣人
不以自我主观意识而以自然法则进行作为从而不会失败,不为自己执有从而不会丧失。世上的可见物,要
么奉献别人要么随缘拥有,要么稍微保留要么全部舍掉,要么发展壮大要么逐渐缩小,要么传承要么毁
坏。其重要的是圣人去掉过度,去掉奢侈,去掉极度。
解析:
人与自然共为一体,奉行自然完美之法则,事业就进行的完美。然而有人却不与自然一致,选择与自然
对立,迷信人定胜天,诳言人可以战胜自然。人因为修为不够深厚,所以才会祸国殃民才会把造孽当事业
干,最终是天灾人祸灾难不断,但却还认为这是“自然灾害”。自然是向着较完美的方向运作,岂能莫名其
妙的猛来灾害一下人因为修为不够深厚所以才会拼命为自己执有,却不晓得为天下才是真正的为自己。世
间一切法,终将有朝一日空,所以执有又能执有多久处世要稳重处事要得当,去掉过度奢侈极度就是其中
重要的。
第30章议兵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天下大势向于乱,乱世出枭雄;天下大势向于
盛,盛世出英雄。江山多少英雄豪杰,方显出男儿本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忠于国
家,忠于人民。只有人民的军队才是无往不胜的。顺应道法,尊天敬地,以正道指导,攻无不克战无不
胜。后以感慨仁者无敌,大爱无疆。
以道佐①人主者,不以兵强②天下,其事好还③。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④,必有凶年⑤。
善有果而已⑥,不敢以取强⑦。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⑧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①佐:辅佐。②强:压迫。③还:收手。④后:过后。⑤凶年:灾害的年头。⑥已:停止。
⑦强:逞强。⑧物:生命体。
译文:
以道辅佐国君的人,不用军队压迫天下,事情做的差不多就收手。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就生长出来
了。大战过后一定会有灾害的年头。作战有好的结果就该停止了,不敢用武力来逞强。有了战果却不自
负,有了战果却不夸耀,有了战果却不骄傲,有了战果却是迫不得已,有了战果却不逞强。
生命体过度强壮就会提前衰老,这就不符合养生之道了,不符合养生之道就会提前消亡。
解析:
造杀业最重的就是战争。世间有三大重业,那就是淫业,杀业,妄业。杀业过重的地方就会有灾害。
业力关系着万物的运作方式,而杀业是不善的,杀业的方向是常为祸性,祸性是至恶浊劣的永恒,所以杀
业过重时就会灭绝人性丧心病狂。战争是为了除恶,是为了大众求生存之道,而不是为了屠害天下苍生,
所以战争达到符合道义的目的时就该停止了。
第31章议兵
兵者,诡道也;诡道,兵者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方能取胜。兵道,必然尊重一个的尊严。先
礼后兵,虽死犹荣。战争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没人喜欢战争,喜欢战争则非人也。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就义
的英烈,人民将永记在心。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①,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②,用兵则贵右③。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④。胜而不
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⑤尚左,凶事⑥尚右。偏将军⑦居左,
上将军⑧居右。言⑨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①物或恶之:众人都厌恶它。②左:柔和。③右:强硬。④恬淡为上:适可而止为上策。
⑤吉事:善美的事。⑥凶事:凶恶的事。⑦偏将军:指懂政治会安抚百姓的军官。⑧上将军:指
争强好胜好战的军官。⑨言:命令。
译文:
兵器,是不祥的器具,众人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喜欢与它打交道。
君子处世就要贵重柔和,用兵就要注重强硬。兵器是不吉祥的器具,不是君子常用的器具,只有迫不
得已才使用,适可而止为上策。胜利了却不赞美,而赞美的人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是不可以得到天
下的人心。善美的事向柔和,凶恶的事向强硬。懂政治会安抚百姓的军官居处柔和,争强好胜好战的军官
居处强硬。命令用丧礼处理战死者,杀人很多,要为战死者哭泣追悼;战争胜利,用丧礼处理战死者。
解析:
人类的战争从古至今一直有,以后还会有,要想人类再也没有战争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人类爆发战
争的根源就在于利益,利是一切社会动乱的根源。人类的很多战争都是无义战,完全就是损人不利己,损
人而害己。和平发展绝对比战争发展所获利大,以战争的方式发展终将是损人而害己。人为了争利大打出
手,但其结果却是到头一场空,争得把命都丢了。是利益重要还是生命重要生是那么一回事,死了就完全
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过于人的生命还重要,所以绝对不能拿生命当儿戏。兵
者,生死就在一瞬间,不怕死,但也不轻言死,纵然是死也要死而不亡。
第32章述自然
道是以自然规律在运作,自然的感觉是完美的,永远的这样运作,没有尽头。因为一直这样运作,所以
常不会被生命者所注重甚至是发觉。因为不会被重视,所以就没有名。无名的英雄是小,无名的道才是
大。道大却以小所示,因为道终不为大,所以才能成其大。人之道是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因为完美所以
人才生命所向。
道常无名①,朴②。虽小,天下莫能臣③。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
天地相合⑤,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⑥。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①无名:没有名声,不被众生知晓。②朴:质朴。③臣:臣服,顺从。④宾:归顺。⑤相合:
相互作合。⑥均:均匀。
译文:
道常常没有名声,不被众生所知晓,质朴。道法所示虽为小,但天下没有能使道臣服的。侯王如果能
执守道,万物将会自己归顺。
天地相互作合,所以降下甘露,天下人没有命令然而却自己均匀。
万法开始有了名,名既然有了,那就应该知道界限了,知道界限可以没危险。比喻道在天下,就如同
大川最终汇聚在江海一样。
解析:
道永远以自然规律在运作,没有任何生命者可以改变自然,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然或以完美,或以恶
劣,或以常态。因为自然永远自然,所以才没被生命者所发觉。执守自然完美之道运作,万物将会自己归
顺,因为天地运作的方向就是完美。人以完美的方向作为就与天地一致,这就是顺其自然,所以就是天地
人合一。以完美方向运作才是常规,脱离了这个常规界限就有了危险。大道莅天下分散为小道,但最终又
汇聚在了一起。
第33章自知之明
观心性,观天地,观人道,观自在。以世出世间慧光观一切,就知道了何为正,何为得当,何为恰得其
所。观他人的事迹就知晓了他人是什么样的本质,什么样的德能。各人有各人的本质,所以各人有各人的
德能,从而各人有各人的事业。个人从事的事业一定是以得到大众认可为上,是与自然运作方向一致才可
行。
知人者智①,自知者明②。胜人者有力③,自胜者强④。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⑤。不失其所者久⑥。死而不亡者寿⑦。
①智:明智。②明:明悟。③力:力量。④强:刚强。⑤志:志向。⑥久:长久。
⑦寿:长寿。
译文:
知晓别人的人明智,知晓自己的人明悟。超越别人的人有力量,超越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
有。坚定不移行事的人有志向。不失掉根本的人才能长久。身死但事迹却不消亡的人才是长寿。
解析:
兵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常道,知己知彼从而不会迷茫。知人知己才能学会处世处事。知晓自
己,就明白自己可以成就什么样的事业;知晓别人,就明白了什么人可以结交什么人不可结交。能超过别
人的人,说明自己能力强于他人;能超越自我的人,说明自己追求卓越。知晓适可而止的人才能富有。人
生在世不失掉根本才能长久,这就是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即使有朝一日命离于世,但事迹也不会
立刻随着时空的转移而消失匿迹,这才是长寿者。
第34章述大道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万物之运作,赏自然之风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观。大道
不以大自居,却以小所示,因为终不自为大,所以才能成其大。
大道泛①兮,其可左右②。万物恃③之以生而不辞④,功成而不有⑤。衣被万物而不为主⑥,可名于
“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①泛:同“泛”,广泛。②左右:左右万物。③恃:依赖。④辞:推辞。⑤有:占有。
⑥主:主宰。
译文:
大道广泛啊,可以左右万物。万物依赖大道所生,然而大道却不会推辞,功业成就了而且也不会占
有。虽覆盖万物然而却不主宰,并把名归于“小”,万物归顺却不会成为主宰者,可以称为“大”。因为一直
不自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大。
解析:
大道大,却把名归于小,其实大道是大名。众生发觉了这真实的一面,才更加佩服大道之大。万物都
有灵性,灵性达到一定程度就是生命。最大的生命体就是大道,大道的本命就是自然。而人把自己的本命
称为“灵魂”或“魂魄”。何谓“灵魂”“灵魂”灵在哪里如果“灵魂”灵,那么谁愿意来到世上受罪来到世上一定是
享受大富大贵。既然命不由己做主,那么“灵魂”一点也不灵。既然“灵魂”不灵,那么人还有没有灵魂人来
于道,道的本命就是自然,所以人的生命去向当然由自然决定,绝不会以个人主观意志所决定,更不会以
“神”的意志所决定。人与自然共为一体,自然中有四大,当人本命复归于道,则人居首位。
第35章述世道
心性在不断地产生相,并呈永恒的状态。人的本命在某一瞬间随着相的产生而诞生于世道。人因为是人
的本质所以生于人道。人生存生活在人道世界当然就得以人道规律来行事了,违反了人道那只有走向衰退
而灭亡。
执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②,安平泰③。乐与饵④,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⑤,听之不足闻⑥,用之不足既⑦。
①象:同“相”,指相之道。②害:损害。③平泰:和平安宁。④乐与饵:美乐和美食。乐,指音
乐。⑤见:看见。⑥闻:听见。⑦既:尽,完了,用过。
译文:
执大道,与天下人来往,来往却不损害别人,就会和平安宁。
美乐和美食,吸引路过的人停止。道从口中阐述出来,平淡的没有真实的感觉,口述的看见不如真实
的看见,口述的听见不如真实的听见,口述的使用不如真实的用过。
解析:
人生在世与人结善不结恶,与人礼尚往来。该舍利的时候舍利于别人来换取友谊,从而谋求长远的利
益。对于世道之理,当人的境界层次足够高时,再高的哲理也会感到平淡。哲学家也是个普通人,所以道
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虽然平淡,但却不会满足。法源相传,世代流传。
第36章处世
这一章阐述的是处世之道。处世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控制好度非常重要。想要这样的结果,先必须
得那样做。不按此规律来作为就不能实现,不能实现的就不会成为现实。
将欲歙①之,必固张②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
