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仁”的阐述论文:谈孔子对“仁”的阐述
[摘要]本文指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并介
绍了“仁”的七层含义。
[关键词]孔子仁仁爱仁德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关于“仁”,按孔子的阐述,应有七层意思:
1、作“关爱”解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篇》)意思
说,“仁”指的是“关爱人”。要做到关爱人,就必须树立
仁慈之心。
2、作“爱大多数人”解
“汎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篇》)意思说,广泛
地关爱大多数人,这就接近于仁了。换句话说,就是有仁慈
之心的人,不仅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关爱,而且对人民大众也
要关爱。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孔子这里讲的“汎爱”,也就是后
来西方资产阶级讲的“博爱”。不过,孔子的这一“博爱”
观,要比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家罗伯斯庇尔提出的“博爱”
观,早了两千三百多年。
3、作“能爱人,能恨人”解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篇》)。
“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礼记·大学篇》)。
“好”“恶”二字皆读去声。
按照宋代儒家学者朱熹的解释:有私心之人是善恶不
分,爱憎不分;只有无私心的人,才能分清好人和坏人,才
能爱憎鲜明,才能懂得热爱好人,憎恶坏人。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爱与恨”,是有其鲜明的时代性
和阶级性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爱恨观。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毛
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第892页)。孔子时代的爱恨观,自有孔子时代的阶级烙印。
孔子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孔子的学生子路,对“爱与恨”的认识有些模糊,跑去
问孔子:“满乡村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
道:“还不行。”
子路便又道:“满乡村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
样?”孔子道:“还不行。最好是满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
满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
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
语·子路篇》)
在《论语·阳货篇》中,具体地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学生
子贡的一些憎恨观。子贡问孔子:“君子也有憎恨的事
吗?”孔子道:“有憎恨的事:憎恨一味传播别人坏处的人,
憎恨在下位而毁谤上级的人,憎恨勇敢却不懂礼节的人,憎
恨贯彻自己的主张,却顽固不通、执拗到底的人。”
孔子又道:“赐,你也有憎恶的事吗?”子贡随即答道:
“我憎恨偷袭别人的成绩却作为自己的聪明的人,憎恨毫不
谦虚却自以为勇敢的人,憎恨揭发别人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
人。”——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
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
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微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
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篇》)
但是,笔者发现,有人在讲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含
义时,只讲解“仁者爱人”,“汎爱众而亲仁”;而不讲解
“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一思想主张,这是有失偏颇
的。
4、作“仁德”解
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叫做“仁”?
孔子答道:“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
子张请教道:是哪五种?
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篇》)
意思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
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
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容易使唤人。
不仅如此,有“仁德”的人,还要具有“刚强、果决、
朴质、而言语不轻易出口”这四种品德的人,才算是近于
“仁德”。——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
路篇》)
在孔子看来,只有具备“恭、宽、信、敏、惠,刚、毅、
木、讷”等九种优秀素质的人,才能称得上具有“仁德”这
一高尚品德。
在孔子看来,“仁德”比“仁爱”层次更高,一般人很
难做到,在孔子眼里只有他最赏识的高材生颜回,才能做到
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
了。——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
而巳矣。”(《论语·雍也篇》)
孔子认为,以下几种人是缺乏“仁德”的人:
①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好使伪善面孔的人,卑躬屈膝
的人,都是缺乏“仁德”的人,也是孔子认为是最可耻的人。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
语·公冶长篇》)
②道听途说,听风讲雨的人,是不讲“仁德”的。——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篇》)
③好色的人,是不讲“仁德”的人。——子曰:“吾
未见好德亦好色者也。”(《论语·子罕篇》)
④不讲礼仪制度的人,是缺乏“仁德”的人。——子
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篇》)
⑤为贪官,为暴发户横征暴敛,大肆掠夺民脂民膏的
人,是最缺乏“仁德”的人,也是孔子最厌恶的人。——“季
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富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篇》)
孔子强调: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于己于人总是
没有坏处的。——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
语·里仁篇》)
孔子指出: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想得到的;不
是通过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要。贫穷和下贱,这是人人所
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就不要摆脱。——子
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取也。贫
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
仁篇》)
应该说,孔子的这种把“仁德”看作高于财富、高于权
位的思想主张,在拜金主义泛滥的当今时代,仍有其积极的
认识价值。
孔子还指出:一个立志做“仁德”的人,应该不贪生怕
死而损害“仁德”,只有勇于用牺牲来保卫“仁德”的纯洁
性。——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篇》)
5、作“仁政”解
子曰:“为仁君,止于仁。”(《礼记·大学篇》)意
思说,作为国君,应当努力施行仁政。
6、作“仁君”解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
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礼
记·大学篇》)
意思说,如果国君一家仁爱相亲,那么全国人民将受到
感化,便会兴起仁爱的风气;国君一家谦让相敬,那么全国
人民也将效法,便会兴起谦让的风气;如果国君贪利暴虐,
那么上行下效,全国人民便会见利忘义,犯上作乱。其关键
作用就在于此。这就叫做(国君)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国
君)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安定国家。
7、作“什么样式的人”解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
语·里仁篇》)《后汉书吴祐传》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将“仁”
注释为“人”。意思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
种各样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
样式的人了。
孔子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阐述了“仁”的含义颇具匠
心。不愧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的“仁爱”思想
和“仁德”思想,以及作“仁君”施“仁政”的思想,孕育
着中华民族的美德。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11:3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330671329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孔子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孔子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