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整理(一)
白杨礼赞
一.重点字词。
蜿蜒(yn)黄绿错综(zōng)毡子(zhān)锤炼(chu)主宰(zǎi)无边无垠
(yn)
坦荡如砥(dǐ)倦怠(di)倔强(jujing)婆娑(psuō)潜滋暗长(qin)恹恹欲睡
(yān)
旁逸斜出(y)不折不挠(no)虬枝(qi)晕圈(yn)挺拔(b)秀颀(q)鄙视(bǐ)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
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
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三.课文内容
1.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2.白杨树象征了什么?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
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
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
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4.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
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斗争
精神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5.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
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
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整理(二)
海燕
一.重点字词。
呻shēn吟yn飞窜cun胆怯qi翡fěi翠蜿蜒yn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
清单
体裁:散文诗。高尔基,前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列宁称他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转体
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高尔基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
尾,原题为海燕之歌。
三.课文内容
1.文章思路: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2.文章主题: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英姿的刻画,热
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黑暗统治必将
崩溃,号召人民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3.景物描写及作用: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点明海燕所处环境,衬托海燕顽强、乐观、勇敢的战斗
精神。
4.海燕的形象: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5.象征手法及用: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用某一种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抽
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表现手法,这就是象征。象征的作是:委婉曲折含蓄,
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而且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空间。
①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②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不革
命和假革命者
③云、狂风、雷电:反动势力④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
6.对比手法:海鸥等与海燕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自信、乐观。
7.修辞手法的运用:反复、比喻、拟人对比等进一步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8..文章感情:赞美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之类的不革命
者及xx势力,
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整理(三)
马说
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
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2.只辱于奴隶人之
手:受屈辱。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
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
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
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3.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
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
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却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
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
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
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
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到
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四.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
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
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五.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
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答: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
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即: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答:其真不知马也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千里马寓人才,伯
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
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
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
作了有力的揭露。
1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14:41: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441191331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年级下册语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年级下册语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