“微明③”。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④,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⑤。
①歙:收敛。②张:扩张。③微明:明智的一种。明智有聪明,袭明,微明等。微明是指能作出正确
判断和进行正确的行为。④渊:深水。⑤人:天下人。
译文:
准备收敛,必然先扩张;准备削弱,必然先强盛;准备废除,必然先举荐;准备取代,必然先在一
起。这就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进行正确的行为,称为“微明”。
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以脱离深水,国家的锐利武器不可以展示给天下人。
解析:
想要成功,必然得遵循成功之道。成功是有必然条件的,把必然条件都具足了才能成功。能作出正确
的判断和进行正确的行为就是微明。人生在世行驰天下,不要总争强好胜,过度的争有时候会把命都丢
了。柔弱之道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该出击的时候也一定要出击。生命者要生存就必然不能失掉
根本,失掉根本就会招来灾难。
第37章述无为
道常常都是以自然完美的规律在运作,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差错。若出现差错就以天地人合一的大德来
镇住,镇住就可以减少灾害,然后使其恢复常态。道的运作就如人的身体一样,难免不会发生病变。发生
了病变就得进行治疗,治疗好了身体就健康,健康了便是常态。所以一人之身即有天下之象,即有宇宙之
象。吾心即是自然,自然即是吾心,心乃心性也。只有自然常了才能天下所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②。化而欲作③,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④。镇之以
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①无为而无不为:以自然完美规律运作,不以生命者的主观意志所运作。②化:造化。③作:违背
常态而运作。④无名之朴:至净完美的质朴。
译文:
道常常都是以自然完美规律在运作,侯王如果能执守住道,万物就将会自己造化。造化时如果违背常
态而运作,我就用至净完美的质朴来镇住。用至净完美的质朴来镇住,就没有反常态的倾向。没有反常态
的倾向就平静,天下将自己归于正道。
解析:
人道世界必须得以自然常态来运作,一但自然不常了,那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使得天下苍
生皆命存于危机。生命存在于危机中,完全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就突然之间死不瞑目。人心是可以
改变外在世界的,这就是境随心转。人心向善,自然就完美;人心向恶,自然就灾害。以至净完美的质朴
来镇住反常,自然就常了,常了就平静和谐。平静和谐了,天下就归于正道。所以和谐能拯救危机。
第38章述道德
何谓道德道是指本原和本原所产生出来的世界。而德是指以自然完美方向进行运作。本原是本性与祸性
共为一体,本性是至净圆满的永恒,祸性是至恶浊劣的永恒。所以道的运作方向有两大:一是归真返璞,
二是归恶返劣。归真返璞是善,归恶返劣是恶。向着善的方向运作是上德,向着恶的方向运作是下德。所
以道德有两种。因为人的道德是善,是向着完美的方向运作,所以通常说的道德当然是人之道德,是上
德。若以下德为道德,则非人也。道必然以德而运作,而人是道的一部分,所以人必然离不了德。离失上
德,选择下德,则壹与禽兽且不如。
上德①不德,是以有德;下德②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③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
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⑤,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
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①上德:向着善的方向运作。②下德:向着恶的方向运作。③无为:没有作为。因为已经顺其自
然,符合本性之道了,所以无需再作为。或以顺其自然,符合祸性之道。④以为:主观认为。⑤应:
回应。⑥攘臂而扔之:拂手离去并不再理睬对方。⑦薄:浅薄。⑧首:首位。⑨前识者:所谓有
知识的先知。⑩华:光彩;虚伪。
译文:
上德不用示现德,还是有德;下德不失掉德,却是无德。上德没有作为而且没有主观认为;下德没有
作为然而却有主观认为。上仁做事没有主观认为;上义做事却有主观认为。上礼待人却没有回应,就拂手
离去并不再理睬对方。所以失去道然后就剩下德,失去德然后就剩下仁,失去仁然后就剩下义,失去义最
后就剩下礼。而这个礼,因为忠信浅薄从而是导致祸乱的首位。所谓有知识的先知,做事自以为光彩,然
而却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处世厚道,不居浅薄;处世实在,不居虚伪。所以去掉糟粕,取择完善。
解析:
自然运作或以向完美运作,或以向恶劣运作。人之道德是以向善为准则,向善运作不用说明就已经证
明是德,所以上德不示现德,本自就是德。然而以向善为准则看恶,恶道不运作了才是德。所以下德不失
掉德,却是无德。人际交往必然以礼相待,讲究礼尚往来,即使是战争那也得先礼后兵。如果以礼都相待
了,对方却不回应,目中无人,那就没必要再予以理睬。大丈夫处世要实在些,没必要虚伪的自欺欺人。
衣冠禽兽者是常说人话却不干人事。人生处世要为人厚道,所以才能看得长远,干的事业也就长久。
第39章万法归一
万法由壹产生,壹就是本体。一切皆由自然本体产生,所以万物是一个整体。因为是一个整体所以万法
才归一。万法归一,谷灵神盈,人杰地灵,万物和谐,天下太平。
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②,地得一以宁③,神④得一以灵⑤,谷⑥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⑦,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⑧。其致⑨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⑩;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
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
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①昔之得一者:从前万法归一的状况。昔:从前。者:状况。②清:碧蓝。③宁:宁静。
④神:本命。⑤灵:自由。⑥谷:大道。⑦生:长生。⑧正:引领正确之道。⑨致:达
到。
⑩裂:巨变。废:废弃。歇:停止。指生命休克。竭:竭尽。灭:灭亡。
蹶:政权垮台。琭琭如玉:继任事业艰难曲折如同美玉般难找。珞珞如石:继任事业舒适的如同石头
般随处可挑。
译文:
从前万法归一的状况:天归一就碧蓝,地归一就宁静,本命归一就自由,大道归一就充满,万物归一
就长生,侯王人生境界归一就为天下引领正确之道。一切达到完美归一就可以。天不碧蓝将要巨变,地不
宁静将要废弃,本命不自由将要停止生命,大道不充满将要竭尽,万物没有长生之道将要灭亡,侯王引领
天下者没有正确之道将要政权垮台。所以高贵是从低贱过来的,高层次是以下层为基础。然而侯王自称
孤、寡,不谷。这难道不也是从低贱过来的不是那就有了地位也不会有荣誉。是因为不想继任事业艰难曲
折如同美玉般难找,却想继任事业舒适的如同石头般随处可挑。
解析:
万物是一个整体,万法归一,天长地久。物元世界是由心元存在转化过来的,心元世界的存在通过某些
种自然方式不断地转化为物元世界的物质,所以物质世界不断地膨胀,当膨胀到极点时就发生了大爆炸,
所以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星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所现,执着于现状,所以不能
追溯根源。万物是一个整体,所以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非也!人生境界未归一是
承载不了大福报的,厚德才能载物。
第40章述道规
本原侵食“自然界外”形成本源,本源又产生阴阳之相。阴就是心元世界,阳就是物元世界。在本原,现
实就是虚妄,虚妄就是现实,现实与虚妄共为一体。而从本原产生出来的相,以阴阳构成的世界,则运作
的是现实常规,这个现实常规就是科学。而科技是改变心物世界现实常规的技术,当常规尽被打乱,那就
会发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事,所以科技是追求极端的末路。科技带给了人类文明,带给了人类高级
的生活方式,但科技带给人类的负面作用也是很大的。
反①者,道之动②;弱③者,道之用④。
天下万物生于有⑤,有生于“无⑥”。
①反:违反。②动:行动。指自然灾害。③弱者:顺其自然,不对立。④用:给予生存用来完
善道。⑤有:指物元世界未爆炸前的状态。⑥无:本源,本源是无所有无所不有,但表现为“无”。
译文:
违反道规,道就要行动;顺其自然不与道规对立,道给予生存用来完善道。
万物产生于有,有生于本源。
解析:
逆天行道,天地诛之,万人唾弃;顺其自然,合乎人性,功成身遂,天之道也。万物是由物元世界的
大爆炸产生的,在此之前万物是一个整体。物元世界是由心元世界的存在转化过来的,心元世界又是由本
源产生的,本源是无所有无所不有,但表现为“无”。本源不是彻底的什么都不存在,如果是彻底的什么都
不存在那是绝对产生不出来其它的,因为毫无现实根据。只有“无”里本来就已经有了才能产生出来其它。
所以本源是无所有无所不有。
第41章述层次
一个人和一个人的本质不同,所以一个人和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也不同。人生境界不同,那思维层次当然
就不一样了。人的层次大致可以分为三层,那就是上中下三层。自然哲学只有中人和中人以上的人才可以
看得懂。所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层次为上等的人,对于自然哲学这种高级的
文化会很敬佩,所以认真修学;层次为中等的人,会半信半疑。因为境界还不行,所以还需要师者的引
导;层次为下等的人,从来都喜欢唯我独尊,狂妄自大。即使再高级的文化那也不会放在眼里。所以这种
人总是在晃荡时间,终将一事无成。就算成了事那也是把造孽当事业干。
上士闻道①,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昧③,进道若退④,夷道若颣⑤。上德若谷⑥,广德若不足⑦,建德若偷⑧,质真若渝⑨。大
白若辱⑩,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①道:自然哲学所阐述的大道之理,即哲理。②若存若亡:好像存在好像又不存在。指因境界不够而
对哲理感到困惑。③明道若昧:明悟的道好像愚昧一样。④进道若退:前进的道好像后退一样。
⑤夷道若颣(lèi):平坦的道好像有坑洼。⑥上德若谷:上德好像无际的空谷。⑦广德若不足:广大
的道德好像不足够。⑧建德若偷:树立道德形象好像偷窃一样。⑨质真若渝:真实的本质好像会更
改。渝:更改,改变。⑩大白若辱:很洁白的自尊好像受了侮辱。大方无隅:广大的方正好像没有
角。大器晚成:成大气候的人较迟才成就。大音希声:巨大的声音恰似响声希少。大象无形:广大
的道没有形状。象同“相”,指相之道。道隐无名:道隐约而没有知晓者。善贷且成:完美给予并且使
其成就。
译文:
层次为上等的人听到哲理,不断地将其实践;层次为中等的人听到哲理,因境界不够会感到好像存在好
像又不存在;层次为下等的人听到哲理,因境界低下会感到荒唐而大笑。不笑,就不足以称为哲理。所以
用言语来解释其原因:明悟的道好像愚昧一样,前进的道好像后退一样,平坦的道好像有坑洼。上德好像
无际的空谷,广大的道德好像不足够,树立道德形象好像偷窃一样,真实的本质好像会更改。很洁白的自
尊好像受了侮辱,广大的方正好像没有角,成大气候的人较迟才成就,巨大的声音恰似声音希少,广大的
道没有形状,道隐约而没有知晓者。只有道,完美给予并且使其成就。
解析:
