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寻隐者不遇贾岛

更新时间:2023-03-09 11:14:21 阅读: 评论:0

火字旁一个田-乔迁新居的祝福语

寻隐者不遇贾岛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孙红雷的电影)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

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

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

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

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

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

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

《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

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

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

为完备。

[注释]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说,告诉。

云深:云雾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处:行踪,所在。

[译诗、诗意]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

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

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赏析]

赏析一: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

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全诗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

其奥秘在于独出必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

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

省掉问话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那么问话必然是:“你的师父干什

么去了?”“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

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药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从“只在此山中”

的回答里暗示出来的。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的神态。既然“只在此

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吗?因而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不料童子却

作了这样的问答:“云深不知处。”问话也没有明写,可是如果没有那样的问,又

怎能会有这样的答呢?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

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比方说,你

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侯,只要设身处地,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图画:“童子”一边

说,一边遥指;“我”跟着“童子”遥指的方向望去,东边是白云,西边也是白云;

苍峦翠岭,时露林梢,时而又淹没于茫茫云海。那么,“隐者”究竟何处“采药”呢?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隐者”隐于“此山中”,则“寻隐者”的“我”必然住在“此山”外。封建社会的知识

分子一般都热衷于“争利于市,争名于朝”,“我”当然是个知识分子,却离开繁华

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究竟为了什么?当他伫立

“松下”四望满山白云,无法寻见“隐者”之时,又是什么心情?这一切,都耐人寻

味,引人遐想。(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精选》)

赏析二: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

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

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

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

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

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

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

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

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

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

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

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

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

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

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

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

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

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

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

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中小学教案学案习题试卷教育教学文档

******************************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11:1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316611329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寻隐者不遇贾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寻隐者不遇贾岛.pdf

上一篇:早安暖心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