本原是由至净圆满的永恒和至恶浊劣的永恒共同构成,这两者其实质完全不同,但其却共为一体。因为
不同但却又共为一体,所以就产生了矛盾,这就是一切矛盾产生的根本。矛盾由来已久,是因为本原就已
存在。既然矛盾就已存在,那就要化解矛盾,化解矛盾是首当其冲。矛盾就已存在,若再进行对立,那就
是乱上加乱。若陷入这种混乱的困境并且长久不能自拔,那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也不行,真是相当的受罪。
因为要彻底解决矛盾,所以才要追求解脱。解脱后回归本性,回归至净圆满的永恒。回归了本性就永远没
有了对立永远没有了矛盾,至恶浊劣的永恒也彻底不复存在。这就是终极归宿。本性与祸性实质完全不同
但却又共为一体,这就是大矛盾。而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等,这些都是由心性产相的小矛盾。
对于大器晚成一定得认清,有的人生命运行轨道特殊,经过了多少的岁月历经沧桑才取得了成功。这成功
是一番与众不同的大事业,所以大器晚成只限于某些本质与众不同的人,只限于某些生命运行轨道特殊的
人。有的人迷信自己是个特殊者,认为自己大器晚成,所以一直在晃荡时间浪费生命,但却还盼着自己有
一天成就一番大事业。其结果是发甲都已花白但却还是一事无成,最后只能抑郁的一命呜呼。
第42章述过程
道产生万物有一定的过程,其过程就是本原侵食“自然界外”形成本源,本源又产生阴,阴又产生阳。从
宏观上讲,阴阳共生;从微观上讲,阴阳有先后。先有阴,后有阳,阴先于阳不到一瞬间,这个不到一瞬
间究竟是多久,没人知道。哲学家不知道,科学家也不知道,唯有天知道也。
道①生一②,一生二③,二生三④,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⑤而抱阳⑥,冲气⑦以为“和”⑧。
①道:本原。②一:第一者本源。③二:第二者阴,即心元世界。④三:第三者阳,即物元世
界。⑤负阴:不着重阴,即不着心相。⑥抱阳:着重阳,即着物相。⑦冲气:不断补充生命力。
⑧和:生命力充沛。
译文:
本原产生第一者本源,本源又产生第二者阴,阴又产生第三者阳,最终物元世界膨胀到极点就发生了
大爆炸从而产生了万物。
万物不着重心相却着重物相,不断补充生命力就是“和”。
解析:
自然以外是什么都不存在的“界域”,本原产生相需要“界域”来承载,所以侵食了“自然界外”,从而形
成本源,本源与本原还是一体的;然后本源又产生阴,阴与本源还是一体的;最后阴产生阳,阳与阴同样
也还是一体的。因为一切都是一体的,所以最终才能回归自性。一是本源,二是阴,三是阳。本源是无所
有无所不有,但表现为“无”;阴是以心元存在所表现的唯心世界;阳是以物元存在所表现的唯物世界。本
源是相,阴是相,阳也还是相。相之道就是这些大相的统称。放下了物相,再放下了心相,最后放下了相
源,有了功德然后就回归了自性。物元世界是最后一个相,壹是本源,贰是阴,叁是阳,而阳就是物元世
界。人天生就着相,尤其是着物相,所以唯物主义是正常现象。因为唯物所以才把物质的物元世界称为唯
物世界。本原产生相,是先本源然后阴最后阳;而回归自性则是与其倒着来,先放阳再放阴最后放相源。
其中有一个条件非常重要,那就是功德,功德是回归自性的中介物。生命者在世道的生命体是唯物世界的
身体和唯心世界的心共同构成,所以身心就是生命体。回归自性是踏着自然规律返璞归真的大道走,是倒
着来,所以当然就得先放物相。人着相是按自然规律产生相的顺序走,而人不着相是按自然规律回归本性
与其产相时的顺序反着走,哪一个相在最后,当然哪一个相着的最重。物相在最后,当然物相就着的最
重,所以才唯物,所以才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之灵如此,万物之其它更是如此。万物之灵高于万物之其
它,在于可以解脱。物相和心相,物相在前,心相在后。身体属物相,心灵属心相,所以身心之相是以身
体所着重。身体着重,身体以外的那些世物更是着重。生命体是由物相之身和心相之心共同构成,要说完
全不着相那根本不实际。但如何能做到不着相但还又实际了那就是阴阳平衡之道,心物平衡了就可以既不
着相而且还又实际了。所以阴阳平衡之道才能顺其自然合乎人性,找到终极归宿。
第43章稀奇之道
道无穷无尽,有明白了悟之道,有极为难懂之道,有完全不可思议之道,有荒唐至极之道,有稀奇古怪
之道,等等之类。世间必然是物以稀为贵,这些稀罕之道不仅让人追求而且还实用。稀少之物必然只有少
数人才能得到,这些能得到的少数人就是有能耐的人。
天下之至柔①驰骋②天下之至坚③,无有入无间④。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⑤之。
①至柔:最柔软的。②驰骋:驾驭。③至坚:最坚硬的。④无有入无间:无形的进入没有间隙
的界域。⑤及:做到。
译文:
天下最柔软的驾驭天下最坚硬的,无形的进入没有间隙的界域。
我是以知晓无为的好处来处世。不常用言语的教导和无为的好处,天下做到的很少。
解析:
柔弱胜刚强,柔弱不知不觉无形的进入刚强中,然后控制了刚强,使其刚强所败。人生境界足够高
的人才能知道无为的好处。然而人生境界足够高的人又是较少的。所以不常用言语的教导和无为的好处,
天下做到的人很少。
第44章看破
待修道人通达世出世间法,境界达到明心悟性或明心见性就可以心神复归于大道。以世出世间慧光观一
切就可以看出事物的实质。看出了实质所以才能看破放下自在而不着相。以世出世间智慧所为世间事,经
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①孰多得与亡②孰病③
甚爱必大费④,多藏⑤必厚亡。故知足不辱⑥,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①货:指身体以外的可见物。②亡:丧失。③病:痛苦。④费:耗费。⑤藏:储藏。
⑥辱:屈辱。
译文:
名声与身体哪个更亲近身体与身体以外的世物哪个多得到与丧失哪个痛苦
过度的喜爱必然巨大的耗费,过多的储藏必然重重的丧失。所以知道满足不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不
危险,故而可以保持长久。
解析:
人因为着相,所以过多的追求名,追求利,追求享受。有的人更是穷奢极欲,所以把造孽当事业干,
就比如近现代社会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产生就是有功德的钱紧握不花,造孽的钱拼命乱花,自己的钱
紧握不花,拿着别人的钱拼命乱花。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就在于国家的控制,就在于民德归厚矣。知道满
足可以不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可以没有危险,这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
第45章述完善
做事讲究完美的人常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完善,因为在不断地完善所以才使其完美。世间法没有最完美
的,但有更完美的,非常完美的就是天之道。许多的世间法是美在不言中,完美是体会出来的,不是用言
语修饰出来的。把完美之道呈现给天下人,以此来引领天下者。
大成若缺①,其用不弊②。大盈若冲③,其用不穷④。大直若屈⑤,大巧若拙⑥,大辩若讷⑦,大赢
若绌⑧。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①大成若缺:能使其大成就的东西好像还有所欠缺。②弊:出现差错。③大盈若冲:很充满的好像
还在不断补充。④穷:穷尽。⑤大直若屈:很正直的好像会屈服下势。⑥大巧若拙:很灵巧的好像
笨拙。⑦大辩若讷(nè):很高级的辩论好像口齿迟钝。⑧大赢若绌(chù):很大的收获却好像还
不够。
译文:
能使其大成就的东西好像还有所欠缺,所以使用起来不会出现差错。很充满的好像还在不断补充,所
以使用起来不会穷尽。很正直的好像会屈服下势,很灵巧的好像笨拙,很高级的辩论好像口齿迟钝,很大
的收获却好像还不够。
冷静战胜浮躁,寒冷战胜炎热。内心清净,以正道引领天下。
解析:
要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就要修为深厚,人生境界起码得是明悟。如何能行正确恰当之道确实也
不易。行事的方法有许多种,但其能正确恰当那才是重要的。所以才要提升层次提升人生境界。如何提升
人生境界那就是进行修身。修身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心神复归于道。心神复归于道就知晓了何谓顺其自然合
乎人性,所以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待以自己功成身遂后,就引领天下者也走向成功。
第46章述祸咎
正道当道,天下苍生命存于福;邪道当道,天下苍生命存于苦难。祸来源于何处回溯源头,一切之祸皆
为祸性所现。一切世界皆由本原产生,本原里就已经有祸了,所以产生出去的世界当然也就有祸,所以世
界运作的方式就有完美有恶劣。灾祸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世间的祸根是除不去的,但祸是可以避免的。
要防患于未然才是重要的。
天下有道①,却②走马以粪③;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④莫大于不知足,咎⑤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①道:正理。②却:后退,回到。③粪:施肥,耕作。④祸:祸患。⑤咎:罪过。
译文:
天下有正理,战马回到地里去施肥耕作;天下没有正理,战马在荒郊野外产仔。
祸患没有大过不知足的,罪过没有大过想要的。所以有着满足的心才可以常充足。
解析:
世上的很多祸患都来源于贪,人常是贪的无厌,死不悔改。想要名,所以不择手段去出名;想要
利,所以不择手段去争利;想要享受,所以拼命的去糟蹋东西。祸患没有大过不知足的,罪过没有大过想
要的。知足之足才能长久。享受不能穷奢极欲,追求不能追的连命都丢了。执守阴阳平衡之道才是重要
的,执守中道才是重要的。
第47章述境界
人与道是共为一体的,道如何运作,在人身上就可以表现出来。人身病疾,道亦反常;人身健康,道常
无为。身体要健康,心理更要健康。人与道是共为一体的,如何知晓道的运作,在于心神。所以心神复归
于道,就知晓了道的运作。自然规律如何运作,是常规,是反常,是完美,还是灾祸,思维进入自然规律
中,都可以看出来。
不出户①,知天下;不窥②牖,见天道。其出弥③远,其知④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⑤,不为而成⑥。
①户:门。②窥:从小孔或细缝中看。③弥:更加,越。④知:知晓如何走向。⑤明:明
白。⑥成:完成,实现。
译文:
不出门,知晓天下大事;目光不穿过天窗,看见天道。离道越远,知道的越少。
所以圣人不用行动就已先知如何走向,没有亲自见到就已明白,不用亲自去做却可以完成。
解析:
人生境界为明悟和明悟以上的人,根据一些条件就可以作出判断,就知晓了自然现实规律的如何走
向。而境界不行的人,则是茫然而不能自拔,完全不知所措。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人与人本质的不同之
处。因为人的本质所以决定了人的德能,从而各人有各人的命运。人生境界行的人,心神复归于道,因为
思维进入了自然规律中所以才知晓了过去现在未来。思维进入自然规律中就是思维进入时空隧道,万物运
作都是以自然规律在运作,时间和空间在不断地进行,所以万物在不断地变化。思维能进入时空隧道的人
与常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为只要人的境界够高了就都可以思维进入自然规律中。能心神复归
于道的人与常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只不过在做事时常先于常人先知,强于常人所能,美于常人
所善,久于常人之时。不出户知天下并不是完全闭关与世隔绝,也需要一些外在的必要信息。人与道共为
一体,道是以自然规律在运作,而人的思维是可以进入自然规律中的。自然规律是在不断地运作,并且是
有走向的,所以人才知道了道怎么运作。知道了道怎么运作就是心神复归于道,就是思维进入自然规律
中,就是思维进入时空隧道中。道是以科学为基本,以自然为根本,所以不能误以为闭关自守与世隔绝就
什么都可以知道,那纯粹是谬论,纯粹是荒唐之举。以科学为基本,以自然为根本,思维进入自然规律中
就可以不用行动就已先知如何走向,没有亲自见到就已明白,不用亲自去做却可以完成。
第48章述无为
君子行驰在天下,立心于天地间,以无为之道处世。无为有二:修之于身,常使心神复归于道,奉行自
然完美之法则,运作自然完美之规律;或以传承先哲述而不作,亦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行事经其时间
磨炼而不磨灭。什么境界可以无为而无不为那就是达到博学多才,达到通达世出世间法。有道之人常感
慨:天长地久,愿吾事业也与天地一样长久,长久不衰,生生不息。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③。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①益:精进。②损:放下。③事:事故。
译文:
从事于学习是不断地精进,从事于修道是不断地放下。放下又放下,一直到无为的状态。不以自我主
观意识作为而以自然完美之法则来作为从而无所不善为,取得了天下常常没有事故。一但有了事故,就不
可以长久拥有天下。
解析:
文化是智慧的表达方式,智慧是文化的表现方式。文化如何获得智慧如何获得文化是以通过学习来
获得,所以为学是以日益;智慧是以修道转文化为智慧或以心神复归于道来获得,所以为道是以日损。放
下又放下,最后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彻底的放下就明心见性了。修道境界达到明心见性或明心悟性时,就
可以行天之道处无为之事了。行天之道处无为之事的人不缺名利。所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第49章仁者之心
君子之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圣人之心,为天下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善人之心,普度众生
离苦得乐。这皆为仁者之心。而不仁者是何之心不仁者损人利己,甚至是践踏他人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的利
益。不仁者是常不会有帮助他人的意念,更不要说是行为了。以道德观其是为无道德,以大道之理观其是
为着相也。讲到根本上,还是其本质不行,而人的本质又是绝对无法改变的。再好的教育那也只能感化一
时,却感化不了一世,更甚至是有的人是连一时都不能感化。
圣人无常心①,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②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③者,吾信之④;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⑤焉,为天下浑⑥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⑦,圣人皆孩之。
①常心:常人为自己执着的心。②善:善待。③信:诚信。④信之:对其有信心。⑤歙歙:无
所执着。⑥浑:浑浊。⑦耳目:耳朵和眼睛。这里指人的作为。
译文:
圣人没有常人为自己执着的心,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
善良的人,我善待;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品德善;诚信的人,我对其有信心;不诚信的人,我对
其也有信心,品德诚信。
圣人行驰在天下无所执着,为天下浑浊自己洁净的心灵。百姓都关注圣人的作为,圣人一切的行为都
如孩子一样自在。
解析:
君子和上善圣人有何区别君子之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则必犯人。君子有仇必报,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上善圣人之道:冤冤相报,何时完了。大德之人以慈悲为怀,愿舍命相救苍生。上善
圣人之道确实让很多人理解不了,所以好似不实在,但却又是现实。世上理解不了的事太多了,就如上善
圣人以慈悲心来净化外在世界,境随心转,人心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第50章生死有命
万物运作都有运行轨道,万物之灵的生命体运作自然也有运行轨道。轨道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无穷
无尽,但其走的却是现实常规。生命以生命运行轨道进行运作就是命运,命运是活的不是死的。命运常会
给人似有似无的感觉。万物之灵高于万物之其它在于命由己握,而万物之其它则是听天由命。生命者命存
于世时,不是造恶业就是造善业。当恶业达到一定程度时,生命运行轨道就会发生事故,所以生命者自然
就有灾祸了,当业报来时,是根本挡不住的,是在劫难逃。除非造大善业把恶业压下去,使其灾祸未发生
就提前扼制了。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③,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
生生之厚④。盖⑤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⑥虎,入军不被⑦甲兵⑧。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
无所容⑨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①出生入死:出于生进入死。②徒:人。③死地:死亡地带。④生生之厚:追求富贵奢华的生
活。⑤盖:大概。⑥兕(sì):一种与犀牛相当类似的生物。现指雌犀牛。⑦被:遭遇。⑧甲
兵:利甲士兵。⑨容:容许。
译文:
出于生进入死。生的人,有十分之三;死的人,有十分之三;命存于世却活动在死亡地带的人,也有
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故呢是因为追求富贵奢华的生活。听说会生存的人大概是:行走在地上不会遇到犀
牛猛虎,遇到战争不遭遇利甲士兵。犀牛不用角攻击,猛虎不用爪攻击,士兵不容许利器伤害,这是什么
原故是因为命不该绝。
解析: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与人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很多人为了富贵奢
华,常是刻意地追求,但追了半天却什么也没追到。有了富贵确实人就高贵,但是富贵是否能保持长久君
子也爱富贵,但不是为了贪图享受。是为了自尊,是为了他人尊敬。君子富贵,帮助其他人也富贵,一人
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得道众生就都有福了。因为心胸宽广,包容天下,所以遇福所受,遇祸所避。
第51章养育之道
道产生了万物,万物运作都有走向。其中的生命者,是以常德育之。是以天下之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若
不尊道而贵德,那就只有走向衰退而灭亡。道产生生命者,德养育生命者,使其最终返璞归真回归自性。
道生之①,德畜之②,物形之③,势成之④。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
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⑤,亭之毒之⑥,养之覆之⑦。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⑧,是谓“玄德⑨”。
①生之:产生万物。②畜之:养育万物。③物形之:万物成形。④势成之:环境形势成就其结
果。⑤长之育之:成长培养。⑥亭之毒之:考核磨炼。⑦养之覆之:养活覆灭。⑧宰:主宰。
⑨玄德:玄妙不可思议的德。
译文:
道产生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成形,环境形势成就其结果。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贵重德的。道的
尊,德的贵,没有任何者命令却常常都是自然。所以道产生万物,德养育万物,先使其成长并培养,再考
核磨炼,最终结果是养活而覆灭。产生却不占有,有所作为却不依仗功劳,使其成长却不主宰,这就是玄
妙不可思议的德。
解析:
人之道是以父母养育之道而生,天下之道是以尊道贵德而生。人与人的性德是一样的,因为本性一
样;人与人的道德不一样,因为本质不一样。世界是由自然产生的,自然的本原是本性与祸性共为一体,
所以自然的运作就有完美有恶劣。自然的运作是以自然规律为客观的,绝对不会以生命者的主观意志为客
观。所以什么都是自然的,只不过是或以完美,或以常态,或以恶劣。然而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自然是以
常德运作,常德不离,就是玄德。
第52章人生之道
心性不生不灭,而生命者的本命存于心性中,待以缘成熟之时,就随万法现于天地间。所以从心性上
讲,生命不生不灭。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既知心性,就知产相。心性之命不生不灭,而相命是出生入
死。相命就是身心。口者,心之门户;心者,神之主也。常常人说的话就自己心的门户,而心又在关系着
生命体的如何运作。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②,闭其门③,终身不勤④;开其兑,济其事⑤,终身不救⑥。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⑦复归其明,无遗身殃⑧,是为“袭常⑨”。
①始:开始。②塞其兑:堵住口。③闭其门:关闭心门。④终身不勤:一生不勤奋。⑤济其
事:用捭阖之术成就自己的名利。⑥终身不救:一生不得救。⑦光:慧光。⑧无遗身殃:生命
不遭祸害。⑨袭常:传承常道。
译文:
天下有开始,是天下的产生者。既然得知产生者,就可以知晓诞生者;既然知晓诞生者,回归本性,
没有身体也不会灭亡。
堵住口,关闭心门,一生不勤奋;打开口,用捭阖之术成就自己的名利,一生不得救。
见到小能向其看齐就是明悟,执守柔就是强。用慧光引领心神回归明悟,生命不遭祸害,就是传承常
道。
解析:
生命从本原产生出来,是终将要回归自性。自性是什么那就得看本质是什么了。本质向善终将回归本
性,本质向恶终将回归祸性。回归自性所用的时间也取决于本质。或许一生,或许三生有幸,或许万世之
劫,甚至是永恒差一瞬间。命若享福还尚幸,命若受罪那真是痛苦。这种感觉不是拿语言就能形容的,只
有亲身经历才知道了何为真实的感觉。人生在世,默默无语,不与人结交,关闭心门,一生不勤奋,所以
才会自甘堕落;人生在世,用捭阖之术利用他人来成就自己的名利,那自己也最终不能得救。
第53章感慨人生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都是相对的。世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了,甚至有时自然就不公平。自然不公平
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事,而这又能奈何对于自然只能敬畏,对于人则是尽力改造。人对自然虽然也
能进行一定的改造,但其只限于常规。人对常规能改造是因为自然在常规以外还有别的规律,而对于自然
整个规律,人是根本无法改变的。所以道法自然是绝对的真理,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自然或以完
美或以常态或以恶劣。生命者灵性最高的就是人,所以人的自由权有很多。人可以改造他人,使其行于常
德之道。
使我介然有知①:行于大道,唯施②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③。朝甚除④,田甚芜⑤,仓甚虚
⑥。服文彩⑦,带利剑,厌饮食⑧,财货有余,是为盗夸⑨。非道也哉!
①介然有知:进入其环境有所认知。②施(yí):邪道。③径:不正当的道路。④朝甚除:上朝
甚至都废除。⑤田甚芜:田地很荒芜。⑥仓甚虚:仓库很空虚。⑦服文彩:穿着艳丽的衣服。
⑧厌饮食:贪图丰盛的宴席。⑨盗夸:强盗的头目。
译文:
进入其环境使我有所认知:行驰于天下大道,就怕踏上邪道。正理大道很正直,而人却还要走不正当
的道路。上朝甚至都废除,田地很荒芜,国库很空虚。但其却穿着艳丽的衣服,带着锋利的宝剑,贪图丰
盛的宴席,自己的财物绰绰有余,这就是强盗的头目。真是无道!
解析:
命存于世,行驰在天下,就怕走上歪门邪道,走错道就会把造孽当事业干。国君无道就会视天下人命
如草芥,国君自己活的很高贵,但黎民百姓却很贫困。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国君若不
爱民,则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无道就会被诛灭。
第54章修身之道
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道在于养性,在于养生,在于加深修为,在于觉悟,在于
回归自性。修道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达世出世间法或明悟世出世间法。世间为这一瞬间,世出为下一瞬间。
知晓现在将来,那自己活的自然就不会迷茫。一直踩着现实的大道走,那现实从何处而来现实从虚妄来。
虚妄转现实的公式:虚妄+修身为本现实。
善建者不拔①,善抱者不脱②,子孙以祭祀不辍③。
修之于身④,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⑤;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⑥;修之于邦,其德乃丰⑦;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⑧。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
之然哉以此。
①善建者不拔:完美的创建者不拔除根基。②善抱者不脱:完美的守持者不脱离守护物。③辍:忘
本。④身:自身。⑤余:指家人都有德。⑥长:更加长进。⑦丰:丰厚。⑧普:普遍。
译文:
完美的创建者不拔除根基,完美的守持者不脱离守护物,子孙用祭祀不忘祖先之本。
修道于自身,其德真实;修道于家庭,其德家人都有;修道于家乡,其德更加长进;修道于国,其德
丰厚;修道于普天之下,其德普遍。所以以自身观他人,以自家观他家,以本乡观他乡,以本国观他国,
以自然大德观天下者。我如何知晓天下的状况就以此大道之理观察。
解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本。国民向以权效国者看齐,以权效国者
向圣贤看齐,圣贤又向人性大道看齐。向人性大道看齐就能看出其它事物的实质,看出其它事物的实质后
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进行正确的行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生活不迷茫,并知晓天下的状况。抓住机
会,解决问题,成功也不亚于功成。
第55章初始之命
万法因缘所现,待生命缘成熟就从本原产生了出来。本命从永恒进入时间,而形成生命体又由空间所展
现。世间法:出生的婴儿,成长的孩子,发育的青年,成熟的大人,衰老的老人,逝世的逝者。人之初,
性本善,性是本性。性相近,习相远,本性一样,但本质不一样,所以才会有所差别。本性是出世间的本
命,本质是世间法的本命。以世出世间慧光观之,当然是向返璞归真看齐,所以皆是至净圆满的永恒。但
世间法是不到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真理都是谬论,那未解脱的出世间法人与人的本性一样还有何意义所
以得从实际出发,一直踏着现实的大道走,那才是真理。
含德之厚①,比于赤子②。毒虫不螫③,猛兽不据④,攫鸟⑤不搏⑥。骨弱筋柔而握固⑦,未知牝牡
之合⑧而朘作⑨,精之至也。终日号⑩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
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①含德之厚:具有深厚德的。②赤子:初生的婴儿。③螫(shì):蛰。④据:抓伤。⑤攫鸟
(jué):猛禽。⑥搏:捕捉。⑦握固:紧握拳头。⑧牝牡(pìn)之合:男女交合。⑨朘
(zuī)作:阳具立起。朘:男性生殖器。⑩号(háo):大声哭。嗄(shà):嗓音嘶哑。和:指
生命力充沛。益生:好的生活。祥:祥和。
译文:
具有深厚德的好比是初生的婴儿。毒虫不蛰,野兽不抓伤,猛禽不捕捉。身子骨柔弱却紧握拳头,不
知道男女交合之事却阳具立起,精力充沛的表现。整天大声哭却不嗓音嘶哑,生命力充沛的表现。知晓生
命力充沛就是常,知晓常就是明悟。好的生活就是祥和,心里有怨气就是好争强。
生命体过度强壮就会衰老,这就不符合养生之道了,不符合养生之道就会过早消亡。
解析:
觉悟的人可以创造出许多实用主义的价值,从而可以奉献于国家,奉献于人民,奉献于社会。在创造
价值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财富,当自己富贵了还要谋求众人富贵。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其追求的目的
就是为了尊贵感和尊严,当有了现实的经济实力后才能帮助更多的人。一个人是否能觉悟有六成在于本
质,四成在于教育,而教育是首当其冲的。人在出生时,人与人并没有多大差距,有先天性德圆融之法
相。精力充沛,生命力充沛,整天大声哭却不嗓音嘶哑。少时所学是人一世的免疫,一个人的启蒙教育会
对自己形成人生免疫系统,所以以后才能分得清是非。人与人的本性一样,但人与人的本质却不一样,所
以随着时空的进行最终还是使得人们各不相同。不过全民接受过启蒙教育的效果总是比未接受过启蒙教育
的效果是要强很多的。无论如何,天下大势的走向还是由智者们引领大众走向完美。
第56章明智之举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做事正确,做事完美就是智慧。有智慧才能有明智之举。能进行明智之举的人
就是智者。智者不刻意地求名利地位,但这些却还不断涌来。智者更大的明智之举就是将其奉献给了大
众。智者亲贤人远小人,得富贵舍利益,贵他人而爱自己。
知者不言①,言者不知②。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③,解其纷④,和其光⑤,同其尘⑥,是谓“玄同
⑦”。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①知者不言: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②言者不知:不断说话的人不明智。③挫其锐:挫损锐气。
④解其纷:解决纷争。⑤和其光:调和注意力。光:目光,指注意力。⑥同其尘:融入世俗中。
⑦玄同:玄妙不可思议的共同。
译文:
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不断说话的人不明智。堵住口,关闭心门,挫损锐气,解决纷争,调和注意
力,融入世俗中,就可以称为不可思议的共同。所以得道后不可以至爱,不可以疏远,不可以讲利益,不
可以伤害,不可以居高而自贵,不可以认为其它低贱。所以才能被天下敬重。
解析:
哲学家阐述哲学文化,阐述大道之理只对实用对象讲。对于中人以下的那些人只能智者不言。因为这
些高级的哲理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理解力,认知力。若对中人以下的人讲哲理,其结果就是自己被别人认
为是荒唐而可笑。不仅哲学文化被其笑之,就连科学文化也常有被其笑之。所以哲学文化,科学文化的实
用对象是知识分子。何谓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是对文化对智慧追求的人,好学习的人。人生在世会与各种
各样的人打交道,和中人以下的人怎么打交道那就是用合理的方法与之交往,这个合理的方法就是玄妙不
可思议的共同,所以称为“玄同”。若不玄同就会矛盾重重。何必要为自己找麻烦当解决完了各类问题后取
得了成功,当然不能自遗其咎。所以才能被天下敬重。
第57章治国之道
哲学家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并经过不断学习,最后功成身遂通达世出世间
法,阐述出了哲学文化,形成了一套实用主义的价值体系。然后以权效国者们将其学习将其参考来作为一
些治国的理念。忠效国家,忠效人民,是以权效国者的根本。一个人从庶民过渡为一个以权效国者,那必
然是以权效国。要创造实用主义的价值奉献于国家,奉献于人民,奉献于社会。最伟大的以权效者是为人
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从庶民过渡为以权效国者一定是以权效国的,如果不是以此作为,那就完全
是一个从刁民投机到国权中的奸贼。这些败类不会为人民大众服务,只会为自己的升官发财着想。受损的
是国权,得利的却是这些奸贼。如此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以正治国,以奇①用兵,以无事②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③而民弥贫;人多利器
④,国家滋昏;人多伎巧⑤,奇物⑥滋起;法令滋彰⑦,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⑧,我
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①奇:意想不到的方法。②无事:没有祸国殃民的战术。③忌讳:没必要的讲究。④利器:锐利
的武器。⑤伎巧:投机取巧。⑥奇物:奇怪的事物。⑦彰:公布。⑧自化:自己被教化。
译文:
用正道治理国家,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指挥军队,用不会祸国殃民的战术争取天下。我是如何知道这些
的以这些根据:天下有过多没必要的讲究从而导致人民更加贫困,过多的人有锐利的武器使国家增加混
乱,人们过多的投机取巧导致奇怪的事物不断涌现,法令不断公布导致盗贼更多出现。所以圣人说:“我没
有作为从而使人民自我教化,我喜欢清静从而使人民自我端正,我没有事端从而使人民自己富贵,我没有
私欲从而使人民自己淳朴。”
解析:
忠效国家忠效人民的以权效国者把握国家大权,守持正道,引领国家引领民族有着正确的走向。这些
以权效国者们有共同的信仰,他们为了信仰生,为了信仰活,为了信仰死。这些以权效国者在一起就是人
民的政党,其政权当然也是人民的政权。因为有着至高无上的信仰,所以绝不容许有投机分子混入政权来
蚕食国家的政治命脉。若被那些乌合之众掌握了大权,那政权就会不断腐败,最终而腐朽绝顶。然后就又
是一次巨大的历史变革,改朝换代的悲剧就又再重演,成千上万的人就会无辜死去。当权者创造法律将其
公布,然后用来维护社会的秩序。法律的义务是先卫国,再卫民,最后卫党。若顺序相反,那就会国法刻
薄,天下皆罪民,人民干什么那都是犯罪。国法岂能尽以当权者的利益为核心只有昏庸的国君,无道的政
权才会如此作为。社会是要有讲究的,但也不能穷讲究。该讲究的不讲究,不该讲究的穷讲究,这就限制
了社会的进步,限制了国民素质的提升,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正确的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这
关系着国家的走向,关系着人民的安危,甚至关系着人类的命运。
第58章长久之政
政治是国家的命脉,政权是国家的核心。以权效国者以明智之治才可以使国家长久。政治隐患是始终存
在的,有无所事事却故意给国家发难者,有因生存危机才向国家发难者,有野心极大而故意给国家发难
者。这三者任一者得势那都可以颠覆国家。如何解决这些忧患首先得保证国家金融体制和实体经济体制不
出现问题。金融体制不出现问题,不给投机分子制造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的机会。实体经济体制不出现问
题,社会正常运转,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对于故意给国家发难并想颠覆国家的乱臣贼子,那完全没有
必要与之讲理,因为讲理根本行不通,只有出兵进行武力剿灭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行有能力的
人才可以作为一个以权效国者。当权者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只有人民对当权者认同,政权才可以稳固。
一但人民不认同了,那就会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势已去,气数已尽,无可救药。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①;其政察察②,其民缺缺③。
祸兮,福之所倚④;福兮,祸之所伏⑤。孰知其极⑥其无正也⑦。正复为奇⑧,善复为妖⑨。人之
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⑩,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①淳淳:淳朴厚道。②察察:严格冷酷。③缺缺:全都躲避。④倚:靠着。⑤伏:隐藏。
⑥极:祸福转换的极限处。⑦其无正也:这极限处没有准确的标准。⑧正复为奇:找到准确的标准
就是奇迹。⑨善复为妖:善转过了就是祸患。⑩方而不割:品行正直不伤害人。廉而不刿:廉
洁公正不乱治人。直而不肆:直率却不妄为。光而不耀:光彩却不炫耀。
译文:
政治好似昏昏沉沉,人民就淳朴厚道;政治严格冷酷,人民就全都躲避。
灾祸啊,福报所依靠着;福报啊,祸患所隐藏着。谁能知道祸福转换的极限处这极限处没有准确的标
准。找到了准确的标准就是奇迹,善转过了就是祸患。人迷惑的日子已经很久了。
圣人品行正直不伤害人,廉洁公正不乱治人,直率却不妄为,光彩却不炫耀。
解析:
什么样的政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国民教育,什么样的国民教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国民素质。人民大众
是被国家教化着。民风淳朴厚道天下得之者已鲜矣!只有经过了各种磨难才知道了民风淳朴厚道的重要
性。祸福是同时存在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有时会转为祸,祸有时会转为福。人要是走运挡都挡不住,
人要是倒霉同样是挡都挡不住。所以要惜福爱福培福,让福长久就是幸福。
第59章述功德
世出世间法,功德是永久的存在。功德与福报不一样,福报有限,功德无限。福报随着时空的转移会消
耗殆尽,而功德不会殆尽。功德有形而无形,功德是回归自性的中介物。百世之功就是功德,百世之后依
然法源相传,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因为经得住时空的检验,所以才可以成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夫唯啬是谓早服③,早服谓之重积德④。重积德则无不克⑤,无不克则莫知其
极⑥。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⑦”。
①治人事天:对待别人祭祀天地。②莫若啬:不要如同吝啬一样。③早服:提前服从道法。指修
道。④重积德:注重积累功德。⑤克:攻克。⑥极:极点。⑦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命脉深
厚牢固长久生存并看得长远的道。
译文:
对待别人祭祀天地不要如同吝啬一样。只有吝啬的人应该提早服从道法,开始修道。提早服从道法就
是注重积累功德,注重积累功德就没有不能攻克的,没有攻克不了的就不能知道极点,不能知道极点的就
可以拥有国家,有功德的国家就可以长久。这就是命脉深厚牢固长久生存并看得长远的道。
解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家能所以长且久者,是以其以权效国者们
重积德,故而成其百世功万代名。功德是世出世间永久之存在。国君重功德则国家大统,众志士重功德则
盛世之太平。大统之道,盛世之德,虽百世而可知也;大统之道,盛世之德,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
不克战无不胜而深根固柢长生久治。
第60章治国
黎民百姓向以权效国者们看齐,以权效国者们又向国君看齐。一个人能力绝对强于他人,德行绝对高于
他人,则可成国君也。国君者,福兮,从莫敢于天下先;祸兮,勇于敢为天下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以道莅天下,天下人犹如川谷汇于江海。
治大国,若烹小鲜①。
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③。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
伤,故德交归焉。
①烹小鲜:煮小鱼。②莅:到,抵达。③神:显灵。
译文:
治理大国如同煮小鱼。
将道义抵达天下,鬼怪不显灵。并非鬼怪不显灵,就算显灵也不伤害人。不仅鬼怪显灵不伤害人,圣
人也不伤害人。两者都不伤害,所以德交归于道。
解析:
烹饪小鱼加好作料与水,再经过一定的火候煮即可。这是以烹饪的方法来比喻治国的方法。所以治理
国家把该尽的义务尽了即可。以道莅天下,鬼怪都不显灵,这并非刻意宣扬鬼神主义,这只是为说明道理
的一种说法而已。那鬼神究竟有没有要说有鬼,哪里有鬼谁能找个鬼让人们来见证一下要说没鬼,世上发
生离奇见鬼的事还真不少,莫名其妙叫人心惊胆颤的事还确实有一些。那到底有没有鬼所以只能说是天知
道也。有没有鬼那是次要的,以德回归大道那才是重要的。
第61章处国之道
天下之大,国家之多,民族甚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信仰。国域有界限,
大爱无界限。国与国的处国之道就是止禁反常道主义,礼尚往来,和平共处,利益相互。
大邦者下流①,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
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②畜人③,小邦不过欲入事人④。夫两者
各得所欲⑤,大者宜为下。
①下流:势力处下。②兼:兼并。③畜人:指把别国国民化为本国国民。④事人:侍奉上权获
得利益。⑤欲:想要的。指利益。
译文:
大国应势力处下,关爱天下,天下之国都与之结交。关爱常以和平胜过强权,以和平为准则。所以大
国用关爱对待小国就可以得到小国,小国以顺从对待大国就可以得到大国的帮助。所以要么用关爱得到,
要么用顺从获助。大国不过是想兼并别国把别国国民化为本国国民,小国不过是想进入大国侍奉上权获得
利益。双方各得想要的利益,大国应当让利处下。
解析:
春秋时代,诸侯混战,天下动乱。国家虽名为周但实质却是已四分五裂。一个民族之国却以诸侯之国
所现,民族有大爱,分久必合,国家最终大统。世界以众国所现,世界有大爱,则天下大统。国域有界
限,大爱无界限。只有以关爱施于天下的大国才可以长久的引领世界,得到世界各国长久的尊重。
第62章述世道
世道有奥理,奥理只有中人以上的人才可知。要知晓奥理就得使心神复归于道,待心神复归于道则奥理
不奥。觉悟的人知晓了奥理,把实用主义的奉献给了大众。因为不执着为自己谋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所以才能获得大众长久的尊敬。
道者①,万物之奥②。善人之宝③,不善人之所保④。
美言可以市尊⑤,美行可以加人⑥。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⑦。虽有拱璧⑧以先驷马⑨,
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①道者:指那些实用主义的大道之理和世道奥理。②奥:奥理。③宝:贵重的。④保:保存。
指保存起来作为获取利益的资本。⑤市尊:得到大众的尊敬。⑥加人:交到朋友。⑦三公:三大
权力机构。⑧拱璧:大璧。泛指珍宝。⑨驷马: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译文:
道是万物的奥理。善人将其贵重以利天下,不善人将其保存起来作为获取利益的资本。
美好的言语可以得到大众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交到朋友。人即使是不善,也何必要放弃所以立国
君,设置三大机构用来改造不善人。虽然有大璧等珍宝也得先用马匹来拉走,还不如直接接触一下体验下
拥有感即可。古代贵重拥有是什么原因不就是:想要得到,好有罪可以免除所以要让天下贵重。
解析:
善人得到珍宝,散发于天下,与天下人共享富贵;不善人得到珍宝,先将其转移而保存,再与别人攀
比富贵。以富压贫,以贵压贱,以高压低,以势欺人,众人皆如此,社会风气大败坏。所以国君设置各种
机关来压制社会不正之风。社会的不正之风是被国家机关强权压下去的,然后再观社会就有了淳朴之风。
美好的言语让人们相互得到了尊敬,美好的行为让人们交到了朋友。
第63章处世
以智慧来处世,以德行来居世。以智慧处理好了各种事,以德行又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君子一言,驷马
难追,所以讲话一定得注意,不然就会失信于天下。有人说商场如战场,这纯粹是谬论。打仗可以兵不厌
诈,经商可以不讲诚信,来欺诈对方所以不懂诚信的人就不足以从商。会做事的人可以把复杂的事简单
化,把粗略的事仔细化。事业成功也不会以功高而自居,所以始终不会被困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图①难于其易②,为大于其细③。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④,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①图:谋求。②易:简单。③细:仔细。④寡信:失去信誉。
译文:
作为没有作为,事情没有事情,味道没有味道。
大大小小的事情,谋求把复杂的简单化,把重大的做得细致。天下复杂的事一定要做起来简单化,天
下重大的事一定要做起来细致。
圣人一直不自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大事。轻易答应必然失去信誉,过多的小聪明必然增加更多的麻
烦。圣人因看事都如同重事一样重视,所以一直没有被事困住。
解析:
能成大事的人都是能静得住的人,成就了大事也感到是平淡的,与常事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才会为无
为,事无事,味无味。而有的人修为就不行,一有成就便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拿自己的成就与别人相
比,以势压人。世上大小之事太多了,做事要做简单的,就是遇到复杂的也要将其简单化。做大事一定得
格外重视,做小事也得仔细。一件小事是小,但是众多的小事也会把人难倒,所以小事也不小。甚至有时
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个小小的失误而一时失足以至于千古恨。做事得又重大体又重细节,大而小,小
而大,那才能完美。完美了也不能自以为是,所以才能一直的完美。
第64章处世之道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须从小事做起。处世的经验有些只有亲身经历才可以获得,而有些不用亲身经历也
可以获得。如果所有的经验都要亲身经历才能获得,那待人生经验丰富的那一天恐怕自己已是碰的头破血
流,有心成事也无力回天了。那如何能尽量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那就是人生境界达到明悟了,
或明悟以上了。
其安①易持②,其未兆易谋③;其脆④易泮⑤,其微⑥易散⑦。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⑧生于毫末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①安:安定。②持:保持。③谋:筹划。④脆:易碎的。⑤泮:融解。⑥微:细小。
⑦散:挥散。⑧合抱之木:一群人一起才能围住的大树。⑨毫末:毫毛的梢儿。这里指很小的树
苗。
⑩累土:堆叠砖土。
译文:
安定的时候容易保持秩序,没出现征兆的时候容易筹划;易碎的时候容易融解,细小的时候容易挥
散。在没有发生的情况下就已开始运作,在没有混乱的情况下就已开始治理。
一群人一起才能围住的大树生长于小树苗,九层高的楼台起步于一层层的堆叠砖土,千里远的路程开
始于脚下当步。
很多人做事常常做到几成却失败了,一直谨慎做事就不会失败了。
常人都有的欲望圣人可以克制,不贵重难以得到的物品;不学习不正确的,以免重复众人所犯过的过
错。以顺从万物自然运作为准则,从而不敢有妄自作为。
解析:
做事常要未雨绸缪,在没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准备了。成功往往都是给有准备的人获得。对于不幸
之事则是要防患于未然,在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制止了。成大事的人都是能沉得住气的人,都是能舍得的
人。成大事的人先是从小事做起,然后成为一个事业者,最后成为一个事业家。干事业一定得谨慎,讲究
完美,那样才能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第65章治国之道
国贵民富民上进,穷山恶水出刁民。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人有了
财富生活就不会再拮据,有了事业生活就不会再迷茫。因为既没智慧又没财富,所以就要投机取巧,或以
争或以抢或以盗。如此一来,社会风气大败坏。所以国家得不断地进行改革,来完善教育体制,完善经济
体制。完善教育体制,人民有了创造财富的能力;完善经济体制,人民有了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国家
以征税的方式将国民的部分财富征收,再以财政支出的方式支助给那些需要的人,以此来进一步推动改善
国计民生。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①,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②;不以智治国,国
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③。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④。
①明民:使百姓有投机取巧的聪明。②贼:祸害。③稽式:准则,法式。④大顺:大顺利。指
遵照自然而使其很完美。
译文:
古代精通哲理的人,不是使百姓有投机取巧的聪明,而是将百姓蒙昧似的淳朴厚道。百姓难治理是因
为有过多投机取巧的聪明才智。所以用聪明才智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聪明才智治理国家,是国
家的福气。知道这祸福两者,就是其中的法则。常知法则就是玄妙不可思议的德,玄妙不可思议的德深
奥,遥远,与万物常规相反,然后抵达大顺利。
解析:
什么样的国民教育制度就产生什么样的国民。国家的走向必须是正道所向,以创造实用主义的价值,
以增加高服务型的价值为主,这样就可以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体。对于既不创造实用主义价值,也不提供
服务型价值却以投机取巧损人利己获利的人,那就以法律的手段进行治裁,毫不手软。这些人都是犯罪分
子的组成者,从来就没发现过可怜的罪犯,尽是自作自受,甚至是自作孽不可活。并非是因生存危机,也
非是天要亡人之路,而完全是想要不劳而获,喜欢投机取巧的性格。投机的人多了就是国家的不幸,投机
的人少了就是国家的福气。有福之国,国贵民富国运大顺。
第66章待人之道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所以众人得贵获利生于世也不能只为自己生。只有如此社会才可以
和谐,国家才可以长治久安。社会和谐于国于民都有利。和谐来源于何处和谐来于人与人的待人之道。万
物之灵和谐了,万物之其它也就和谐了,万物和谐天下太平!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①,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②,必以言下之;欲先民③,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①百谷王者:河川汇聚的地方。②上民:地位处在人民之上。指统治人民。③先民:走在人民前
面。指引领人民。
译文:
江海所以能成为河川汇聚的地方,是因为擅长处在地势低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为河川汇聚的地方。
所以圣人要想地位处上统治人民必得为人民说话,要想走在前方引领人民必得把自身利益放在众人之
后。所以圣人地位处上然而人民却不会有负担,走在前方引领人民却不会害人,推崇天下的快乐并不会满
足。因为不争斗,所以天下没有能与其争斗的。
解析: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
故能成其私。凡事业能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的人,没有一个是尽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而是先以为大众
所着想的。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己富贵了,然后
引领别人也走向富贵,绝不会为富不仁。因为帮助了别人,所以得到了别人的认同,而最终成就的其实还
是自己。
第67章述修为
人生在世,能注重自己的品德,能为大众带来切身利益,就是修为。最终为大众所作的贡献就是修为的
深厚程度。一个人没有修为就去干事业,就会把造孽当事业干。有修为的人处世尽力为大众着想,处世不
会贪图享受,取利不敢于天下先。
我有三宝①持而保之:一曰慈②,二曰俭③,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④;俭,故能广⑤;不
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
救之,以慈卫之。
①三宝:法宝。指处世的大智慧。②慈:慈善。③俭:俭朴。④勇:勇敢。⑤广:广大。
译文:
我有三大法宝坚持保持:一是慈善,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先于天下人前。慈善故能勇敢,俭朴故能广
大,不敢先于天下人前故能把事业干的长久。如今舍去慈善并且还勇敢,舍去俭朴并且还广大,舍去应处
的人生位置并且还引领众人,自寻死路!慈善,用进取就胜利,用守护就稳固。自然之道救助,用慈善保
卫。
解析:
人之道,慈善,俭朴,不敢先于天下人前,就能活的幸福,就能把事业干的长久。道德是建立在生存
的基础上的,当命存于危机则天道无德。对于善人,行善是为道德;对于恶人,略行善是为道德。对于恶
人,能教化就尽力教化,若无药可救那将其杀之是为道德也。常道,杀生是造孽,但在特殊情况下杀生就
是放生。所以杀生放生不能绝对的局限。该慈悲的时候不慈悲,不该慈悲的时候妇人之仁,害的自己求生
也不能求死也不行,才悟出了一个道理: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的。人生在世,敬天地爱苍生,自然
规律会将其生命运行轨道进行的完美。但不明哲理的人却还误以为这是神灵在保佑。其实这只是自然规律
运作方式的一种而已。哲学并不高深莫测,哲学家把哲理以简捷明了的方式阐述给大众。
第68章述兵法
用兵之法,举国为上,破国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争的目
的是为了消灭战争。善战者不用武力就可以击败敌人,只用军威就震慑住了敌人,使其不敢侵犯,使其明
白只要稍微有所侵犯就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的职责就是为了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只要有人胆敢
侵犯,不管是谁,完全没有必要先考虑,立马出兵进行武力剿灭之,其它的等灭了侵犯者后再说。
善为士者,不武①;善战者,不怒②;善胜敌者,不与③;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
用人之力,是谓配天④,古之极也⑤。
①武:乱动武。②怒:冲动。③与:与敌直接作战。④配天:符合天道。⑤古之极:古代最
高的法则。
译文:
擅长带兵的人,不乱动武;擅长作战的人,不冲动;擅长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直接作战;擅长用
人的人,待人态度谦卑。这就是不争的品德,就是会运用别人的能力,就是符合天道,古代最高的法则。
解析:
人道不管是兵家之道,还是商道,还是待人之道,都得有合理的法则。何谓合理的法则就是用合理的
方法进行合理的处理。把事情做的没有糟粕,把事情做的完善得体就可以了,能尽其善美就再好不过了。
不争的品德,符合自然的法则,遵循天道,再好不过了。
第69章述兵法
用兵之法,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是以精兵以一当十,是以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歼灭敌
人,兵贵在于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方能取胜。兵不厌诈,用兵不以常规之法来,使其心惊胆颤不
知所措。大名传于天下,威震四方。兵者,士者气也,一鼓作气,二鼓衰,三鼓竭。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③,攘无臂④,扔无敌⑤,执无兵
⑥。祸莫大于轻敌⑦,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⑧胜矣。
①主:主动侵犯。②客:战略防御。③行无行:可以行动但不行动。④攘无臂:不挥手下令前
向。⑤扔无敌:不出击。⑥执无兵:没有对手。⑦轻敌:战术上轻视敌人。⑧哀者:愤怒的一
方。
译文:
用兵有法则:我不敢主动侵犯而是进行战略防御,不敢前进一寸而是要后退一尺。就是可以行动但不
行动,不挥手下令向前,不出击,没有对手。灾祸没有大过战术上轻视敌人的了,轻视敌人几乎丧尽自己
的军事实力。对战两军在力量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愤怒的一方获得胜利。
解析:
兵家之忌:该进攻时不进攻,不该进攻时乱进攻;该防守时不防守,不该防守时犹如懦夫般怯战;该
撤退时不撤退,不该撤退时犹如仓皇出逃式撤退。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战术上一定得重视敌人。不能战
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也藐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是为了鼓舞士气,提升军士们的信心和勇气。而战术
上也藐视敌人就会脱离实际,从而骄兵必败。兵道,生死就在那么一瞬间,绝不容许拿军士的生命开玩
笑。胜负重要不不以成败论英雄胜败乃兵家常事——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第70章述层次
明心见性,明心悟性,明悟,渐悟,感悟,迷茫,执迷不悟,这就是人的七种人生境界。执迷不悟者信
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直迷茫的人对别的不感兴趣,只为自己活着;感悟的人能稍微放下一些,略帮
助一下别人;渐悟的人能比常人强一些,可以成为一个事业者;明悟的人可以成为事业家,影响到社会大
众;明心悟性的人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成就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明心见性的人可以举世
闻名,影响天下人,为人类的事业作出贡献。明心见性的人就是大哲学家,其人生境界是最高的。因为境
界最高所以阐述出来的哲理完全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所以常人理解不了各大道之理是正常现象。凡是初闻
哲理就敢号称全明白,要么就是有慧根的人,要么就是唯我独尊狂妄自大的人。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
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③而怀玉④。
①言有宗:说话有宗旨。②事有君:侍奉有道的人。③褐:褐色。这里指诽谤。④怀玉:胸怀
法宝。指不被外界污染心灵,依然沉定自若。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天下有些人却没有明白,没有实行。说话有宗旨,侍奉有道的人。
只有无知的人才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能全明白我所述之道的人稀少,按我法则处世的人可贵。即使圣
人被诽谤了也不被外界污染心灵,依然沉定自若。
解析:大道之理并非“玄理”,“玄理”不玄,皆为万物原理。本自不玄,只因未进入境。身临其境,万物奥
妙尽掌其中。大道之理就是哲理,哲理其实并不难懂,只是因为修为还不够深厚,人生境界还不够高,所
以才觉得难。是故圣人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只有执迷不悟的无知者才永远
也不能明白哲理。自然哲学阐述的是自然规律文化,只不过阐述的人不同,所以才表达方式不同。哪一项
敢是哲学家个人主义所认为一但是个人主义所认为那这就不是哲学了,这只是个人主义的学说了。世间是
现实,世出世间都是现实,所以以科学为基本,以自然为根本,这就是自然哲学。
第71章处世之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大智若愚,夫唯愚者,是以长久命存于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
闻达于诸侯。卧虎藏龙卧居隆中,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待以时机成熟,以捭阖之术赢得伯乐之
心,与其有道者共谋大事。
知不知,尚矣①;不知知,病②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③。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①尚矣:尚好。②病:出现问题。③病病:神神颠颠。
译文:
知道却装作不知道,尚好;不知道却认为知道,就出现问题了。圣人不出现问题,是因为神神颠颠。
只有神神颠颠所以才能不出现问题。
解析:
有些话一定不能说,说出来就得杀头;有些话尽量不要说,说的多了别人反感;有些话完全没必要
说,说出来自毁人格;有些话一定得说,说出来有利于天下苍生。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好像神神颠颠,因
为神神颠颠所以成大事的人都是这些人。而那些自以为清高,自以为是,好似很庄重的人,却是一直不成
就,活的迷茫。
第72章述威信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所以为君,是因君威所现。国君没了威信就会发生莽夫弑君的罪过。天子
以掌管杀生大权来维护国家尊严,敢欺君罔上犯上作乱,天子将其斩立决,然后天下人肃然起敬,遵守社
会正常秩序。所以伦理纲常是立国之本。
民不畏威①则大威②至。无狎③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④。故去彼取此。
①威:威严。②威:危害。③狎:通“狭”,狭小。指无法容纳容纳自己。④自贵:自以为高贵。
译文:
百姓不畏惧威严就将会有大危害降临。没有容纳自己的落脚地,没有长生之道。只有这样才有了国家
的威严,并要一直保持以此维护国体。而圣君是自己知道却不展现,自己爱护自己却不自以为高贵。所以
去掉威胁取择和谐。
解析:
伴君如伴虎。国法不民主,国君常欲灭人性命来一解心头之恨而维护自己尊严,并体现国家权威;国
法民主了,国君也不会容许有人来侵犯国威君威。国君乃是一国地位的最高者,是千千万万人民的代表,
岂能容许一匹夫来冒犯!民主是相对的,在民主的体制下也有许多不民主的漏洞。国君要想报复冒犯者那
就随便用一漏洞就可以灭了大逆不道的匹夫。国君与百姓相处常是以和善之气待人,然而一但有人冒犯了
国君,那国君真是浑身的杀气。明君一直是以和善待人,用自己的政治才能提供给人民幸福的生活。只有
对那些刁民和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才会动武。
第73章述天道
何谓天道天道就是广大的自然之道,天道就是不可思议的神奇大道,天道就是维护社会大制的法规。自
然规律无穷无尽,什么样的道都有,其中有非常完美的大道,以广袤无垠的天来修饰这一大道,这就是天
之道。天之道是直接通向至净圆满永恒的大道。信奉道法自然,崇尚行天之道处无为之事就可以回归自
性。
勇于敢则杀①,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②: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③而善谋④。
天网恢恢⑤,疏而不失⑥。
①杀:死。②天之道:非常完美的大道。③繟然:坦白相告。④谋:谋略。⑤恢恢:形容非
常广大。⑥失:遗漏。
译文:
勇敢了就死,不勇敢了就活。这勇敢和不勇敢要么有利要么有害。天都厌恶利害不清,谁能知道其中
的原故
非常完美的大道:不争夺却完美的胜利,不说话却完美的回应,不召唤却自己到来,坦白相告却又擅
长谋略。
天网非常广大,稀疏却不遗漏。
解析:自然哲学在全人类的文化中那都是占很高地位的。其原因就在于把自然规律中非常重要的大道规律
探索了出来,并将其以简捷明了的方式进行了阐述。自然哲学是以科学为基本,以自然为根本。自然哲学
的高级之处就在于科学性,就在于准确性。最忌讳的文化就是含蓄不清,笼统啰嗦,号称很高级却又没人
能看得懂。其实很多号称为哲学家的思想家在创造个人思想体系时,因为个人主观主义,所以其文化体系
中常会有拿己之矛攻己之盾的现象。个人主义的文化是根本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的。很多时候不要说别人看
不懂,其实那些思想家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只是因为自己的认为,所以一定要坚持,迷信自己的个人
主义。人一但要这样了,那就算自己认为日出西方而落东方也会用捭阖之术去辩证的。反正说的是头头是
道,左右有理,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就是经不住时间的检验。这种思想文化传播出去后产生的现象就是弄
得人们思维混乱。人们思维混乱对于那思想家来说是次要的,反正重要的是那思想家成功了。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迟早有一天那个混乱人们思维的祸源是要受到治裁的。
第74章述法治
天下没有不怕死的人,但在特殊的情况下有活得不耐烦者,有敢于死者,有被迫死者,有立欲求死者。
如果人人都活得很好,大福大贵,身体健康,事业成功,那就根本不会有想死的人。上善之人也不想死,
即使是舍命救苍生那也是为了死而不亡。人道社会官逼则民反。民反是因为生存道路没有了,与其坐以待
毙还不如放手一搏。所以百姓才不怕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①,吾得执而杀之②,孰敢常有司杀者③杀。夫代
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④斵⑤。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①奇者:奇迹。②杀之:杀掉使百姓害怕的威胁者。③司杀者:司法部门。④大匠:做重工的
工匠。⑤斵(zhuó):做工。
译文:
百姓不怕死,为什么用死来使其害怕如果使百姓常怕死那就是奇迹,我一定得杀掉使百姓害怕的威胁
者,谁还敢威胁常有司法部门来执法灭之。有代替司法部门杀的,就是代替重工工匠做工。代替重工工匠
做工的,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
解析:
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人民是最强大的力量。人民不怕死了,谁还敢去触犯人民国君不敢,其下的以
权效国者们更不敢。当权者一但敢了,那政权就不保。凡是对天下人生命有威胁的,一定得除掉。一个国
家的大制一定得是行法律程序,凡是违反人性的,违反人道的,损害他人的,都是犯罪。犯了罪的罪犯是
由司法部门处置,敢代司法部门处置的,同样是犯罪。代司法部门处置的就会大祸临头。
第75章论政治
国由家构成,家由家庭成员构成。所以国家的大事就是各家小事的集合。各家之人在社会集合达到一定
的数就是人民。自今及古,天下是人民的天下。但人民的天下却被一些从人民中过渡出来的以权效国者所
掌握,这些以权效国者初始也是人民的一部分。但这些人从人民过渡为以权效国者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那
就是忘记了自己的出身,只把自己当贵族。贵族是从哪来的贵族还不是从贫贱过渡过来的所以岂能忘记了
自己的出身忘了出身所以就开始腐败,然后祸国殃民,最后以至于腐朽绝顶而导致改朝换代。改朝换代
后,其当权者又开始重复前人之路,这个社会制度一直在不断重复……
民之饥①,以其上食税②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③,是以难治。民之轻死④,以其
上求生之厚⑤,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⑥。
①饥:饥饿。②食税:消耗赋税。③有为:胡作非为。④轻死:不怕死。⑤求生之厚:要求
过穷奢极欲的生活。⑥贵生:富贵的生活。
译文:
百姓所以饥饿是因为当权者消耗赋税过多,所以才饥饿。百姓所以难治是因为当权者胡作非为,所以
才难治。百姓不怕死是因为当权者要求过穷奢极欲的生活,所以才不怕死。只有不以奢华方式生活的人才
高尚于富贵生活的人。
解析:
人民群众是伟大的,人民群众是勤奋的。人民群众在勤奋劳动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创造的财富价值就
是为当权者所准备的俸禄。但是叫人不能容忍的是一些当权者不仅糟蹋了人民供上来的血汗钱,还违法侵
食了该给人民群众财政资助的钱,另外还要权钱交易,搜刮民脂民膏。这简直是国耻!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也!谁能容忍这些败类蚕食国家的命脉!所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杀一儆百。国君是最大的以权效
国者,国君绝不容许像其下的那些以权效国者一样。多少的以权效国者向这一最大的以权效国者看齐,所
以国君一定得引领当权者们众志成城走在正道上。若国君也无道,则国将不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政权
都没有了,还拿什么来效国
第76章感慨人生
君子行驰在天下,云游四海,飘然若仙,观自然风光,赏天之道也。屹立于大山之巅,跨步于大川之
间,感慨人生:时间如流水般,不舍昼夜。故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价值。是以使其事迹长久留于
世,事业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使其功德在历史的长河中远远流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①;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②。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③,木强则折④。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①坚强:坚硬发僵。②枯槁:干枯。③灭:覆灭。④折:折断。
译文:
人生下来时身体也柔软脆弱,当死后身体也坚硬发僵;草木生长时也柔脆,当死后也干枯。所以坚强
的是死者,柔弱的是活者。军队强暴就要覆灭,树木坚硬就要折断。强大的处下风,柔弱的处上风。
解析:
物极必反,太极端了就会有灾祸了。很多的灾祸都是由于过度的强硬造成的。所见之象有因争名夺利
争强好胜而丧命者,有因霸道主义而导致动乱不断者。所以柔弱胜刚强,和谐才能拯救危机,和谐才能安
定,和谐才能长久。
第77章述天道
天之道就是自然完美法则,自然完美法则的感受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体会出来的。说出去的是无形的,
亲身体会过的才是现实。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不自然的,而自然完美法则才是最重要的。修身就是为了
使自己心神复归于道,复归于道就是思维进入了自然完美规律中。思维进入了自然规律中就可以知道自己
很多根本想不到的事。然后以自然完美规律来作为就正是行天之道处无为之事。自己有作为但不是以自己
个人主观主义所作为,而是以自然完美法则所作为,所以才叫无为而无不为。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①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②,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③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①抑:向下压制。②损之:减少力量。③奉:奉献。
译文:
天之道,不就如同是张开弓射箭一样高了就得向下按,低了就得向上举,力量大了就得减少力量,力
量不够了就得增加力量。天之道,取择富余的补充不足的。人之道就不是这样了,取择不足的奉献给富余
的。谁能在富余的时候奉献给天下只有修道功成身遂的人。
解析:天之道如何的不可思议用张弓射箭来比喻,高了自动向下,低了自动向上,需要平衡力量瞄准时,
力量大了自动减少,力量小了自动增加,待时机成熟时以闪电般的速度击中目标。人的能力永远也超越不
了自然。人要么想起这忘了那,要么想起那忘了这。而自然则是全面得体,尽其善美,所以自然才是完美
的法则。自然没有主观的,全是客观的,全是道法自然,全是自然法则的准则。而人则不同,人主观意志
太强,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所以执着不断。甚幸也有不执着的人,不过很少,这是什么人这就是修道功
成身遂的人。
第78章述磨炼
凡是能成大事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历经磨炼的。正因为经过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磨炼才成就了常人所不能
成就的事业。世间最能承受磨炼的人就是修道境界达到明心见性的人。当明心悟性时就已经是非常高的境
界了,而见性则更是要极高的层次。这极高的层次是由极端的修道所成就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完全是把命系在危弦之上,若功成身遂还尚好,若不成功了则必死无疑。能明心见性的
人其本质绝对不同于常人,有非凡慧命的人才能明心见性。有非凡慧命的人苦修是在磨炼自己,而没有非
凡慧命的人苦修则完全是在自残,这就成了自作孽不可活了。一个民族能明心见性通达世出世间法的人是
极少的,能明心见性的人那真是全人类都没几个,百千年才一遇。不管是什么样的修道境界,总之是觉悟
了,觉悟后就该为大众谋福报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①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③,受国不祥④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①易:代替。②受国之垢:指为民族大业忍辱负重。③社稷主:国君。④受国不祥:为天下人
承担灾祸。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还柔弱的了,然而攻击坚固强硬的却没有胜过水的,所以才无可代替。弱胜过强,柔胜
过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圣人说:“为民族大业忍辱负重的人才能是国君,为天下人承担灾祸的人才能是天下的王者。”这正当的
话听起来像反话。
解析:
世事难料,事事难处,这是因为人生境界还不行。待觉悟后方可不出户而知天下,不为而成。每一件
事都是那么的复杂,费劲心思好不容易处理完,但依然还是漏洞不断。滴水不漏是何之意水是完美的,再
小的间隙也进得去。行事如水般,大体全面,细节尽力,那才可从事业者最终成为事业家。
第79章处事之道
逢凶化吉,遇难易解,把祸转为福,把复杂的转为简单的,这就是高明的处世之道。待人生境界够高
时,这些能力完全不成问题。被迫吃亏,是无奈;自愿吃亏,是愚昧;为了修德而吃亏,就是功德。天道
是公平的,天道常是帮助善人的。
和①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②,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③而不责④于人。有德司契⑤,无德司彻⑥。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①和:和解。②抱怨以德:用道德回报怨恨。③左契:指领导权。④责:追究责任。⑤司
契:掌握领导权。⑥司彻:负责处理领导给的具体任务。
译文: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还有遗留的怨恨。用道德回报怨恨,怎么能是妥善
圣人只管掌握领导权而不具体追究责任于人。德行足够的人掌管领导权,德行还不够的人负责处理领
导给的具体任务。
天道没有私爱,常常帮助善人。
解析:
领导者的任务是引领追随者,领导者的价值是把追随者培养成领导者。其中能从追随者成为领导者
的人,那必然是有成为领导者的潜质。其判断准则就是看上进心,责任心。而没有潜质的人则是朽木不可
雕也。有人帮助其走向成功都漫不经心,要使其自学成才那是更不可能。成功往往都是给有准备的人所准
备的。天道没有私爱,常常帮助善人走向成功。
第80章述政效
天下之大,事情繁多,大事琐国,小事烦民。天下之大,故非国君一人所能管理。再有能耐的国君也管
理不了天下所有事。所以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我心正我身,我身正我人,我人教我友,我友化我胞,我胞
现我国。我国礼仪之邦,愿与天下者礼尚往来。
小国寡民①,使有什伯之器②而不用,使民重死③而不远徙④。虽有舟舆⑤,无所乘⑥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⑦之。使民复结绳⑧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小国寡民:地小人少的国家。②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高贵物品。③重死:重视死亡。指因留恋
乡土。④徙:迁徙。指出国。⑤舟舆:船和车。⑥乘:乘坐。⑦陈:陈放。⑧结绳:结
绳记事。指记事方式。
译文:
地小人少的国家即使有各种各样的高贵物品也不用,使人民留恋乡土重视死亡从而不迁徙出国。虽然
有车有船,却没有乘坐的必要;虽然有坚固锐利的武器,却没有陈放的地方。使人民恢复到结绳记事的状
态。人民的生活是享受甜美的食物,美丽的衣服,安定的居住,快乐的习俗。邻国相互可以望见,鸡狗的
叫声可以相互听见,各国百姓直到老死,却都不相互来往。
解析:
前秦时期战乱不断,灾祸不断,人们都向往有一种安定美好的生活。有影响的人就把这种理念提出
来,引导人们尽力实现,不能实现就成了一种安慰自己内心的向往。这种社会也曾有过,只不过太遥远
了,是初始的社会。只有在混乱动荡的年代,才使人回想起了昔日的美好。
第81章处世之道
天地皆生于道,万法变化皆因于道。道法自然,自然规律无穷无尽。天地是常向着完美的方向运作,天
地不以自生而存在,却以为众生提供生存之道而存在。万物之灵以人所现是因天地有大爱,道中有大爱。
即使所见皆或然,唯道独自真。处世有三:敬自己,敬他人,敬天地。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②,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③,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④以为人,己愈⑤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①信言:真话。②辩:狡辩。③博:卖弄学问。④既:尽力。⑤愈:越。
译文:
真实的话不吹捧式的好听,吹捧式好听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明智的人不
卖弄学问,卖弄学问的人不明智。
圣人不为自己积累,尽力帮助别人,而自己也越富有;尽力帮助别人就自己越充足。
天道的法则,利益众生却不伤害;圣人的法则,进行作为却不争利益。
解析:
吾生于道,存于道,一切皆以道。道之法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通处世之道,精明处世之理,以创造实用主义的价值奉献于国家,
奉献于人民,奉献于社会。使其事迹长久留于世,事业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行天之道而无为治于国,
无为而无不为以越贞观之效。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14:48: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444821331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道德经译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道德经译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